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哪个步兵团出2大将9上将124位开国将军?中国革命英雄_汉人_战士_英雄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王克勤排 汉人 战士 英雄

中共哪个步兵团出2大将9上将124位开国将军

第十二集团军

临汾战役是一场攻坚战,此战的坑道作业,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在人民军队攻坚作战的战史上是罕见的。由于二十三旅战功卓著,徐向前提议并经中央军委批准,命名该旅为“临汾旅”。在八纵队的庆功大会上,徐向前亲自将写着“光荣的临汾旅”横幅奖旗授给二十三旅。临汾战役一结束,部队没来得及休整就开赴晋中,参加晋中战役。黄定基指挥的“临汾旅”歼敌7900多人。
  全国解放后,“临汾旅”又在抗美援朝、国防建设、抗洪抢险等战斗中屡立战功,成为名震华夏的精锐部队之一。几十年来,“临汾旅”官兵在训练场、考核场、表演场,从技术到战术,从单兵到合成,从模拟到实弹,千锤百炼,将部队战斗精神和武器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临汾旅还奉命担负迎外表演任务,先后接待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国家元首、军政要员和贵宾,向世界展示我军威武、文明、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成为“中国陆军的窗口”。
  三个标志性人物
  第十二集团军有3个标志性的人物——王克勤、郭兴福、王杰。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成为人们追捧和学习的榜样。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评出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中,王克勤的名字排得很靠前。
  王克勤是从一名“俘虏”成长为不朽的人民功臣的。18岁时,王克勤被国民党抓了壮丁。用他的话说,“当了四年兵,受了四年洋罪”。
  1945年10月他被俘后,自愿要求参加解放军,就地编入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第五十二团第一营第一连。在随后进行的政治整训,特别是忆苦教育中,他受到了深刻的触动,阶级觉悟得到了根本性的提高。
  在随后解放全国的战斗中,王克勤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每仗必立功。出击陇海线,首战兰封、杞县,他消灭敌人4名机枪手,立战功一次,升为副班长。在定陶战役大杨湖战斗中,王克勤带领的一个战斗小组,迂回到敌人侧翼,用手榴弹炸毁敌人两挺机枪,打死敌人39人,王克勤因战绩突出,又立战功一次,后升任班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时,由于连续行军作战,部队减员很多,大量翻身农民和被俘过来的“解放战士”补入队伍,如何使部队的老骨干、新战士、解放战士拧成一股绳,很快形成战斗力呢?王克勤受解放区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启发,在班里首创“思想互助,技术互助,生活互助”三大互助活动,以民主方式建立互助小组,根据学习、训练、行军、作战等任务,灵活调整。老骨干发挥了作用,解放战士既受教育,又发挥了技术特长,解放区入伍的新兵能在教育中宣传解放区的新气象,又很快从老骨干和解放战士那里学到军事技术,体弱战士在行军作战中感受到生活互助的温暖及力量。王克勤班的凝聚力、战斗力很快在徐庄阻击战中表现出来。
  在徐庄阻击战中,王克勤将班分为两个战斗小组,现场教新战士打仗,灵活地转移射击位置,像钉子一样坚守在阵地上,他们毙伤敌人123名,全班无一伤亡。战后,王克勤班被记集体一等功。王克勤等4人被评为战斗英雄。王克勤被提升为副排长、排长。在以后的历次作战中,他表现得都非常突出,屡立战功,先后荣获“爱兵模范”“爱民模范”“杀敌英雄”“模范党员”“三大互助模范”等荣誉称号。《解放日报》称他为“智仁勇全备的人民战士”,他创造的“三大互助”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造了新的光荣范例。
  1947年7月在鲁西南战役进攻定陶的战斗中,25岁的王克勤壮烈牺牲。消息传来,刘伯承捶胸顿足地说:“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他伏案疾书,以他和邓小平政委的名义起草致王克勤追悼大会的唁电。晋冀鲁豫野战军决定,命名英雄生前所在部队的一连一排为“王克勤排”。从那天起至今,第五十二团第一营第一连的每次集会点名,第一个喊响的名字就是“王克勤”。
  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曾经组织过全军的大比武,这场大比武运动和第十二军另一个标志性人物郭兴福紧密相连。
  第十二军军长李德生带着工作组到军训先进连某团二连进行调研,发现战士练兵热情很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教学中缺乏灵活性,搞模式化,另一方面马马虎虎走过场。训练中,无章法无目标。为了训练“好成绩”,专选无风无雨的天气打射击,练战术则挑选无障碍、无坡度的平地进行。
  李德生搞了一次突然袭击。
  事先不通知,让部队翻山越岭行进之后搞射击,模拟实战,先进连队刚刚打了个“及格”,成绩上说不过去。李德生找来二连负责训练的副连长郭兴福,问:“在深山密林里,刮着狂风,下着暴雨,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向导,你们连能不能夜行百里?”郭兴福如实回答:“根据现在的训练水平,不行。”再问:“在各种距离上,在表尺规定的范围内,不论出现什么目标,你们连的战士,能不能举枪就把敌人消灭掉?”郭答:“还是不行!”又问:“在一二百米内,在猛烈的敌火下,你们连的战士,能不能勇猛地冲上去?敢不敢同敌人拼刺刀肉搏,最后消灭敌人?”郭答:“不行!”
  李德生面色严肃,他肯定了郭兴福这种说实话的态度,提醒说:“训练是为了打仗,不是为了摆花架子,一定要从实战出发,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每一个战士都练出真本领。”
  这期间,中央军委分管部队训练的副主席叶剑英对训练发出了一系列指示,强调一定要从严、从难、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军队,要求军政一把手亲自抓训练。
