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是变态帝王吗?为何古代历史上大多数是文臣主降,武将主战_自己的_太子_文帝

本文目录

  • 南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是变态帝王吗
  • 为何古代历史上大多数是文臣主降,武将主战
  •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大臣生命最危险
  • 南朝太后路惠男与宋孝武帝刘骏有孩子吗
  • 南北朝刘宋名将沈庆之如何评价
  • 历史上有哪些弑父杀兄篡位的帝王

南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是变态帝王吗

刘子业登基时才15岁,被杀时也只有17岁。在位两年期间,他都干了什么?以至于太皇太后路惠男,在她的废帝诏书中称,刘子业犯下3000多宗罪。史学家沈约认为,即便商纣王和西汉废帝刘贺,都要对刘子业“顶礼膜拜”。

不过,仔细研究那段历史,恐怕有些记录要让人大跌眼镜,扒一扒刘子业“精彩人生”的背后,远比事件本身还要有嚼头。我们先从刘子业的“变态”帝王生涯开始讲起。

刘子业是如何让商纣王和刘贺跪拜的

刘子业是南朝刘宋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其父是宋孝武帝刘骏,其祖父是宋文帝刘义隆,其曾祖即刘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

刘裕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其祖上很牛,曾经也是皇室子弟。汉高祖刘邦有个幼弟叫刘交,被封为楚王,刘裕就是刘交的后人,西汉皇室的旁支。

当然,六百多年后的刘裕,已经沾不到祖上的光,他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代替东晋王朝,坐上了帝位。

不过,刘裕创建的刘宋王朝并不长,只维持了59年,。原因嘛,子孙不争气呗,比如刘子业。

1.刘子业无父无母

中国人讲孝道,皇帝更应该垂范。可刘子业从登基的第一天起,就表现出了“叛逆精神”,老爸刘骏驾崩,他在灵堂前面露喜色:终于轮到我坐龙椅了。

孝武帝刘骏是个有为之君,他一生崇尚儒学,对刘子业的学业要求也很严,不知道怎么就教出了个逆子。大概是刘子业预感到自己寿数太短,怕抢到老爸前面吃祭祀吧。

有一次刘子业到太庙祭祀,看着老爸的画像,对侍从说:他不是酒糟鼻子吗?怎么没了,添上,添上!

就在刘子业登基的当年,他的母亲王宪嫄病重,在床上躺了一个月,也等不到儿子来探视。眼看自己不行了,王宪嫄只好让人去请刘子业过来。结果,宫人带回来一条让王太后五雷轰顶的消息,刘子业回话说:病人跟前鬼太多,哪能靠近?

王宪嫄气得打自己的肚子:给我拿把刀,我要把它剖开,看看怎么就生出了这么个东西!就这样,王宪嫄在悲愤交加中死去。

2.刘子业的荒唐艳史

刘子业偷师曹操,眼睛专门盯着有夫之妇,而且喜欢“杀熟”,专挑身边的人下手。他有两位“神秘”情人,说出来没人敢信,一位是他的亲姑姑新蔡公主刘英媚,一位是他的亲姐姐山阴公主刘楚玉。

刘英媚既是刘子业的姑姑,还是他的发妻何令婉的嫂子。有一天刘英媚进宫,被刘子业拖住就想“办事”。刘英媚不从:我是你姑姑,太丢人了!刘子业精虫上脑,哪顾得了这个,来了个霸王硬上弓。完事,他留下一句话:以后你就叫“谢贵嫔”,山阴公主死了!

后来,刘子业对“谢贵嫔”很满意,还一度想立她做皇后,羞愧难忍的刘英媚断然拒绝了。

山阴公主刘楚玉的艳名远扬,这是个跟刘子业有得一拼的“奇女子”,她曾经向刘子业提出一个要求:咱俩都是先帝的子女,凭什么你就能三宫六院,我就只有驸马一个男人?太不公平了嘛!

