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踏浪来 | 王运的三次换装_建德_父亲_水稻

在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时代号角里,涌现了李月华、陈洁、朱小勤等奋勇争先的先进榜样。她们有的忙碌在实验台上,问天探海;有的奔走在青藏高原,情满人间;有的服务于乡间基层,勤勤恳恳……她们是红船女儿,她们是“浙里”榜样。

钱塘潮信起,巾帼踏浪来。在第113个“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浙江省优秀女性代表,听听她们的故事。

巾帼踏浪来 | 王运的三次换装

8月初的建德时常闷热,不过每当下完雨,空气也会变得通透而清新。远方的青山在雨后更显郁郁葱葱,眼前的稻穗也因自然的甘霖而饱满低垂。王运带着草帽从远处走来,一身朴素的着装,常人已很难把眼前的形象与她曾经的工作——列车长结合在一起。

建德地处山区,群山环抱,昼夜温差大,降水丰沛,土壤中硒元素含量高,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保证了稻米的营养,是得天独厚的水稻天堂。这里的大米没经过抛光、打蜡,简单地生态粗加工保留了薄薄的米胎衣和胚芽,略带黄色,乍一看不怎么漂亮,但口感绵、软,糯、香。

展开全文

王运俯下身子看了看稻穗,今年的收成不错。

蓝色的列车制服

1990年出生的王运是家里的长女,从小在建德山区长大,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毕业后她走出了大山,入职杭州铁路客运中心,逐渐成长为一名列车长。晃动的火车带来了安稳的城市生活,穿行于大江南北,儿时的乡村、稻田逐渐远去,和那时的生活构成了两条平行的铁轨,不会再有交点。

父亲王建坤曾获得过浙江省劳动模范,1994年,王运4岁时父亲便开始规模化种植水稻,后来还组建了建德市建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走上了农业产业化道路。然而父辈们的身影逐渐老去,一批又一批像她这样的年轻人来到了杭州、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村子里空出的房子越来越多。

2009年底,已成为列车长的王运得知父亲最近很辛苦,为了申报项目、准备材料,王建坤往返于钦堂到新安江之间已经有四、五天。看着父亲辛苦奔波的背景,王运萌生了回乡帮助父亲的想法。

起初,她觉得自己可以帮助父亲处理杂事,让父亲专注农田管理,减轻工作负担。她一边帮助父亲打理公司业务,一边完成了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农技推广与管理的学习课程,提升了自己投身现代农业的知识与能力。后来她发现,农村天地广阔,自己能干的其实有很多很多。

打定主意后,王运脱掉了蓝色的列车长制服,换上了灰色的农技工装,决心把根扎在农村。

灰色的农技工装

回乡之后,父亲为项目而奔波的场景历历在目,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农村缺少技术,农民缺少和现代网络打交道的机会,往往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高,但回报不理想,如何集约化地提高产量,节省成本成为了她所面对的问题。

于是早在2013年,她就首开建德先河,建成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农业网络,实现种植基地500余亩粮田的秧苗栽培、病害防治、质量安全等全流程自动化管理,还利用田埂、沟渠水系种植蜜源、诱集植物,培育病虫的克星,仅这一项举措,就使水稻亩均产量综合提升5%以上。

此外,王运还在水稻标准化生产上下功夫,全程把控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渐渐地,种粮越来越现代化,光无人植保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就设备就购置了57台套,产品也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规模扩大到了2300亩。

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召开,倘若从空中俯瞰,你会在建德大地上看到一个巨大的G20杭州峰会logo,它由彩色水稻种出,创意感十足。这是王运想出的主意。

她回想起了自己的回乡经历,推己及人,发觉城里人生活压力大,其实稻香、蛙鸣对于大城市人尤其是年轻人颇有吸引力。她需要让大家看到这块美丽的土地,G20杭州峰会正是好时机。经过省市媒体报道后,不出所料,这块稻田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取得了成功。

旅游品牌想长远,光有美景是不够的,还要发掘出底蕴。近年来,她积极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将农业发展与传统的农耕文化相结合,将美丽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举办“稻田摸鱼”“稻米从远古走来 农耕工具展示”等活动,先后共接待青少年8万余人次,参观游客万余人次,建坤农耕文化园还入选了“浙西旅游休闲目的地”。

如今,她创办的建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建德钦堂乡蒲田村为中心,粮食种植总面积达3000余亩,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产量达到150万公斤,经济总产值超500万元,有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农民就业50多人,帮助农户年增加收益约1.5万元。

2022年,王运的故事被搬上了屏幕,连续剧《我们这十年》中,第五个单元《心之所向》的主角李心瑶的现实原型就是她。在接受钱江晚报采访时她说“农业是我的信仰”。

红色的志愿马甲

农闲时节,村里人常能看到王运依旧行走于乡间。但她却换了一身行头,穿上了红色的志愿者马甲。在企业发展的同时,王运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投身乡村发展治理。

现在,王运不仅是建坤农业负责人,也是莆田村妇联主席,她将产业优势和组织优势相结合,带领全村妇女致富。以公司为依托,为周边妇女,尤其是困难家庭提供岗位,助其增收。借助岗位平台、妇联舞台,历年来她共组织培训妇女群众8000余人次,每年带动农户增收2.2万元。

此外,她还关心低保户家庭,经常上门宣讲政策。针对村里行走不便、眼睛不好的困难农户,她尽自己的力量给予帮助,定期给村里独居老人讲故事,让老人感受温暖与关爱。

对于留守儿童,她立足自身企业优势及家乡实际,不但多渠道进行捐款,还主动为困难家庭、留守儿童送米面,共送出米面2000余斤。先后获得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全国“双带”农村科技青年人才、浙江省最美巾帼新农人等荣誉。

信息来源/浙江新闻、建德新闻网、钱江晚报、农创客公众号

图片来源/浙江新闻、建德新闻网

编辑/马驰骋

请为我点亮小星星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