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同窗好友、幽州公孙瓒是何人?与《演义》完全不同,绝非善茬_公孙_幽州_刘备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北平太守公孙瓒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刘备的第一次出场介绍中,就提到过公孙瓒: “(刘备)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后来刘备落魄之际,又是公孙瓒挺身而出,他上表朝廷为刘备请功,最终为刘备争取到了一个平原县令的位置,以至于后来“玄德在平原,颇有钱粮军马,重整旧日气象”,刘备因此重新崛起。

小说中讨伐董卓之际,公孙瓒作为十八路诸侯之一,亲领精兵一万五千人,又遇见了刘备,并拉着他一起参加讨董联军,刘备本身只是一个县令,地位较底,按照规矩在会盟仪式上,他是无法落座的,但袁绍还是凭借着公孙赞的面子,特地赐了刘备三人座。

除此之外,公孙瓒与刘备手下的名将互动也不少,当得知关羽为马弓手,张飞为步弓手时,公孙瓒十分可惜说道:“如此可谓埋没英雄!”

除此之外,五虎上将另一人赵云也是公孙瓒的前部,并从这里转投刘备的。

如果单从这些细节描写来看,公孙瓒的形象是相当正面的,读者很容易形成一种感觉:认为公孙瓒的为人应该还算不错。

然而《三国演义》只是小说,与真实的历史有着很大的出入,历史上的公孙瓒可从来不是一个“善茬”。

展开全文

白马将军公孙瓒

公孙瓒的前半生总体上来讲,还是比较符合民间印象的,他出身贵族,却因为母亲地位卑贱而身份低微。幸运的是,公孙瓒青年时代便展现出了不同之处,他“有姿仪,大音声”,意思是容貌甚伟,声音洪亮,受到了当时太守刘其的器重,不但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还送他到名士卢植那里去读书学习,而公孙瓒也是在这个时候,结识了刘备。

刘其对公孙瓒的提拔和赏识,使得他感恩万分,后来,刘其有一次获罪,被发配到交州日南,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公孙瓒假扮成士兵,亲自护送刘其南下。

幽州位于最北,交州位于最南,从幽州到交州,几乎横跨了整个中国,这一举动是相当仁义的,因此在当时“时见者莫不歔欷”,几乎每一个听说公孙瓒事迹的人,都会感觉到唏嘘不已,这哥们是真重情义啊。

公孙瓒最开始只是在郡里做一个文职“书史”,但是他很早的时候便展现出了自己在军事上的天赋。

有一次,公孙赞率领数十个骑兵离开城池,在半路上撞到了几百个鲜卑骑兵,公孙瓒临危不乱,说了一声:“今不冲之,则死尽矣。”随后便挺枪出战,亲手杀死数十人,最终率领自己的人马成功突围。

这起事件过后,公孙瓒不单单在幽州名声大振,甚至就连鲜卑人也畏惧他的名声,再也不敢来到边境骚扰,公孙瓒也凭借着这一功绩被朝廷提把他为涿县县令,到了光和年间,公孙瓒又被提拔军职,统率三千精骑,成为了“地方武装部部长”。

公孙瓒带兵有方,他召集了一批新兵骑白马,号称“白马义从”,凭借着这些力量,公孙瓒平定了渔阳叛将张纯,由于军威浩荡,当时的乌丸的贪至王也向公孙赞投降,直到此时,公孙赞已经聚集了几千精兵,成为了地方一霸,负责抵御北方游牧部落。

不过虽然有了身份有了兵马,但是公孙瓒的实力还是比较弱小的。

当时的乌丸首领丘力居多次侵略青、徐、幽、冀四州,公孙瓒几次与其交锋,均不能解决,颇为被动。

或许是感觉到了公孙瓒的吃力,朝廷当时向幽州另派了刘虞担任幽州牧。但不曾想,刘虞的到来,也为幽州日后的动乱埋下了伏笔。

幽州的“将相不和”

刘虞是汉朝宗室,他道德崇高,在当时的幽州威信很高,刘虞上任以后,一方面对于边境乌丸采取怀柔政策,通过送礼结束战争,另一方面,他在幽州实行宽政,安置流民,致使百万流民得以安居乐业,

