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发易服好不好?剃发易服的剃发经过_剃发_汉人_多尔衮

剃发易服好不好

呵呵,果然有人跑出来妖言惑众了!有利于民族融合?真正的民族融合应该是双方在没有受到任何威胁之下,自愿的,主动地,效仿,吸收对方的一些文化。而不是像当年的满清统治者那样利用政治权利,以“不从者斩”为手段摧毁其统治下的民族的原有文化,而将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别人。以杀戮逼迫当时的汉族,蒙古族及其他南方少数民族改剃满族发式,改穿满族服饰!剃发易服毫无疑问,彻头彻尾就是一场民族压迫,加深了当时的民族矛盾,亦压制了汉族的文化和思想。不值得为其做丝毫的辩解,而应当严厉的批判!如果剃发易服可以被美化成有利于民族融合,那日本人也可以把曾经犯下的侵略罪行美化成为了大东亚共荣!又或者如电影《东京审判》中那样:一个日本人把日本的侵华史给描绘成是因为弟弟(中国)不听话,所以哥哥(日本)教训了几下,虽然手段有些粗暴,但实际上哥哥是出于对弟弟的爱。那些企图为剃发易服脱罪的人什么时候让所有的中国人接受日本当年侵华是出于一种“哥哥对于弟弟的爱”,什么时候再跟我说剃发易服有利于民族融合!

剃发易服的剃发经过

天命六年,后金攻下辽阳,“生擒御史张铨,其余官民皆剃发降”。不久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天聪三年,后金攻至汉儿庄城外,明副将标下官李丰“率城内民剃发出降”。天聪三年,金军进攻遵化,明中军臧调元被擒投降,“遂令剃发”。天聪四年,后金军降沙河驿,“招降城中人,皆令剃发”。宋代期间金国人高压强迫占领区的汉人剃发。1129年(宋建炎三年,金天会七年),当时的金太宗就下过这样的强硬命令:“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攻陷辽阳,“驱辽民聚城北,奴家聚城南,谴三骑持赤帜,传令自髡剃不杀。”。明朝崇祯九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并且继续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满洲式样,男人不许穿大领大袖,女人不许梳头缠足。”三年,(1638年);“有效他国(指明朝)衣冠,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俱加重罪。”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兵入北京,中国东北兴起的满清在明朝降将吴三桂协助下占领地区,而后对其他民族强制实行剃发措施,摄政王多尔衮鉴于全国局势尚未明朗,暂缓汉人剃发。1645年清军平定南京,清廷遂下定决心,相继颁布了“剃发令”和“易服令”,强迫汉人变换发型为满洲人发型并穿着满洲人的服饰。1645年6月28日,清廷再次传谕:“近者一月,远者三月,各取剃发归顺。”剃发成了绝对命令。“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与满清王朝相始相终,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止。孙之獬在清军入关后,求官心切,为报新主提拔之恩,他一时间又想不出什么平定大计,孙之獬就走个“偏门”——主动剃发。当时汉人官员反对孙之獬的作为,满族官员自恃是统治征服民族,笑骂,把他踹出满班。恼羞成怒的孙之獬拟了一道奏章,向顺治帝建议在全境范围内给汉人剃发:“陛下平定中原,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之从陛下也!”因顺治帝年幼,实则大权由摄政王多尔衮执掌。多尔衮深觉其言甚是有理。三年以后,义军攻入淄川城,孙之獬一家上下男女老幼百口被愤怒的民众一并杀死,“皆备极淫惨以毙”。满清入关之前,为了易于辨识顺逆,便已强迫异己剃发易服。如1631年(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皇太极在大凌河之役胜利时令“归降将士等薙发”;1623年(明天启3年,后金天命八年),即规定了官民帽顶制度;1632年(明崇祯五年,后金天聪六年),规定了服色制度;1636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明令:“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满洲式样……”。满清入关前的剃发政策,主要是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统治时期的剃发政策。1644年(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在一片石打败李自成大顺军,进入山海关,即令城内军民薙发。即入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五月一日,摄政王多尔衮率兵过通州,知州投降,多尔衮“谕令薙发”。五月初二,多尔衮进北京,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正式下达剃发令和易服令。此后数日又多次颁布命令,要求华夏关内各民族薙发易服作为效忠的标志。此令引起汉人极大的反抗,如京东三河民众就起事反对剃发。多尔衮随即在五月二十四日下令暂缓薙发易服令。迫使满清统治者暂缓剃发衣服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天下未定,抵抗者众多,南明政权仍在,故而暂时妥协。1645年(顺治二年)五月,清兵进军江南,占领弘光政权首都金陵,统治初步巩固,多尔衮于五月二十九日重颁薙发令。六月初五日,多尔衮给江南前线总指挥多铎下达指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要求在江南推行剃发令。六月十五日,通告全国军民剃发。下令各地限公文到达的十日内完成剃发,违令者死。地方官员如果上奏反对,“杀无赦”。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流传,在福建还流传着“留发不留人,留棺不留屋”的说法。有记载称当时的剃发匠背着担子在街上巡视,看见蓄汉族发髻的人就上去抓住强行剃发,稍有抵抗,就当场杀掉,把头悬挂在竿上示众,所以后来的剃发挑子后面都竖着一根竿子。六月多尔衮颁布薙发令时,对于中国人之衣帽装束,也要求更换,但未严令实施期限,“许从容更易”。然而没过多久,在七月初九日时,又下谕“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1667(康熙六年)年到北京的朝鲜使者回国之后,在其向朝鲜国王的报告中感叹道“汉仪不复见,何日变中华?”他并且说,当时的北京居民,见到他的衣服,低头哭泣,神情悲惨。“见臣等着冠耳,指示其儿曰,此乃明朝旧制,垂头而泣,见来惨然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