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气回肠唐宋篇全文稿(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这篇文章为何流传千古,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方法)_用典_唐宋_韩愈

本文目录

  •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这篇文章为何流传千古,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 全部唐宋传奇有多少篇
  • 唐宋时期诗词歌赋达到了顶峰,你们最喜欢哪位诗人印象最深的作品又是哪首
  • 你觉得为什么诗歌回不到唐宋时期的鼎盛时期
  • 中国诗歌的拟古诗,中国诗坛的拟古派做诗为何喜欢用典
  • “行书第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何如此珍贵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这篇文章为何流传千古,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祭文中千年绝调——《祭十二郎文》

生离死别,从来都是人类难以释怀的永恒话题,失去至亲,悲痛至极,情之所至,往往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甚而痛不欲生。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倾诉此情此景,情深意切、哀婉动人的文章。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在长安任监察御史时,惊闻侄子韩老成病亡的噩耗,悲不自胜、痛悼万分,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之下,喷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以表深切的悼念之情。

正所谓“诗家不幸文章幸“,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乃至平常百姓,每每品此祭文,都忍不住潸然泪下。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它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衰,永远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巨大震撼,其根源在于一个“情“字,当然也与这位散文家高超的写作技巧分不开。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

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不但是韩愈祭文中的千古佳作,更是我国古代抒情散文中的不朽名篇。作者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念十二郎,令人在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文中写韩愈与侄儿韩老成幼时孤苦相依的情景、聚少离多的感慨、生死无常的哀痛,皆属真情至性之语,从肺腑中自然流出,造语恳挚,不假雕饰,而又有无限凄怆的情韵。全文采用铺陈直叙的手法,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寥寥数句便将叔侄二人的身世及自己内心凄楚的人生感慨描绘地淋漓尽致,从幼年相依说起,到成长后几度离合,不能相顾,以至于未老先衰,生离死别,追忆、悔恨、遗憾交织在一起,足以引起读者共鸣,正所谓“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另辟蹊径 一往情深

韩愈在文体上大胆创新,一改古代祭文形式,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别有天地,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如同与死者对话,边诉边泣。在内容指向上,摒弃过去以历叙生平和歌功颂德为主的行文惯例,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带给他的莫大哀痛,平易晓畅的语言背后是跌宕起伏的情感力量。这种改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形成了“以情胜“的艺术特色。《古文观止》评论该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高度赞扬了这篇祭文写法的巧妙,特别是韩愈大量使用虚词并且恰到好处,如“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形成语气贯通的排比句,收到了语约意深、情致丰厚的艺术效果。

文起八代之衰

唐代古文的发展,兴起于武则天统治时期,陈子昂为其先驱;发展于安史之乱前后,李华、元结等作出了努力;繁荣于贞元、元和年间,以韩愈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举起了复古的大旗;衰微于晚唐,杜牧、罗隐等为其余响。

韩愈在散文上提倡“古文“,是指与当时流行于文坛的骈文相对而言的散体文,强调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主张“文从字顺“,重视文章的情感力量,即“气盛言宜“之说。以韩愈为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发起的这场古文运动意义深远,使散文在文学价值上压倒了骈文,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新时代。《祭十二郎文》充分实践了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文学主张。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评价韩愈的文章为“文起八代之衰“,确为至评。

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语:“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这大概是对《祭十二郎文》最真实的评价了。文章中流露出的真切之情,让人不禁想到《红楼梦》中贾宝玉写给晴雯的祭词中的一句“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陇中,女儿命薄“,令人嗟叹不已,此中情感当与韩愈相较。文贵在情,贵在真,贵在朴,《祭十二郎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三个字,自然会给人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全部唐宋传奇有多少篇

唐宋传奇小说选集

鲁迅编

共8卷﹐前5卷为唐人作品,第6卷的作者和年代有疑问﹐末两卷为宋人作品。

唐代传奇标志著中国小说发展的新阶段﹐其中有不少情节曲折﹑文笔精美的文言小说﹔宋人继有所作﹐但故事平实﹑缺乏文采﹐成就较差。明人编刻的《古今说海》﹑《古今逸史》﹑《五朝小说》等书收录这些小说﹐“往往妄制篇目﹐改题撰人”﹐造成了混乱。

