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是哪个朝代?历史上的孝文帝是谁_文帝_北魏_鲜卑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孝文帝 文帝 北魏 鲜卑

本文目录

  • 孝文帝是哪个朝代
  • 历史上的孝文帝是谁
  • 孝文帝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 孝文帝是什么意思
  • 北汉孝文帝是谁
  • 孝文帝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
  • 孝文帝的功过有哪些
  • 孝文帝是哪个朝代的
  • 2011湖北高考语文试卷中《谏成帝营陵寝疏》翻译

孝文帝是哪个朝代

孝文帝是北魏王朝。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皇兴三年,册立皇太子。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

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冯太后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再颁俸禄制,孝文帝深受影响。太和十四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

孝文帝的故事:

孝文帝的第一位皇太子元恂,出生于历经改革时期的背景下,在冯太后权倾朝野的十五年里,对元恂十分的溺爱。元恂自幼因冯太后的溺爱,养成嚣张跋扈,目中无人,厌烦学习与教习的性格。

再加上孝文帝监管时期,对元恂极为严格要求,但开导不足,这一反差让元恂一度产生了逆反心理。孝文帝对他已经略感失望,父子关系有些隔阂。

元恂长得壮硕无比,厌书籍,因常年居于平城,所以很不习惯洛阳地区湿热无比的天气,经常想着能够回平城。有次孝文帝出巡嵩山,元恂留守在金庸城内,与侍从密谋,亲手杀死了侍从官高道悦。

后被尚书快马加鞭传信报给前在嵩山的孝文帝,孝文帝闻后十分震怒,但又对此皇太子感到惋惜和痛心。下令封锁消息,嵩山之行之后,回京召来元恂,痛斥元恂的罪行。

甚至还与王宗贵族亲手惩罚元恂,杖责一百。太和二十一年,受奸人李彪给孝文帝告发,元恂仍有谋反之心,被刺赐死河阳,平常入葬。

历史上的孝文帝是谁

历史上的孝文帝是拓跋宏。

拓跋宏是北魏第七位皇帝,他的“太和改制”影响深远,如今中国很多中文姓氏都是那个时候鲜卑姓改汉姓来的。拓跋宏做过的最有名的一件事情就是迁都,这次迁都是拓跋宏自导自演的一场大戏,他凭借着影帝级的表演,忽悠了全国人民,奉献了一场无懈可击的完美演出。

孝文帝的功绩:

孝文帝深知,如果不改变整个民族的本质,那么鲜卑永远会是关外的蛮族。就算是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也不过是一瞬。因为民族没有文化和灵魂,比没有战斗力更加可怕。所以孝文帝一个人承受了所有的非议,并且强制自己的国民和汉族进行相融。首先是通婚问题,众所周知,当时的汉人地位非常低,但是孝文帝让鲜卑族内的上层人物率先和汉族进行联姻。

这样一来,底层的民众自然会模仿。然后他又开始从根本上将鲜卑和汉族进行融合,就是从文化上。包括文字,语言,服饰等等能够代表民族的东西。所以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改革,鲜卑已经和汉族融为一体,而孝文帝的功绩也是功在千秋。

孝文帝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孝文帝生于社会动荡的年代,也是民族融合的时期。他从小就接触汉族文化,羡慕汉族文化。他为人聪明,又很刻苦读书,对古诗很有研究,文章写得也很好。据说,他可以一边骑马一边写诗作文,写成后可以一字不改。史书记载,他一生写了上百篇文章。他还经常和大臣们和歌作诗,并给别人改诗。有一次,他见到路旁有十几棵树,就诗兴大发,立即写出一首。然后,让他弟弟彭城王拓跋勰在离他十几步远的地方,一边向他走,一边作诗。拓跋勰果真作出一首诗来,他非常高兴。他不仅自己喜爱汉族文学,还经常让鲜卑贵族读书写字,教育他们学习汉族文化。在迁到洛阳之后,他曾对鲜卑贵族说过:“迁都洛阳就是为了移风易俗,增长见识。如果一直住在平城,什么也学不到,我们的子孙只能像对着墙站着那样,什么也不懂。”他还和陆睿讲:“过去我们总说鲜卑人性格粗鲁,何必学习呢!看来这句话是不对的。现在很多鲜卑人都能读书写字了,难道他们是圣人?关键在于学还是不学。”

由于孝文帝敢于承认自己的落后,不夜郎自大,积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建学校,征集图书,使衰落已久的北方文学又出现了复兴的气象。

