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待14岁突然火起来的岑怡诺?新兵排的战友名字,你还记得吗他们现在都在哪里_崇祯_大明_皇太子

本文目录

  • 如果看待14岁突然火起来的岑怡诺
  • 新兵排的战友名字,你还记得吗他们现在都在哪里
  • 崇祯皇帝死后,为何不是太子监国
  • 明朝灭亡后,崇祯子女的结局如何
  • 明朝的朱三太子最后怎么样了
  • 山东人有哪些性格特点值得人去推崇
  • 在三川口之战失利的情况下,宋与西夏的平夏城之战是如何取胜的
  • 被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劫持的东宫二王后来怎样了
  • 历来俯首称臣的西夏小邦,为何能在三川口全歼大宋官兵
  • 左良玉拥兵八十万,为何打不过十万清军

如果看待14岁突然火起来的岑怡诺

这个岑怡诺几乎是一瞬间就火起来了,网上突然出现了很多关于她的讨论,尤其是网友质疑她那些个头衔和创作能力的真实性,因为那些怎么看怎么不科学。一天只有1440分钟,她能写两千首诗,平均一首诗43.2秒。

为什么说这个数字不科学呢,一个天才就算你脑袋聪明超乎多数人,但是你的身体器官也都是人的器官,你的脑袋反应速度快,你的胃不是超乎寻常啊,得吃喝吧,得上厕所吧,两千首诗就算你脑袋跟得上,你手不会累吗,而且得睡觉吧,不休息能写出那么多诗吗。这样算下来写一首诗半分钟都不到,去掉写或者打字的时间,还剩下多少思考的时间呢。从这个角度看,这也不科学。

从创作的角度看,一天写那么多东西本身就失去了创作的意义,其实这些年很多有点名气的作家,没有名气的酸诗人都很追求数量,出了几本书,发了几首诗,有过多少万字的作品,全都用数量表明自己的实力,而这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也是用数字表现自己,只不过她的数字让人难以置信所以她火了。

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享受,精神享受应该是高质量的,即便你一天能完整地写出两千首诗,谁看得过来啊,你又能保证其中有几首能让人赞不绝口呢?

对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不管你是否真的有才华,这个年纪最重要的不是过早地在公众面前享受光芒万丈,而是坐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教诲,天才只不过是聪明,学习速度比别人快,但是你不学知识就不会在你头脑中凭空产生,道理也不会自己悟出来。这个年纪需要不断塑造自己,让自己从稚嫩走向成熟,长大后才会有所作为,年纪轻轻就过于风光忽略了这个年纪最重要的事,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泯然众人矣。

新兵排的战友名字,你还记得吗他们现在都在哪里

过去51年了,战友名字都记得,在那里就难说了,但是丹江口工程局武装部去的20个,在葛洲坝有十几个,襄樊市2个,丹江口市三个,随州市一个。不过葛洲坝也去世了几个了。珍惜当下吧。

崇祯皇帝死后,为何不是太子监国

有些人说崇祯帝生前没有安排接班人,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崇祯三年他的嫡长子朱慈烺就被立为储君。而这个朱慈烺个人品行素质并不差,绝对不是一个吊儿郎当的纨绔子弟,史料上对朱慈烺这个太子的记载多倾向于褒奖。可惜的是朱慈烺命不好,他没有等到继承帝位重振大明,庞大的明王朝就轰然倒塌了。这就和民间说的一个理论差不多,任你有再优秀的文治武功,也抗不过老天爷对命运无情的安排,所以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坎坷的时候,不如看开一点,因为好多结果都是命运安排好的无法抗拒。

言归正传!咱们都知道是李自成斩断了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崇祯帝也心有不甘的自杀身亡,崇祯帝死前将他的女人和女儿们都赐死了,可能那时候帝王们都有这个传统吧!崇祯帝的嫡长子朱慈烺是不用陪死的,因为他是光复明朝的香火,但在战火纷飞的皇城之中,崇祯帝并没有办法完美的为朱慈烺铺好后路。所以在李自成攻入京城之后,朱慈烺基本上就是处于到处躲藏之中,此时明朝的遗老遗臣们确实和你问题中的观点一样,他们希望朱慈烺能到南京监国。但一切都为时已晚了,朱慈烺在京城的战火中已经不知去向,当然这些大臣们也会寻找朱慈烺的下落。但戏剧性的是朱慈烺没有顺利得到明朝遗留大臣们的救助,在城内四处躲藏许久的朱慈烺,最后被李自成这个篡权者提前发现了。

