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韩愈的古诗翻译是什么?蝉 虞世南 翻译_早春_青云_平淡

《早春》韩愈的古诗翻译是什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作者: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①呈:恭敬地送给。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sū):酥油、奶油、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④最是:正是。

⑤绝胜:远远超过。

⑥皇都:长安城(唐朝京都)。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扩展资料:

全诗鉴赏: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蝉 虞世南 翻译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蝉》原文

作者: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鉴赏: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小时不识月“是什么古诗

“小时不识月”出自《古朗月行》

全文:《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月中的仙人是悬着两只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样子?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损不堪,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后羿往昔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和人间免却灾难变得清明而且安宁。月亮已经沦落而迷茫看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心怀忧虑不忍远去,凄惨悲伤肝肠寸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