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闵为何上不了历史书(冉闵为何上不了历史书 是英雄还是暴君难以定夺)_胡人_汉族_汉人

本文目录

  • 冉闵为何上不了历史书 是英雄还是暴君难以定夺
  • 冉闵为何上不了历史书
  • 没有冉闵汉族会灭亡吗冉闵为何上不了历史书
  • 冉闵在危难中挽救了汉人,史书中为何很少提起他
  • 曾经的民族英雄冉闵,为何不再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上
  • 冉闵是谁,为什么在历史教科书上没有
  • 武悼王冉闵拯救了汉朝,为什么历史课本上没有这个人
  • 冉闵这样的民族英雄为何不写进教科书
  • 力挽狂澜的冉闵为什么进不了历史教科书
  • 冉闵大帝为什么没进教科书

冉闵为何上不了历史书 是英雄还是暴君难以定夺

冉闵,很多爱好历史的人或许了解他,虽然比起那些推动历史进程,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冉闵的存在犹如昙花一现,是那样的微不足道。然而《杀胡令》还是让他在厚重的史册中留下了备受争议的一笔。
可惜的是,历史教科书中却并没有冉闵这号人物,而且《冉闵大帝》这部电影也被禁了,网上早已找不到相关的资源。很多人不明白,后世为什么对冉闵这个人避而不提,甚至都入不了历史书呢?
其实冉闵没有上教科书,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要想将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浓缩进薄薄的几本教科书里,本来就应该删繁就简,捡重要的来。
另外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冉闵的《杀胡令》备受争议,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胡人对华夏文明的入侵,然而却因为大肆屠杀胡人,被人成为暴君,刽子手,冉闵之所以上不了历史书,大概是因为如今很难定义和评价他吧。

冉闵为何上不了历史书

冉闵的“杀胡令”打开了民族仇恨宣泄的缺口,从此杀戒大开。一日之中,斩首数万。数日之内,羯族人被斩首20万,冉闵亲自率领赵人诛杀胡羯,不论贵贱男女少长一律杀头,死者狼藉,尸体在城外,全被野犬豺狼所吃。

各地汉族武装势力也乘机攻杀胡族以请功,将辖区内的羯人赶尽杀绝,许多高鼻多须的汉人,也因此遭到了滥杀。

冉闵过早称帝之举,是和当时代表华夏正统的东晋王朝公然决裂,因此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北方汉人力量的支持,当时冉闵派人招揽当时趁乱起兵的各地汉人首领,皆被拒绝。

相反羯人余孽石祗,在襄国闻知冉闵占据邺城,屠杀羯人后,亦自称赵国皇帝,却得到原后赵境内诸多胡族酋长的一致支持。

这就足以证明,相比于石祗可以借助石勒石虎的余威号令一众胡人酋长,而有强大的华夏正统王朝东晋存在,冉闵却根本不可能得到所有北方汉人的支持。

没有冉闵汉族会灭亡吗冉闵为何上不了历史书

没有冉闵,汉语也不会灭亡。
冉闵从小就是胡人政权后赵的大将,为了胡人的后赵,冉闵是攻打过东晋,杀死过东晋的汉人。
后赵君主石虎去世后,后赵宫廷内乱,冉闵意图政变登上皇位,这是他的根本动力,而不是什么民族大义——石虎的儿子石遵许诺冉闵:他石遵登上皇位后,让冉闵做太子。所以冉闵支持石遵上台。
石遵上台后反悔了,没有让冉闵做太子。所以冉闵联合石鉴(也是石虎儿子)杀死石遵。石鉴继位。石鉴怕冉闵害他,所以联合胡人士兵想杀冉闵。所以冉闵兵变,杀石鉴,同时下令杀那些反对他的胡人。
石只起兵讨伐冉闵。冉闵不得已居然又重用了胡人降兵。有汉人反对冉闵用这些胡兵,被冉闵杀害。
从这些事可以看出,冉闵的出发点完全是个人私利,与民族大义不沾边,都是现代网络地摊文学粉饰打扮出来的。
冉闵之时,中华正统在南方的东晋王朝。东晋一直都存在,又怎么能说汉族会灭亡呢?保卫汉族文明的难道不是淝水之战的谢安以及一众北府兵吗?
冉闵被杀于352年。18年后,前秦吞并前燕时,前燕户籍上记载着998万人。再加上关中前秦、凉州等地的人口,北方人口灭亡了吗?没有。

