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为什么只造了一艘戴高乐级航母?为什么法国要派戴高乐号航母前往中东呢_法国_航母_巡洋舰

本文目录

  • 法国为什么只造了一艘戴高乐级航母
  • 为什么法国要派戴高乐号航母前往中东呢
  • 为什么法国喜欢造核航母
  • 号称世界上造价最低的法国新一代梭鱼级攻击核潜艇首艇“苏弗朗”号”凭什么这么便宜
  • 条约时代,法国重型巡洋舰的脉络是如何发展的
  • 被称作“法国号”的乐器是

法国为什么只造了一艘戴高乐级航母

法国2001年后,一直只能保持1艘航母,也就是戴高乐号(charles de gaulle,舷号:R91)。虽然他是核动力航母,是唯一不在美国海军内的核航母。但是1艘航母,毕竟维持不了战斗力。那为什么法国不再造1艘呢?
造航母得要钱啊!法国碰上2008年西方经济危机,经济也是极度不景气,没钱造啥航母!法国2017年GDP为2.584万亿美元,比2010年下降了2.56%!这个成绩,跟排名第7的巴西一样,都在倒退,也只是比南欧经济崩溃的“失败三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强点。我们常说,GDP增长不能代表一切,但是您这都在下降了,这种经济情况就太糟糕了!2008年后,世界正在发生“马太效应“,也就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而法国正好就不是那个“强者“!于是,法国军队预算,也没有了增长的空间。
法国海军于是也郁闷了。直到1997年,法国一直保有2艘航母,即“克莱蒙梭“号和“福熙“号。在距离本土较近的地中海,基本可以保证海军,随时有至少1艘航母可用。所以法国一直是希望保有双航母的!所以金融危机以前,法国编列2003-2008年度的《军备发展法案》,第2艘航母定于2005年开工,预计2015年服役。因为那时候,“戴高乐”号航母的反应堆,正好得更换堆芯了,在船坞里用不了。第2艘航母正好顶上去!另外英法两国在2004年4月,还专门签了协议,联合声明双方在未来航母项目上合作,即英国2艘,法国1艘航母。然而2008年经济危机一来,法国航母就黄了……
仅仅1艘“戴高乐”号航母,就算没有发生问题,也需周期性保养与维修,妥善时间比例仅占60%。但是“戴高乐”号服役以来,各种诡异的事故、故障层出不穷,包括主轴、螺旋桨、反应堆问题。这也导致了该舰妥善时间,还远不到60%。归根结底也是钱闹的!当然,法国海军的悲剧也不止在航母,因为没有钱,法国海军也削减了“地平线“级驱逐舰。原先装备造4艘 ,以取代2艘“絮弗伦“级驱逐舰(Suffren class,其实对标的是美国驱逐领舰),以及2艘柴油机动力的“卡萨尔“级防空驱逐舰。这样舰队中防空舰实力颇有保证。然而最后仅建2艘,替代“絮弗伦“级。而“卡萨尔“级,只能以“阿基坦“级护卫舰的防空型替代。
所以,受经济困难、预算紧缺困扰的法国海军,不仅被迫单航母,而且护航舰也被迫降级了。法国海军“纵横地中海,保持全球存在“之路,注定更加艰难!

为什么法国要派戴高乐号航母前往中东呢

法国派遣“戴高乐”航母巡游阿拉伯海,进出波斯湾,它要凸显法国的大国地位与解决伊核问题的存在感,没有示威乃至封锁伊朗的成分,媒体不应过分解读。

法国只有一艘航母,它是该国战略力量的一部分。马卡龙2017年上台后,动用过该舰打击报复巴沙尔“使用化武”。“戴高乐”母港在土伦,地中海应该是它的“内湖”,每年出航阿拉伯海也是惯例。

之所以说“不过分解读”,有以下理由。

第一,美国去年组织盟友海空护航波斯湾,只有英国、以色列等寥寥数国响应,法国未给正面回应。作为五常之一的核大国,法国属于西方又在行事方式上有别于美国。特别是对特朗普退出伊核协议、制裁伊朗、加剧中东紧张局势不满,所以“不便”紧随美国。

第二,在英国脱欧、德国“内敛”的背景下,马克龙的法国成为欧盟乃至欧洲在中东的代言人和“先锋”。他一要化解危机,二要制约伊朗拥核,要发声并参与中东,力量不能缺,航母最有代表性。

第三,2020开年至今,美伊各以导弹相加且今后关系走向不明,伊朗日趋强硬。欧洲与中东利益攸关,法国参与该地区事务的方式是“航母+对话”,前者不是用来吓唬伊朗的(美国比法国更多、更大伊朗都不惧),它是为对话做铺垫的。

第四,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戴高乐”执行例行计划,在海湾附近最多3个月“走人”。