鲁迅“发意匡正”(《唐宋传奇集》序例)﹐重新一部可以凭信的唐宋传奇集﹐因据《文苑英华》﹑《太平广记》﹑《青琐高议》等著作﹐选录单篇传奇《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离魂记》等45篇﹐编成此集。集中绝大多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都选用可靠的版本﹐经过仔细校订。书末附有《稗边小缀》1卷﹐对各篇的作者和版本作了考证说明。

《唐宋传奇集》于1927年编定﹐由北新书局出版。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重印出版。

目录

  前言

吴保安/牛肃

离魂记/陈玄佑

枕中记/沈既济

任氏传/沈既济

柳毅传/李朝威

柳氏传/许尧佐

南柯太守传/李公佐

莺莺传/元稹

长恨歌传/陈鸿

李娃传/白行简

秦梦记/沈亚之

东阳夜怪录/王洙

王维/薛用弱

王之涣/薛用弱

霍小玉传/蒋防

郭代公/牛僧孺

杜子春/牛僧孺

刘讽/牛僧孺

辛公平上仙/李复言

崔玄微/郑还古

许生/李玫

徐玄之/李玫

陈季卿/李玫

无双传/薛调

圆观/袁郊

红线/袁郊

郑德磷传/裴铡

昆仑奴/裴铡

裴航/裴铡

虬须客传/裴铡

崔护/孟启

王知古/皇甫枚

非烟传/皇甫枚

却要/皇甫枚

京都儒士/皇甫氏

流红记/张实

谭意哥记/秦醇

王榭/佚名

茶肆主人/佚名

梅妃传/佚名

李师师外传/佚名

唐宋时期诗词歌赋达到了顶峰,你们最喜欢哪位诗人印象最深的作品又是哪首

唐代中外文学交流频繁,文人广泛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具有精深的文化艺术修养,善于在不同的文学艺术门类之间互相渗透,形成了百花齐放,诗歌、散文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我最喜欢的是张若虚,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虽然他的诗仅存二首,印象最深的《春江花月夜》被评为“孤篇横绝,竞为大家”。

1、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侵染成梦幻一样的银灰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2、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是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和冥想。从“江天一色无纤尘”到“但见长江送流水”,由江月联想到人生,生出对宇宙奥秘与人生真谛的思索。诗人思想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转到了人生图景。

3、结尾写面对良辰美景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着重表现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心理。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描写山水的景物诗,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迷离的氛围之中,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

你觉得为什么诗歌回不到唐宋时期的鼎盛时期

谢邀作答:中国话说,“时也势也”。诗歌作为那时的入世当官的基础,你不得不为之努力。整个国家形成一种氛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科举制度,以吟诗作赋作为考核标准。平时的人们,交流洽谈,也多以诗歌为内容,从上至下,唯此为大。想不鼎盛都难。当下,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达,文学发展,诗歌早已不是取仕标准,虽有流传也只是一些人的喜好,所表达的内容与方式已不是从前那个时期所追求的目标。所以评判的标准也不相同,也就不可能再鼎盛了。

中国诗歌的拟古诗,中国诗坛的拟古派做诗为何喜欢用典

古人写诗或词,喜欢用典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律。特别是在《七律》诗中的中两联用典较为普遍。

古时特别是宋朝的词人中,特别以辛弃疾为例,词中用典较为突出。

用典有什么作用呢?

