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汉高祖后第一位从平民爬到三公的人,平七国之乱、闽越之乱他是谁?韩安国为大汉能臣、智慧超群,为何最后却悲剧收场_匈奴_太后_西汉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韩安国 匈奴 太后 西汉

本文目录

  • 继汉高祖后第一位从平民爬到三公的人,平七国之乱、闽越之乱他是谁
  • 韩安国为大汉能臣、智慧超群,为何最后却悲剧收场
  • 韩安国典故有哪些
  • 韩安国的历史评价
  • 西汉能言善辩的臣子韩安国是个怎样的人
  • 如何看待西汉名臣韩安国
  • 抵御西汉匈奴时做出了杰出贡献的韩安国,他是什么来头
  • 西汉韩安国主张与匈奴和亲,为什么最后却又攻打匈奴

继汉高祖后第一位从平民爬到三公的人,平七国之乱、闽越之乱他是谁

这个以平民身份步入仕途,到最后位列三公的人就是韩安国。韩安国是西汉时期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才思敏捷,行事谨慎,先后辅佐过梁王,汉景帝,汉武帝。这位拥有高超政治手腕的人物,在晚年因为被派去防守匈奴,遭遇大败,最后郁郁而终。

韩安国在汉景帝时期,是梁王刘武的重要谋士。当西汉爆发七国之乱的时候,汉景帝命刘武誓死抵抗吴王和楚王的叛军,刘武在韩安国的谋划下,使得梁国如一个钉子般,紧紧的制约了七国进攻长安的军队。因为平叛有功,刘武渐渐的对皇位有了想法。韩安国担心汉景帝猜忌与梁王,于是他开始结交馆陶公主,让馆陶公主在窦皇后和汉景帝身边多说梁王的好话,慢慢的汉景帝放松了对刘武的戒备。

当刘武死后,韩安国入朝辅佐汉景帝,他依旧重点推行汉朝休养生息的政策,韩安国也为汉景帝策划了促进汉朝农业发展的规划。当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依旧重用韩安国,当时他代行宰相职权,替汉武帝处理政务。一次闽越叛乱,汉武帝派韩安国与大将王恢前去平定,这一文一武的两个人很快安定了汉朝的南方地区。

韩安国的一生都在治理国家中度过,可是汉武帝晚年不知道抽的哪根筋,居然让韩安国独立领兵,去边境抵御匈奴。出谋划策,治理国家是韩安国的强项,让他拍板做决定成为一名主帅,韩安国实在无法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果不其然,韩安国抵抗匈奴的部队遭到重创,他本人还被匈奴羞辱,就这样一代顶级谋士愤恨而终。

韩安国为大汉能臣、智慧超群,为何最后却悲剧收场

韩安国他虽然是为大汉的能臣智慧超群,但是后面的时候他是因为他虽然能文能武,但是因为他再一次对匈奴的战争中十分的相信一个匈奴俘虏的话,他就中了当时匈奴人的计谋,而后就以悲剧收场。

韩安国他这个人其实是在当时的汉奸帝和汉武帝时期,他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因为他非常的有勇有谋,而且还有大智慧去迎接世俗的挑战,所以说当时的皇帝也觉得他非常的有才华。

韩安国他之前其实是一个非常小的粱国的部位因为他在处理政务这一方面非常的出众,所以就在后面的时候当上了御史大夫,同时因为他的表现非常的出色,所以就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但是因为韩国他当时在汉朝和匈奴的战争中,因为他在渔阳领军进行待命,然后他就抓到一名俘虏,就听俘虏说这个匈奴的士兵已经撤退了,所以就和当时的皇帝说,匈奴已经撤退了,我们就让当时的士兵撤了吧,让当时的老百姓开始跟前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但谁曾想在后边的一个月里面匈奴又去而复返,还对他当时管理的地方进行洗劫,所以汉武帝对他特别的失望,就对他进行指责,还对他降官,所以因为他非常的愧疚,又因为没有受到重任,他在数月后就吐血身亡了。

韩安国典故有哪些

  西汉时期的著名大臣韩安国,是抗击匈奴的大将,韩安国历经西汉文、景、武三帝时期。

   韩安国典故

  韩安国后世流传的典故有二,一个是游说太后,一个是死灰复燃,正是这两个典故才使得韩安国的名声初步显露出来,逐渐被后世人所记住。这两件事都是发生在韩安国入仕的前期,韩安国也正是因为这两件事才逐渐被重用起来。

