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苏武?苏武是如何回到汉朝的_匈奴_单于_汉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苏武 评价 匈奴 单于 汉朝

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苏武
  • 苏武是如何回到汉朝的
  • 匈奴为什么要扣押苏武
  • 张骞与苏武相比,哪个功劳更大一些
  • 苏武牧羊的故事发生在哪
  • 看了《苏武牧羊》的故事很震撼,什么样的信仰信念才能让人坚持十九年
  • 苏武牧羊的故事中苏武为什么牧羊

如何评价苏武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且不论这句话属于“山寨版”英国谚语,抑或是“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古今中外“乱认亲戚”,却足见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影响,有时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秦腔戏《苏武牧羊》中的苏武是一位孤独落单的、吞毛饮雪的、悲苦无助的牧羊人,他被赋予了一个品质高洁、威武不屈、顶天立地的悲壮的英雄形象。

杭盖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浚稽山》中的大汉苏武苏武强悍刚烈、威武不屈的人格魅力,不但影响、感动激励着身边的常惠等人,也感动了一群富有正义感的匈奴人於靬王、挛鞮昭云和吾庐等人,更是打动了一个胡女之心,美女爱英雄的传奇不能只诞生在汉地——胡地匈奴左贤王之女亦有爱慕英雄的权利,演绎了一场千古悲怆的爱情故事。

秦腔艺术演绎的《苏武牧羊》是一出家喻户晓的古典传统折子戏,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了这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歌咏了苏武的高风亮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苏武牧羊》上下半句的经典对唱,真可谓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秦腔戏迷都甚是喜欢。

在推崇某个作品、某个人物的时候,每个人是否都能欣赏到其全部妙处,这个绝尽然,由于欣赏的角度、高度以及在程度上皆会有所不同,尽管在欣赏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总还是哈姆雷特,而决非其他。

苏武在北海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存环境下,却丝毫没有动摇忠贞的精神坚守,为了民族大义,他可以毫不犹豫地付出自己的生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苏武永远都是那个在北海执鞭牧羊一十九载持节不改的大汉苏武。

苏武是如何回到汉朝的

谢谢邀请:

苏武字子卿,是西汉时期的大臣,汉武帝时拜为中郎将,今西安人,生于元公前140年,卒于公元前60年。

苏武在公元前100年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单于扣押,单于要他臣服于匈奴,面对威逼,利诱他不卑不亢,始终忠于大汉,忠于自己的使命,后被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地区)牧羊,饿了挖野鼠,采野果充饥,渴了吃一把雪,冷了与羊群一起取暖,就这样在北海手持符节苦苦坚持了十九年,十多年来,汉武帝去世了,单于也换了新主,他的头发和胡子也全白了,但他仍盼望着有朝一日能重回大汉,完成使命。

公元前87年,武帝驾崩,太子刘弗陵继位,此时匈奴也起了内乱,无力再同汉朝抗衡,又派使者要求同汉和好,汉昭帝想到苏武出使一事,寻问匈奴使者不果,就也派出使者来到匈奴寻问,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己死,草草打发了事,当第二次昭帝又派出了使者的时候,常惠得知了这个消息,常惠是同苏武一起出使的随从,听到汉朝使者到来,常惠就想办法买通了看守他的匈奴士兵,趁夜私底下同使者见了面,使者终于知道了苏武被扣的来龙去脉,再次见到单于时,使者就严厉地责备单于“即然两国要和好,就应该以诚相见,我们皇上在上林苑射下了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拴着一条绸带,上有苏武亲笔所写的一封信,说他仍在北海放羊,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呢?”,单于听了吓了一跳,不知如何回答,心里想“难道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上天,上天派鸿雁去传信了?”,再一想“苏武留着也没舍用,去也就去罢”,于是单于装着诚恳地向汉使表示道歉,然后礼送苏武回到了中原汉朝。