刘子业一拍大腿:乐吾乐以及人之乐,行,知道你“沟壑难填”,给你批发三十个精壮小伙!就这还不能满足刘楚玉,她又看上了自己的姑父,南郡公主的夫婿褚渊。在刘子业的帮助下,褚渊被刘楚玉囚禁十日。可惜刘楚玉力气没褚渊大,当不了霸王,只好放誓死不从的褚渊走了。

这姐弟俩志趣相投,成天猫在一起切磋技能,连出门都挤在一辆车里招摇过市。

至亲不放过,大臣们的妻妾也逃不脱。刘子业曾经干过一件,让人怎么都想不透的事。廷尉刘蒙有个美妾被刘子业看上了,当时已经怀孕,刘子业一点不嫌弃,还对她说:你最好生个男孩,我立他做太子!

关键是,人家说话算数,真的兑现诺言了。就是不知道,刘蒙哭晕了还是笑抽了。

当然,诸如让妃嫔宫女们,跟他玩光腚游戏,这类节目只能算是常规节目。有时候刘子业会扩大规模,让王爷们带着女眷一起参与。有一次,他令右卫将军当着众人的面,把他叔叔刘休仁的生母杨太妃给办了。

刘子业在这方面很慷概,他有时候会把自己的妃子、姐妹贡献出来。他的另一个叔叔,南平王刘烁的妻子江氏,因为反抗,被他抽了一百鞭子,还被杀了三个儿子。

3.刘子业的残忍好杀

刘子业上台后,迫不及待地大开杀戒,包括宰相戴法兴父子三人,刘英媚的丈夫何迈,以及弟弟刘子勋、叔爷刘义恭等宗室。刘义恭最惨,刘子业将他,“断析义恭支体,分裂肠胃,挑取眼精,以蜜渍之,以为鬼目精。”

好在刘子业在位时间短,一批宗室子弟忍辱偷生,躲过了杀戮。刘子业对宗亲们的羞辱,让人发指,他的叔叔刘休祐,被他起绰号“贼王”、刘休仁为“杀王”、刘祎为“驴王”、刘彧为“猪王”。

这位刘彧就是后来的宋明帝,他最倒霉。刘子业在地上挖坑和上泥水,逼刘彧脱光了在里面打滚。又在猪食槽里装上猪食,让刘彧用嘴拱食。他和众人在一旁饮酒观看,拍手欢笑。

有一次刘彧忍不住顶了几句嘴,刘子业大怒,扒光刘彧的衣服,把他像猪一样抬到太官那里,下令“杀猪”给刘蒙的妾祝贺怀孕。急中生智的“杀王”刘休仁建议:咱等太子出生再杀猪,岂不是更好?这才让刘彧躲过一劫。

4.刘子业死得荒唐

受尽折磨,提心吊胆的刘彧决定反击,他悄悄收买了刘子业身边的亲信。该着刘子业死期到了,有几天他天天夜里做噩梦,不是老妈找他“谈话”,就是被他残害的宫女向她伸出长指甲。

巫师对他说:竹林堂有鬼,咱射鬼去。刘子业信以为真,领着一群叛徒兴高采烈地一脚踩进陷阱。

当刘子业看见亲信寿寂之提着刀向他扑来时,知道大事不妙,一边高喊“寂寂”,一边玩命逃跑。寿寂之也不理会刘子业的“深情呼唤”,追上去一刀让他闭嘴了。

史料记载中的真真假假

沈约在《宋书》中不客气地说,当年被周武王讨伐的商纣王,其罪也不足刘子业的万分之一;当了27天皇帝犯下1127件罪的刘贺,跟刘子业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不过,你相信世上会有这么混蛋的人吗?他做的事跟他的身份相符吗?说实话我是不信,至少不全信。

《宋书》就是一部争议颇大的史书,很多史学家都质疑沈约的个人立场问题,因为沈约与刘氏存在私仇。沈约的父亲沈璞,当年由于支持弑父登基的少帝刘义符,被宋文帝刘义隆处死,因此,沈约的《宋书》,对刘义隆、刘骏、刘子业这一系存在明显的抹黑行为。

我不是替刘子业洗白,任何一个人的行为,必然有其逻辑性,除非是疯子,请看《宋书》中的刘子业,他的行为有逻辑性吗?