  游说太后,是发生在韩安国在梁国任职的前期,他由于能言善辩,所以被任命为出使西汉的使臣,因为那个时候汉景帝已经对梁王产生了不信任,韩安国的任务就是帮助梁国稳定和西汉之间的关系。

  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同胞弟弟,窦太后也非常的宠爱他,他在梁国为王的时候,出行依仗和皇帝没有多大的区别,汉景帝对此非常的不满。窦太后也看出了景帝的不满,只好将怒火转移到梁国的使臣之上。

  韩安国就去拜见太后最宠爱的馆陶长公主,哭诉道:“七国之乱的时候,梁王为了保护皇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承蒙皇帝宠爱,赏赐了很多的宝物,梁王为了感谢皇帝的恩德,当然也想在那些偏远小民的面前炫耀一下皇帝对他的信任,所以才会在出行的有那么大排场。现在太后和皇帝却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忘记了梁王的忠心。”馆陶长公主将这番话告诉了窦太后,窦太后听后连忙命人将这些话转告给了景帝,景帝听完就打消了对梁王的猜忌。事后,韩安国还得到了馆陶长公主和窦太后的赏赐。

  死灰复燃,讲的是韩安国在犯罪入狱的时候,被一个名叫田甲的狱卒侮辱,他对田甲说道:“殊不知,死灰还会复燃,何况人乎?”,田甲对他的回答是“复燃了,一泡尿就浇灭了”。后来,韩安国被西汉朝廷任命为梁国内史,田甲得知,弃官逃命而去。韩安国以田甲的`家人生命安全威胁,田甲无奈只得跪在韩安国的面前请求原谅。韩安国对田甲说:“我怎么会和你这种小人物计较,起来吧”,就这样放过了田甲。

   韩安国死灰复燃

  韩安国在西汉梁国任职期间,犯了一些错误,被梁国大王关在大牢之中,当时梁王的想法是将韩安国终生关在大牢之中。当时监狱之内有一个名叫田甲的狱吏,此人是一个势力小人,平时就喜欢欺负那些囚徒。

  被判重刑的韩安国当然也是田甲欺负的对象,再加上韩安国之前的官职比他要大很多。这么一个之前比他地位高了好多的人物,成了他在这么一个小人物的阶下囚,他当然会特殊的照顾一下的,田甲用尽了所有的手段来侮辱韩安国。

  田甲对韩安国说:“现在的你,就像一堆烧完的灰烬一样渺小”,韩安国回答道:“难道死灰就不会复燃吗?”。田甲的回答更是狂傲:“如果复燃了,那就一泡尿浇灭它”。可是,田甲还没得意多长时间,在韩安国入狱不久,就被西汉朝廷派人任命为梁国的内史。韩安国在出使西汉的时候,得到了太后的赏识,所以太后一听到韩安国犯事被关押之后,就想办法去救他,恰好此时梁国内史职位空缺。

  知道韩安国被任命为内史之后,田甲想起自己以前说过的话,感到非常的害怕,于是他就弃官逃跑了,韩安国就放出了消息,如果田甲不回来,就将田甲的宗族全部灭掉。无奈,田甲只得回到韩安国的身边,向他请罪。

  韩安国看着跪在自己身前的田甲,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我这样的人是不会和你这种小人物计较的”,然后他就扶起了田甲,很友好的对待他。

韩安国的历史评价

司马迁:“余与壶遂定律历,观韩长孺之义,壶遂之深中隐厚。世之言梁多长者,不虚哉!壶遂官至詹事,天子方倚以为汉相,会遂卒。不然,壶遂之内廉行修,斯鞠躬君子也。”
班固:“以韩安国之见器,临其挚而颠坠,陵夷以忧死,遇合有命,悲夫!” “汉之得人,於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落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帅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馀不可胜纪。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後世莫及。”
蔡邕:“昔韩安国起自徒中,朱买臣出于幽贱,并以才宜,还守本邦。”
刘邵:“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余,公正不足,是谓智意,陈平、韩安国是也。”
司马贞:“安国忠厚,初为梁将。因事坐法,免徒起相。死灰更然,生虏失防。推贤见重,贿金贻谤。雪泣悟主,臣节可亮。”