李自成发现朱慈烺之后,并没有采取一些过激的手段,而是对朱慈烺以礼相待,也没有对朱慈烺强加以罪名。朱慈烺对李自成并无畏惧之心,大明王朝都没了还有什么可怕的,朱慈烺就义正言辞的对李自成提出了几点要求。比如将他的父母用帝王的规格厚葬;不要去侵扰他们明皇陵,让他的祖先都以安宁等等。李自成可能是为了安抚人心,基本上同意了朱慈烺要求,并破天荒的名义上还封了朱慈烺一个“宋王”的头衔,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

后来李自成战败,朱慈烺在战乱中突然消失,对于朱慈烺的失踪有很多猜测。可能朱慈烺这个明朝合法继承人,就不应该再活在这个世上,所以有千万个阴谋可以让他死。也有人说朱慈烺隐姓埋名等东山再起之日一举光复大明朝,可能后来朱慈烺看光复明朝不太现实,就一直在一个地方终老了。还有人推测朱慈烺出家当了和尚,最后死在了寺庙里,但这些都是猜测罢了。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朱慈烺的突然失踪,应该是死去了,因为后期南明折腾了那么长时间,都没有见朱慈烺的影子,这有点不合乎常理。崇祯皇帝死后,朱慈烺不是不想监国,而是实在没人给他这个机会。

明朝灭亡后,崇祯子女的结局如何

崇祯皇帝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历史上对崇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生错了年代,因为他并不昏庸,但是他接手了一个积攒病弊已久的帝国,曾经嘉靖、万历两位皇帝数十年不问朝政,在面对即将灭亡的大明朝,他有志拯救,但最终没有能力去改写明朝的命运和结局,他无言面对列祖列宗,他选择了自缢。

崇祯也知道李自成及其起义军的残暴,为了自己的妻儿免遭毒手,他将自己的三个儿子换上平民的衣服,由太监护送出皇宫,有下旨宫中所有的皇后、妃嫔及公主全部自尽,以保其贞洁。


周皇后也是痛苦流涕,她未曾想过自己作为一国之母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袁贵妃在上吊的时候白绫断了没死成,崇祯皇帝直接一刀刺过去要了她的命;在杀长平公主的时候他悲痛欲绝,流着泪说“你为何生在我皇家”,说完之后便向她砍去,长平公主下意识的用手去挡,结果手被硬生生的砍了下来,另一个昭仁公主被崇祯杀的时候只有六岁,可见他在杀妻女时是多么的痛苦,也许有人觉得崇祯不近人情,其实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她们要是落入李自成等人之手,那崇祯不知还要痛苦百倍有余。

当他的妻女全部死去的时候,崇祯的心里却十分平静,他用哀伤的眼神看着那沧桑的北京城,随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崇祯死了,大明也灭亡了,那么崇祯皇帝的子女的结局如何呢?

崇祯的两个女儿都被他杀了,但大女儿侥幸活了下来,但最后还是落在了清军的手里,顺治皇帝为了收买人心,看到她又是女儿身,对清朝没有威胁,就没有杀她,还以公主的身份善待她,只可惜她多活了两年就去世了。


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在北京城被攻陷之后被大顺军俘获,李自成希望能借助手中的这三个皇子来威胁、拉拢吴三桂,但此时的吴三桂已投降了清朝,李自成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后来这三个皇子趁机逃离了李自成的控制,但在逃亡的路上走散了,三人开始了他们各自的逃亡路。

皇太子朱慈烺跑来跑去的又跑回了北京城,来到了自己的外祖父家,但他的外祖父贪生怕死,害怕收留这个过去的皇太子会引来杀身之祸,也为了讨好清朝,就昧着良心把朱慈烺交给了多尔衮,多尔衮认为如果直接杀了朱慈烺会引起不利,便心生一计,以假冒明朝皇太子的罪名把朱慈烺给杀了。