  根据叶剑英的指示精神,第十二军军长李德生带工作组到郭兴福所在的二连扎下来蹲点,确定从单兵、小组和班的战斗训练开始进行试验,对训练内容、训练方法都作了一些改革。经过一段时间反复演练,初步有了一个样子。军里召开了营以上主官参加的训练现场会,要求大家本着“实践需要”这把尺子,来衡量训练效果。其中,郭兴福带领的小组进攻战术最好。
  教学中,他吸收了作训参谋宋文皋、吴亚东搞单兵和班战术教学的优点,教得细,教得活,较为切合实战需要。既然郭兴福教学有一定的基础,工作组决定由此入手进一步抓下去。同时还决定,将抗美援朝中,以舍身爆破的英雄伍先华命名的二连三班作试点班。郭兴福教学法由此起步。
  经过半年多的艰苦训练,郭兴福和他所带的班进步很大,在教学上形成了一套较成型的做法。李德生便组织三十四师营连排干部参观了两次,全师干部看了一次,反应很不错。之后,李德生又将他们带到另外两个师表演,也得到了好评,并根据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了教学法。
  1961年10月,《军训通讯》出了一期增刊,专门介绍郭兴福教学法经验,扩大发行到连队,给予推广。把郭兴福的单兵进攻战术作业笔记,编辑成《既严又活》的专论。郭兴福教学法紧紧抓住“一切从实战出发这个前提”,赢得了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肯定。第十二军开始普遍推广这一教学法。
  叶剑英看了这期《军训通讯》增刊后,对郭兴福教学法高度关注,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杜平也十分重视,军区分管军事训练的副司令员王必成在看后指示:一是南京步校毕业班的学员,要把这一套教学法学会了才能毕业分配;二是要求军区司令部组织郭兴福小分队到全区部队巡回表演;三是做好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的宣传工作。
  1963年底,在镇江召开了有各大军区、军事院校领导干部参加的现场会。12月24日,叶剑英在镇江观看了郭兴福单兵进攻战术作业表演后连声说:“大开眼界!大开脑筋!这充分说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叶剑英高度肯定了郭兴福教学法,之后直接给中央军委写了报告:“郭兴福教学法是我军传统练兵方法的继承和发扬,是领导培养、群众支持和他个人努力的结果。”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罗瑞卿立即将叶剑英的报告送呈毛泽东,报告中指出:“郭兴福教学方法,不仅是我军传统练兵方法的继承,主要是在新条件下的发扬。”得到毛泽东的认可。此后,郭兴福教学法在全军开始推广。
  在周恩来留下的墨迹中,有这样一幅:“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施工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并亲笔写明“录王杰诗”,这是周恩来唯一一次抄录战士的诗歌。这个战士就是第十二集团军某部工兵一连五班班长王杰。
  1942年,王杰出生在山东省金乡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应该说他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1961年8月,他应征入伍到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当战士。那时,全国兴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不仅认真学,而且照着做,还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1962年2月,他入了团。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后不论干什么工作,我一定要做到: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革命胜利勇于牺牲。
  是共产党员哪能不视死如归,做革命军人岂能管个人安危?”他以雷锋为榜样,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处处以身作则。在长途行军中,他主动关心新战友,帮助新同志扛枪、背背包;在抗洪救灾中,哪里危险他就冲向哪里;在施工中,哪里有重活,他就奔向哪里。入伍以后,他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奖,被评为模范团员。
  王杰有个习惯,坚持记日记。1965年5月1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1965年7月14日上午,王杰奉命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执行民兵训练任务。在进行最后一项训练——地雷实爆时,王杰让大家围成一圈,他做示范动作。突然,埋设炸药包的土层冒出了白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杰大喊一声“闪开”,便飞身而起,扑向炸药包(实爆训练用炸药包代替地雷)。
  随着一声巨响,王杰倒在了血泊之中,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得救了,年仅23岁的王杰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根据王杰生前愿望,王杰生前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毛泽东看了王杰的事迹报道后,动情地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董必武、陆定一等人亲笔为王杰题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先后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军民向王杰学习。
  1965年11月,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1968年,家乡人民为纪念王杰,将其故里更名为王杰村,并在村东建王杰烈士纪念馆,让子孙后代都铭记烈士的英雄事迹。

