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的400多个民族,是如何最终被认定为56个民族的?56个民族有哪些风俗_民族_传统节日_聚居

本文目录

  • 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的400多个民族,是如何最终被认定为56个民族的
  • 56个民族有哪些风俗
  • 中国56个民族的由来是什么
  • 现在的56个民族分别是古代哪些部落或民族演变过来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的400多个民族,是如何最终被认定为56个民族的

族群划分,即民族识别,就是判别是否构成一个民族。目前世界上约有大小民族 2000 多个。其中人口上亿的民族有 7 个,这些民族占据的当今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余的民族人口数量从几万到几千万不等,甚至还有几十个人的民族。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期间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对抗,又相互融合,因而民族情况非常复杂。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明确提出:“在政治上不要去区别哪个是民族,哪个是部族或部落。”本着民族平等的精神,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便开始着手认证全国的少数民族。

当时,全国上报的少数民族多达500多个,最后汇总登记的民族有400多个。其中,边陲省份民族情况尤为复杂,仅云南省就有 260多个。但是,这些少数民族的划分并不严谨,有的其实是汉族的一部分,有的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而已。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少数民族进行重新认定,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总的来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到1954年,这期间主要对一些没有争议的少数民族进行的认定,包括九个民族:朝鲜族、回族、满族、蒙古族、苗族、维吾尔族、瑶族、彝族、藏族。此外,还对畲族、达斡尔族进行了调查和确认,将“十月革命”后一些逃至新疆以及东北等地沙俄人,以及后来少量苏联移民的正名为俄罗斯族,将新疆的“塔兰其族”归并为维吾尔族的一部分。

第二阶段是1954年到1964年,这也是民族认定的高潮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对云南、贵州、湖南、广东等地上报的少数民族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混杂的地方,经过考察,新确认了15个少数民族,并将74种不同称谓的少数民族归并到53个少数民族当中。

第三阶段从1965年至1978年,这期间由于十年浩劫的干扰,民族认定的工作基本陷于停顿。除确认西藏的珞巴为单一的少数民族,以及在贵州进行了一些民族识别的调研工作外,其他的没有什么进展。

第四阶段从1978年到1990年,由于民族认定主体工作已经差不多完成,这一阶段除了确认基诺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成分外,还有就是完成民族变更。由于民族认定涉及的人口太庞大,工作面太广泛,在这过程中自然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此前提出要求恢复和更改民族成分的有500万人,这段时期已恢复和更改的有260万人。 截至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为止,我国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的整体框架已经全部确认,分别是:

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兹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基诺。

56个民族有哪些风俗

真开心呀精彩提问很有趣,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各的风俗,要想写完可得时间了。水评有限不感写,特请高手写风俗。谢谢老师的问答,把抑郁的人都治好了。?????

中国56个民族的由来是什么

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但是其它55个民族的来源又是怎么形成的,与汉族有无血缘关系?以下试探讨:

一、国外移入。

1、朝鲜族、俄罗斯族:分别来自朝鲜半岛和俄罗斯的民族,于十八世纪开始陆续迁入我国。

2、回族:主体是来自中亚和西亚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与中国境内部分民族混血而形成的。东乡族与回族颇有渊源,一般认为是中亚来的与蒙古族等融合而成。

3、柯尔克孜族:族源是唐代前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被称为“黠戛斯”的人。

4、撒拉族:元代由中亚细亚的马尔汗经过长途跋涉到青海东部的循化地区定居。

5、乌孜别克族:很早以前就从中亚地区迁入新疆。

二、国内本土形成:

1、满族:来自女真,女真来自肃慎,早在舜时代就活动在黑龙江流域地区。鄂伦春、锡伯族、赫哲族与满族同源,都来自肃慎。

2、羌族:来自西北部分地区的古羌族。

3、藏族:主体来自吐蕃,木雅藏族来自党项,但再往前追溯都是古羌族。门巴、珞巴,来源不确定,一般认为来自青藏高原东南部一带的古老群体,与来自青藏高原的吐蕃等民族融合而成。

4、彝族:源于乌蛮。来自古羌族。

5、白族:源于白蛮。来自古羌族。

6、纳西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阿昌族、拉祜族、基诺族:都是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族。此外,独龙族也来自古羌族。

7、维吾尔族:主体来自回鹘,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部分来自突厥;基本都是混血,黄白人种血脉比例接近。

8、裕固族:来自回鹘,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

9、蒙古族:来自古代的室韦,室韦来自柔然,柔然来自鲜卑,鲜卑来自东胡。鄂温克族也来自室韦,与蒙古族同源。保安族应主要来自蒙古,与回族等融合而成。

10、达斡尔族人:来自契丹,契丹来自东胡。

11、哈萨克族:来自乌孙人,乌孙来自塞种人和月氏人的混血。

12、土家族:源于巴人。

13、壮族、黎族:源于俚。俚来自瓯骆和骆越,最早来自百越。

14、侗族:源于僚。僚来自瓯骆和骆越,最早来自百越。

15、布依、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来自百濮。

16、苗族、瑶族:来自九黎。

17、仡佬、畲族、仫佬族、毛南族:源于五溪蛮。来自九黎。

18、京族、高山族、水族:源于百越。

19、怒族:来自怒江和澜沧江的土著。

20、基诺族:据说诸葛亮南征的士兵的后裔。

现在的56个民族分别是古代哪些部落或民族演变过来的

我们常说“56个民族是一家”,但到底是哪56个民族,他们又分别是怎么演变过来的,相信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探究竟,去认识一下这个大家庭的全貌:

1、汉族

汉族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经历人类的历史长河从未中断过、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目前为止人口最多的民族。


2、阿昌族

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境内,以农业为主。


3、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等称谓,有着悠久的历史。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如“三月街”、“火把节”等。


4、保安族

历史上曾被称为“回回”、“保安回”等,保安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全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


5、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主要聚居在贵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文,以农业为主。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6、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源于古“百越”,秦汉以前称“濮越”或“濮夷”,素有“水稻民族“之称,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


7、藏族

藏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秦汉之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西藏是其主要聚居地,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8、朝鲜族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最早迁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其主要聚居地。


9、达斡尔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族。春节是其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也称为“阿涅”。


10、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汉代被称为“滇越”,主要聚居于云南西部边境内西双版纳一带,泼水节是其最盛大的节日。


11、德昂族

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源于古代濮人,民间传统节日大都与佛教有关。


12、东乡族

主要聚居于甘肃省境内,历史上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亚一带的穆斯林,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13、侗族

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主要从事农业,早最可追溯到“仡伶”、“峒蛮”、“峒苗”等。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吃新节等等。


14、独龙族

千百年来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的封闭状态,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东独龙河谷。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


15、俄罗斯族

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16、鄂伦春族

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及黑龙江省塔河、黑河市一带。篝火节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他们的祖先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


17、鄂温克族

世代居民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地山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敖包节是其宗教节日,春节也是固定的传统节日。


18、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的美誉,节日众多,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19、哈尼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当地土著居民之一,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吃扎扎”等。


20、哈萨克族

哈萨克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的“乌孙”,这一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操突语的一些游牧部落,这一族称一直沿用至今。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


21、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信仰萨满教。河灯节是其民间传统节日,世代以捕鱼为生。


22、回族

其先民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回回民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民间节日为开斋节,又称大开斋,解放后被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23、基诺族

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直到50年代初期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多在农历腊月进行。


24、京族

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一部分人自越南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


25、景颇族

来源于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最大的节日是目瑙纵歌。


26、柯尔克孜族

世代以游牧为主,清代称之为“布鲁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主要聚居于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类似汉族的春节。


27、拉祜族

源于古代氐羌系统,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传统节日有拉祜年,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


28、黎族

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从古代越族发展而来,“百越”的一只,主要聚居于海南岛通什镇等级地,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


29、傈僳族

主要居住于云南滇西怒江地区,主要节日有阔时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30、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


31、满族

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辽、宋、元、明则称“女真”,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32、毛南族

是世代居于广西西北部的土著民族,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


33、门巴族

门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东南,13世纪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节日大多与宗教相关。


34、蒙古族

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东岸一带,最初只是蒙古诸部队中的一个部落名称。13世纪以成吉思汗为蒙古部统一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是历史悠久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世代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35、苗族

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主要颁布在贵州(50%)、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地。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工艺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36、仫佬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本族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


37、纳西族

最早可追溯到“摩沙”、摩梭“等,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名为纳西族,一直与汉族来往密切。主要聚居于云南丽江地区,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


38、怒族

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境内,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祭谷神、祭山林节。


39、普米族

自称”普英米“,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与当地民族杂居。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40、羌族

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羌人,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


41、撒拉族

元朝时,其先民从中亚撒玛尔罕经新疆长途跋涉迁徙循化,后与周围的民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后来的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


42、畲族

主要分布于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与汉族杂居,畲族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其传统节日,也称“乌饭节”。


43、水族

水族的远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唐宋时与壮侗族各民族居住在一起,“水”族之称,最早见于明代,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主要聚居于贵州省区域,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和卯节,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44、塔吉克族

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时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经是祖国西陲帕米尔高原的主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巴罗提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


45、塔塔尔族

史称“鞑靼”,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乌鲁木齐等地。节庆、礼仪食俗与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似,传统节日为“撒班节”,又称“犁头节。


46、土家族

主要聚居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端午节吃棕子,重阳节打粑粑,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小敬。


47、土族

普遍认为来源于辽东鲜卑族的吐谷浑,4世纪迁入青海南部和甘肃南部,7世纪躲避战祸迁居中今宁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七日会”是其庆祝丰收的狂欢节,许多节日与宗教相关。


48、佤族

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只,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主要聚居地云南。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49、维吾尔族

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么湖一带的牧民,受部落战争影响,迁徙西域(今新疆)。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起源于伊斯兰教。


50、乌孜别克族

源于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后逐渐进入新疆定居。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


51、锡伯族

源于古代鲜卑人,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18世纪中叶迁住新疆伊犁地区,繁衍至今。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西迁节是其重大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52、瑶族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地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除了汉族的主要节日外,还有大大小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30多个,如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等。


53、彝族

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火把节是其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54、仡佬族

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百濮”,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


55、裕固族

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9世纪中叶迁徙至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喇嘛教。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幼儿剃发仪式别具特色,直到3岁才第一次剃发。


56、壮族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为春节。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