刘虞在当时的地位是十分之高的,他不单单是幽州牧,而且还兼太尉一职,太尉是汉朝“三公”,属于最顶级的官职,袁绍就以“四世三公”为荣耀,也就是家族四世都有人担任过三公,而刘虞非但是三公,还是汉室核心宗亲,他的地位可以说已经到了仅次于皇帝本人的地步。

虽然身份地位很高,刘虞却并不好奢侈享受,刘虞天性勤俭,他不穿官服,也不穿华服,每日只穿着粗布破衣处理政务,他的以身作则使得当地的贵族豪门全都受到感化,全都开始以节俭为荣,刘虞到来以后,整个幽州呈现出一片政通人和的太平盛景。

如果说有谁不服刘虞的话,那么就只有一个人,那便是公孙瓒。

刘虞一上任以后,还做了另一件事,那就是曾经力图削减部队,这便得罪了手握兵权的公孙瓒,公孙瓒虽然名义上是刘虞的下属,但此时的公孙瓒已经有了拥兵自重的心理,对于刘虞的政令也是爱搭不理,常常违背。

如果说是太平年月,十个公孙瓒也是撼动不了刘虞的,但是偏偏这是在乱世之中。

公元189年,董卓入主洛阳,废刘辩,立刘协,引发天下震惊。

当时袁绍组建诸侯联军,准备讨伐董卓,幽州并未出兵,这倒不是因为刘虞不想出兵,主要是幽州的兵权,基本上全在公孙瓒掌握之中,他心有余力不足,其次董卓虽然挟持皇帝,但十八路诸侯也没有什么大义名分,其本质上还是地方豪族趁乱在为自己谋利,因此刘虞第一时间并未出兵。

袁绍曾经找到过刘虞,向他提议现如今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于联军十分不利,不如让刘虞自行称帝,以此来争夺董卓手中的大义名分。

对此,刘虞果断选择了拒绝,在他看来现如今汉室垂危,自己尽力尚且来不及,又怎能另行篡位?

虽然此时的汉献帝刘协被董卓胁迫,但刘虞对于皇帝还是十分尊敬,他曾经悄悄派使者面见汉献帝,得知大汉江山尚有忠臣,汉献帝十分感动,便下诏请求刘虞带兵来救自己。

直到此时,刘虞才下定决心发兵讨董,只不过刘虞发兵的消息最终被袁术得知,袁术便假称要和刘虞一同讨董,刘虞轻信,最终派数千幽州骑兵支援袁术,结果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数千骑兵刚刚一到,便被袁术全部收编。一匹马都没有还给刘虞,几千精锐骑兵就这样打了水漂。

此时刘虞之下的公孙瓒,对于刘虞的举动也愈发不满,最终暗自勾结袁术,意图反叛刘虞。

十八路诸侯作鸟兽散以后,袁术和袁绍正式拉开架势,开相互攻伐。

在此过程中,公孙瓒协助出兵攻击袁绍后方,刘虞虽然名义上还是幽州牧,是公孙瓒的上级,但是此时的公孙瓒已经不再听命于他,双方矛盾愈发之深,刘虞断了公孙瓒的军粮,公孙瓒便纵容手下,在幽州当地抢劫掠夺,侵犯百姓。

两人之间的矛盾愈发记载,最终甚至各自派人面见汉献帝,弹劾对方,此时的朝廷还在董卓手上控制,对于幽州势力,董卓既管不到,也拉不过来,便随意派了一位朝廷使者前去调节。

