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影评(为什么电影《1942》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豆瓣评分却很低)_德军_斯大林_电影

本文目录

  • 为什么电影《1942》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豆瓣评分却很低
  • 如何评价1942年11月苏联红军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表现
  • 看过冯小刚的电影《1942》吗感觉这部电影怎么样

为什么电影《1942》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豆瓣评分却很低

《1942》目前在豆瓣的评分是7.8分,属于不高也不低的档次。个人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7.8的评分有点委屈它了。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电影和评分不匹配的情况,就和电影本身的内容一样,是有历史原因的。

1、刷分说

在网络上,一个比较权威且被广泛接受的帖子说,这是因为电影初上映的时候刷分所导致的。可能确实也有一定的影响,只有是商业的地方,就有利益纠纷,据说当时同时期上映的某大片的拍片受到了影响,即使是商业道德也无法阻止商业行为,对不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1942》的豆瓣评分1星的比例最高,这个显然很不合理,也是耐人寻味的。

时至今日,豆瓣评分中,4星的比例最高,几乎占到了50%,1、2星加起来的占比占到了6%左右,早期的影响还是存在的。

2、灾难题材的微妙性

电影本质上是娱乐产业,虽然电影题材多元化,也有灾难片、历史片、纪实片的存在,但是大众的审美消费主流,还是以好莱坞的那种爱情片、枪战片为主,俗气且现实。所以,你去看爱情片、动画片、探险片、奇幻片等等,这些片子的豆瓣评分可能更容易让人接受。

历史题材的电影,过于沉重和悲伤的话题,本来是冒险的行为。

尤其是《1942》这样的题材电影,能在中国上映,简直是个奇迹。可以想象,为了能让电影上映,电影制作方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修改、美化和平衡是肯定要去做的事。

但这也正好说明了一点,不仅是电影审核一方,即使大众对于苦难的历史题材,也是有很多禁忌的。

比如《1912》、《南京!南京!》这样的片子,看了会让人非常沉重,甚至承受不起,就不要说,有很多人可能都不会选择去看。

即使看的人,本着对历史尊重,只要电影中出现一点儿感觉不符合历史的地方,就会大加苛责。这个已经和电影本身无关,而是由观影人对于历史的态度所造成的

3、出于对电影、对此类题材更负责的心理

对于轻松娱乐搞笑的电影题材,我们可能会更包容,但是对于这类的题材,观众往往会吝啬手中的打分,固然力挺者会给出五分,但是更多的人,会在认为这是个好电影的同时,会认为,如果能注重电影戏剧本身,而淡化灾难消费,可能会更好。

蒋方舟说“不知道是喜欢这个电影,还是不喜欢这个电影”;王小山说看完以后“说不出话来”。

我想,这个评价不是给电影的,而是给历史的。

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分不清,到底是在看电影还是在看历史。

不过也恰好说明,剧情和演员都很给力,让我们都被代入进去了。

4、豆瓣的群体所决定的

豆瓣的常驻人员,还是偏小众的,对于电影的口味和偏好,可能还是更偏文艺化。所以个人的偏好导致的偏见,最终导致一个比较的低的评分,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如何评价1942年11月苏联红军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表现

1942年11月苏军在南翼发起了著名的“天王星”行动,一举突破了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B集团军群中罗马民亚集团军的防线,并在短短三天内在德军的纵深后方封闭了包围圈,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近30万人,一举扭转了南翼的战略形势。要知道此前苏军很少能够达成战役的突破并包围德军主力,即便包围了德军也很快会被德军的增援部队解围,如杰米扬斯克战役,苏军包围了德军第12步兵军近12万人,但最终还是让德军成功的突围出去。苏军在极短的时间内达成纵深突破并包围德军重兵集团军其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胜利,根据德军将领的估计,即便当时德军立即进行突围,人员的损失将会接近一半,重型武器则基本会全部丧失掉,无论如何德军的攻势是彻底失败了。

从德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一线并包围这座城市开始,苏军就没有停止过对德军的反攻,但是这些反击都以失败告终,有几次进攻的规模并不比“天王星行动”小多少,造成前后结果差异巨大的原因是苏军在进攻方向上的选择不同。苏军一直企图在斯大林格勒较近的侧翼达成突破,而不是扩大进攻的范围,原因是担心苏军没有实施纵深进攻的能力,哈尔科夫的失败给苏军最高统帅部造成了深刻的打击,为了减小风险,苏军选择进攻斯大林格勒城附近的德军防线,以期达成一个浅近的合围圈。这个想法看似较为稳妥,其实存在严重问题,那就是斯大林格勒附近部署的都是战斗力强的德军部队,事实证明,苏军即便在拥有明显的兵力兵器优势的情况下,也难以正面突破德军据守的防线,相反还会使苏军的进攻部队遭受严重的损失。这也证明1942年苏军在作战能力上还是和德军差距很大的,无论在进攻还是防御中德军都明显强于苏军。

