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都快兵临城下了,崇祯为什么不调吴三桂去守北京城?许攸投降不到一天,曹操为何就敢轻信其言去偷袭乌巢_崇祯_汉献帝_都是

本文目录

  • 李自成都快兵临城下了,崇祯为什么不调吴三桂去守北京城
  • 许攸投降不到一天,曹操为何就敢轻信其言去偷袭乌巢
  • 宋太宗有没有杀兄篡位
  • 北宋皇帝,有哪些趣事
  • 刘备的师叔华歆被演义骂作奸贼,历史真相到底如何
  • 《红楼梦》中,香菱是怎么死的
  • 正史上,汉献帝是否情愿禅让帝位
  • 对两位三国著名丑男,曹操为何待庞统为上宾,却拒张松于千里之外
  • 民国军阀通电下野之后他的军队怎么办
  • 汉献帝为什么禅位给曹丕

李自成都快兵临城下了,崇祯为什么不调吴三桂去守北京城

今天给大家讲讲崇祯上吊的事。

关于崇祯上吊,我的评价是两个字:活该!

有些人看我这样说,就要急眼了,其实没必要。咱们来详细讲讲这个过程,大家看他是不是活该。

首先,发展到这种糜烂的局面,崇祯是第一责任人。

崇祯这个家伙,自从他登基以来到死,除了走向煤山的歪脖子树以外,他没有一件事情办的是正确的。所以,有人说他是皇太极安插在明朝最大的卧底,他的所有行动,包括他的死亡方式,都是为了清朝获取天下而服务的。

奇怪了,崇祯为清朝立这么大功,都没人说他是“满遗”,我揭露和痛斥他,反而被戴上了“满遗”的帽子。真是人间黑白,世事巅倒。

事情要从孙传庭说起。

孙传庭是明朝最后的一个栋梁,文武双全,军事和政务能力都很强,对局势的理解和判断都很深远。

当年孙传庭镇压农民起义军打的是顺风顺水,百战百胜,几乎就要把起义军剿灭在灰烬中,正当孙传庭率兵准备彻底平掉起义军最后的火种,但在这关键时刻崇祯听了杨嗣昌的话,决定要“抚”,紧急叫停,这就在关键时刻挽救了李自成和张献忠。

孙传庭要向崇祯上奏,这就得罪了杨嗣昌。杨嗣昌弹劾孙传庭欺瞒圣上,崇祯就把孙传庭下了大狱。

而恰恰在孙传庭在狱中的三年中,他以前曾经精心训练的大秦军被朝廷调往了边关,被清军歼灭。而李自成死灰复燃,张献忠降而复叛,把明朝的境内搞的是烽火四起,处处狼烟。

崇祯把孙传庭从狱中放出来,没有一兵一卒,一钱一粮,拿着个破铁片(尚方宝剑),让他去当救火队长,重新镇压农民起义。

孙传庭也算真有本事,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干的是风生水起,重新拉起了一支大军,日夜操练。

但问题来了,军队需要钱粮,而钱粮又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孙传庭练兵,当然也需要资金和粮食,崇祯也给不了他,那他只能从当地想办法去搞。

征兵需要兵源,孙传庭就收纳了一些劳动力。练兵还需要钱和粮,孙传庭又占据了当地的一些资源,那么,当地的那些朱家的皇族和土豪士绅就赚的少了。

于是当地的那些皇族和士绅土豪想把这个刺头早日赶走,就向崇祯上告,说孙传庭的坏话,“畏敌不敢战”。

崇祯听信了谗言,就连续下旨,逼迫孙传庭出关应战。孙传庭一再强调,士兵还没有训练完成,钱粮和军械也准备不足。朝中有位大臣也劝崇祯说这是明朝的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了,应该珍惜使用。

但崇州不听,仍然连续下旨,让孙传庭出关迎战李自成。

结果可想而知,先胜而后败,孙传庭的部队全军覆没,孙传庭本人也战死了。

这个狗崇祯,不但不给孙传庭的家属抚恤金,还怀疑他“诈死潜逃”。孙太太也跳了井。

如果孙传庭的这支部队驻守不出,那么李自成是肯定没有胆量向北京进军的,他可不敢把自己的屁股暴露给孙传庭。

但孙传庭死了,李自成前往北京的道路上,再无重兵,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明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建都西安。

正月初八,李自成率军东渡黄河,兵分两路,直逼京城。

一路出山西,经太原、宁武、大同、宣化,趋居庸关。

一路出河南,经卫辉、彰德诸府,入河北,经邢台、河间,趋保定。

两军分进合击,向京城袭来,势如破竹,大明政权危如累卵。

进军途中,义军大量散发讨明檄文,并向明兵部转送通牒,京师大震。

崇祯急得要命,对大臣们叹气说:“卿等能无分忧哉!”

朝廷一没钱、二没粮、三没兵。“内帑如洗,一毫无措”、“民穷财尽”,山穷水尽。

说实话,要说李自成自己相信能推翻明朝吗?他自己都不相信。于是,一边前进,一边联系明朝朝廷,提出条件:

1.封王。承认农民起义军的合法性。

2.要钱。给一百万银两。

答应了条件,李自成还愿意带兵去打清军。

这个条件好像并不高。就算你明朝没钱,至少也应该派个使者去谈判嘛,哪怕是缓兵之计,把各地勤王兵马到京的时间拖出来也算。

李自成的本意就是如此。李自成的部队组织并不严密,他也不相信自己能攻下北京城。大家坐下来谈谈,互相理解一下,时间拖长些,崇祯你赶快凑点钱,再迅速调兵到京,大家一看,有钱分了,谁还愿意去拼命嘛?