苏武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终于回到了长安,出使时一百多人,回来时只有了常惠等9人,出使时40岁,回来时己59岁,头发胡子都全白了,但符节仍在,只是节杖上旄牛尾的装饰物已经掉光了,长安百姓被苏武的忠诚精神所感动,自发地出城门相迎,当苏武将象征着大汉权威的节杖交还给昭帝手里时,汉昭帝非常感动,赏赐了他许多土地和钱财,并拜为典属国,随行人员也不同程度得到了奖赏,苏武去世后,汉昭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不辱使命的节操。

谢谢阅读,请别忘了点赞哟。

匈奴为什么要扣押苏武

引言:

苍茫的天空下,阳光照射着大地,但在遥远的北海(即今天俄罗斯贝加尔湖),寒风却依然凛冽。两千多年前的北海,几乎可以说是一片无人区,辽阔的草原中,洁白的羊群正悠闲的吃着草,而在这羊群中间,竟有两个人在准备告别。“兄弟,你真的想好了?不再考虑下吗?这样硬扛着没有任何意义啊!”一个衣着华丽的男子仍在劝说着。“不,你不要再说了,我是不可能背叛大汉朝,背叛陛下的!”对面,一个衣着破烂,貌似乞丐的男子严肃的回答着。

衣着华丽的男子放弃了,骑上骏马扬鞭离开,一转头,那乞丐般的男子正向他作揖,手中却牢牢的抓着一根木棍似的东西。“苍天啊,我李陵今生也洗刷不了我的罪过了!”男子悲伤的仰天长叹,说罢,策马离去。

“李陵见苏武”剧照

那个乞丐般的男子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官——苏武!此时,他已经被羁押在匈奴数年了,在这荒无人烟的北海,他可能一辈子也回不去他的故乡了。苏武只是一个使者,匈奴为什么一定要扣押他呢?

一.猪一样的队友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这原本是两国之间正常的使节往来,结果苏武偏偏碰到了匈奴的内乱。

原来,匈奴的睺王和虞常等人准备谋反,趁单于外出打猎的机会抓住单于的母亲投降汉朝,而虞常与苏武团队的成员张胜有交情,便来寻求张胜的帮助,并得到了同意。结果谋事不密,在起事前一夜被人告发,第二天谋反失败,虞常供出张胜等人,此时,苏武才知道了这件事,想自杀没能成功。

苏武画像

而当单于问起这件事时,苏武可以说冤的不行,自己完全不知情,却被自己的队友给坑了。苏武据理力争,但嘴皮子终究打不赢明刀明枪,苏武被关进了地窖,靠着雪水和棉絮几天都没有饿死,匈奴人惊讶之余,把他扔到了北海喂羊。

二.匈奴人的报复

我们知道,汉武帝一生在位五十四年,其中有四十四年都发动了对外战争,尤其是对匈奴的战争,进行了长达四十年的征伐。而对匈作战中,最典型的是三次大规模战役。

汉武帝对匈奴的三次作战示意图

1.河南之战:

元朔2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南下入侵,汉武帝派遣卫青迎击匈奴,并巧妙的避实就虚,击溃匈奴入侵,收复河南地(即河套平原),并设置朔方和九原两郡,保障了首都长安的安全,同时获得一块出击匈奴的跳板。

2.漠南之战:

汉武帝为保卫朔方安全,命令卫青与霍去病出击匈奴,卫青出兵右贤王属地,歼敌上万;而霍去病多次出兵陇西,击溃匈奴休屠王,浑邪王兵马,迫使二王投降汉朝,使河西走廊并入汉朝的版图之中。

汉武帝在河西地区设置敦煌,酒泉,武威,张掖四郡。河西走廊的开辟,斩断了匈奴的右臂,大大减轻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为汉朝与西域之间的沟通交流奠定了基础。

3漠北决战:

霍去病与卫青合兵十万出击匈奴,在漠北与匈奴决战,匈奴不敌,卫青率军追击,斩杀一万九千多人,而霍去病则出兵上千里,翻越大漠,全歼匈奴左贤王主力,一直打到匈奴祭天的狼居胥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

