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清明》,为什么有人说是最特别的清明诗?为什么黄庭坚的诗词很少被选入语文课本_黄庭坚_山谷_典故

本文目录

  • 黄庭坚的《清明》,为什么有人说是最特别的清明诗
  • 为什么黄庭坚的诗词很少被选入语文课本
  • 北宋诗人黄庭坚有什么样的治诗理论
  • 黄庭坚在诗歌领域的贡献是怎样的
  • 黄庭坚《松风阁诗》的艺术感与《寒食诗》的艺术感相比,谁更胜一筹
  • 宋代的“山谷体”有什么特点
  • 如何评价黄庭坚的行书《松风阁诗》

黄庭坚的《清明》,为什么有人说是最特别的清明诗

谢邀。
黄庭坚的《清明》,为什么有人说是最特别的清明诗?


写清明的诗很多,一般以清寒为主,那么黄庭坚的作品被称为“最特别”的,自然就是诗歌主旨超出了这些常道。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是一首仄起(“节”是入声字)不入韵,押平水韵“十一尤”部的七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出对句情绪完全相反,这是一点独特。

清明时节,桃红李白,含笑盛开,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却令人感到凄凉。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春雨滋润郊野旷原,草木变得青绿柔美。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烧死。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之辈,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赋予这首作品独特之处的,正是黄庭坚这种站在身在事内,眼光却高在事外的心态。在他的眼中,清明的无限春光,不过是反衬出荒冢的凄凉,而齐人的无赖,介子推的高洁,都是繁华落尽之后的笔上清谈,于他们本人并没有任何意义。

联想到自己在官场的际遇,我们这么坚守着自己的人格操守,后人又能记得我多少呢?

此为简答,另有长文详述分析,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关注查看。

为什么黄庭坚的诗词很少被选入语文课本

谢友邀。

黄庭坚入选语文课本的诗词少这不足为怪,本人认为其原因,一是当今课本入选的诗词量很有限,而中国古代诗词杰作如云,流传至今更有影响力的作品太多了。二是黄庭坚的诗词传下来的作品近二千三佰首,数量也不为少,可脍炙人口的诗词并不很多。而诗词的分量主要在于它的艺术性和被广泛接受的影响力。

黄庭坚是北宋文坛影响力很大的诗人和书法家,在当代名气就很高,诗为江西派的开派宗师,苏门四学士之一,书法的成就尤高。其对诗的理论也有很深研究,讲究诗的炼字,要求每字都有出处,讲求句法和章法严谨,在当时追随者很多,门徒广大。

也正因如此,本人看来黄诗匠气过重,有许多作品并未尚简而恰恰很委曲难懂。本人手里有其诗全卷是2002年出版宋人任渊校注本,常常把字缝都读完了也没看明白,当然终归是水平太低。

北宋诗人黄庭坚有什么样的治诗理论

北宋诗人黄庭坚(1045一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是苏门四学子之一,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

黄庭坚一生不但写诗,硏究诗,而且又提出很多的诗歌理论。例如他主张:“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庭,忿怨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换成现代的话就是说,诗歌主要是吟诵人情人性的,而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强词夺理和人争吵,漫骂,以泄自已积怨私愤的。

黄庭坚还提出“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理论。他认为写诗既要学习前人,又要坚持自已独立,创新。也就是说根据前人的诗意,加以变化形容,力求推陈出新,以俗变雅,以故为新,化腐朽为神奇。

除了以上兩点外,黄庭坚又主强作诗一定要有“句中眼”(也就是后世所谓的诗眼),一字一句,关键字词绝不可随意而为,必须要“月锤季炼,经过长久的推敲。例如和他同代的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受黄庭坚的影响,先用过,又用到,入,滿等,最后才觉得用“绿“比较理想。

黄庭坚的这些论诗的理念,无论对当时北宋的诗人还是后世,影响都是相当深远的。

黄庭坚在诗歌领域的贡献是怎样的

黄山谷是一个极度博学到恐怖的人,北宋年前,如果论到读书之博应用之精,第一应是王安石,第二就是黄山谷!

由于他读的书太多了,所以在他眼里,杜甫诗中的所有字都“无一字无来处”,古人欣赏杜诗的深意浅言,黄山谷却赞叹杜诗的“字字有典”,同样的杜诗,在宋朝人眼里却两极分化了!

因为黄山谷所在的时期是北宋难得的太平年间,所以做为杜甫的铁杆粉丝要写出杜公的苍凉雄浑难度太大,但是他可以向杜公学习典故的运用技巧。

这种典故用法在他眼里有“点铁成金”之效,事实证明,他的论断是对的,再无聊的诗词,只要放入一个典故,瞬间就会上升了不止一个档次。后人批判他这种作诗方法是错的,可是所有的后人都在用典。

不用典,真的写不出好诗来!哪怕写出来,也是拾古人的牙慧,也是东施效颦。

只是,黄山谷一不小心将典故玩到了一个极致,他的许多诗成了迷宫,成了考题,而且机关重重。一般而言,宋朝之后,许多名人的诗作都会有人做注释(这是从《史记》之后就开始的文化盛事),但所有人在面对黄山谷诗时都会小心翼翼,因为哪怕一个最不起眼的词汇里都可能包括着一个典故。

典故用得最漂亮的当属王安石,但是把典故用到疯狂用到极致的是黄山谷,除了少数几首以外,他所有的诗歌都是艰涩难懂,相比山谷而言,李商隐的隐晦就像小孩子一般。黄山谷的很多诗都是谜中谜,正因为如此,能看懂山谷诗的都是牛人,比如钱钟书晚年住院时就是拿山谷诗当养脑读物。

宋朝之后,所有人都批判山谷做诗之法,可所有人都在或多或少的运用典故玩法,只不过他们用得少,用得浅,用得轻而易。

他是江西诗派的第一宗师,而江西诗派是宋朝最大的诗派,江西诗的风格就是疯狂用典,扑朔迷离。

元遗山有一组诗叫《论诗绝句》第二十八首就是专门论黄山谷的,全诗如下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此诗可谓为黄山谷盖棺定论了!