冉闵在危难中挽救了汉人,史书中为何很少提起他

后市对于冉闵的评价出现了两极分化,有些人认为他是一个屠夫,有些人却认为他是拯救了汉人的一个大英雄。在当时冉闵发布了一个杀胡令丛里边儿,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决心非常的坚硬,决定要拯救汉族。但是在后来的史书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他的记载其实是很少的。有人猜测这主要是因为他从小在少数民族长大和汉族之间没有什么文化交流。

而且在多年的征战中,冉闵也被证实了曾经多次屠杀过喊人,特别是在跟东进作战的时候,他们打败了东景军,坑杀了当地很多的汉人。而冉闵之所以颁布杀胡令,主要是为了掩盖自己当年做下的一些罪孽。所以在颁布杀胡令之后,短短的几天之内就消灭了接近20多万的羯族。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不管怎样,冉闵颁布的沙湖岭可以说把汉人从灭绝的边缘中拯救了出来,因为在当时,他的这句话极大地震慑住了当时的少数民族,使他们不敢再轻易冒犯,因此是汉人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不过因为他这样的做法相当于,所以在当时它的评价并不高,毕竟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希望能够得到一个背叛的将领。

再加上后来冉闵虽然创立了魏国,但是在历史上为国是一个短命的政权,根本没有存在了多长的时间,所以他颁布的杀胡令也就没有持续多长时间,造成的影响也比较小,只不过在当时他的确震慑出了其他的少数民族。为汉族争取了一定的时间,在冉闵去世之后,五胡乱华的现象已经开始衰弱。但是因为那个时候连年的增长,很多的历史事件都被遗忘在了长河当中,不能被后人所记载。这也就造成了我们几乎很少看到冉闵当初的一些事情,因此很多人对他产生了误解。

曾经的民族英雄冉闵,为何不再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上

冉闵只知道胡人对汉人的丑恶行径,仇视胡人而大肆杀胡,却忘了这是莫大的错误。这样只能加深民族间的矛盾。将他写在教科书上,表面是对汉人英雄辈出的歌颂,实则是对少数民族的挑衅。这样做,无非是教坏了后人,以仇视的态度,简单粗暴的屠杀反击来复仇。所以,斟酌损益,冉闵自然不能出现在教科书上了。

冉闵是谁,为什么在历史教科书上没有

冉闵,汉族人,生活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开国皇帝,不过实际上讲只是当时大一点的军阀而已。历史教科书上面没有冉闵是因为冉闵本身对历史的进程的影响并不大,并不值得去记叙,另一方面冉闵所建立的冉魏政权实际上只存在了三年,可以说是昙花一现,历史教科书的篇幅决定了不可能记录这么小的事情进去。

冉闵虽然是汉族人,但是他本人最主要的身份确实羯族政权后赵的宗室子弟。他的父亲冉良因为乞活帅陈午兵败被石勒俘获,当时年仅15岁。石勒命令侄子石虎收冉良为养子,并且要他改名为石瞻。所以也就是说冉闵一出生就已经是石氏子弟了。

冉闵长大之后,因为其骁勇善战,敏锐果决被他的爷爷也就是后赵武帝石虎相当看重。石虎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争夺皇位彼此之间互相攻击,冉闵也卷进了这个皇位争夺战中。当时夺得皇位的石虎的第三个儿子石鉴觉得冉闵对自己的皇位威胁很大,于是下令要杀掉冉闵。冉闵自然不会束手就擒,发布“杀胡令”大肆屠杀胡人。