刘子业再荒唐,也不会把别人的儿子立为太子吧?至于跟别人分享自己的女人,逼宗室女眷玩游戏,皇权可以一手遮天吗?刘子业就不怕当场被殴死?至于跟亲姐姐刘楚玉的故事,连《宋书》都没有,而是出自民间传说,更不可信。

把刘彧当猪羞辱,也是值得怀疑的。要知道宗室绝不是吃干饭的王爷,背后都是有势力的,这么做挑明了就是逼对方砍自己。

像玩群体游戏这类故事,几乎是“固定模板”,只要是昏君,都可以贴上去,历史上这种故事,被引用了不下十次,别当真。

刘宋王朝的黑白世界

请注意,我并无意替刘子业洗白。只要认清一个事实,就能看清刘子业的行为逻辑:他的所有举动,都围绕清除宗室和豪门士族势力,维护皇权独裁展开,而不是个人变态的喜好。

我们知道,刘宋之前的东晋王朝,完全是一个豪门士族集团架空皇权的历史。因此刘裕建立刘宋王朝之后,几代皇帝都做了同一件事:提拔寒门士族,强力打击豪门士族集团。像沈璞、戴法兴、何迈,都是豪门士族集团的代表人物。

所以,刘宋王朝从来不被豪门士族集团所喜欢。刘家四代九帝,各种黑材料满天飞,刘子业的父亲孝武帝刘骏,甚至被抹黑与生母乱L。没办法,笔杆子掌握在这些豪门士族手上了,打不过你黑死你!

到刘子业上台时,形势更复杂,除了豪门士族集团,宗室势力又发展成另一个威胁皇权的利刃。

刘家人太能生,开国皇帝刘裕生七子,文帝刘义隆生十九子,孝武帝又生二十八子,这还没算上少帝刘义符和元帝刘劭。每一代都“甩籽”似的繁殖,到第四代刘子业时期,黑压压一大片。

南北朝时期,宗室势力还没有得到制度上的制约,尤其刘宋出身寒门,缺少政治基础,需要宗室势力拥护。在这种刻意纵容之下,宗室势力与豪门士族集团交织在一起,迅速成为皇权的“毒草”。

刘子业登基后,秉承刘骏的政策,严厉打压豪门士族集团和宗室势力。所以,刘子业好杀一定是真的,但绝不是乱杀,更不会玩搞怪的游戏,那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容不得玩笑。

如此我们就可以解释一些不合逻辑的事,比如刘子业跟姑姑刘英媚的故事,应该是刘子业为了打击何氏家族,清算了何迈。作为家属的刘英媚,按规矩就要被罚入宫中为奴,这是最符合逻辑的解释。至于刘英媚罚没入宫后的故事,大概率是编造的,没有证据表明谢贵嫔就是刘英媚。

再比如众多大臣,甚至宗室女眷受到侮辱,也应该跟刘英媚差不多。她们有可能遭遇了非人待遇,这并不奇怪,这些事被刻意转换角度,描写成刘子业的“偏好”。

所以,我的结论是,刘子业“变态”之说不可信,作为政治人物,说他残忍好杀应该不冤,对政敌家属的残害也应该令人发指。当然,这一切都有一个明确的政治诉求,即为了屁股下的龙椅不被掀翻。

为何古代历史上大多数是文臣主降,武将主战

这个有真实依据吗?

个人来谈:我们都知道,历朝历代的君王主推的是儒家思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

文臣,从小经过儒学文化的熏陶成长,他们经过科举考试站在庙堂之中,都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态度的。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已经深深刻在他们脑中。他们考虑的是百姓的安危,不是图一时杀戮。俗话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文官如果天天喊打喊杀,那武将的作用是什么?

当然,这个问题是基于大多数人身上,也不能一刀切。也不能否决,文官不可以主张战争的,因为,儒家虽是主导思想,但百家纵横,还有法家的存在。秦始皇一统六国,不就是听从李斯法家的思想,以武止戈。

然后说说武将,我们想象一下,一个久经沙场,身强健壮的壮汉,面对战争自然是不怕的,大不了战死沙场,总好比躲着打仗强吧。

文臣和武将,是在两种环境下生活的人。一个是,不知流血流汗的可怕,一个是,不知国家大事的繁重。就像是内向和外向的人,内向的人安静,外向的人活泼,他们面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

文臣主降,不一定是错的。武将主战,也不一定是不对的。一个明主的帝王,会考虑双方的观点,然后做出正确的决定。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大臣生命最危险