自此以后,漠南无王廷,匈奴再也无力对汉朝进行军事行动,汉匈之间的军事形势开始调换。

可这样的一系列打击,也加大了匈奴对汉朝的仇恨,面对刺杀单于未果的苏武一行人(虽然这件事和苏武没什么关系),匈奴人开始对苏武进行打击报复,把他扔在了人迹罕至的北海,让他去放羊,并告诉他,什么时候公羊生了小羊什么时候他才可以回来。这种完全不可能的事充分反映了匈奴对汉朝的仇恨和报复心理,而苏武,刚好撞在了枪口上。

三.汉武帝和单于的阴谋

这里,当然不是说汉武帝与单于合谋,而是在苏武出使匈奴这件事上两人都有阴谋,而这场阴谋最终的牺牲者,只有苏武和他的团队成员们。

让我们看看苏武出使的原因吧,天汉元年,且鞮单于继承了大单于的位置,而他接手的匈奴是一个已经被汉民族击溃的政权,但是,他不甘心,于是他上表汉武帝,表示愿意送还此前的使者路充国(实际上是汉朝间谍)等人,希望两国永结盟好。

但是,这只不过是单于耍的诡计而已,他要通过这件事看到汉朝使者的反应。因为他知道,虽然汉朝连战连捷,但自身消耗也非常大,如果汉朝派来的使者唯唯诺诺的话,他就有理由相信汉朝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可以再度集中力量,恢复匈奴的霸业。因此,在苏武等人到达匈奴后,单于的表现非常傲慢,一点没有和好的意思,而这,就是他要对汉朝的考验。

汉武帝刘彻剧照

再来看看汉武帝一方,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人,他非常清楚,虽然在自己一系列的打击下,匈奴短时间内无法对汉朝构成威胁,但它的存在始终是一个隐患,因此,汉武帝非常想一举灭掉匈奴,永保北境安宁。单于的这封信给了汉武帝机会,他希望通过这次出使匈奴再探一探匈奴的老底,以期寻求可以彻底解除北方边患的机会,而这,也是苏武真正的使命!

最终,苏武没有让汉武帝失望,匈奴人想通过苏武被囚禁的表现来瓦解他的意志,却被苏武的决心和毅力所震撼,一个小小的使节都有这样的胆魄和毅力,那如此强大的汉朝,还有多少个“苏武”啊!

在此之后,匈奴再没有对武帝时期的汉朝实施大规模的侵袭,反倒是汉朝在李陵和李广利的带领下多次出击匈奴。可以说,苏武在其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结语:

苏武在北海,一待就是足足十九年,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苏武最终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汉朝,此时,陪伴他的,只有当初临行前武帝赐予的符节,连上面的毛都掉光了。武帝灵前,苏武可以骄傲的说:“陛下,臣回来了!臣没有辜负您的期望!臣做到了!”而苏武牧羊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爱国情怀依然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并将继续传承下去,直到永远……

张骞与苏武相比,哪个功劳更大一些

张骞与苏武的功劳谁大?自然是张骞。苏武只是用19年放一群羊来证明了始终不渝民族气节,如果说气节也是一种功劳的话,那么便可以承认苏武有功劳。反观张骞,他给中原王朝展开了广阔西部视野,开辟了历史深远的丝绸之路,并且随着西汉势力成功西扩,逐渐瓦解了匈奴对汉的战略围堵。张骞是中国人认识西域的第一双眼睛。

如果讲气节,张骞也不逊色于苏武。苏武被匈奴扣押了19年,张骞被扣押了13年,苏武没有投降匈奴,张骞也没有。张骞在匈奴取妻生子,苏武也不例外。张骞两次主动逃离匈奴,最终凭自己的能力回到汉朝,而苏武只能等汉朝营救。苏武只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使节,而张骞是一个全面型的人才。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苏武牧羊的故事发生在哪