钱拿到手,勤王兵马也来了,李自成向部下有个交待,再强调一下攻打京城的困难,大家就都理解了,拿上钱就回家过年了。

可是,崇祯和朝廷这帮垃圾们不理解啊。这群废物们战也不战,守也不守,逃也不逃,就这么干耗着。

李自成也没办法,那就继续向前走吧。

崇祯这个时候还是来得及的,关宁防线上还有边军呢,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是很强悍的。和清军打仗虽然不占上风,但要打农民军,那还是很轻松的。

崇祯就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调到京城里来了,授提督御营。“秦寇势迫,调襄入京协守”吴襄得旨,携带家眷进京。

吴襄现在是退休状态,崇祯以前把人家的退休金“俸廪”都取消了。

蓟辽总督王永吉代为请求,崇祯批准,“给吴襄俸廪”。

死到临头了,崇祯终于想到给人家发退休金了,什么玩意儿。

崇祯为什么要把吴襄调进京城呢?

一、笼络手握重兵的吴三桂。

二、防止吴三桂投降清朝。

三、把吴襄及其家属拘为人质。

崇祯这狗脑髓,到了这种危急关头,就他那点智商,还想玩心术呢。

这些朝廷大臣们,平日袖手谈天下,临难一死报君王。不知道将来能不能一死报君王,但现在的危急形势下,虽然胸无良策,但每天袖手谈天下还是少不了的。

君臣问答,章疏不少,议论纷纷,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各持己见,相互扯皮,敷衍塞责。

有个大臣名叫李明睿,他秘密向崇祯提出了建议:

南迁,这是要跑。

崇祯虽然早就想跑了,但这货特别爱面子,不愿意自己下决定,想让大家提议,自己装着万般无奈的样子,然后再跑。

他就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结果大家都不同意,这个提议不了了之。

废话,肯定不同意。你崇祯南京还有个皇府呢,去了就能住,我们还得重新买房子置田产,京城中的产业都扔了?

你跑南京还能当皇帝,我们去南京干什么?政治洗牌?

这崇祯真是个窝囊废,谁愿意走的就走,不愿意走的正好把他们留下来断后不就行了?

蠢货一个。

崇祯想到了要调边军进关防御。

李明睿却说:“关门兵不可尽撤,各边大将不可轻调。”建议崇祯就近从京八府处招募兵员。

说得倒是轻巧,“府库殚竭”,你没钱,谁给你到战场上去玩命去?

沿途防御败报频传,义军日夜向京城逼近,崇祯派了些死太监去关防监军,结果派出去的太监也投降李自成了。

这时候,崇祯想起了吴三桂。向大臣们征询意见,想调辽东军回京护驾。

正常地来说,把吴三桂的军队调回京防御,也算个合理的措施。但是,崇祯他没安好心,他怕大臣们揪住小辫子,想拉个垫背的,将来万一论起是非来,他好甩锅,把责任全都推到人家的头上。

为了保全他个人的尊严,崇祯不惜陷人于死。

他以为大臣们忘了事了?大家可记着清楚呢,陈新甲是怎么死的?

崇祯十五年,兵部尚书陈新甲就被崇祯卖了。

当时明军两线作战,一头被农民军打得丢盔卸甲时,另一头被清军横扫。崇祯就打算与清兵议和,腾出兵力来对付农民军。他就秘密与兵部尚书陈新甲商议与清军议和。不料消息走漏,事情张扬出去了。大臣们群起而攻之,纷纷质询陈新甲主和辱国。

为了自己那张脸,崇祯就处死了陈新甲。

一群混账!

如今,崇祯还想耍手段。把吴三桂的精兵调进关,就只能放弃宁远,不战而弃祖宗之地。

那这个“弃地”的责任谁来负呢?

崇祯就下套子,想把责任推诿给大臣们。共同承担。他说:

你崇祯想甩锅,大臣就是傻子?他们早就看穿了崇祯的心术,谁又肯自取杀身之祸?

于是,大家就异口同声唱高调,巧妙地把责任再推给崇祯。

首辅陈演冠冕堂皇地声称:

多么崇高的理由!维护国家土地完整,到任何时候都是有理的,这肯定没有罪过,你崇祯抓不住辫子。

大臣们把皮球踢还给崇祯,让他自己负责任。

兵部尚书张缙彦一语揭穿:“三桂之调不调,视宁远之弃不弃,两言而决耳。”

可崇祯却并不“决”,他想让大臣“决” 。

谁“决”谁死,当我们傻?

甩锅不成,崇祯不得不说:

但大家不肯承担责任,又召集阁臣们开会,但谁都不敢说真话,有主张不可调的,有持两可的,有主张南迁的,莫衷一是,百般敷衍。

大臣们故意拖延,继续把责任下推:

崇祯无奈,只得“差官前去,及取回奏”。

形势如此危急,君臣上下仍然毫无责任感,上下推诿,还企图把责任推给了边镇上的各督抚,要等到把他们的意见收拢上来,又误去了很多时间。

二十多天过去了,调吴三桂的事还没定下来。而农民军已于二月八日攻下了太原。威胁已经近在咫尺了。

边镇各督抚得到征求撤宁远意见的谕旨,也在慎重考虑。蓟辽总督王永吉和杨鹗商议:

两人上奏崇祯,建议请撤关外四城。

崇祯把奏疏给阁臣陈演、魏澡德等人看。陈演、魏澡德又提出:此议应征求各抚镇将的意见后再定夺。

还是继续拖。

大家为什么要拖呢?原因很简单:

一语道破天机!

崇祯你现在形势危急了,调兵入京,将来局势稳定了,又要以“弃地”的罪名杀人,谁敢承担?

疑心猜忌,诿罪于人,当年“和为旁着”的袁崇焕怎么死的?陈新甲又是怎么死的?

还想耍人。呸!

吏科都给事中吴麟征着了急:

他要求六科共同署名,但大家仍然相互推诿。你愿意死,你死去,别连累大家伙。

吴麟征气极了,独自署名,将奏疏呈给崇祯,但崇祯却扣留了奏疏,既不批示,也不下发。

崇祯又召见吴襄,征询“弃地守关策”。

吴襄起初说:“祖宗之地尺寸不可弃!”