西汉能言善辩的臣子韩安国是个怎样的人

作为西汉初期的著名臣子,韩安国在政治方面毋庸置疑是一个大才,可是有才之人,不一定都是有德之人。那么,韩安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韩安国是一个忠厚有才,胸内藏沟壑的大韬略之人,但是他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贪财。
韩安国最大的优点就是忠厚大度,死灰复燃的故事很明显的表现了韩安国的这一优点。死灰复燃这个故事的结果没有和很多的逆袭故事一样,韩安国放过当初在狱中侮辱自己的田甲。这就是韩安国所表现出气度,相反,后来的卫青后代和李广后代之间的恩怨纠葛,就显得非常的小气。
韩安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品格就是不嫉妒贤才,纵观华夏几千年的历史,有很多大才之人,都有着一个善妒的缺点,韩安国就不是这样的人。他在梁国任官的时候,就举荐了一大批有才之人,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天下名士,很多人的才能都超过了韩安国,例如有着“苍鹰”之称的郅都,就是通过韩安国的举荐,才被朝廷所重视的。
由于向朝廷举荐了很多的名士,受到很多读书人尊重和仰慕,也得到皇帝信任和重用。韩安国在汉朝朝廷之中担任御史大夫四年,后来丞相田蚡死了,韩安国代理丞相之职。皇帝本来准备让韩安国正式担任丞相,可是时运不济的韩安国在给皇帝引导马车的时候,摔断了腿。皇帝只好任命别人为相。
韩安国的贪财,是众所周知的,皇帝只在乎他的治国之才,对他的这一小缺点都不放在心上。

如何看待西汉名臣韩安国

作为西汉的名臣,韩安国虽然因为在和平年间,所以名声在一般人的眼中并没有那么大,但是在《汉书》当中,却对韩安国有着很高的评价。在书中,他被史官评价为见识高,气量大,善于处理事情和揣测人心。

而且在七王之乱当中,韩安国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是在专业人士之中非常有名的人物。但是悲剧的事情就在于,这位知名的大臣,在最后却因为生病没有升任为相,然后郁郁寡欢而死。那么,这位西汉名臣,其能力究竟如何呢?我们又该怎么评价他?

一:善于揣测人心

韩安国之所以能在朝廷之中成为相的候补,可以说与他揣测人心的本事息息相关。或者说,他擅长的就是在复杂的局面之中,让大多数人都能从其中得到利益,最后让事情有个比较和平的结局。

比如说在韩安国刚开始的时候,他作为梁孝王的门客,立下了功劳。在七国之乱的时候,他和另外一个人一起带兵抵抗其他领地的叛军。就在这场战争之中,叛军被韩安国和另外一个人抵御住,为汉朝联军争取到了时间,最后赢得了胜利,此战之后韩安国和梁孝王也得到了很大的荣誉。

但是在《汉书》之中,梁孝王却在平定叛乱之后,因为战功和窦太后的宠爱,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开始逼近汉景帝了。

而在汉景帝知道之后,自然是对梁孝王开始有了疑心。但是这个时候的韩安国知道,自己吃的是梁孝王的饭,一旦他出事了,那自己也跑不了。

所以在联系了窦太后之后,更是连夜跑到了窦太后的脚下哭诉,然后一番花言巧语之后,让窦太后和汉景帝都变得心花怒放。这对内保全了自己主公的颜面,对外则让汉景帝消除了疑心,使得梁孝王没有了杀身之祸。

结果这一场辩解,韩安国在汉景帝和窦太后的面前混了个脸熟,也因为功劳而在梁孝王的心中颇受欢迎,得到了很大的重用。更别说在之后,梁孝王想要成为皇太弟,于是就让刺客杀死了朝廷之中反对他的人,但是这件事再一次激怒了汉景帝,这一次梁孝王也不敢说话了,怕被人发现是自己干的。而这次,又是韩安国出现了。

韩安国这次举出了几个例子,让梁孝王这个不省心的好好想想,现在仗着有窦太后在,梁孝王还可以嚣张一阵子。但是在窦太后死了之后呢?汉景帝见到你现在能杀了反对你的人,难道不会认为你以后想要反对他么?所以在讲明利弊之后,梁孝王终于醒悟了过来,将刺客交了出去,并且让韩安国从中周旋。最后让梁孝王和汉景帝,都得到了和解。可见其揣测人心的能力,是非常强的。

二:性格谨慎

而在汉景帝死后,韩安国作为深受重用的大臣,自然也被下一代的汉武帝所看重,成为了汉武帝的亲信。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在位期间,最主要的功绩就是讨伐匈奴了。但是在早期,韩安国却是专门反对武力讨伐匈奴的,这就是他的谨慎的性格导致的。

在《汉书》之中记载,韩安国认为虽然汉朝已经强盛了,但是对匈奴开战还没能做好准备,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此后的马邑之谋中,汉军的表现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虽然说主要原因是因为汉朝这边有人泄密,但是汉军也让汉武帝看到了自己的准备不充分,于是采用了他的建议,再和亲了数年,最后才用兵平定了匈奴。