最后一句,法国绝无攻击伊朗的动因和企图,它不会参与美国针对伊朗的军事行动。

为什么法国喜欢造核航母

为什么法国喜欢造核航母?法国这个国家在二战时期,不战而降。早早投降了德国,即而成为德国的奴役国,使国内平民受尽了德军的欺辱。

二战结束后,他们独立自主、重整旗鼓。使国内工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他们国防科技突飞猛进,最近阵风战机受到了多国喜欢,尤其是印度一次性进口了36架,使法国的军工产品又上了一个台级。

那么法国有一艘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为啥还想再造一艘核动力航母呢?就在12月的8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再造一艘长300米、宽80米、排水量75000吨的核动力航母。我认为一是戴高乐号核动力老化,在航电、雷达系统比不上外国的先进航母。二是法国拥1103万平方公里辽阔的领海,一艘航母太少,难以保护该国海洋。三是法国接受二战的教训,也想把该国打造成世界海军强国。四是通过建造核航母,提升该国军工生产能力,多出口军事武器装备赚外汇,成为世界经济GDP前几名,从而让世人对法国刮目相看。

综合上述是我对为什么法国喜欢造核航母的认识。

号称世界上造价最低的法国新一代梭鱼级攻击核潜艇首艇“苏弗朗”号”凭什么这么便宜

使用成熟设备和现有生产线,但更重要的是这是2006年的物价

这个价格是真的,只不过是2006年的价格。特意去查了下,发现当初法国政府与DCNS集团签的是固定合同。在2006年初双方签署梭鱼级核潜艇首舰“苏弗朗号”建造合同时,法国就一次性付清了13亿欧元的全部建造款,今后无论市场行情还是通货膨胀如何变化都不管,自负盈亏你只要把潜艇造好给我就好了。
马克龙参加梭子鱼级核潜艇首舰交付仪式

一般来说像造军舰这样工期长的军工建造项目,都是采取分阶段付款的方式。建造前首付款买材料,交付后结清尾款,建造过程中商定不同阶段付款。但是这种方式很容易导致建造方以各种理由报告费用超支,要求加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印度向毛子买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签合同的时候说改造费是9.7亿美元,最后交付的时候印度已经花了32.4亿美元。

同样欧美国家军购中,造预算时报个低价以抢到合同,建造过程中说超支要涨价更是几乎成为国情。反正这些军工巨头跟国会关系密切,国会同意涨价反而相对容易。美国的DDG-1000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LCS濒海战斗舰都是典范。

法国当初建造戴高乐号航母的时候,遇到技术困难等因素,工期用了整整15年,原计划花费120亿法郎,最后用了600亿,超支5倍,导致二号舰黎塞留号不敢造了。英国造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时,同样报告说要至少超支一倍,要加钱,吓得英国海军取消电磁弹射器,阻拦索等项目,改成6万吨级的短距起降航母,所以法国政府跟DCNS签固定合同也就可以理解。

同时梭子鱼级核潜艇没有大的技术风险,大部分成本可预期。该潜艇充分使用法国原有凯旋级战略核潜艇和鲉鱼级常规潜艇的设备和生产线。使用的钢材、核反应堆、推进系统和动力系统等都是与凯旋级战略核潜艇相同,武器控制、指挥系统等则是拿鲉鱼级常规潜艇。使用的新设备新技术都非常少,自然成本可预期。并且DCNS作为涉及多个领域的大型集团,资金流充分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说第二年的2007年他就并购了泰雷兹集团的船用电子业务。

至于梭子鱼级核潜艇现在的真实造价,那肯定不止14.5亿美元。因为2017年的时候梭子鱼级核潜艇的常规潜艇改进型号“短鳍梭鱼”级潜艇,击败日本“苍龙”级潜艇赢得澳大利亚海军订单,12艘短鳍梭鱼级潜艇总报价高达500亿澳元,约合380亿美元,平均单价就高达31.6亿美元。常规潜艇带AIP系统都要这个价,核动力怎么说也要40亿美元左右吧。

这个钱虽然要比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48亿美元(2018财年价格)便宜,但是别忘了梭子鱼级水下排水量是5300吨,而弗吉尼亚级水下排水量是7900吨。

条约时代,法国重型巡洋舰的脉络是如何发展的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以主炮口径是否超过155毫米为标准界定的轻巡洋舰和重巡洋舰概念始于1930年的《伦敦海军条约》,主炮口径超过155毫米,口径上限为203毫米的巡洋舰为重巡洋舰,主炮口径在155毫米(含)以下的巡洋舰为轻巡洋舰,无论轻重巡洋舰都要受到单舰吨位不得超过10000长吨的限制,主炮口径和排水量成为限定条约型巡洋舰性能特征的两条红线。在条约时代,法国海军设计新型巡洋舰的主要出发点有二:一是维护海外殖民利益,二是在地中海抗衡意大利,尤其是后者受到重视。在条约型巡洋舰的竞争中,法意两国互为对手,相互影响。