中国革命英雄

名 闵冉
民族 【汉】
称号 民族英雄 武悼天王(谥号)
字 永曾,小字棘奴
籍贯 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内黄西北),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的开国君主。
事迹 闵冉为今人所广为知闻是屠杀胡人的命令,即杀胡令,亦以勇猛著称,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勇将之一。

英雄事迹
公元309年,乞活军活动在黎阳的一支在和凶奴前赵帝国的战斗中被打败,闵冉的祖父闵隆和叔父闵襄等亲人都没于此役。闵氏家族留下一个11岁的少年——闵瞻(按现在的标准还是一个孩子),闵瞻带领所部乞活余部继续与胡人英勇战斗。
公元310年,石勒(此时是前赵的大将)攻打河内,勒见两军阵前的一少年英勇非凡,长而勇悍,精于骑射,阵前临矢石不顾。勒赞曰:“此儿壮健可嘉!”闵瞻众寡不敌,被俘。石勒徒闵瞻及其部众于兰陵郡。327年,闵瞻在和凶奴前赵的战斗中被斩于阵前。闵瞻之子就是后来的闵冉。闵冉除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外,还善于使用智谋。后来《兰陵王》的戏剧就是由他的事迹改编的。
公元338年,少年闵冉首次参加战争,在昌黎大战,史载后赵诸军尽溃,唯游击将军闵冉三千汉军独全。此战后,闵冉成名,被石虎提拔为北中郎将,参加了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事(当时北方燕代之地,后赵镜内有内迁的丁零,乌恒,夫余等各族各部,时常有叛乱,外有慕容鲜卑常发兵寇边。)闵冉在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斗中缕立奇功(其间也有两次调到外地作战)。
公元350年闵冉(min ran)率军于凌水河畔大败鲜卑燕军二十万。擒斩燕军七万余人,斩首上将以上三十余名,焚烧粮台二十万斛,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闵冉威震中原。后闵冉推翻羯赵,称帝建国。当时有羯胡在河北暴孽,残害汉民,先有驱数十万汉丁修林苑甲兵,死伤遍野之举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后有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凌杀污辱之行。汉儿闵冉立誓扫中原,恢复中华河山,一朝得机起兵,旦夕间尽灭羯胡三十万,羯族基本被全族杀绝。及至北方各地汉人响应,各胡深惧,而遭到群胡连番围攻:
(1)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匈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匈奴首三万;
(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6)六战又有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不退反进竟十战十捷!!
经过数场战争下来,闵冉手下的汉军越打越少,却又得不到有效的补充。五胡中的四胡在种族仇杀中都受到了恢毁性的打击,而统治今天 外蒙内蒙和中国北部的鲜卑却进入极盛时期。这个时后东晋王朝却打着正统的身份要到北方接受失地,使的闵冉大努,而一努之下,在部将的拥护一作出了称帝的主张。闵冉举大事有一半靠的是李农,一位深受汉人义军----乞活军爱戴的将领。然而闵冉在称帝后却因其居功自大而杀了他。而使的几万乞活军分离出了闵冉的军队。关中有汉人武装不下五万人筑垒自守,对抗胡人。辽东也有近十万汉军义军 响应。闵冉也都没有任用合适的人加以联络。反而在这时称帝,不仅没得到东晋王朝的支持,反而使的东晋五朝与鲜卑人对他来了个南北夹击。