崇祯明白吴襄怕担责任,就解释说:

崇祯与吴襄商议调吴三桂边军入关防卫京城。
但到了朝中,仍然继续扯皮。

君臣上下,一群垃圾,商议一个多月,谁也不愿承担“弃地”的责任,就把这件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事给压下去了。 时间一拖再拖,终于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李自成来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农民军兵临宣府城下,直逼京师,指日可达。

告急文书传来,举朝惊慌,崇祯召集文武大臣、科、道各官,问“战守之策”。 诸臣默然。崇祯叹了口气,愤然道:

“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耳!”

拂袖而起,恨恨而去。

廷臣无计,而京外的督抚都认为撤宁远援京师必行,崇祯这才后悔不用吴麟征之议,着急了,把当初扣留的奏疏赶紧发下去,决定弃宁远以卫京师。

晚了!

三月四日,崇祯赐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左良玉、唐通、黄得功,刘泽清等皆封“伯”。还给刘良佐等二十余员将官晋级。

到这种时候了,才知道武将的重要性,忘了以前怎么欺负人家,防范人家了。

但是,想让人家救你命,没那么简单,你是个什么德行,谁还不清楚。

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都勤过王,结果怎样?

三月六日,崇祯下令弃宁远,征召宁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蓟镇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率部入京“勤王”。

刘泽清谎报坠马,脚受伤,借故不奉诏。

王永吉离的远,何时发兵,不得而知。

唐通离的近,率八千人马先到。崇祯封唐通为“定西伯”,赏了他四十两银子,还派了个太监杜之秩去监军。

唐通率兵到了居庸关就立即投降了李自成。

居庸关失守,京城门户大开,农民军畅通无阻,直趋京师。崇祯再想紧急征召吴三桂,可就太晚了。

吴三桂还在等着调令呢,却先得到赐封平西伯的消息。他感到形势变得严重了。

崇祯的特使太监谢文举星夜驰至宁远,下达了“勤王”的旨意。吴三桂开始部署撤离事宜。

吴三桂所部精兵四万,辽民七八万,“皆耐搏战,而夷丁突骑数千,尤骁悍”。撤军容易,但还有当地的百姓啊,这都是军士的家人。

吴三桂“迁延不即行,简阅步骑”,仍耽搁了数日。向山海关进发。由于携带着百姓,道路雍塞,扶老携幼,每天行路不过五十里。

如果要是真心勤王,吴三桂可以亲率骑兵主力精锐,星夜兼程,先行归京,就像当年袁崇焕一样,完全能够早日抵达北京。

但是,谁特么敢当袁督师啊?

看看现在的吴三桂,想想当年的袁崇焕。

活该!崇祯他只配享受吴三桂这种待遇!

吴三桂率领精兵不是做先头,而是殿后,随着百姓缓缓行进。 走了五天,至十六日才入山海关。

而此时,李自成的先头部队已经过了昌平,进入北京郊外。

吴三桂还是不急于进京,特向朝廷兵部“请马一万,安歇家口五日”,救京师“遂无及矣”。

三月二十日,吴三桂军抵丰润,遇到降将唐通、白广恩所部。吴三桂将他们击败,收降了八千人。

但北京已于前日被李自成攻破,崇祯也上了吊。 至死,崇祯都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北京失陷的消息传来。吴三桂拨转马头,回师山海关。

许攸投降不到一天,曹操为何就敢轻信其言去偷袭乌巢

曹操太了解对手袁绍了,袁绍性忌寡断,难于从善如流,格局太小,认不清对手是谁,手下谋士虽多,都不能用,况且,谋士之间勾心斗角,难于制定统一的计划。虽然将广兵多,一击即溃。

许攸的到来,使他了解了袁绍的情况,他和许攸是发小,了解许攸的为人,许攸不会骗自己。

况且,自己这边军粮只够吃一天的了,若不速战速决,必然受制于袁绍,才亲自带人,奇袭乌巢,烧了袁绍的军粮,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使袁绍一蹶不振。

宋太宗有没有杀兄篡位

所谓“烛影斧声”,最早来源于《宋史纪事本末》的记载:

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

976年,也就是北宋开宝九年十月壬午夜,宋太祖患病未愈,急召晋王议事,兄弟二人屏退宫女和太监后独处。期间,屋外有人看见烛光下的赵光义时而离席,时而躲避,还听见赵匡胤引柱斧戳地声,场面非常的激烈。

宋太祖当夜驾崩后,其弟赵光义继承皇位,史称宋太宗。此后,关于“有子不传却传弟”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纷纷质疑晋王以斧砍死兄长后强行篡位。

宋太宗继位后,逐渐又有了“金匮之盟”的说法,声言这次皇位传承是杜太后生前就定下的,并非谋逆夺权。但是,后世关于这个悬案却从来没有盖棺定论,至今都有许多的声音。

那么,宋太宗究竟有没有杀兄篡位?

本着尊重事实和揭秘历史的态度,文史不假带您走近宋太祖和宋太宗,走进备受争议的“两宋王朝”。为了抵制恶意抄袭,笔者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附加标识实属无奈之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突然病故,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立即引起了朝局的不稳。到了正月初一,前方传来了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更加剧了政权的动荡不安。

实际掌权的符太后毫无主见,慌乱之下只好求助于宰相范质,重新对赵匡胤委以重任领兵御敌。当后周大军行至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东南陈桥镇),蓄谋已久的兵变终于开始了。

这天晚上,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亲信赵普等人在军中大肆散布消息,鼓吹“皇帝幼弱不能亲政,为国效力破敌又有谁人知晓”?受此影响,将士们的情绪立即被煽动了起来,赵光义等人将准备好的龙袍披在假装醉酒的赵匡胤身上,伏地皆呼万岁。

赵匡胤在半推半就下登基称帝,率兵回师开封,几乎兵不血刃就夺取了政权,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宋的开国皇帝。在这个夺权过程中,有个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同胞弟弟赵光义。

功成名就后,赵匡胤立即犒赏群臣,任命石守信为归德军节度使,任命高怀德为义成军节度使,任命张令铎为镇安节度使,任命王审琦为泰宁军节度使,任命张光翰为江宁军节度使,任命赵彦徽为武信军节度使……。而对于陈桥兵变最大的功臣赵光义,他又是如何封赏的?