在艺术方面,北魏时期的雕塑、书法也都有很大的发展。

在孝文帝统治时期,他大力提倡佛教。佛教宣传因果报应思想,可以麻痹人民的斗志,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因而受到孝文帝的重视。在他统治时期,洛阳就有一百多所寺院,和尚尼姑两千多人,北魏有六千四百七十八所寺院,和尚尼姑有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我国建造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敦煌、云冈、龙门三大石窟,是我国古代的艺术宝库。龙门石窟是在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开始建造的,以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相继营造长达四百多年。龙门石窟的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聪明才智。书法是我国人民特有的一种艺术,自东汉以来开始受到重视。孝文帝重视读书写字、刻石立碑。北魏的书法刚劲有力,气势雄浑,别具风格,后人称为“魏碑”体。这些艺术的发展,同魏孝文帝的提倡是有关系的。

像许多帝王一样,孝文帝也是尽力做出关心人民疾苦的样子。他经常到民间进行调查和访问,经常向年长的人嘘寒问暖,还赏赐衣物,以得到百姓的拥护。

他关心农业生产,经常了解庄稼的生长情况。那时候,皇帝出来都是前呼后拥,车水马龙,到了路窄的地方,就会踏坏庄稼。于是他下令,凡是他的车队踏坏农民庄稼的,一亩地赔偿谷五斛。当然,孝文帝绝不是真正爱护老百姓,而是用以收买人心,缓和阶级矛盾,巩固他的统治。但这总比专横跋扈、任意欺凌百姓的皇帝要好一些。他对士兵也很关心,亲自慰问有病的士兵。当行军打仗遇到大雨时,他就把自己遮雨用的盖布去掉,跟士兵一起淋雨,以鼓舞士气。在生活上,孝文帝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严格,经常穿粗布衣服,骑没有鞍子的马。有一次,他到华林园游玩,有人建议他修复景阳山,他说过去魏明帝就是因为奢侈而失败的,这个教训我要永远记住。他对自己的亲属说过这样的话,希望他们注意三件事情:其一,不要仗势欺人,骄横无理;其二,不要奢侈腐化,不管政事;其三,不要过多饮酒,乱交朋友。当然,这些劝告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但说明他出于巩固政权的目的,还是注意约束权贵、关心百姓疾苦的。

孝文帝自太和十五年(491年)亲政以后,好大喜功,总想打败南朝,统一天下。他在一次南伐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意思是中国的广大地区都已归我管辖了,只有江南一带还没有归我统治,他想做全中国的皇帝。为了实现这个政治目的,他几乎年年征战,兴师动众,但收效不大。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四月,他在一次南伐的途中患病而死,死时才三十三岁。

云冈石窟

孝文帝是什么意思

孝文帝可以指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和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献文帝拓跋弘长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公元499年(太和二十三年),拓跋宏病逝,谥孝文皇帝,庙号高祖。

北汉孝文帝是谁

孝文帝即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在位时间(471年-499年),即位时仅5岁,改年号为延兴。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享年33岁,谥号孝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然而孝文帝去世以后仅仅过了25年,北魏边镇鲜卑军事集团就发动反汉化运动六镇起义。

扩展资料:

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

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恂,这一举动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孝文帝是北魏的皇帝,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王朝,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扩展资料

孝文帝自染病以来,彭城王元勰常在身边侍奉医药,昼夜不离左右,饮食必先尝而后进,蓬首垢面,衣不解带,睡不安席。孝文帝久病心烦,易于动怒,侍臣稍有过失,动不动就要诛斩。魏军进至马圈城,与齐军相遇,孝文帝坚持亲自部署指挥战斗。

三月底,孝文帝病情恶化,被迫北还,行至谷塘原,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四月初一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时年三十三岁。孝文帝驾崩后,彭城王元勰与任城王元澄秘密商议,恐孝文帝逝世的消息外露,南齐陈显达返兵追逼,故秘不发丧。

行抵宛城的时候才派遣中书舍人张儒奉诏征太子元恪前来,将孝文帝逝世的消息公诸于众。太子元恪到了鲁阳之后,才为孝文帝举行丧礼,正式即皇帝位,是为宣武帝。五月,宣武帝葬孝文帝于长陵(洛阳湹水以西),庙号高祖。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

首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政治改革,反而是多方面的,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纷纷向汉人学习,他并不拘泥于民族特征,认为一切有利于发展的事情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认同。

其次,对于北魏孝文帝而言,他的改革也实现不少的成就,不仅仅是使得北魏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时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比较高的。

最后,对于北魏孝文帝而言,他的改革也是需要有人支持的。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孝文帝的功过有哪些