与鲜卑人的廉台决战中,闵冉骑朱龙马,持矛戟,冲入十余万鲜卑铁骑军中,手刃三百余鲜卑强兵悍将,及至战马受伤倒地被俘,面对鲜 卑国主质问仍大呼:“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天下大乱,你们这些禽兽一样的蛮夷尚且可以称王称帝,何况我们堂堂中华英雄呢!)其后拒降被鲜卑王慕容俊斩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直至于十二月。慕容俊惧之,祭祀闵冉,追谥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即大雪过膝(晋书正史所载,绝非道听途说)
闵冉虽然战死了,但其收复的河南,山东二地民众向南归复南朝汉人.这使的当时北伐每每失败的南朝军队,不费吹灭之力就光复了河南 ,山东二地.这是祖逊北伐后南朝政府第二次控制这一地区.收复的比祖逊还多.
闵冉从异族豪强和统治者哪解放二十多万汉人妇女,并帮助自己的士兵找到失散的家人.

编辑本段功过是非
东晋十六国,这是一段被华夏史学家故意遗忘的悲惨历史;
闵冉,这是一位让后人无法正确评价的悲情英雄!
三国之后有西晋,西晋亡于匈奴后,东晋偏安江南,五胡开始乱华,史称东晋十六国或南北朝。是时,诸胡不仅强驱汉人修宫廷、楼阁,造甲戈、武备,甚至以汉人为菜食,肆意凌辱。中原汉人一时死伤枕籍、赤地千里,从一千五百万锐减至六百万,而各胡侵入中原的人数竟迅速上升至五百万。
眼界炎黄子孙的火种黯淡将熄之时,中原出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闵冉。他颁布杀胡令,诛诸胡数百万,一时中原为之肃清,汉人得以生存。
虽然说闵冉屠灭羯族,驱逐胡人,造成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况,的确有些残忍。但如果没有闵冉的绝地反击,北方各式各样的胡族很可能会彻底消灭北方汉人(少部分作为奴隶),中原地区将繁殖形成一个金发碧眼的新种族,随着人口增长一定会向南方要生存空间。一旦诸胡再把南方的三百万东晋汉人杀掉,那么汉族就会像巴比化、埃及等文明古国一样从地球上消失,而绝不会是其它各胡基本上被杀绝。
虽然后来闵冉不幸被鲜卑慕容氏所灭,但经历了汉人血腥报复的诸胡却再也不敢残暴对待汉人,而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拉拢汉人士族、主动融合进汉人等手段。百年之后,仅占北方汉人人口百分之十不到的以鲜卑为主的胡族彻底溶入北方汉族。于是,汉人子孙最凭借着强大的文化力和生存力同化了入侵的五胡,为后来杨坚恢复中华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汉族在历史上最为危险的时候,英雄的闵冉站了出来力挽狂澜于既倒。为此,他因杀胡过多而背负了杀人暴君,背恩匹夫等千古骂名,千余年不得昭雪!韩国人可以忍受张保臬的诸多缺点而依然奉其为名族英雄,但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对闵冉这样为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英雄冷漠如斯!爵士希望通过本文让大家认识一个至情至性、充满汉人血性的悲情闵冉,不为其它,只为还英雄一个公道!
邱少云(1931年--1952年)四川铜梁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9连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作战。 1952年11月11日,邱少云所在连队在朝鲜平康前线反击391高地作战中担负突击任务,并奉命于夜间在距敌60米的山脚下潜伏,以待次日傍晚发起突袭。12日11时,他的潜伏地不幸被敌盲目发射的燃烧弹击中。为了不暴露部队的整个行动计划,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巨痛,在5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他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此次作战的胜利。当晚反击部队顺利攻占391高地,全歼守敌1个加强连。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英雄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391高地主峰的石壁上万古留存。