起初,赵光义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之职,后又担任了泰宁军节度使。征讨李重进后,他被加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还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消灭北汉后,更被任命为东都留守并且加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在赵匡胤看来,弟弟对自己不错,而自己也没有亏待他。可是,赵光义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还有第二步棋要走,那就是未来也要当皇帝。

问题来了,这“皇帝”的名额非常有限,不像是在学校当个组长或者课代表,名额特别多。为了抢夺这唯一的名额,他开始蠢蠢欲动,终于对老哥赵匡胤下手了。

于是,在称帝九年后的一个夜晚,年仅50岁的赵匡胤就毫无征兆地驾崩了。事发当夜,赵光义奉诏后入宫面圣,哥俩在屏退左右后推杯换盏,聊到关键时刻还发生了剧烈争执,最终形成了“烛影斧声”。

第二天凌晨,赵光义独自从殿内走出,声称皇帝刚刚驾崩了,自己就当仁不让地继承了皇位。之后,他继续完成哥哥未尽的事业,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事。

由于过分自信和好大喜功,宋太宗主导的几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国力消耗非常严重。一看外战不行,他立即调整了政策,开始执行“守内虚外”,为日后的“积贫积弱”局面埋下了伏笔。

自古以来,王位或者皇位的传承都是事关大局的重中之重。从商朝开始,继承制度基本都是按照“父死子承”,辅之以“兄终弟及”,逐渐成为了惯例。据《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记载:

其称王子猛卒何?不与当也,不与当父死子继和兄死弟及之辞也。

不过,无论从历史传统还是血缘亲疏来看,“父死子承”都是首选,“兄终弟及”都是备选。问题来了,宋太祖赵匡胤虽然驾崩了,但他并非没有儿子,除了滕王赵德秀和燕王赵德林早夭外,还有两个儿子活到了成年,他们分别是次子赵德昭和幼子赵德芳。也就是说,这二位正主才是真正的皇位继承人。

宋太宗在即位之初,朝野始终都议论纷纷,认为他的皇位得来不正。面对严峻的信任危机,他开始茶饭不思,开始寝食难安,终于下定决心要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找到依据。

通过冥思苦想,宋太宗终于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于是,他声称自己的母亲杜太后当年临终前,曾当着宋太祖的面留下一道懿旨,要求老哥死后传位于自己,而自己去世后再传位于弟弟赵廷美。

这套说辞俨然有鼻子有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还有一份懿旨藏于金匮之中作为实物证据,更增加了可信程度,史称“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暂时让宋太宗度过了信任危机,可新的问题又来了。难道,自己真的要传位于弟弟赵光美吗?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太宗又一次下手了。于是,赵氏皇族内部开始接二连三的出事,很多都是“天外横祸”,离奇得让人目瞪口呆!

979年,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被叔叔赵光义痛斥一顿,理由是不思进取。结果,他回家后就莫名其妙地死了,具体死因高度成疑。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取证,官方结论竟然是自杀。

981年,赵匡胤的最后一个儿子赵德芳也离奇死了,年仅23岁。经过又一次的调查取证,官方结论竟然是病死,可问题是他正值盛年,而且从无病史。

于是,在赵氏皇族内部,仅存的隐患就剩下了赵光美。怎么办?赵光义开始天天犯愁。

到了982年,宋太宗赵光义终于等到了机会。也许,就是他自己创造的机会,自导自演了一出戏。

赵廷美被人揭发阴谋篡位,立即遭到有关各方的密切调查,很快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贬到了西京,后来又贬到了房州。据说,他因为“羞愧难当”进而患病,在984年就一命呜呼了。

短短四年时间,潜在的皇位争夺者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都相继离世,而且非常的匪夷所思。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与宋太宗及其子孙们争夺皇位了,他终于笑了!

但是!也有人认为“金匮之盟”是真实的。

赵德昭出生于951年,先后担任过贵州防御使和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通过历练,宋太祖赵匡胤任命他出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基本上形同宰相。

赵德芳出生于959年,先后担任过贵州防御使和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和他的哥哥轨迹如出一辙。在此历练期间,他的表现有些平庸,并没有赢得父亲宋太祖的认可。

最关键的一点,宋太祖赵匡胤始终都没有册立太子,甚至没给两个儿子封王。而很早之前,他已经晋封弟弟赵光义为晋王,孰轻孰重明显一目了然。

有人认为,赵匡胤的北宋是在五代十国的乱象中建立起来的,是从后周的孤儿寡母手中夺过来的。因此,他深知“国赖长君”的重要性,要不是柴宗训年幼无知,要不是符太后毫无主见,陈桥兵变或许根本不会成功。

为了延续来之不易的赵宋王朝,赵匡胤更愿意传位于年长的弟弟赵光义,这是最稳妥的办法。而且,当时传位长者为君也并非没有先例,后周世宗柴荣就是这样得位的,是郭威心甘情愿这样做的。

很多人认为,宋太祖赵匡胤是为了宋朝的基业,为了完成国家的大一统,把皇位传给更具政治手腕、更有战略眼光、更能稳定朝局的赵光义,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北宋在宋太宗赵光义之后并不顺畅。由于鼠目寸光和因循守旧,金国在1127年攻破了都城开封,还将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绝大部分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文臣武将共计三千多人都虏走,北宋的传承就此结束。

期间,只有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侥幸逃脱,还跑到临安被拥立为皇帝,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的第一位皇帝。不过,由于他长年无子,只好就近从赵匡胤的子孙中选出一位继承皇位。