频繁的失败让苏军将领开始考虑作战上的变通,鉴于德军阵地的难以攻破,苏军决心扩大进攻的范围,将主攻方向转移到更远的联军部队防线上,这样较容易达成突破,并且不再发起频繁的规模有限的进攻,而是集中整个南翼苏军和战略预备队发起一场全面的反攻,苏军将投入四个方面军的强大兵力,甚至连远在沃罗涅日的苏军也将发起进攻以牵制德军。反过来德军却没有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发起的持续猛烈的反攻就可以看出德军所处的不利境地,德军必须加强两翼的掩护兵力,尤其是联络部队的防区,同时为了应付突发情况,德军也急需在斯大林格勒后方展开一支强大的战役预备队,不过希特勒无法提供这些兵力,有限的预备队被派往了地中海的突尼斯和高加索方向。

11月份斯大林格勒方向的作战,苏德两军表现完全不同以往,得益于联军防御能力的低下和苏军进攻准备的充分,苏军的进攻非常迅速,一场如德军般迅猛的钳形攻势包围了德军主力部队。而德军却在面临苏军的纵深突击下反应迟钝,尽管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及时的派出了装甲部队去阻止苏军的突破,但是力量太小了,苏军的突破速度要求德军必须立刻做出反应,以及时的撤退行动避免陷入合围,毕竟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并无多少物资储备,难以长久的坚守。可是德军陆军总司令部迟迟未能下定决心,仅仅要德军就地坚守,等待命令,一直到苏军封闭合围圈。可以说德军在战略上完全输给了苏军,德军在战术上的胜利无法弥补战略上的巨大失误,包围圈里的德军至死也不会明白,他们抵抗住了苏军所有的进攻,并重创苏军,斯大林格勒也几乎马上早被德军拿下了,德军已经占领了这个城市的十分之九,可是突然他们就被包围了,并且是长期的包围,德军的解围行动非常缓慢,强度也不够,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而包围圈里的德军最初抵抗较为强烈,随着武器弹药的耗尽,抵抗也迅速土崩瓦解,最终全军覆没。

看过冯小刚的电影《1942》吗感觉这部电影怎么样

电影《1942》是由由冯小刚执导的一部战争、历史题材的电影,由徐帆、张国立等人主演。 影片讲述了1942年河南一场旱灾,出现了吃的问题,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

      在影片里,我们看到了1942年在河南省发生这样的悲剧,旱灾,蝗虫,饥饿,逃荒,战争。人性的泯灭,欲望的坍塌"安满西牧师看见无尽死亡最终的信仰跌落,花枝为活下去和儿女的生命而抛弃贞洁与下限的悲哀,瞎鹿憨厚忠老极度饥饿却因一头驴而惨死在开水锅里的噩耗,星星为活下去用5升小米卖掉自己17岁的灵魂和肉体,拴柱失去星星对花枝孩子的承诺因为核桃风车的信仰终结在带血的馒头的军刀下,最终以为找到希望的老东家扒上驶向陕西的灾民火车,却因潼关的阻截失误捂死了他身边唯一活下来的亲人——刚出生的孙子。"

故事在老东家牵着小女孩走在返回依旧饥荒加剧且浮尸遍野的荒路上结尾。在背影渐行渐远的画面中,敦厚的男中音陈述响起:“这个小女孩后来成了我的母亲,她不爱笑,从来不吃肉……”我想那是因为70年前,她在逃荒的路上,看到过“人吃人”人性泯灭的惨状。

而国民党政府的冷漠和腐败、及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1942年国民政府对这一次灾难预警向政府涌来时,他们却不仅没有赈济举措,赋税还照征不减。他们的“解释”是:如果人民死了,土地还会是中国的,但如果士兵饿死了,日本人就会占领这些土地。当灾民们步履艰难的逃难时,日本人的飞机在空中对灾民狂轰乱炸,顿时遍地尸体。

看完影片,心里是很难受,千里无人,饿殍遍野,人吃人,狗吃人,卖身求粮等等之类的时候,让人心酸,更是让人落泪,也许并不能够感同身受,却也深有感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