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后,除了朱允炆外,朱标的妻子和其他的子女下场如何?_标的_朱元璋_二人

《大明风华》的播出,让许多人觉得电视剧里朱家三兄弟的家庭趣事很有趣,不像其他王朝那般后宫佳丽三千,但是他们的家庭真的是这样吗?

稍微有点了解的,都知道朱棣谋的是朱允炆的帝位,而朱允炆的父亲朱标又和朱棣是兄弟,那么,朱棣登基以后,他们二人都去哪了呢?他们的家人又去哪了呢?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将皇位传给长孙朱允炆,次年便改元建文元年,讲到这里,大家也就知道了其实朱允炆就是建文帝。那么,为什么登基的是长孙,而不是长子呢?

其实朱元璋一开始是有打算传给自己的长子朱标的,朱标不仅深受朱元璋的喜爱,让他毫无保留地给予朱标信任和权利,还深受身边兄弟的拥护,朝臣们也十分欣赏他。

朱标为人宽厚、有情有义、有智有权,让他来继位无疑是最好的。但是很可惜,朱标英年早逝,年仅38岁,可能就是天妒英才吧,而这也让朱棣的野心有机可乘。

但是朱元璋本来曾经立下规矩,皇帝传位的人选必须是嫡长子,又或者说是有嫡必须立嫡,不能立庶。这也让朱元璋的眼光放在了朱标的儿女上。朱标一生只有两位伴侣,一位是妻,一位是妾。

展开全文

一共孕育了四个女儿和五个儿子。而与正妻生育的只有嫡长子朱雄英和第三个儿子朱允熥,那可能就会有人想啦,这不是有一个嫡长子吗?为什么会是朱允炆继位呢?可能就是人各有命吧,虽然朱雄英是嫡长子,并且有强大的母系背景支撑,也被朱元璋寄予了厚望,但是他的生命却在八岁那年就结束了。

紧接着,朱雄英的母亲也因为孕育第三子而染病丧命。至此,朱允炆的生母被扶为正妻,因此朱允炆就成了嫡子,也以嫡长孙的身份被朱元璋对待。

那么为什么不选择朱棣继位,而且朱允炆呢?可能“子承父业”吧,朱元璋在朱允炆的身上看到了和他父亲朱标相似的风范,同样的宽厚效忠,这让朱元璋下定了决心,跳过其他人直接将朱允炆封为皇太孙,并在临终前让其继承皇位。

但是朱允炆年纪轻轻就登上了皇位,不免心高气傲,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削弱他那些叔叔的权利,将他们全部撤藩。这也让一直野心勃勃的朱棣有机可乘,成功发动了靖难之役,并以胜利结束。而朱允炆也在这场战争中不知所终,成了一大谜团。那么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以及他的妻女又去哪了呢?

根据《明成祖实录》记载,朱允炆是自焚而死,而朱允炆在自焚之时,朱棣不仅派人假装救火,还大演了一场“痛哭流涕”的戏码,假惺惺地在吕氏面前哭诉朱允炆“犯傻”的行为,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朱允炆自焚这一天,他的妻子、儿子也一起自焚了。吕氏虽然痛心他们的离世,但是面对当时的局面,也只能配合朱棣的表演。也在后来为朱棣皇位的合法性做出来重大贡献,她以朱棣清除奸佞之臣有功于国家让朱棣顺利继承皇位。

而后,朱棣为了拥有自己的帝号,撤了朱标的帝号,将他又改为懿文太子。自然而然,吕氏也被降为懿文太子妃,而不再是皇太后了。

除了建文帝,朱标的四个女儿中,有两个夭折去世,只剩下两个女儿健康成长,他的长女江都郡主在朱元璋时期就被赐婚,也在朱允炆的继位时期被加封为长公主。

她的丈夫耿璿在朱允炆时期被派去讨伐朱棣,在真定之战的首次战败后便改了策略,以守为主。耿璿和他的父亲耿炳文本来打算攻打北京了,可朱允炆却认为耿炳文之前的战败已经代表了他老了。

为了保证这次战争的胜利,他将耿炳文撤了下来,让李景隆代替。但是即使是“大明战神”,在朱棣面前,李景隆还是败下阵来,不仅将朱允炆的家底打光,还让朱棣顺利的攻下了南京。

朱棣登基之后,虽然很不满意他们父子二人的存在,但耿炳文开国功臣的身份摆在那儿,他对此也没有办法,只能先忍耐着。那么可想而知,朱标的长女又变成了江都郡主。但是朱棣并不打算放过他们,再后来朱棣以各种僭越之罪将耿炳文和他的儿子们处死,此后,江都郡主也因为丈夫的死亡抑郁而终。

朱标的二女儿在朱棣登基的时候还很年幼,朱棣为了向世人做足表面功夫,将她收养在皇宫中,并在她嫁人的时候将她封为宜伦郡主,嫁给了锦衣卫。相对来说,她的结局还是不错的。

同样,为了做足表面功夫,朱棣对朱标的另外三个儿子表面上也还不错,在登基后,将他们三人从亲王降低为郡王。老三被派去漳州,老四被派去辽宁建昌。二人相距甚远,一个在南,一个在北。

可没派去多久,朱棣便害怕太远不受他控制,将二人召回,又以二人不知感恩口出怨言为借口,将二人贬为庶民,并将其后代永远禁锢。

朱标最小的儿子,虽然没有被派去很远的地方,但却也是连一块封地都没有,被派去守陵。看上去似乎是平安的,其实不然,在十六岁那年,他被莫名地烧死了。据记载,他被烧死的那天,同在一起的吕氏却安然无恙。这很难不让人怀疑,这场火来的缘由。

稍微有点波澜并且长寿一点的可能也就是朱标的第三个儿子了,本来准备拥护他也谋反的,谁知道刚刚有点火苗,就被朱棣掐死了。朱允熥也莫名其妙的暴毙而亡,死因无人知晓。

总之,朱标的后人不仅被贬为庶民,而且还都过得十分凄惨,死因也都不详。所以尽管朱棣的表面功夫做的再好,也依旧难堵后世的悠悠众口。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句话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对待任何事情都应该留有一线。赶尽杀绝对大家都不好,生活中还是要多学着宽容待人,毕竟对他人宽容就是对自己宽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