1162年,赵构主动退位成为太上皇,将皇位禅让于赵昚,史称宋孝宗。从此以后,被赵光义中途截胡的皇位,又传回到了赵匡胤后人的手中。

文史不假个人认为,宋朝的皇位传承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邪性。北宋朝,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以外,继位的皇帝都是赵光义的这一支脉;南宋朝,除了开国皇帝赵构以外,继位的皇帝都是赵匡胤的这一支脉。

真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天定?@文史不假

北宋皇帝,有哪些趣事

北宋皇帝有很多趣闻能够流传后世,这得益于宋人的私人笔记太多,所以关于北宋的逸闻趣事就很多。

太祖赵匡胤

宋平蜀,蜀后主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费氏,非常有才貌,赵匡胤很宠爱花蕊。某一日,在御花园设宴玩乐,赵匡胤用巨大的杯子劝弟弟赵光义饮,赵光义拒绝,赵匡胤多次劝说,赵光义就说:让花蕊夫人亲手去摘一朵花来,我就饮了此杯。

赵匡胤就命花蕊夫人去折花,赵光义引弓射杀费氏,然后跪倒在地哭泣,膝行赵匡胤前,抱着他的腿哭着说:陛下才得了天下,应该以社稷为重。

爱妾被杀,赵匡胤饮酒如故。

这对兄弟都是影帝,呵。

太宗赵光义

赵匡胤篡位前,有点检做天子的流言。赵匡胤篡位后,让弟弟赵光义为大内都点检。赵匡胤去征讨李筠时,京城又起流言:点检做天子,更为一天子地耶。

真宗赵恒

皇后刘娥的侍女李氏,侍奉赵恒更衣,赵恒看到捧着水的李氏肤色很好,就挑逗她,结果,李氏说:昨晚忽得一梦,一个赤脚仙人说要来当我的儿子。已经死了五个儿子的赵恒一听大喜,说:朕来帮你完成你的梦想。当即召幸李氏,果然怀孕,后来生下六皇子,就是仁宗赵祯。

赵祯喜欢赤脚跑来跑去,宫中都称呼他为赤脚仙人。

仁宗赵祯

A,仁宗降生之时,他的生母李氏的床榻下年生了一株灵芝,一共有42叶,据说是预示了仁宗享国42年。

B,仁宗该结婚了,候选人中有一位蜀中王蒙正之女,相貌非常出众,赵祯一见钟情。但是,刘太后认为王氏相貌太过,未免皇帝沉溺酒色,就给他选择了相貌普通的郭氏做皇后。把美丽的王氏指婚给侄子刘从德。

后来刘从德死了,徐娘半老的王美人还被仁宗念念不忘,召入禁中相会,仁宗封初恋情人为遂国夫人。

C,仁宗一直无子,皇祐二年,有一个狂生冷青,自称皇子,说他的生母王氏系宫女,被仁宗临幸,有绣抱肚为证据。当时仁宗急于求子,临幸一个宫女就赏赐一件绣抱肚为凭据。王氏出宫后嫁给冷绪生了冷青,因此冷青说他是皇子。开封府钱明逸不敢问,仁宗命赵㮣和包拯去审理,查出王氏出宫先生一女,夭折,后嫁冷绪才生冷青。

英宗赵曙

赵曙被立为仁宗嗣子,仁宗曹皇后把外甥女高滔滔养在宫中,本来是想献给仁宗的,仁宗说;我养了十三,你养了滔滔,如今他们都大了,我为十三,你为滔滔主婚吧。宫中人都说是天子娶妇皇后嫁女。

高滔滔嫁给赵曙,成了新君新后,曹太后想着为皇帝广开后宫,高滔滔说》娘娘,你把我嫁给十三团练使,又不是嫁给别人。

神宗赵顼

神宗开始在子嗣上也是很艰难,夭折好几个皇子,有个官员建议说:先秦时程婴公孙杵臼保全赵氏孤儿,如今有千年,应该寻访他们的墓地盖庙祭祀,让他们继续护佑赵氏。神宗就派人去找寻二人墓地,建庙祭祀,从此,皇子果然不再夭折。

哲宗赵煦

神宗生病时,后苑一个荷花池的水突然无故沸腾,怎么都不停止,神宗觉得兆头不好,因此闷闷不乐。刚好有一个宫人抱着时为延安郡王的赵煦经过池子,沸腾的水顿时停止沸腾,大家莫不惊疑,没几天,神宗就驾崩,赵煦继位。

徽宗赵佶

徽宗因为生在五月初五,忌讳五月五,遂改生日为十月初十。

宋朝的废后都称为教主,仁宗郭皇后是金庭教主,哲宗孟废后是华阳教主。政和年间,徽宗自称道君,号教主,孟氏在瑶华宫就去掉教主的称号以避讳尊号。时人都说徽宗如此是不祥之兆。

钦宗赵桓

钦宗之母惠恭王皇后怀钦宗时,梦到两个红旗,上面各自写一个吉字,遂生钦宗。两吉就是喆,喆和尚是徽宗时一个大德高僧,大家都认为是喆大师转生为帝王。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刘备的师叔华歆被演义骂作奸贼,历史真相到底如何

华歆怎么成了刘备的师叔?