在诗或词中,如果你典用得好,用得活,能使作品简节含蓄,余韵盎然,但是用得不好,就会将诗词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关键是要根据诗或词的内容以及情感的需要,并且要从内心吟出,不会是刻意堆砌。当然,古人流传下来的古诗词,一般都习惯用典,而且大多用得很活很好。

诗词的用典,仅从形势上来说,可以概括为“用事”、“用句”、“用词“三种类型。

所谓“用事“,是把历史故事提炼成诗词句用于诗词中。以此表达思想,抒发情感。

用句是用前人的现成语句入诗词。用句用得活,用得好,能引起读者的联想,温故而知新。借前人经过千锤百练提炼出的佳句来表达自已胸中要表达的意思的作用,精炼自已的诗词语言。

在古诗词中,不少作者在写作时,

原句借用一字不改,或者只改一二字。一般来说一字不改的比较少,因为前人的境界与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未必完全吻合,而且就词来说,句式长短亦有不同,难以遇到巧合。如果遇到巧合借用原句也为常不可。所以稍改几个字的比较多见。

另外一种就是套用典故。套用前人的句法和意境。

最常见的是句意化用。融会前人意境,用自已的语言重新组织起来,既有原意,又有要表达的自已的意思。

还有另外一种也属于用典。就是隐括前人整首诗词的做法归入化用一类。就是把前人故事或文句缩简为一个词语用在句子里,读者读到此句会联想到它所概括的事或句子。

缩简是取其意或取其人其事,亦或取原句一两个关键的字,也是一种用典的方法。这种用典的方法与用事不同,是缩事为词。而这种缩简并不能使词意更加深刻,也不能扩大诗词的容量。所以用得较少,也不太可取。

诗词中用典也常用成语。一般成语大多出自于典故,用起来也很方

便。

关于诗词的用典,拙文就粗略地讲出以上本人的浅见,也是在使用中学习,难免有不当之处,其目的仍然是抛砖引玉,切望各位批评引导,本人万分感谢。

“行书第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何如此珍贵

谢邀。大家知道,王羲之以志气和平、不激不厉、闲雅遒劲、风规自远的书风,在东晋首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创新高峰。其代表作品《兰亭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令人扼腕的是其真迹已入昭陵,空留冯承素摹本传世,不能不说是中国书法的一大遗憾!

距王羲之四百多年后,在大唐盛世,中国书法史上又一位伟大人物出现了,这就是颜真卿!之所以说他伟大,是他有别于二王余绪欧虞褚薛,能“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家,隐括众长,与少陵诗,昌黎文,皆同为起八代之衰者,于是卓然成为唐代之书“(马宗霍语)。创造出代表有唐一代雄强博大、浑厚阳刚的书法新风。

最能代表颜真卿人格精神和艺术光辉的书作,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稿》。仁者见水,智者见山。现代有几位书学家经过深度研析后,甚至评论其书法艺术价值超过《兰亭叙》。那么后人为什么对《祭侄稿》评价之高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

一是它的人文精神。中国的处世之道,除了老庄和佛教之外,更主要的还是以儒家勇为进取的用世哲学主导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祭侄稿》以文字为载体,笔墨为形式,既表达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又抒发了为国爱民而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骨子里崇尚的精神,所以也就引起了一代又一代国人心灵的共鸣和呼唤。

二是它的艺术价值。颜真卿《祭侄稿》,从学术上说只是生活当中的一篇实用文草稿,并不像现在书法家用什么空间切割等故意没计的书法作品。但它以自身魅力已成为我们书法审美极力追求的境界。为什么?因为他是颜真卿无意于书、直抒胸意的真情流露。由于情绪激动,他书写时写错字都未停笔,于是圈圈涂涂反复修改,反而取得了虚实相生,轻重缓急的笔墨表达,臻美于无意于书而能妙的艺术境界。加之《祭侄稿》是遗世真迹,所以显得尤为珍贵。

三是它的文献价值。做为唐朝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颜真卿在安禄山叛乱后,同其兄颜杲卿父子挺身而出,与叛军进行了生死卓绝的斗争,亲身体验了国仇家恨的艰难困苦。而《祭侄稿》正是记录了侄儿季明因抗击逆贼惨遭砍头杀害的过程。真实的情感、自然的书写,一同他的《祭伯父文稿》、《争座位稿》,成为后世研究唐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总之,颜真卿和他的《祭侄稿》所散发出来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光茫,不仅成为书法史上的一个绝唱,而其蕴含的爱国情怀,更会感动和激厉一代又一代人!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