这里要解释一下,网络上面所出现的《杀胡令》是现在的人编造出来,并且当时冉闵发布杀胡令实际上并不是为了驱逐五胡乱华时期入侵中国的那些少数民族,其核心目的还是想要打击羯族政权后赵军事实力。

通过杀胡,冉闵彻底打败了石鉴,并且还彻底地灭掉了整个石氏家族。不久之后,冉闵称帝建立了冉魏政权,并写信给东晋,信的内容大致是中原的胡人已经被消灭了,如果想要共同征讨的话,请派兵前来。但是东晋却并没有理会。

最后冉闵兵败后燕慕容氏,被人押送到龙城在遏陉山斩杀,后燕君主给冉闵的谥号是武悼天王。

武悼王冉闵拯救了汉朝,为什么历史课本上没有这个人

因为冉闵自立为皇帝,于晋朝而论实为“乱臣贼子”,这样的人历史上就很有争议,所以很难进入教科书。

对于北方汉人的历史贡献值得肯定,可是他的屠胡行为放在今天,冉闵则成了专家眼里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

同时那个时期,冉闵应该算不上最杰出的将领,冉闵也不是像很多冉粉所说的那样力挽华夏将倾,汉人衣冠的根本已随晋室南渡,也就是说中原正统是在南方,不是在北方。但是,上面已经说了,他的行为确实为北方汉人带来了生机。

在五胡乱华不敢放进教材的今天,被专家视为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冉闵自然也不可能进教科书了。这里既有民族因素,也有政治因素,不便深究。既然历史不好篡改,只好掩藏。

历史上就很有争议:冉闵发杀胡令,汉族人对胡人进行空前规模的民族复仇,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史载当时的全国各地方的汉族人民“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头发略有发黄者亦有半数被杀,史载仅邺城即有二十余万人被杀。

汉人与胡人“无月不战”,尸野遍地。史学家记述五胡乱华时期历史,皆认可东晋为正统王朝,后赵、前燕、前秦等胡族政权为僭伪政权,同列“十六国”之列。冉闵自立为皇帝,于晋朝而论实为“乱臣贼子”,这样的人历史上就很有争议,很难进入教科书。

政权维持时间少:他所创立的冉魏政权不到三年,连十六国的都没有算冉魏政权。史冉魏政权只存在数年即被灭亡,也没有被列入“十六国”之列。

因此,历史教科书篇幅有限,简略记述两晋十六国的历史时,当然就不可能顺带提及冉闵和他的冉魏帝国了。

扩展资料:

一战成名

冉闵

冉闵是后赵武帝石虎的养孙。冉闵的父亲冉良,字弘武,是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其祖先曾任汉朝黎阳骑都督,家族世代担任牙门将。

后赵明帝石勒击败陈午,俘获冉良,当时冉良十二岁,石勒命石虎收他为养子,并改名为石瞻。冉良勇猛多力,攻战无敌。历任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 

冉闵年幼时就果断敏锐,石虎很宠爱他,如同对待自己孙子们一样抚养他。冉闵成年后,身高八尺,骁勇善战,勇力过人,多计谋。

授任建节将军,改封修成侯,历任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咸康四年(后赵建武四年,338年),石虎在昌黎之战中大败,后赵各路军队都弃甲溃逃,只有冉闵带领的一支军队未遭创伤,由此冉闵威名大显。

石虎回到邺城后,任命刘群为中书令、卢谌为中书侍郎。苻洪因功授任使持节、都督六夷诸军事、冠军大将军,封为西平郡公。

冉闵对石虎说:“苻洪才智杰出,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他的儿子们又都有非凡的才能,而且拥有强兵五万人,驻屯在都城近处,应当秘密地除掉他们,以安定国家。”石虎说:“我正倚仗他们父子攻取东吴和巴蜀,为何要杀死他们!”便没有除掉苻洪,反而给苻洪的待遇愈加优厚。