众所周知,华歆的同学是管宁,初高中常考的“割席分坐”,就是他们同学之间的故事。但很少人知道,刘备的老师卢植,也是华歆、管宁的同班同学,他和华歆有可能是前后位哦,还很可能在考试时和华歆互传小抄呢!关于华歆、卢植的同学关系,在《太平御览》中有相关记载:

汉太尉陈球墓有三碑,近墓一碑,记弟子卢植、郑玄、管宁、华歆等六十人。

华歆早年拜在太尉陈球门下,这个陈球是个能人,门下弟子六十余人,不乏出类拔萃者,其中就包括卢植、管宁、邴原、郑玄等人!也就是说,华歆和卢植,并非勉强的同学关系,比如校友或者培训班同学之类的,他俩是实打实的亲同学。大家也都知道,不管是三国志中,还是三国演义中,卢植都有两位最知名的弟子,一个是白马公孙瓒,另一个就是涿郡刘备!刘备十五岁时外出游学,与公孙瓒一同拜在卢植门下。

因此,从刘备、卢植、华歆的师承关系论起来,他们同出一门,而刘备确实应该叫华歆一声师叔。

华歆在《三国演义》中,人品及其低劣,不忠不义,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谄媚之徒,绝对称得上“奸贼”,他的主要劣迹有三个方面。

1.出使而降

华歆最初是豫章太守,孙策荡平江东之际,华歆投降到孙策阵营。孙策死后,孙权上位,华歆一直不曾显山漏水,当然也不得重用。二气周瑜后,孙权对刘备方面军已经力不从心了,于是企图制造曹刘嫌隙,以坐享渔翁之利,盘算着差遣一名心腹到曹操那里以怀柔政策行反间之计。

顾雍曰:“此间有一人,乃曹操敬慕者,可以为使。”权问何人,雍曰:“华歆在此,何不遣之?”权大喜。即遣歆赍表赴许都。歆领命起程,径到许都来见曹操。

曹操对华歆一直比较仰慕,于是直接封华歆为大理少卿。华歆大喜过望,心安理得的留在了许都,这种待遇比在东吴强多了!华歆作为孙权的使臣,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却直接投降了曹操,实在让文人士大夫所不齿。

2.壁捉皇后

在“伏皇后为国捐生”那一回中,伏皇后修书一封,让忠义宦官穆顺私带出去,准备交给国丈伏完,谋划秘密以图曹操,可惜事情败露。曹操夷灭了伏氏三族,又夺取了皇后玺绶。伏皇后知道事情败露,孤身跑到大殿后面的夹壁中藏躲。刚藏好,已经升官做到尚书令的华歆就带着五百甲兵冲入了后殿。

歆教甲兵打开朱户,寻觅不见;料在壁中,便喝甲士破壁搜寻。歆亲自动手揪后头髻拖出。后曰:“望免我一命!”歆叱曰:“汝自见魏公诉去!”后披发跣足,二甲士推拥而出。

“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这句诗词,言简意赅,华歆真是个奸佞小人啊,助纣为虐,十恶不赦。

3.假诏书,真逼宫

曹操在邺郡病逝后,当大家还在讨论曹丕是否应该立即继魏公之位时,华歆忽然从许昌飞马而至。

须臾华歆入,众问其来意,歆曰:“今魏王薨逝,天下震动,何不早请世子嗣位?吾已于汉帝处索得诏命在此。”众皆踊跃称贺。歆于怀中取出诏命开读。原来华歆谄事魏,故草此诏。

华歆虽然人格低劣,但却深谙为官之道,他之所以能如此神速,是因为早料到会有此事,所以自行草诏,并威逼汉献帝追认。果然,华歆因此大功,进位为新王曹丕的亲信,被加封为相国,属于曹魏权力的核心圈子。此后,曹丕篡汉时,华歆考虑到曹丕担忧篡逆的骂名,于是主动扮演背锅的角色,强行带头逼宫汉献帝。

歆曰:“陛下若不从众议,恐旦夕萧墙祸起。非臣等不忠于陛下也。”帝曰:“谁敢弑朕耶?”歆厉声曰:“天下之人,皆知陛下无人君之福,以致四方大乱!若非魏王在朝,弑陛下者,何止一人?”帝大惊,拂袖而起,王朗以目视华歆。歆纵步向前,扯住龙袍,变色而言曰:“许与不许,早发一言!”

在华歆为首的奸佞之徒的威逼之下,汉献帝只好含泪三次禅位给曹丕,而曹丕在一番假惺惺的谦让后,终于篡逆成功。

历史上的华歆是什么样的?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华歆的人生历程,与演义中基本相符。华歆在曹丕即魏王位时,被封为相国;在曹丕登基后,被封为司徒;一直到魏明帝曹叡即位时,69岁的华歆又被封为太尉,并晋封博平侯。在曹叡时期,年迈的华歆受到了三公待遇,可以乘车坐轿,由卫士抬着上殿就坐,绝对是无上荣耀。

但,华歆在曹魏代汉的演变过程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三国志》几乎惜字如金,根本不提那一茬。不过有一点,应该比较真实,那就是华歆不计“管宁割席”的前嫌,在曹丕面前举荐了管宁,而曹丕则派车专门去迎接管宁。

《红楼梦》中,香菱是怎么死的

我记得好像香菱被他父亲度走了,並没有死,在多少回录看的记不住了。这是一百二十回贾雨春和甄士隐在茅庵喝茶完,甄士隐说我还有一段俗缘未了,正当今日完结雨村问仙长何出此言?士隐道老先生有所不知,小女英莲,幼遭尘劫,此時正是尘缘脱尽之時,只好接引接引"士隐说着,拂袖而起,自去度脱了香菱,送到太虚幻境,交还警幻仙子对册。

正史上,汉献帝是否情愿禅让帝位

历史上有很多禅让都是不情不愿的,甚至有人推测尧舜禹禅让都是被逼的,可是我认为汉献帝的这次禅让,绝对是出于真心。

从汉朝皇帝的角度出发,他当然不愿意禅让,可是从他个人的幸福指数来看,他巴不得立刻禅让。汉献帝再不禅让,可能真的要被搞死了。

5个年号,说明汉献帝这颠沛流离的一生。

汉献帝这一生中,用了5个年号。其实每一个年号,都代表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这是其他皇帝很难体验到的。