眼看着朝廷调解无用,刘虞便召集兵马,准备亲自讨伐公孙瓒。没用多久他便凑齐了十万大军,对公孙瓒进行围攻。

此时公孙瓒在身边只有数千人,面对十万大军几乎无力抵抗,因此,刘虞便心生懈怠,他下令士兵不允许烧毁百姓房屋,也不允许伤害公孙瓒的士兵,只允许杀公孙瓒一个人。

刘虞的这道命令无异于是自废武功,结果战争开始以后,他的士兵束手束脚,被公孙瓒的精锐骑兵瞬间冲破阵线,这场战斗最终以刘虞的大败而告终。

随后公孙瓒强迫朝廷派来的使者在闹市中杀掉刘虞,自此幽州尽为公孙瓒一人掌握,公孙瓒也作为一方诸侯,正式踏上了历史舞台。

失道寡助,公孙瓒的败亡

公孙瓒意图天下,虽然只有幽州一地,但是他却大肆封官,任命手下严纲为冀州牧,田楷为青州牧,单经为兖州牧,甚至就连个郡守县令进行了分配。

这一举动得罪了袁绍,双方更加势同水火。在与袁绍的军备竞赛之中,公孙瓒穷兵黩武,几乎榨干了幽州百姓的所有口粮,使得刘虞治下尚且太平的幽州,一夜之间成为人间炼狱。

不单单对百姓残忍,公孙瓒对于贵族豪门也不买账。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富贵之,皆自以为职当得之,不谢人善也。”

意思是:那些贵族出身的子弟,虽然从小富贵,但都是自以为是,忘恩负义之人。

因此在公孙瓒治下的幽州呈现出这样一种情况,百姓穷困潦倒,贵族破落不堪,唯独公孙瓒的军队富得流油。

在人事上,公孙瓒的表现也十分糟糕,他既不用贵族人才,也不从百姓中遴选人才,他所任命的绝大多数都是些贩夫走卒,鸡鸣狗盗之徒。

根据《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记载,公孙瓒“若故卜数师刘纬台、贩缯李栘子、贾人乐何当等三人,与之定兄弟之誓,自号为伯,谓三人者为仲叔季。”

意思是他和算命人刘纬台、贩缯的小贩李栘子以及商人乐何四人结拜为兄弟,凭借着和公孙瓒的关系,刘纬台、李栘子和乐何三人后来“富皆巨亿”,靠着贪污盘剥,个个成为了亿万富翁。

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刘备赵云等人都选择离他而去。

公孙瓒虽然得到了整个幽州,但他日益骄矜,肆意压榨百姓,最终其名声一落千丈,慢慢的失去了整个幽州的人心。而在这时袁绍抓住机会,拉拢幽州豪族,联合乌丸鲜卑部落,合兵共十万攻打公孙瓒,这场战争中一战便斩杀公孙瓒两万大军,也彻底打散了公孙瓒的信心。

这次失败之后,公孙瓒不敢再出战,他退守易京,命令士兵修筑城楼,修建“百楼营盘”,与此同时,还“为围堑十重,於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中堑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积谷三百万斛”,将整座城市打造成了一座坚硬的堡垒。

要知道当时的幽州正值饥荒,“岁岁不登,人相食,有蝗旱之灾,民人始知采稆,以枣椹为粮,谷一石十万钱”,再这样的情况下,公孙瓒居然能“积谷三百万斛”,可想而知其对百姓的盘剥有多么恐怖。

此时的公孙瓒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白马将军了,在连番的权力斗争中,他的内心已经逐渐扭曲变态,他不相信任何人,自己和妻子美妾住在最高的中心大楼中,整座大楼不允许七岁以上的男性存在,就连军令也是通过小妾传递,与世隔绝。

仗打到这一地步,公孙赞仍然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他甚至为自己的举动而自鸣得意:“始天下兵起,我谓唾掌而决。至于今日,兵革方始,观此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耕,以救凶年。兵法白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栌千里,积谷三百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庆也。”

让别人在外面打去吧,我就在这易京里安心休养,等到天下诸侯疲惫,我再出山。

袁绍最终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建安四年(199年)三月,袁绍大军再度包围公孙瓒,通过埋伏引诱以及挖地道的手段,攻陷易京。

公孙瓒自知必败无疑,随即引火自焚,点燃了易京中心最高的那座楼,烧死在其中,结束了自己荒唐的一生。

参考文献:1、《后汉书·公孙瓒传》2、《太平御览》

参考文献:1、《后汉书·公孙瓒传》2、《太平御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