对于这个问题不能只凭个别道听途说或只言片语的材料妄下结论,要查阅历史资料,实地考证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地理演变,乱猜乱说是不行的。甘肃民勤的历史地理演变及专家考证的资料能详实证明苏武牧羊地,也需要进一步研究,让人信服,毕竟时过境迁越千年,是个严肃的学术问题,当地政府有责任同专家学者进一步找出证据。宁夏中卫纯属为旅游业牵强附会。另贝加尔湖之说缺少强有力的证据,也没有专家去当地实地考察,仅凭猜是不对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经考证的说辞都是不负责任的。

看了《苏武牧羊》的故事很震撼,什么样的信仰信念才能让人坚持十九年

《苏武牧羊》说的是汉朝时的事儿,细节想必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重复啦。这个故事比较让人们感到震撼的的确是苏武被匈奴囚禁十九年的情节,多少年来,历史学家也好,政治家也好,可能最让人值得研究的就是究竟是什么力量能够让苏武十九年保持着对祖国无比的热爱和眷恋而忠贞不渝呢。

一是忠诚。苏武受命出使,圆满完成任务,本可顺利返回,只因他国内乱,被迫滞留,转而遭到囚禁。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苏武一直保持着对大汉朝的无比忠诚,在他心里,朝廷派我出使,一日不回去复命,就意味着任务没有完成,在此前提下,其他的事都是小事,这叫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况且还是朝廷、皇帝的旨意,所以从这可以看出,苏武是非常忠诚的命官。

二是信念。尽管当时国内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风云变换跌宕起伏,但苏武始终相信,我大汉朝是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我现在是被囚禁了,但总有一天会有人知道我还在别的国家坚持自己的理想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应该说正是有这个信念,他才会爬冰卧雪,受尽折磨却能够坚持到汉朝派人接他回国。

三是气节。要说这个故事对我们后人最大的启发就是这一点。它教会我们,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甚至打击,都要有骨气有节气,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爱国之人。我们很多家长都爱用这个故事教育孩子,就是希望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有气节,要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要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志气,要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英气,做一个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人,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当代青年必须具备的优良品格。

反观当下,社会上一些人富了口袋穷了脑袋,一天到晚追逐名利,不惜出卖灵魂,做精神上的乞丐。稍微遇到一点儿困难,就怨天尤人,抱怨世事不公,没有信仰,缺乏信念,归根结底就是对国家没有感恩,对民族没有认同,对人民没有感情,这种人是可悲的也是可怜的,可以想象,如果他们遇到苏武这样的困境绝境,势必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受到后人的唾弃和鄙视!

愿与同者共勉之。

苏武牧羊的故事中苏武为什么牧羊

这是一个爱国者的感人故事,它体现了一种名族气节。

公元前100-150年间,胡汉多年交战致使人民苦不堪言,都希望停止战争,过上和平的生活。

公元前100年,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者出使匈奴,以求换取太平,匈奴单于好战,给出非战即降且条件苛刻,作为使者苏武不能苟同,在单于的威胁下,宁死不降,单于见苏武一身正气,顿生爱才之心,招揽之意,百般游说,但苏武不肯低头,单于无奈,但又不能杀害,就给苏武押送到极寒之地北海牧羊。

苏武手持汉朝使者旌节,即便是客死他乡,也不能丢失气节,在这期间,苏武不肯接受任何来自匈奴方面的帮助,冰天雪地中,渴了就抓一把雪,饿了就以草根等物充饥,冷了就依偎羊群取暖,就这样日复一日,每次看到大雁南飞,苏武就会留下思乡的眼泪,希望能与大雁一样回归故乡。

就这样坚持了19年的光阴,19年后,汉朝再次派出使者出使匈奴,得苏武详情,知苏武不辱使命,使者被苏武感动,便对单于说道:我皇在外狩猎时,打落了一只大雁,大雁脚上绑着一封关于,苏武在北海牧羊的信件......单于听后,顿生惊奇,觉得一切都是天意,天命难违,就把苏武放了。

历经19年的磨难,苏武早已是白发苍苍。回到长安那天,城内外的官员及百姓都出来迎接他。见苏武虽然,人面憔悴,但仍然高居那脱了岁的旌节,都无不为他的爱国的气节所感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