  1. 第一个年号永汉,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汉少帝刘辩上台,结果被董卓给废掉了,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改年号为永汉。
  2. 第二个年号中平,这年号本来是汉献帝老爹汉灵帝的年号。可是公元189年,朝局动荡,董卓入京后,汉家天下荡然无存,这一年拥有光熹、昭宁、永汉三个年号。后来甚至将这三个全都废了,改回了中平。
  3. 第三个年号初平,公元190年,袁绍带领各路诸侯前往讨伐董卓,董卓打不过这帮人,就一把火烧了洛阳城,将汉献帝带去长安,改年初平。这个年号用了4年。
  4. 第四个年号兴平,公元194年,李傕郭汜樊稠三人都有了开府权力,三者彼此不服,造成了长安城内的动荡,汉献帝在这一年改年号为兴平,这一年长安城内米价攀升,饿死的百姓不计其数。
  5. 第五个年号建安,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恢复了大汉王朝的宗庙,从而改年号为建安。这一年号用了25年之久,也是曹操执掌东汉大权的25年。

从这5个年号里发生的故事,其实我们就能看得出,汉献帝刘协是真的可怜,一辈子从来没有执掌过实权,在位的5个年号里,全都是别人的提线木偶。

尤其是前面4个年号,在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把控之下,汉献帝甚至连日常生活都没办法得到保证,更别提什么权力了。

孝献皇帝讳协,灵帝中子也。母王美人,为何皇后所害。中平六年四月,少帝即位,封帝为勃海王,徙封陈留王。九月甲戌,即皇帝位,年九岁。迁皇太后于永安宫。大赦天下。改昭宁为永汉。丙子,董卓杀皇太后何氏。---《后汉书》

到了曹操执政的时候,汉献帝好歹是过上了好日子,有了一点天子的气派。只不过没有实权依旧是事实,汉献帝自己也只能无奈接受。

汉献帝在位31年,做了31年的傀儡,掀不起什么高潮了。

年轻时候的汉献帝,的确有想过从权臣手里夺取权力。年幼的时候,他被董卓、李傕、郭汜等军阀挟持,自然是不敢提什么权力,当时各路诸侯各自为政,也没人会听朝廷的。

后来曹操执政以后,一切规格待遇,跟真正的大汉天子没有什么两样,于是汉献帝认为曹操是忠心耿耿的大臣,可没想到曹操也是个专权分子,完全不给汉献帝权力。

这个时候汉献帝在一帮老臣的怂恿下,当然是想要夺取权力的。至少汉献帝做过两次努力,虽然都没能成功。

  1. 公元200年,也就是建安5年,著名的衣带诏事件就此发生。汉献帝让董贵人的老爹董承联合刘备、吴子兰等人去诛杀曹操,结果事情被揭发,董承被斩杀,董贵人和她肚子里的孩子,一同被曹操给绞杀。
  2. 公元214年,也就是建安19年,伏皇后让父亲伏完诛杀曹操的事情,再次被泄露出来。结果汉献帝被逼废黜伏皇后,伏皇后向刘协求救,刘协说自己的命还不知道哪一天会丢了。最终伏皇后被幽闭而死,两位皇子也都被毒杀,伏家满门被曹操诛杀。

由此可见汉献帝曾经努力过两次,可是这两次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汉献帝的老婆孩子两次被曹操诛杀,从此汉献帝刘协,再也不愿意做这种蠢事。

公元215年,建安20年,汉献帝刘协将曹操的女儿曹节立为皇后。从此汉献帝身边所有人都是曹操的人,汉献帝本人没有哪一天敢安然入睡的。

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秋七月,立皇子冯为南阳王。壬午,南阳王冯薨。---《后汉书》

这样的皇帝,再做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堂堂大汉天子,还真的比不上一个村长逍遥自在,所以我认为这个时候的汉献帝是非常想禅位给曹操的。

汉献帝禅让,帮助曹丕稳住帝位,曹丕自然感激不尽。

心灰意冷的汉献帝,一直熬了31年,终于等到曹操去世了。这个时候很多人认为汉献帝会兴奋地认为自己可以掌权了,而事实会这样吗?

大家都是成年人,这种不成熟的想法,怎么可能实现呢?当时朝中从上到下,有哪一个是心向汉朝的大臣呢?全部都是曹魏的家臣而已。

这种局面汉献帝已经看了很多年,所以绝对不会傻到认为曹操一死,他就可以掌权的地步。他要思考的是,该如何保住自己的小命。

十一月丁卯,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二皇子。二十年春正月甲子,立贵人曹氏为皇后。赐天下男子爵,人一级,孝悌、力田二级。赐诸王侯公卿以下谷,各有差。秋七月,曹操破汉中,张鲁降。---《后汉书》

这个时候他发现曹丕遇到一个难题,他虽然继承了魏王的王位,可是他的弟弟曹植不服气,另一个弟弟曹彰更不服气。

曹植也就算了,一个文人,没什么好担心的。可是曹彰不同,他是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实力绝对不可小觑。

曹丕如果硬是要跟曹彰打的话,还真的未必能获胜,就算获胜了,曹魏内部也是损失惨重。这个时候汉献帝想到了一招求生的办法,那就是趁机禅让。

我认为汉献帝如果聪明的话,这次禅让应该是主动的。只要把皇位禅让给了曹丕,那么曹彰就没有理由跟曹丕抗衡了。曹彰顶天只能世袭魏王,他哪里能跟天子对抗呢?

事后曹丕非常高兴,将汉献帝封为山阳公,从此汉献帝在自己的封地上真正拥有实权,逍遥自在地度过了后半生。

总结:傀儡皇帝,真不如实权村长。

汉献帝从皇帝,一下子跌落成了山阳公,他心里会不会不平衡呢?傻瓜才会不平衡,汉献帝的身份注定了他一辈子不会幸福,甚至会被毒杀。

可是他利用自己的智慧,成功化解了这种厄运,最终得以善终。他在山阳百里之地,完全就是土皇帝,境内他可以真正做主。

而做皇帝的时候,汉献帝甚至连宫门都出不去,在位31年,跟坐牢没有任何区别。那个时候做个傀儡皇帝,真的比不上一个有实权的村长。

所以我认为在曹丕成为魏王以后,汉献帝的禅让是发自肺腑的一种态度,如果不禅让,等待汉献帝的可能就是死亡。与祖宗基业比起来,活着才是实实在在的事情,难道不是吗?

