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疆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阐述?请问一下孔子的戒尺是不是缔造了中华文明的基础_中国_王朝_民族

本文目录

  • 怎么理解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疆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阐述
  • 请问一下孔子的戒尺是不是缔造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怎么理解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疆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阐述

毛主席早就指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从很早的古代起,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我国各族人民在创造和发展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过程中,共同缔造了统一的祖国,创造了祖国的历史。今天我国境内的五十多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在祖国土地上劳动生息的范围及其所建立的政权的疆域和政区,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政区的一部分。这一观点在今天似乎是没有异议的,但今天中国国家疆域的形成是有其悠久的历史过程的,具有深邃的历史背景。

“中国”这个概念,在历史上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个“中国”是指国都、京师。《诗经•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礼记•中庸》:“是以名声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这里的“中国”是华夏活动中心的黄河中游地区,因为我国阶级初期,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中游地区,故称这个地区为中国,称陕北、晋北和冀北地区的民族为北戎、山戎,称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长江流域为东夷、南蛮。

以后华夏族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夷戎的华夏化,黄河下游地区也包括在“中国”一词的范围之内。春秋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周王朝及晋、郑、齐、鲁、宋、卫诸国都自称“中国”,而将秦、楚、吴、越视为夷狄。《史记•楚世家》:“秦为大鸟,……垂头中国。”《索隐》:“言欲吞山东。”春秋时代秦国僻在西隅,“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但对西戎还是“中国”自居,楚国在西周末年自称“蛮夷”,到了春秋末年以“华夏”自居,其他中原诸小国,都已华夏化了。秦汉以后,随着华夏族、汉族统治地域的扩大,“中国”一词指统一王朝的全部疆土。《史记•南越列传》:“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赵)佗弗诛。”以后凡当处于分裂时期,则中国多指黄河流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说权云: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晋人将十六国看成夷狄,南朝人骂北朝为索虏,北朝人骂南朝人为岛夷,都自称中国。唐朝统一,没有这种分野,视这个时期为南北朝,李延寿修南北史,一视同仁,双方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宋朝把辽、金、西夏视为夷狄,而元朝则将宋、辽、金、夏均视为中国。明朝人把蒙古视为鞑虏,东北女真为建虏,而清人则将蒙古、新疆、西藏、均视为中国的一部分,从一部记述大清帝国全国总志《大清一统志》即可知。由此可见,“中国”一词有其发展的过程,其含义也不断扩大。

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侵华前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中国”一词作为我们国家主权所达到的范围,是鸦片战争后几十年,中华民族民族意识加强后逐渐形成的。因此我们讲历史上的中国,就应以这个多民族统一国家范围的中国为中国,凡历史上在这个范围内的一切民族和政权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过去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历史上中原王朝、正统王朝统治范围为中国,其他就不是。这种观点无疑是错的,我们不是宋朝人,不是明朝人,我们是现代中国人,我们不应以古人的“中国”为中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天中国的范围就是历史上的中国,这也不对,这岂不是承认帝国主义侵华的合法性了吗?总之,我们要分清中原王朝是中原王朝、中国是中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同。否则许多问题就讲不通。
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在古代形成三大区:

(一)内蒙古高原以南,大致上即阴山、长城一线以南,青藏高原边缘以东至海,为东部季风区,其自然条件适宜于,是汉族聚居的农耕区;

(二)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阴山、长城一线以北为干旱和半干旱区,降雨稀少,分布有草原植被,为游牧民族聚居的畜牧区;

(三)青藏高原高寒地带由于空气稀薄、气候寒冷、植被稀少,当地居民从事狩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的混合经济;大兴安岭以东、长城以北的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稀少,森林密布,17世纪以前当地居要从事渔猎、采集和少量农业的混合经济区。概而言之,我国历史上可分为农耕、畜牧和渔猎三大经济区。历史上民族、政权之间势力和疆土消长,实际就是这三大经济区的交融和消长。

