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军突起是什么意思?异军突起可以形容一个人吗_汉人_满人_大臣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异军 汉人 满人 大臣

异军突起是什么意思

异军突起 _读音_释义[拼音]yì jūn tū qǐ[释义]异军:另外一支军队。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例句]谁都想不到,这支球队竟然异军突起,轻而易举取得了冠军。

异军突起可以形容一个人吗

异军突起,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与众不同的新派别或新力量一下子崛起,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异军突起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与众不同的新派别一下子崛起,独树一帜。单独形容一个人不恰当,用来形容一个团队,比如篮球队,还是很有感染力的!

本低人一等的异军怎么会在清末突起掌控朝廷

清朝的朝廷,一直是满人的天下。汉人官员,在清朝的朝廷中,是要低人一等的。而且很少有汉人官员,在朝廷的一些核心岗位上任职。作为权力中枢的内阁,汉人官员在其中任职的更少。

但是在清末的时候,朝廷中最重要的人物,却大都是汉人。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要么在朝廷中占据重要岗位,要么在国家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汉人大臣的崛起和满人官员的衰落,有些历史研究者认为,清朝虽然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国家,但是汉人最终战胜了满人官员,说明汉人官员比满人官员强。有的历史研究者则反驳说,清朝早期和中期,满人主导朝廷,国家显得强盛和太平,但是在清朝晚期的时候,汉人主导朝廷,国家则走向衰败。这说明汉人大臣不如满人大臣。

关于汉人大臣强,还是满人大臣强的问题,显然并没有标准答案,而且本身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不过,有一个问题却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到晚清的时候,本来不受重用的汉人,却能渐渐成为朝廷的主导呢?

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汉人大臣崛起的必然因素。

清朝末年,汉人大臣崛起,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之所以成为必然趋势,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儒家文化渐渐成为清朝文化的主流。本来清朝在入关的时候,还在强力推行满人文化。他们甚至用“剃发易服”这样极端的方式,强迫汉人做出选择。但是“剃发易服”所改变的,只是一个人的装束,却无法改变起核心作用的文化。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其与中央集权有天衣无缝的结合能力。清朝朝廷要实施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稳定,必然要在全国倡导儒家文化。

显然,汉人大臣对儒家文化的掌握能力,要比满人大臣强得多。因而他们更适应中央集权的朝廷。

二是满人大臣的优越感让他们不思进取。虽说清朝的主体民族是汉人,但满人是清朝的最高统治者。这使得满人具有极大的优越感。

满人条件优越,他们在朝廷中当官,显然要容易得多。而不需要费很大功夫就能够当官,这也使得他们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因而在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上不如汉人大臣。如果是在和平年代,还无所谓。遇到清末那样复杂的环境,就只有汉人大臣能够面对和处理了。

三是清末复杂环境让汉人发挥主导作用。我们刚说了,由于满人不思进取,因此他们没能得到锻炼,能力不强。而清末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时代,太平天国等一系列农民起义,列强入侵,维新派与革命党的争执等等,局面相当混乱。也正是在这种局面下,汉人大臣渐渐走上了最高历史舞台。

比如曾国藩的崛起,就是由于他在镇压太平天国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因而他和他的幕僚们,能走进国家核心领导层。在与洋人签订不平等条约中,李鸿章更有手段,因而他也引领了朝廷的走向。

二、汉人大臣崛起的人为因素。

清末汉人大臣崛起,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同时也有人为的因素。

这个人为因素,实际上从清朝实施中央就开始了。

在清朝入关以前,他们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政体,让满清贵族具有很大的权力。不过,随着清朝入关,以及中央集权的加强,势必会削夺满清贵族们的权力。满人大臣在朝廷中的比重开始下降。

当然了,虽然有下降,但是总体上满人大臣还是占据着主导。

真正彻底改变这种局面的,是慈禧太后上台。

通过打击辅政的满人大臣上台的。由于慈禧是一个女人,她对朝政的把持,必然引起满清贵族们的不满。满清贵族不满,慈禧的权力基础就不稳固。

慈禧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有意地提拔重用汉人大臣,打压满人大臣,包括曾与她同谋的奕欣,也被她打压下去了。从曾国藩到李鸿章,慈禧逐渐把有能力的汉人大臣提到了重要的岗位上,让他们参与朝廷重大事务。

对于满人大臣,慈禧当然也是要用的。只不过他所用的满人大臣,都是奕劻、荣禄这些非常听话的人。这些人也因为自身并没有什么能力,因而才非常听话。这样一来一往,汉人大臣自然就在朝廷中占据主导地位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