参考资料:

《后汉书》

《三国志》

对两位三国著名丑男,曹操为何待庞统为上宾,却拒张松于千里之外

我来说一下个人看法,在这个看颜值的时代,难得题主能想起这两个三国丑男!咱们就分开分析两人不同目的,和受到到的不同待遇!

首先说庞统,庞士元名气很大!号“凤雏”与诸葛孔明齐名!在当时的那个举荐制的社会,你想入士必须有人推荐,还得出生名门旺族,要不你根本没有机会进入那个圈子!不过三国也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庞统颜值不高!(满分十分,估计算三分吧,是真的丑)连张飞都嫌弃他!咱们可以展开想象!这个颜值真的影响了庞统的发展,三十多岁还没能找到名主施展自己的才华!

曹操特别爱惜人才(看对关羽态度),庞统去找曹操的时候恰逢在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曹操正在苦恼怎么办的时候,庞统献上连环之计!完美解决了问题,曹操当然待若上宾!也就不在乎他的颜值问题了!他最在乎还是实际的

利益。

下面在看一看张松,益州人士。没什么名气,人不光丑,关键是还矮!在看去找曹操的背景,曹操刚刚平定荆州,踌躇满志,大有一统天下的气势,这时候来了个又丑又矮的人,说话还不好听,来献图就低调点,还趾高气昂的!曹操都没正眼看他!曹操本来也看不起这种卖主求荣的人!这时候荆州刚定,刘备还没有消灭,汉中还有张鲁。曹操想剿灭诸侯益州自然会归属,根本不需要打!曹操根本没把刘漳看在眼里,当时也没有收服益州的计划。

所以曹操对张松的卖主求荣的献图行为,根本不感兴趣,他自然得不到贵宾待遇,在客栈住几天,就灰溜溜的跑回去了!

所以说选择适合人去做适合的事情,这将决定事情的成功与否,也将改变历史的走向!

民国军阀通电下野之后他的军队怎么办

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军阀这两个字的含义,在民国时期,军阀就是在国家体系内,由军人根据地域划分势力范围而形成的军事统治集团,通常这个集团控制了割据地的行政,司马,税收等权利。

也就是说,一个军阀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而是包括他下面的一堆人,就是这个军阀他是这个军事集团的领袖,他下面的人都是他任命的,如果这个军阀被打倒下野了,那么就看他底下军队的忠诚度了。

这个北洋时期,很多军阀都被打倒过,下面就挨个军阀讲讲他们下野之后,军队怎么办。

北伐时期北洋大三军阀中的孙传芳在不敌北伐军之后,投靠张作霖,孙传芳和张宗昌希望张作霖能够继续支持他抗击北伐军,结果张作霖看形势不好,就撤出关外,结果被日本人炸死了。孙传芳的部队从济南北撤后,驻扎在大城、任邱、河间、宝坻一带,他下令开拔东去,将领士兵均不愿出关,议论纷纷,军心涣散,后由阎锡山派人收编,孙传芳逃往沈阳,投靠张学良。

像孙传芳这种情况就是对部下控制不行,所以都不跟他了;

张作霖应该是虽然被炸死,但是奉系依然让张学良上位,就说明张作霖对奉系的掌握还是挺好的,既然后来发生西安事变,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东北军也要求释放蒋介石,后来发生“二二事变”,导致东北军群龙无首,才土崩瓦解,后来部队基本都被蒋介石分化瓦解,给收编了。

这里还是要说一下冯玉祥和阎锡山,这俩人都是北洋后期崛起的大军阀,像阎锡山巅峰时期有30多万军队,冯玉祥最多时候达到50多万军队,曾经有那么一刻,这俩人觉得自己很行了,不满蒋介石的打压,就起兵反蒋,经过中原大战,冯玉祥和阎锡山都宣告下野,但是冯玉祥就没有东山再起,他手下的人比如后来比较出名的韩复榘(后来成为山东军阀),以及石友三,都倒戈冯玉祥,投靠蒋介石了,所以,冯玉祥没能东山再起。

阎锡山则不一样,蛰伏了一阵之后,又被蒋介石请出山了,为什么?因为蒋介石了吃了冯玉祥的部队,却发现吃不下阎锡山的部队,阎锡山宣布下野走后,手下的将领还是听从阎锡山的调遣,而且,当时九一八事变爆发,需要更快的时间组织起军队抗日,因此阎锡山就东山再起了。

所以,这个人下不下野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手下那帮人听不听你的。

汉献帝为什么禅位给曹丕

感谢邀请 汉献帝禅让给曹丕,是因为当时东汉王朝早已名存实亡,经过二十几年的互相战争,当时已是刘备,孙权,以及曹丕三分天下,不得已让位曹丕。

东汉末年,因黄巾起义,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当时朝廷为了镇压黄巾起义,赋予地方豪强更高权力 ,以此平定农民起义军,东汉王朝的政治约束能力因而被严重削弱了。

后来随着汉灵帝去世,大将军何进为了除掉宦官势力,招并州牧董卓进京,确被董卓专权,后来因董卓倒行逆施,招致天下声讨,东汉王朝穷途末路却并没有因为董卓一人得以改变,汉家天下很快又落入曹操手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义上是保卫汉朝江山,却实际上将汉献帝控制起来,自己代行朝政,以丞相之名,行皇帝之实,进过招贤令以及招揽了许多文武大将,并在在官渡之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势力袁绍,从而统一北方,并在赤壁之战中与南方孙权,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后来曹操死后,其子继承了他得权势,也具备了取代汉朝的实力,因而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