1390年,77岁的韩国公李善长,此时已白发苍苍,只见他头戴颈枷,脚戴脚链,颤颤巍巍地走向刑场,跟在他身后的是妻女弟侄一大家子共七十余口,被全部处死,李善长在明朝功臣榜上位列第一。

我国古代历经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有许许多多的朝代存在过,而任何一个王朝的建立,都离不开文官武将的共同努力。

一般来说,古代读书人的想法比较单纯,都是想“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通过读书,然后走上做官之路,为江山社稷做出自己的贡献。能够在庙堂之上,为国家建设进言献策的,就是读书人最高的理想了!

这样的传统思想,从科举制度建立开始,到封建制度消亡为止,贯穿整个封建王朝,所以在中国古代,做官应该是一件非常荣幸和值得高兴的事情。

有一句俗话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就是说,做官的待遇非常好,这句话,放在现在也适用!在古代,做官者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无真才实学纯为混口饭吃的,一种是满腹经纶想为治理天下出一份力的。

前者自然没什么责任感,也就容易做坏事:草菅人命,贪污啥的。后者一般有很深的责任感,想要做一个好官清官,恪守清正廉洁的原则。这样的两极分化,好官自然受百姓爱戴,恶官更容易受到惩罚。

但是有些朝代却完全乱了套,做好官不仅得不到好处,还十分危险。在我国历史上,做官最危险的一个朝代,就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时代。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草根皇帝,他的性格偏激易怒,善于猜忌且对功臣良将翻脸无情,正应了那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上皇帝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就大肆杀戮功臣,而且朱元璋的残暴实在令人发指,简直就不把人命当回事。

明初胡惟庸案,牵连官员达一万多人,朱元璋狠一狠心,直接下令把这一万多人都给杀了。这还不算完,胡惟庸案过去三年之后,锦衣卫再次告发某官员与这件案子有关,于是朱元璋再次下令彻查,这一查又牵涉进来一万多人,朱元璋仍然是眼都不眨,把这一万多官员全给杀了,仅这一个案件,朱元璋就连斩30000多人。

这两轮杀戮过后,当初开国功臣基本已经死伤殆尽,明朝的官员个个伴君如伴虎,都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被虎给吃了,每天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告别,交代好自己的后事,那场面简直就和生离死别一模一样。

每天早朝结束,如果官员能够平安回家,家人就十分高兴地庆祝一番,庆幸官员又多活了一天。

朱元璋大杀官员,一方面是想用这种严酷的手段来让明朝社会回到原始农业社会的质朴简单,想让整个社会人人安分守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确实做到了,因为官员在朝堂之上,根本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整天人心惶惶,能不出声就不出声,唯恐自己犯错被杀!

另一方面因为他是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现在来讲就是爆发户,以前没见过太多的世面,从来不知道权力会给自己带来如此大的幸福,因此更怕别人染指,所以借此机会除掉开国功臣,以免这些人佣兵造反!

然而朱元璋的这种治国方案,也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反而为后世埋下了祸根。朱元璋把有功之臣,有才之臣诛杀殆尽,导致后代无人可用,整个明朝初期人才稀少,而一个没有人才的国家,是不可能发展好的,这极大地影响了明朝发展的步伐。

正所谓“人在做,天在看”,1398年朱元璋带着自己太平盛世的美梦,永远地埋葬在了地下。可是他所埋下的祸根,都要由他的子孙后代来承受,他所犯下的错误,也为明朝后世帝王制造了不少麻烦,甚至包括明朝的灭亡。

所以,人哪,不管什么身份地位,都要讲道理,都要对得起陪自己打江山,和自己共患难的人们,千万不要为了权利美色,总是神经过敏,一语不合就要举起屠刀!