法国海军迪凯纳级重巡洋舰“图尔维尔”号。

在着手进行条约型巡洋舰的设计时,法国海军工程师们遇到了与其他国家同行相同的难题,那就是如何在10000吨的排水量限制内协调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的要求,为了追求某一方面的性能必须在其他方面做出取舍。为了保证火力,法国海军的条约型重巡洋舰始终选择了8门203毫米的配置,采用前二后二布局,同时为了获得高航速和长续航力,又要采用大功率轮机,并尽可能地腾出空间布置油舱,结果使得可以用于防御的重量被挤占殆尽,最终只能牺牲防护性能,而法国海军的第一级重巡洋舰迪凯纳级都是在上述设计理念下的产物。

迪凯纳级重巡洋舰的侧视图及武备、装甲布局。

迪凯纳级的火力和33.75节的高速在各国早期条约型巡洋舰当中算是比较突出的,但其防护极为贫弱,取消了舷侧装甲带,仅在弹药库、主炮塔和火控平台上敷设了最厚30毫米的装甲,近乎裸奔,连驱逐舰的炮火都无法抵挡,而在与各国同类巡洋舰交战时,其生存能力相当堪忧。相比之下,意大利海军的首级重巡洋舰特伦托级同样遵循了高航速轻防护的设计路线,并且针对迪凯纳级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在相当的火力下,特伦托级配置了更强的动力装置,航速达到35节,同时在防护上全面优于迪凯纳级,具有70毫米厚的舷侧装甲带,炮塔和指挥塔则由100毫米装甲保护。不过,也要考虑到主要在地中海活动的意大利军舰对续航力的要求没有法国战舰那样高。

法国海军絮弗伦级重巡洋舰“迪普莱克斯”号。

在了解到意大利特伦托级的性能特点后,法国海军意识到迪凯纳级在防御上的重大缺陷,于是在后续了4艘絮弗伦级上修改了设计思路,平衡机动与防御的要求,加强装甲防护。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其防御设计的改进并非一蹴而就,而在各舰的建造过程中逐渐完成的,于是4艘絮弗伦级在防御设计上呈现出逐步递增的状态。“絮弗伦”和“科尔贝”号的舷侧装甲带厚度为50毫米,位于舰体外侧,而“福煦”和“迪普莱克斯”号则一改传统做法,将舷侧装甲带置于舰体内部,厚度也有所增加,“福煦”号为54毫米,“迪普莱克斯”号为60毫米。在水平装甲方面,该级前三艘为25毫米,而“迪普莱克斯”号为30毫米,弹药库装甲盒结构的厚度也由首舰的20~50毫米增强到末舰的30~60毫米。“絮弗伦”号的装甲重量比迪凯纳级增加了一倍,达到760吨,而到“迪普莱克斯”号时已达1550吨,又翻了一倍!

絮弗伦级重巡洋舰的侧视图及武备、装甲布局。

到法国海军最后一艘条约型重巡洋舰“阿尔及利亚”号是,法国人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从在确保火力和航速的情况下设计出一款重防护巡洋舰,以抗衡同样以重甲著称的意大利扎拉级重巡。“阿尔及利亚”号通过修改舰型,削减动力装置及大幅减重,以节约重量用于加强防护,其防御重量占到排水量的20%,舷侧装甲带厚度达110毫米,水平装甲也达到80毫米,主炮塔和指挥塔也配置了100毫米装甲,普遍认为“阿尔及利亚”号的防御设计是条约型巡洋舰中最成功的。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阿尔及利亚”号仅建造了一艘,法国海军总共完成了7艘条约型重巡洋舰,与意大利海军一致。

法国海军“阿尔及利亚”号重巡洋舰。

纵观条约时代法国重巡洋舰的发展,法国海军选择了一条稳步推进、逐渐改进的设计建造路线,除了2艘迪凯纳级之外,其余5艘巡洋舰都各有差异,性能不断提升,最终在“阿尔及利亚”号上实现了在有限吨位内各项性能的均衡配置。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军事公众号:崎峻战史。

被称作“法国号”的乐器是

您好!法国号就是圆号,声音比较闷,其有三种调式,F调,降B调以及双调三种。

其音色可以吹的响亮也可以吹的柔美,其起源于英国,盛行于德国,为什么叫做法国号,我个人认为就是它独特的音色像是浪漫的法国吧!

其实西洋管弦乐团,即交响乐团中的铜管组乐器,但是它的音色可以吹奏出木管组的柔美感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