我们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是5000年来特别是秦汉以来的2000多年里,以华夏族-汉族为主体的政权与周边各族的政权在长期融合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秦汉时期,不仅基本奠定了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的疆域规模,而且开创了将中华大地上渔猎文明区、游牧文明区和农耕文明区“混而为一“的大一统先河。秦汉陆续在今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在西北的羌地设护羌校尉,在东北乌桓地区设护乌桓校尉,在今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地设置郡县,历史上第一次把这些边疆民族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治理版图之内。从此,开创了我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隋唐结束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多年的战乱,在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基础上建立了比汉朝疆域更为广大、民族更为众多的统一格局。唐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之国力强大、文化先进,增强了周边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促成了“胡越一家“盛况的出现。这个时期,唐朝先后统一东突厥和西突厥,并设立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管理军政要务。对其他民族地区,唐朝也都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有的还直接设置道、府、州,予以有效管辖。唐朝统一领导和治理下的各民族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唐朝国力的强盛和疆域的扩大。宋朝虽然先后与契丹族的辽朝、女真族的金朝长期并立,但各民族互相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十分密切。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大力吸收汉族中原王朝的统治经验和政治制度,融入了大量中原文化的元素,为以后元朝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元朝创设了“行省“制度,现在的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都在行省的管辖之下。并设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台湾,同时在云、贵、川、康等民族地区设土司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辖。尤其是元朝首次将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完整纳入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在多民族统一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清朝取代明朝后,全国各民族的统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在北方,先后统一了蒙古族的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在新疆和西藏地区,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等系列叛乱,维护和巩固了对新疆、西藏地区的统一。同时,为反抗沙俄的侵略,加强了对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经过康、雍、乾三朝长达140多年的不懈努力,从东北、蒙古、新疆、西藏至我国南部、东部的整个地区,各民族都统一在祖国版图之内。清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明确了边疆地区的归属,增强了多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从沿海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继而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我国的边疆民族地区,亡国灭种的危机把中国各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成了一体。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过程。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就有蒙古、满、藏、羌、彝、土家等各族士兵奔赴前线与汉族军民共同战斗。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大沽炮台的满、汉守军和蒙古族骑兵,迎头痛击英法联军。西藏军民在隆吐山战役和江孜战役中,先后给英国侵略者以有力的打击。在中法战争中,壮、彝等族人民坚决反击法国对中国西南的侵略。东北地区的满、汉、达斡尔、鄂温克、赫哲等族人民,西北地区的维吾尔、柯尔克孜、回、蒙古等族人民,先后同沙俄等入侵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新疆各族同胞的大力支援下,左宗棠率领的清军迅速击溃中亚浩罕国阿古柏的侵略,收复了新疆。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而奋斗。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共同对付日寇“,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中华民族自觉联合起来,各族人民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海南琼崖纵队,滇桂黔边区纵队,冀中、渤海回民支队,大青山蒙古族游击队,与全国抗日力量一起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百年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经过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党和政府领导翻身解放的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雄姿屹立世界的东方。

  总的看来,自秦汉开创多民族统一的中国以来,统一始终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各民族都为实现并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我国宪法庄严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请问一下孔子的戒尺是不是缔造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大部分正确,但动摇现代教育的基石却是学校“泛法制化”。

最近,发生的几起涉校案件,可谓是沸沸扬扬,本来用传统思维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不是个事儿的事”,把已经是神经绷得紧紧的基础教育管理部门和老师的神经,剌激得七荤八素,惶惶而不知所措。对学校的乱象,造成了老师想管不敢管尴尬局面,肯定是个危险的信号。这好象是传统教育和法律之间的较量,这争来争去却没有一个赢家,甚至一个老师还为此付出了生命。反观中华文明,经历了“五胡乱华”以及几十年前“文革”的浩劫?而屹立不倒,这恐怕跟传统的中华文明有很大关系!

中华文明传统的基石,是儒、道、法三家的经典一些以及其他门派汇聚的一个集合体,其中影响的最大的便是儒家、道家和法家,而在继承传统教育方面,尤以儒家为盛,儒家注重培养道德人性 ,通过德育,德德化,得治,成为中华人民族文明的核心,而道、法两家在教育中的表现较为薄弱,是因为小孩在学习中的自控能力较差不大合适”道法自然”的管理方式,要不把教育适龄青少年叫“学生呢”?可以学习道家、法家的思想,但管理学生要用这两家的思想还值得商榷,儒家几千年的教育成果模式不是凭口号喊出来的,是多少教育精英智慧的结晶,为传播和发展辉煌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根源和和保障!

儒家的教育,是德法兼用的管理方式,但是这个”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法律,说是处罚的”罚”比较切贴一点,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它跟传统的管理有相悖的地方,如果以法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很多人就设有道德与廉耻观了,就会使很多人丧失道德底线,为了规避法律而不择手段的抹杀传统教育,甚至“上纲上线地威胁敲诈勒索学校”,让教育”泛法制”化成为干扰现代教育的的魁首! 枞阳县陈瑶湖中心小学周安员老师就成了少数推行学校“泛法制”化的牺牲品!这是教育的悲哀!

”玉不琢不成器”,这是对教育的共识。孔圣人的戒尺要不要留在课堂?儒家的教育管理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有无实际意义? 其实这是个伪命题,用膝盖头想也能想出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其实是那些不懂教育的喷子胡言乱语,这种大忽悠,反正都是吹破天不负责任的主,如果老师的作用能百分百地教育使每个受教者都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非问题公民,那么庞大的执法队伍就可以放心地回家喝酒打麻将了!

谢谢关注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