南朝太后路惠男与宋孝武帝刘骏有孩子吗

  路惠男本为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嫔妃之一,因长得花容月貌,深受文帝喜爱,被封淑媛,后生下一子就是刘骏,因路淑媛天生心地善良,又不善于奉迎,所以在生下刘骏后就失去宠爱了。刘骏在5岁的时候被封为武陵王,因为在古代被封之后必须要到册封地生活,所以刘骏就必须要到武陵去居住,一是当时刘骏年纪尚幼,二是当时路淑媛想离开这个尔虞我诈的是非之地,所以当时路淑媛就请求文帝让她一起去武陵以便照料刘骏的起居,当时路淑媛才二十四岁。

  因为他们长期在武陵相依为命的生活,倒也惬意舒心,但是随着刘骏慢慢的长大按照惯例路淑媛也该回宫了,只是路淑媛早已对宫廷生活心灰意冷了,在加上也舍不得自己的儿子刘骏,所以一直不肯回去。

  转眼就到了刘骏二十三岁了,这时他已官至都督荆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阳以及晋熙、新蔡等四郡诸军事的中郎将和江州太守。也正是这年的正月,太子刘劭勾结二弟兴王刘浚杀死父亲文帝,自立为帝。刘骏闻讯后在手握兵权的大将沈庆之的支持下起兵誓师讨伐刘劭,同年五月刘骏杀死刘劭,平定叛乱,刘骏登基为帝。前面因为他们一直相依为命生活,刘骏后和路惠男生活在一起了,刘骏三十六岁死于皇宫的玉烛殿,所以他们并无子嗣。

南北朝刘宋名将沈庆之如何评价

沈庆之(386年-465年),字弘先,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南朝宋名将。

沈庆之出身于吴兴沈氏,早年曾参与抵抗孙恩之乱,此后一直在家乡种地,直到三十岁时方得赵伦之赏识,授以宁远中兵参军。他在南朝宋历仕高祖、少帝、文帝、孝武帝、前废帝五朝,官至侍中、太尉、车骑大将军,封始兴郡公。

沈庆之作战勇猛,善于谋略,两次参加北伐,先后平定缘沔诸蛮、郧山蛮、犬羊蛮、西阳五水蛮等蛮族,讨平刘劭、鲁爽、刘诞等叛乱。孝武帝临终时,以其为顾命大臣。

永光元年(465年),沈庆之因屡次直言进谏,触怒前废帝,被赐死,谥号忠武。明帝继位后,赠司空,改谥曰襄。

沈庆之军事能力超群,政治上没伊尹、霍光之能,太过愚忠。

历史上有哪些弑父杀兄篡位的帝王

历史上弑父上位的有,弑兄上位也不少,但同时符合的还真找得到。

弑父、兄而上位有二:

一、杨广弑父、兄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患病在仁寿宫休息,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都进入仁寿宫陪伴文帝。文帝召太子杨广入宫并居宿大宝殿。杨广思虑着文帝如果去世,要有预防的应变措施,所以就写了一封信给杨素询问。杨素把太子的所问的问题逐条一一回复。宫人误把杨素的回信送到了文帝寝宫,文帝看到后大怒。

天刚亮,陈夫人出去更衣,被太子杨广靠近强行索取,陈夫人拒绝了,脱身后回到文帝的寝宫,文帝感觉她神色不同,就奇怪问什么原因,陈夫人泫然泪下说:“太子无礼!”文帝捶着床愤怒到了极点:“这是个畜生啊!怎么能将国家大事托付予他!独孤耽误我!”于是他喊来柳述、元岩说:“召我的儿子!”柳述等人要叫杨广来。文帝说:“是勇儿。”柳述、元岩出了文帝的寝宫,起草敕书。

杨素听到这件事,直接去告诉了太子杨广。杨广假传文帝诏书将柳述、元岩逮捕,关进大理大牢。他们迅速调来东宫的将兵日夜守卫仁寿宫,宫门禁止进出,并派宇文述、郭衍进入调度指挥;命令右庶子张衡进入仁寿宫侍侯文帝。而后宫的全部人员被安排到别的房间。一会儿,隋文帝死了。因为这样朝廷内外有很多不同的说法。①

杨广继位,就假传隋文帝遗诏,逼死杨勇。②

二、朱友珪弑父、兄

元贞皇后张惠没了,朱温的人就变了样,竟然频召诸子之妻入宫护理。昏言中说谁的媳妇把他侍候、陪伴的好,就立谁为太子。长子郴王朱友裕早死,次子博王朱友文;三子朱友珪,四子均王朱友贞。朱友文的妻子王氏与朱友珪妻子张氏因为长得美丽,乖巧,所以常召侍奉,她们中更宠王氏犹盛。