王克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知道的人快点告诉我

爱兵模范 杀敌英雄

当全军著名的爱兵爱民模范和杀敌英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某部排长王克勤英勇牺牲的消息传到野战军总部后,刘伯承司令员激动地说:“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1947年7月18日,刘伯承以自己和政委邓小平的名义亲笔给王克勤所在部队发去《以极悲痛的心情悼唁本军著名英雄王克勤同志》的唁电,称赞他是“战斗与训练,技术与勇敢结合的,为我全军所学习的新的进步的范例”。
王克勤(1920-1947),1920年生,安徽阜阳县人。1939年7月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1945年10月,在邯郸战役中的平汉战斗被解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和人民军队的培养下,迅速成长为具有高度政治觉悟、英勇善战的优秀战士。王克勤作战勇敢,战绩显著,9次立功,1945年10月至1946年10月,他一人歼敌232名,俘敌14名,被评为“一级杀敌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当班长后,继承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班里每补充新战士,他总是现身说法,启发新战士的无产阶级觉悟。他用“在家靠父母,革命靠互助”的格言,教育大家搞好团结,并组织起两个互助小组,开展思想、技术、生活三大互助活动,这对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很大作用。1946年10月6日,在山东巨野县徐庄阻击战中,他带领全班发挥战斗互助作用,与国民党军激战一天,打退敌数次进攻,歼灭大量敌人,全班无一伤亡,圆满完成任务。战后,全班荣立集体一等功,3人被评为战斗英雄,他被提升为排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刘、邓所属部首先普遍开展了学习王克勤运动,第六纵队先后授予王克勤“战斗英雄”、“三大互助模范”和“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1946年12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以《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为题的社论,称赞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造了新的光荣的范例”,号召全军部队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他的“三大互助”带兵经验迅速在全军推广,对人民军队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7月10日,在鲁西南战役中,他受命担任定陶北门的攻坚任务,率领全排奋勇登城,负伤后仍坚持指挥战斗,因流血过多,于11日凌晨英勇牺牲。为纪念他,他生前所在排被命名为“王克勤排”。 在最新的建国60周年献礼电视剧《解放》第5集中,对此事件有详细描述。
王克勤在战斗中创造了一套带兵经验和团结互助运动。主要内容是:开展思想互助,组织战士介绍个人家史、个人经历和我军战斗传统,提高战士特别是新战士的阶级觉悟;开展生活互助,根据训练、行军和作战之需,把全班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助组,以老带新,以长补短,训练中互帮互学,生活上互相关照,战斗中互相支持;开展技术互助,练兵学技术、战术,相互高标准严要求,战时灵活利用地形地物,根据敌人攻防方式而改变战术。王克勤创造的三大互助运动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为我军提供了建军经验,特别对刚参加我军的大量新兵(相当一部分是从国民党军队解放过来的)的改造与提高,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