肯定了黄山谷的诗才,但否定了以典故为诗的创作方式。用典其实分为很多种,黄山谷夸人诗写得好“君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美极,可是有的诗,如“我惭鸡荩谷,子叹天且劓。”谁看得懂啊!

其实山谷的诗很好,如果不用典,风韵照样不怵,比如下面这一首《咏雪奉呈广平公》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有时想想也觉得无奈,真的没办法,因为诗被唐人写尽了!不另开一路,算什么本事?以典入诗,真的有“点铁成金”之效,昨天回复了一个以诗为骂的问答,里面就在最后胡拼了一首打油,用了六个典故,结果一看,哎哟喂,深度马上就出来了!

黄庭坚《松风阁诗》的艺术感与《寒食诗》的艺术感相比,谁更胜一筹

苏轼的《寒食帖》是他的杰出代表作,是一般的书家不可比的,而《松风阁诗》並不是黄庭坚的得意之作,他的得意之作是《李太白忆旧遊》和《廉颇蔺相如列传》。总之我认为:黄的书法略胜一畴。

宋代的“山谷体”有什么特点

宋代文学大家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苏门弟子,著有《山谷全集》。黄庭坚在政治上没有苏轼那样好的地位,但是,立身处世依然以儒家思想为根本,颇有为政用世之心。认为文学不与人争是非,而是在于养心冶性。黄庭坚的主要文学成就在诗歌领域,他现存诗一百九十多首,风格独特,自成一家,人称“山谷体”。黄庭坚诗歌最突出的方面是在艺术方面的创新,是在苏轼诗歌的基础上,突破前代的既定格局,在求新求变方面比苏轼走的更远,探索出一条与苏轼不同的艺术道路,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山谷体”的独特风格。

概括起来,山谷体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在章法修辞上打破常规,务求新奇。在诗歌的章法上,力求曲折、变化,制造出其不意的效果。在用字上也特别讲究,力求与人不同。

二,在声律上打破常规,追求矫健奇峭的风格。黄庭坚打破唐代形成的平仄交替,声韵和谐的固定格式,在诗词中使用拗句,打破和谐,制造出新奇的特色。

三,好用典故,力求化故为新。

以上这些特点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山谷体“生新痩硬”的一种特殊的审美风格。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异议,立即删除!

如何评价黄庭坚的行书《松风阁诗》

评价黄庭坚的行书《松风阁诗帖》,我们先大致对他有个了解,再来谈谈这幅作品:

黄庭坚其人

黄庭坚,宋四家之一,早年受教于苏轼,受苏轼影响,诗风与苏轼颇为相似,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为“江西诗派”开山鼻祖。

《松风阁诗帖》的由来

有天黄庭坚与友人相约游玩,行至今天湖北鄂州西山灵泉寺,途径一凉亭,那里的风景美不胜收,当即便于友人商定在此露营过夜,看着松涛海浪,绵绵夜雨,黄庭坚当晚就写下了大气磅礴的七言古诗,这首诗的墨迹就是被后人评为他代表作之一的《松风阁诗帖》。后来《松风阁诗帖》经宋、元、明、清辗转流传,最后在清道光年间,由王家璧携带回鄂。

书法风格

黄庭坚的书风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他融各家所长,合为己用。这一阶段,他自称为元祐间书。他中年时期,因喜爱苏轼,还模仿过苏轼“偃笔”作书,还有单钩执笔法,那个时期的书风多笔画肥厚,字形偏扁。

如下图,《糟姜帖》(又称《承惠帖》),纸本行书,28.9×37.6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然而在他53岁的时候,见到了怀素真迹《自叙帖》后,领悟到草书的真谛,并不是“弄笔左右缠绕”,而需“通得古人朴拙妙处”,之后逐渐有了第二个阶段极力创新的书风。

《松风阁诗帖》的特色

本文所要讨论的《松风阁诗帖》就是黄庭坚晚年的作品,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此贴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笔法

这幅作品笔法上时有变化,黄庭坚采用颜真卿的笔意,但将颜字的短笔延长,长波大撇放射出去,显得苍劲有力。起笔处欲右先左,收笔处回锋藏颖。“今”“年”这两个字就很典型。

结体

整幅作品明显特点是中宫收紧,由内向外辐射,舒展又不失张力。

布局

从这幅作品来看,黄庭坚在书写的时候,一定是执笔很高的,这样才能让线条最大限度的释放,以达到舒展的效果,并且不失重心。整幅下来,流畅、连贯。

《松风阁诗帖》充分展示了黄庭坚厚重、舒展、骨劲、跌宕的书写风格,一种古朴的力量浑然天成。他反对过度依傍古人,强调个性。有诗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是逼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