朋友你好!
北魏孝文帝的功绩有:
北魏年间,孝文帝的功绩主要体现在汉化改革、迁都洛阳和继承冯太后的改革措施、重教崇礼。汉化改革加快了鲜卑人的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北魏文明的发展,迁都洛阳,有利于北魏统治黄河以南的地区维护,北魏在中原的统治,继承冯太后的三场制等改革措施、重教崇礼,有利于加强北魏对基层的统治,促进儒学和理智的发展,又为汉化创造条件。
但是,笔者认为孝文帝最主要的功绩是迁都洛阳,而不是汉化改革。北魏的汉化从开国皇帝拓跋硅时代就开始了,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只不过是继承祖先的遗志,迁都洛阳就不一样,迁都洛阳是孝文帝开创的,迁都洛阳使得鲜碑人置身在北魏汉化最深的黄河以南地区,有利于鲜碑人的汉化的加深,同时,以洛阳为代表的黄河以南地区,是北魏经济文化最发达、人口最多的地区,迁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从而有利于北魏的整体统治。北魏最早的都城在塞北盛乐,是因为当时的统治重心是塞北,其后,拓跋圭泉都平城。是因为北魏的重心已经变为河北河东等关东地区。拓跋寿统一了,北方占领黄河以南后。

孝文帝是哪个朝代的

南北朝。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
孝文帝改革后,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在洛阳取得压倒性的优势。作为首都,洛阳集中了全国的文化精英。这也是令南朝人感慨“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的缘故。除鲜卑文化、汉文化之外,佛教文化也在洛阳大行其道,使得洛阳文化呈现出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与汉文化相结合的特征。

2011湖北高考语文试卷中《谏成帝营陵寝疏》翻译

我听说圣贤的君王,广博地观察事物的始终,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身和情理,这就能是非分明。孝文帝住在霸陵,回头对群臣说:“用北山的山石作为棺椁,哪里能动得了啊!”张释之进言说:“假使棺椁中有让人想要的,即使用金属溶液填塞南山还是会有空隙;假使棺椁中没有让人想要的,即使没有巨石做成的棺椁,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死去的人没有终点,而国家却有兴亡,所以张释之的话,是保证国家千秋万代的计划啊。孝文帝明白了,于是选择薄葬,不修建如山般高峻的陵寝。   《周易》说:“古代埋葬逝者,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种树木(或做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棺椁的制作,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埋葬在桥山,尧埋葬在济水的南边,坟墓都很小,随葬的东西都很少。文王、武王、周公埋葬在毕,秦穆公埋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不在山势高耸的地方。这些圣明的帝王、贤明的国君和聪明之士,是为国家的千秋万代深远的总体谋划,独到的考虑啊。等到到了吴王阖闾,违背周礼进行厚葬。十多年后,越国人挖开了他的坟墓。秦始皇帝埋葬在骊山的山顶,下面用三泉禁锢,上面堆上高高的坟土,那高度达五十多丈,周边环绕有五里多,他用水银做江海,用黄金做水面的大雁。天下被他的劳役所困苦而反抗他,骊山的墓地修建还没有完成,而周围(一说周章,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即周文)的百万军队已经到了骊山脚下了。项羽焚烧了他的宫殿和新修的庙宇,前往的人都进行发掘。之后,放羊的小孩丢了羊,羊进入到了秦始皇的墓穴,放牧的人手持火把照明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从古到今,厚葬没有像秦始皇那么丰厚的了,然而几年之间,外部遭受了项羽的焚烧的灾难,内部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祸患,这不是太悲哀了吗!因此,道德越是崇高的埋葬越是简单,智慧越是高深的埋葬越是微薄。只有那没有道德缺少知识的,他的埋葬越丰厚,建立的坟墓越巍峨,修建的宫殿庙宇越高峻,被挖掘就一定最迅速了。从这里看来,明白和蒙昧的不同效果,埋葬的好与坏,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陛下即位之后,亲自践行节俭之风,最初修建陵寝,那规模限定很小,天下人没有不称赞君王贤明的。得到迁移到昌陵,增加墓地的高度,积土形成山陵,挖开百姓的坟墓,累计起来要用万来计算,修建起居住的城池,限定时间加速完工,耗费了上亿百万多的钱财,修墓死去的在地下怨恨,活着的在地上愁怨,他们的怨恨之气感动了天地,于是天地降下饥荒,死去和背井离乡的人要用十万来计算,我很是为他们伤心啊。陛下您的慈祥仁爱十分美好而深厚,聪明智慧疏放旷达超过世人,应该弘扬汉朝天子爱民的美德,提高刘姓天子的美政,光大显耀五帝三王的遗风,却只是和残暴秦国暴虐君主竞逐做奢侈的事,比拼谁的墓地更高大,这违背了贤明智者的心意,也失去了国家千秋万代的安宁,我私下里替陛下您感到羞耻。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您的榜样;秦始皇增加陵寝的高度,埋下优厚的宝物,因为奢侈产生祸患,足够用来作为警戒的。修建墓地的规模,应该听从大臣们的公议,而让万民得到休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