朱乾化二年(912年),酒色过度的朱温感觉自己不行了,就对身边的王氏说:“我的病好不了,去东都召博王回,我有临别的话和他说。”朱温思量着传位博王,朱友珪赐莱州刺史,催促他上任。”③ 恰恰这时朱友珪之妻张氏也在朱温身边服侍,得知信息,转身回告朱友珪:“天子把传国宝给王氏,叫她到东京召博王,你要大祸临头了。” 说完, 夫妇相拥痛哭。左右亲信劝朱友珪说:“急能生智,一定会想出办法来,为何不早自己策划?”......

朱友珪与统军韩勍连夜带领牙兵五百人混进宫中。夜里三更,斩关入万春门,杀了朱温,秘不发丧。一边拿出府库钱财,大赏群臣和各军。一边派丁昭浦假传诏书到东都,杀害朱友文后。方敢发丧。④

参考文献:

①《资治通鉴180》:上寝疾于仁寿宫,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皆入阁侍疾,召皇太子入居大宝殿。太子虑上有不讳,须预防拟,手自为书,封出问素;素条录事状以报太子。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陈夫人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礼!”上恚,抵床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乃呼柳述、元岩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阁为敕书。杨素闻之,以白太子,矫诏执述、岩,系大理狱;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令右庶子张衡入寝殿侍疾,尽遣后宫出就别室;俄而上崩。故中外颇有异论。陈夫人与后宫闻变,相顾战栗失色。晡后,太子遣使者赍小金合,帖纸于际,亲署封字,以赐夫人。夫人见之,惶惧,以为鸩毒,不敢发。使者促之,乃发,合中有同心结数枚,宫人咸悦,相谓曰:“得免死矣!”陈氏恚而却坐,不肯致谢;诸宫人共逼之,乃拜使者。其夜,太子蒸焉。

②《隋书》卷四十五 列传第十:高祖寝疾于仁寿宫,征皇太子入侍医药,而奸乱宫闱,事闻于高祖。高祖抵床曰:“枉废我儿!”因遣追勇。未及发使,高祖暴崩,秘不发丧。遽收柳述、元岩,系于大理狱,伪为高祖敕书,赐庶人死。追封房陵王,不为立嗣。

③ 新五代史·卷十三·梁家人传第一》:太祖自张皇后崩,无继室,诸子在镇,皆邀其妇入侍。友文妻王氏有色,尤宠之。太祖病久,王氏与友珪妻张氏,常专房侍疾。太祖病少间,谓王氏曰:“吾知终不起,汝之东都,召友文来,吾与之决。”盖心欲以后事属之。乃谓敬翔曰:“友珪可与一郡,趣使之任。”乃以友珪为莱州刺史。

④《新五代史·卷十三·梁家人传第一》:太祖素刚暴,既病,而喜怒难测,是时左降者,必有后命,友珪大惧。其妻张氏曰:“官家以传国宝与王氏,使如东都召友文,君今受祸矣!”夫妇相对而泣。左右劝友珪曰:“事急计生,何不早自为图?”友珪乃易衣服,微行入左龙虎军,见统军韩勍计事,勍以牙兵五百随友珪,杂控鹤卫士而入。夜三鼓,斩关入万春门,至寝中,侍疾者皆走。太祖惶骇起呼曰:“我疑此贼久矣,恨不早杀之,逆贼忍杀父乎!”友珪亲吏冯廷谔以剑犯太祖,太祖旋柱而走,剑击柱者三,太祖惫,仆于床,廷谔以剑中之,洞其腹,肠胃皆流。友珪以裀褥裹之寝中,秘丧四日。乃出府库,大赍群臣及诸军。遣受旨丁昭浦矫诏驰至东都,杀友文。又下诏曰:“朕艰难创业,逾三十年。托于人上,忽焉六载,中外协力,期于小康。岂意友文阴畜异图,将行大逆。昨二日夜,甲士突入大内,赖友珪忠孝,领兵剿戮,保全朕躬。然而疾恙震惊,弥所危殆。友珪克平凶逆,厥功靡伦,宜委权主军国。”然后发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