三:运气不好

上文也说过,韩安国在汉武帝时期,提出了先和亲之后再打的建议。而这个建议也奠定了之后的汉朝盛世。但是他的运气,可以说是非常差了,虽然有着很大的功劳,但是在战争期间,战场上却涌现出了卫青和霍去病等新贵,而他又因为位高权重而受到了汉武帝的猜疑。

等到相去世之后,汉武帝为了彻底将他纳为心腹,于是想要提拔他当相。可是没想到的是,结果他运气背,从车上摔下来把脚伤了,之后更是有着变成重病的可能,于是汉武帝就决定将另外一个人升为相。

等到他病好了,这个时候朝廷之中他的权威已经受到了挑战,汉武帝也开始逐渐疏远他了。此后在匈奴战争期间,据《汉书》记载,韩安国又因为出兵不利而被汉武帝派人训斥,结果他觉得自己晚年不利,所以在闷闷不乐几个月之后,吐血而亡。

抵御西汉匈奴时做出了杰出贡献的韩安国,他是什么来头

韩安国是西汉时期梁王手下,担任中大夫,梁王是汉景帝的同母兄弟,都是窦太后所生,窦太后对梁王非常宠爱。

1.因成功解决皇家内部矛盾,名声显著

梁王是汉景帝的同母兄弟,母亲窦太后对梁王非常宠爱。这样一层背景,使得梁王行事就比较高调。出入规格、排场好比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景帝知道后,心里极不高兴。

母亲窦太后得知此事后,一时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便将此事迁怒于梁国的使臣,拒绝接见梁国使臣,对梁王的行为,追责梁国使臣。

梁国使臣是韩安国,他边去找长公主哭诉,韩安国首先阐述了梁孝王与景帝兄弟关系最亲,依据是“七国叛乱”时梁国坚定的支持皇上,并派我等六人击败吴国。

紧接着韩安国将话题转入梁王行事的问题,说:‘’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所见到的都是大排场,梁王的车子、旗帜都是皇帝所赏赐,梁王用这些在边远的小地方炫耀,只是让天下人知道太后和皇上喜爱他。现在太后要责备梁国使臣,梁王知道后整日流泪哭泣,不知如何是好。”

事后长公主把这件事告诉太后,太后听后非常高兴地说:“我要把这件事转告皇上”。皇上知道后心里的疙瘩才解开。对太后说:“我们兄弟两的事还劳太后忧愁”这件事窦太后、长公主都重赏了韩安国,因此名声显著。

2.抗击匈奴

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统帅三十万人设伏匈奴与马邑城山谷,设伏未成,领兵退回。上谷、渔阳之战韩安国率七百人与匈奴激战,未胜,退回,贬官降职,领兵驻防,心里非常失意。于公元前127年吐血而死。

西汉韩安国主张与匈奴和亲,为什么最后却又攻打匈奴

西汉韩安国在最开始的时候主张与匈奴和亲,但是在最后却又去攻打匈奴的原因在最初其实也是出于对匈奴的恐惧,而古代为了稳定与其他邦国的关系,一般都选择和亲这个选择。两国有了关系,自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国的针锋相对。所以两国和亲其实并不代表着两国关系是很好的,其实只是在当时为了保住自己的无奈之选,所以在有机会攻打匈奴的时候肯定也会拼尽全力,为了获得自己的胜利。

在当时西汉为了解决与匈奴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朝中大臣各执己见。主战派觉得当时的汉朝已经发展强盛,可以在攻打匈奴的战争中胜出。但是主和派却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毕竟匈奴离我们中原地区也是很远的,也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攻打中原,所以认为还是和亲解决这个事情。但是双方当时的情况不分上下,而这时候身为御史大夫的韩安国说了当时的基本情况,在主和派的呼应下,也就同意了继续与匈奴和亲,所以在这件事上韩安国算是主张和亲的。

但是这样难免得罪了主战派,一直被人们说做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不能干成大事。为了自己心中的抱负,以及释放自己多年以来的不爽,在汉武帝决定要攻打匈奴的时候,自然要站出来。为了要让别人知道自己并不是因为恐惧在当时才不愿意去打仗,便冲在了最前线。而且这个人在最后也成功地改变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在匈奴战争中,虽然对方诡计多端,但是在种种困难的压力下,还是成功的攻打下来了匈奴。自然大汉在当时也重振旗鼓,韩安国在当时的人们心中也改变了原有的模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