咸康五年(后赵建武五年,339年)八月,当时东晋征西将军庾亮镇守武昌,派豫州刺史毛宝、西阳太守樊峻戍守邾城。石虎憎恶,任用夔安为大都督,率领石鉴、冉闵、李农、张貉、李菟五位将军,兵众共五万人侵犯荆州和扬州的北部边境,另派二万骑兵进攻邾城。

毛宝向庾亮求救,庾亮认为邾城城池坚固,没有及时派兵。九月,冉闵在沔南打败晋军,杀死东晋将军蔡怀。夔安、李农攻陷沔南,朱保在白石打败晋军,杀死东晋郑豹等五位将军。张貉攻下邾城,邾城战死者有六千人。毛宝和樊峻突围出逃,渡江时溺水而死。

冉闵后来打败梁犊,威望更高,胡、汉各族宿将无不畏惧他。

冉闵这样的民族英雄为何不写进教科书

因为不利于民族和谐的主题,五胡乱华时期,他倾向于向所有胡人复仇,血债血偿,要杀尽胡人。
现在的教科书,连五胡乱华都不提,两晋南北朝是一笔带过,更不要说冉闵了,高中以前的历史书基本上是没什么写这个的,很多初中毕业生可能都不知道有五胡乱华及十六国的事,甚至连晋怎么到隋都不知道,可能认为朝代顺序表只是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其它的五代十国估计也是不知道的。
至于民族英雄嘛,中国几千年历史中,虽然汉奸很多,但民族英雄也大把,不需要特别突出冉闵,更何况儒家写的史书一向不喜欢过多的描述武将。所以冉闵就这样被掩盖了。

力挽狂澜的冉闵为什么进不了历史教科书

力挽狂澜的冉闵为什么进不了历史教科书?

其实冉闵进不了历史教科书是因为教育部门对历史上的民族争端的回避态度,这种态度无疑是有很大问题的,但是就冉闵个人而言,也远谈不上什么“五胡乱华时期最为杰出的汉族将领”“力挽华夏将倾”。

从将略上来说,冉闵只不过是借助政变杀了石赵中央的一些碎渣而已,此后就是面对石赵各地心怀鬼胎的军阀时打了一些胜仗,然后很快就败给氐羌联军,几乎全军覆没;廉台之战率领剩下的主力跟慕容恪对阵,虽然取得了几次战术性胜利,但很快就被慕容恪的连环马踩成了渣渣。

这种战绩,说是名将可以,说是最为杰出的汉族将领就过了。跟他相比,祖逖、桓温、刘牢之等很多汉族将领的战绩比他要辉煌得多。祖逖以宗族千余人,一路收复湖北、河南、山东乃至河北的一部分;桓温三次北伐,一度把氐族的前秦、羌族姚氏(后来建立后秦)、鲜卑族的前燕都打成了狗,其将略之杰出十分亮眼;刘牢之是淝水之战的第一大功臣,之后为东晋收复八州,几乎战无不胜,仅在慕容垂手中败过一次而已。这些人哪一个不比冉闵强,哪一个对汉族的贡献不比冉闵大?

至于“力挽华夏将倾”就更搞笑了。冉闵除了制造大规模的民族仇杀之外,对华夏几乎没有功劳。

屠胡事件本身是冉闵争权夺利之举,并不是要为华夏族向羯族报仇,后来就又重用胡人,还杀了劝他不要用胡人的韦溲。说冉闵屠胡显示了汉族力量,让慕容氏善待汉族,就更扯,慕容氏的汉化程度远高于冉闵,有没有冉闵,慕容氏都不会苛待汉族。

冉闵大帝为什么没进教科书

十六国时期的一个存在仅两年的政权,而且并没有统一中国,这种自封的皇帝中国古代史上很多,而我们的教科书只能称为简史,没有那么多资源去把所有人物记录上去的,如果大学以后专门去研究古代史的话才有可能接触!

冉闵(?-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称。350年称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斩于遏陉山,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冉闵后人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皇帝”,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冉魏政权给冉闵上的谥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