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清月近人图片(宿建德江是一首什么诗 描写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_建德_近人_诗人

本文目录

  • 宿建德江是一首什么诗 描写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绘的是哪种画面“
  • 古诗《宿建德江》的意思是什么
  • 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秋季夏季
  • 野旷天低树,江青月近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宿建德江》的写作背景
  • 江清月近人全诗

宿建德江是一首什么诗 描写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

  • 宿建德江

  •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作品原文

    宿建德江⑴

    移舟泊烟渚⑵,日暮客愁新⑶。

    野旷天低树⑷,江清月近人⑸。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⑵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⑶客:指作者自己。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⑷野:原野。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⑸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在靠近人。  

    白话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创作背景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名家点评

    《鹤林玉露》:孟浩然诗云“江清月近人”,杜陵云“江月去人只数尺”,子美视浩然为前辈,岂祖述而敷衍之耶?浩然之句浑涵,子美之句精工。

    《王孟诗评》:刘云:“新”字妙。“野旷”二语酷似老杜。

    《批点唐诗正声》:语少意远,清思痛入骨髓。

    《唐诗解》: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联不复言情,而旅思自见。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神韵无伦。

    《唐诗笺要》:襄阳最多率素语,如此绝又杂以庄重,似齐梁俪体。

    《唐诗别裁》: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

    《茧斋诗谈》:“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

    《唐诗笺注》:“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

    《唐诗近体》: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十字咀味不尽。

    《唐诗真趣编》:“低”字从“旷”宇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弥觉家乡之远,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写景,有“愁”字在内。

    《唐人绝句精华》:诗家有情在景中之说,此诗是也。  

    作者简介

    孟浩然像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绘的是哪种画面“

这句诗描绘的景象是: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原诗: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出处: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古诗《宿建德江》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扩展资料: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

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秋季夏季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描写的是秋季景色。

《宿建德江》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扩展资料:

赏析:

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野旷天低树,江青月近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是寓情于景。“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

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扩展资料: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

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宿建德江》的写作背景

      《宿建德江》这首诗是在当时的作者,孟浩然仕途失意后,被迫选择离开家乡,远赴洛阳,游历吴越时写下的。借此诗来排解前程无望,不得志向的悲哀之情。

图片来自于网络

       公元728年深冬时节,也就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一直隐居在鹿门的诗人孟浩然,突然告别了隐居生活,满怀理想和爱国情怀,赶赴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城,准备参加第二年的科举考试。(注:因为当时的科举考试是在正月,来自全国才子必须提前数月到达京城,找好落脚处,准备次年大考)

      但很可惜的是,本来对此次科举考试信心满满的孟浩然,最后却名落孙山,未能够给与他实施自己为国效力,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

 

      这年的孟浩然已经接近了不惑之年,这次科举考试失败让他对未来充满彷徨与迷惘。经过短暂的情绪调整后,作为当时非常有名的诗人,孟浩然充分利用这次来到长安的机会,到处结交名门才子,孟浩然在长安度过了一年多时光之后,返回了家乡襄阳。

图片来自于网络

      回家后的孟浩然,本想再次归隐,但又不甘心科举的失败。为了平定矛盾的思绪,他决定前往曾经游历过江南。于是,他独自一人,带着郁闷和失落的心情,开始了长时间漫游曾经吴越之地的生活。

 

  •        开元十八年(730年),在烟花三月之中,孟浩然从襄阳到武昌启程前往扬州,会见了好友李白。才有了诗仙李白在黄鹤楼下送别了这位挚友,所写下的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开元十九年(731年)八月,孟浩然在钱塘江畔欣赏过钱塘大潮后,溯江而上,,途经富阳和桐庐等地,并在桐庐一个人孤单地过了除夕日。

  •       开元二十年(732年)正月初,孟浩然离开桐庐,向着往建德而去。

         当孟浩然到达建德的时,天色已经渐暗,看见远处的山峦已经消失在夜色之中,明月当空,一缕新愁涌上诗人心头,独自来到山水秀丽的越地他。此刻他孤身,对故乡的思念、对仕途的失意,对未来的迷茫混成一片。

图片来自于网络

       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面对迷蒙的江中小舟,想起了多年隐居生活和科举落第的一幕幕,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矛盾与悲伤的集合体,情感促使孟浩然写下了《宿建德江》。

江清月近人全诗

江清月近人全诗是:宿建德江。

1、原文: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译文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3、注释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