唐诗闲读:“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_诗人_青苔_幽暗

苏东坡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很显然,苏东坡在王维的画里看出了诗意,又在王维的诗里读出了画境。但这还不算完,王维不止是画家和诗人,他还是音乐家。

王维更是其中的优秀者,他甚至是一位音乐家。后面我们读到《送元二使安西》(阳关三叠)时会着重王维诗的音乐性,今天我们先来读他的一首五绝《鹿柴》,算个引子,全诗如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不见人)

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鹿柴(音zhai四声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前几篇文章里提到过的“裴秀才迪”)逐处作诗,王维写一首,裴迪和一首,最终合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王维诗的第五首。

开头就是一句“空山不见人”劈空而来。“空山”这个词王维喜欢用,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或者是只有“空山”才能显示出山林的宁静幽深,或者只有“空山”才更显出诗人的寂寞与孤单。此诗又写“空山”,既是空山,就该是除了山啥也没有了,是空廓虚无的,但诗人着重强调了这里的“空山”主要是“不见人”。眼前有一座山,但是看不到人影,言外之意,除了看不到人,其他的景物大致是可以看到的:竹林、小溪、山石、树木,不见人的原因是树林太过茂密,才看不到人,这一句,诗人调动的,是人的视觉系统,是绘画角度的。

展开全文

(但闻人语响)

第二句“但闻”二字是大转折,也是这首诗的最具巧思处。虽然看不到人,但是能听到人语声。山林眼睛看不到人,耳朵却能听到人声,那么,读者又自然会由人声联想到山溪流水鸣溅声,鸟儿啁啾婉转声,风儿穿林打叶声,草虫窃窃私语声……但此刻,这些声音又仿佛听不到了,只听到空山人语,忽略掉了的声音反而更显得山林间万籁俱寂,于无边空寂中传来人语。有了“人语响”的“空山”显得更加“空”了。此一句,诗人调动的,是人的听觉系统,是音乐角度的。

前两句给空寂的山色铺上了白描的底稿,就是这样一座山林,山林间还传来人说话的声音,人声说的什么呢,是渔歌互答,还是樵夫斫柴号子声,又或诗人联句赋诗声,不写,诗有余意,交给人去联想。

前两句,这山已经是有景有声,只是不见一些色彩,到了第三、四两句,诗人开始给白描的画面着色染彩了。深林:林子深处,树叶茂密。树下地面已生青苔,显是长期不见阳光。既然是幽暗到不见阳光,才会使地面生了青苔,为什么诗人又偏偏要着重写一抹阳光呢,而且这一抹阳光不是直直的照射下来的,而是“返景”,是在树木掩映之间折射过来的光,因此,这一点光线不仅非常微弱,而且非常短暂,这又给诗加入了时间感和空间感。同时也使“深林”更显幽暗、深邃。

(返景入深林)

当一抹阳光射入茂密的树林,把斑斑驳驳的树影映照在树下青苔上那个瞬间,有“返景”的“深林”显得更加幽暗深邃了,一抹暖色调(或者亮色调)的阳光,反衬冷色调(或者暗色调)的树木、青苔,使冷暗色调更加突出,我们知道,西画一幅素描画面,往往有“暗面、亮面、灰面、高光、反光”,中国画里当然也有明暗对比,以亮衬暗,正是画家加强画面明暗对比的常用手法,只是诗人用得更加熟练,林间的幽暗用“青苔”写出,阳光的微弱以“返景”写出,这实在要比直写更加高明。

(复照青苔上)

王维是诗人,更是画家,同时也是音乐家,这一首诗是诗、画、乐的结合。空山无声的寂静,深林无光的幽暗,其实是容易觉察和感知的,但有声的静寂更加静寂,有光的幽暗更加幽暗却常常不为人知。南朝梁诗人王籍曾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其实也是这个道理。王维是敏感的,他以自己音乐家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了声音,以画家特有的敏感把握到了色彩,以诗人特有的语言凝练能力,把空山人语、深林返照的幽美宁静境界用短短的二十字呈现出来。

这样的诗,当然是唐诗中的珍品。而王维,显然是一位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同时也是音乐家的综合文艺大师!套用一句错乱的流行语,“不想当诗人的画家不是好的音乐家”。

(【唐诗闲读】之20,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