皇三子定王朱慈炯无处可逃,就在一个寺庙里出家做了和尚,后来各地多处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进行反清复明的起义,但都被清朝消灭了,发现都是假的朱三太子,清政府加强搜查,终于把朱慈炯给抓到了,康熙效仿多尔衮,以冒充假皇子的罪名被朱慈炯也给杀了。

老四永王朱慈焕在逃亡途中遇到了明朝的一个姓王的官员,这位官员很同情他的遭遇,就收留了他,并给他改名为王士元,还娶了另一个姓胡的明朝官员的女儿,生了三子两女,他一生小心翼翼,安心守法,从不招惹事端,朱慈焕以王士元的身份一直活到了七十五岁,有一天他不知是喝多了酒还是怎么的,就向别人说出了他的身份,一个有心之人就打着“朱慈焕”的名义反清,清朝就把这个人抓起来了,朱慈焕也牵扯了进去,后来经过审理,朱慈焕确实与此案无关,但康熙认为“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就把他全家给杀了,还把朱慈焕凌迟处死。


自此崇祯皇帝的子子孙孙都被清朝彻底消灭了,因此帝王家的子孙要么在天堂,要么在地狱。

明朝的朱三太子最后怎么样了

明末朱三太子朱慈炤,实为崇祯第四子。崇祯有七子,夭折三子。朱慈炤在成人的皇子中排行第三,故称朱三太子。

明灭,朱慈炤仅13岁,辗转从京城至河南回到安徽凤阳,被王姓乡绅了解身世后认为儿子,改名王士元(倒读“原是王”谐音)。王乡绅去世后,朱慈炤流落到江南削发为僧,被胡姓乡绅招为女婿,以教书为生。之后又娶妾,生6子3女,还有一个孙子,成为浙东名士

经人介绍,他到山东人家教书,改名张用观。75岁时,他在山东被清廷捕获,妻妾和女儿均自缢而亡,所有男性被处死,朱慈炤被凌迟。唯一的孙子朱钰宝下落不明。至此,明朝皇裔被斩尽杀绝。

山东人有哪些性格特点值得人去推崇

山东人豪爽,山东人仗义,自古有“山东大汉”之称,可能是地理和饮食习惯决定的,无论男女身高,都是在全国数一数二的。还有学习能力,在全国也是很有名的。

山东人受孔孟文化的影响为人实在,大家看到《闯关东》电视剧。。就是山东人的性格表现。嫉恶如仇的《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都是山东人直爽,正义的示例。

山东泰山,孔府孔庙也是我们的国粹,孔孟文化对全世界都有影响。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这些都是山东人的骄傲,也是全中国人的骄傲。

泰山更是以前的帝王祭拜神灵的地方。山东人杰地灵。你像古代的李清照,更是女中豪杰。

山东的学生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山东人干活儿认真,学习能力强。有人说山东的考生是全国各地考公务员最多的。

因为山东受孔孟文化影响,家长学生还是喜欢考体制内的工作,公务员事业编是学生就业的首选。所以各省的公务员都是我们山东考生去考的对象。

由于我们山东的学生多,就业压力很大。所以在本省考不上公务员的,就到外省去考。综上所述。山东有我们山东人认可的底蕴。所以作为山东人,我骄傲,我自豪。

在三川口之战失利的情况下,宋与西夏的平夏城之战是如何取胜的

该次战役史称第二次平夏城之战,获胜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准备充足,精心备战,消耗敌人。

前沿守军在郭成和折可适率领下,顽强抵抗,坚守城池,夜间扰敌。郭成所部虽只有四,五千人,却拖住了敌方大军。

二,各路协同,组织有序。

北宋军组织的弹性防御也抵销了西夏军的攻击,前沿坚守,其他各路守军纷纷出击。陕西守军左右翼同时回应,河东路守军深入西夏境内反击,熙河路守军也出兵反击,杀敌千余,获牛二万四千余只,焚毁敌境方圆七百里内农舍,仓库。

三,抓住时机,及时反攻

随着天气变坏,平夏城当面之敌攻城楼车被强风摧毁,军粮耗尽,军队陷入恐慌,秩序大乱。又闻宋军杀入西夏境内,各地频繁求救,西夏军只得撤退。北宋名将章楶(jié)命各军反攻,平夏城守军以骑兵展开快速反击,又加上援军一万骑兵赶到,各军分六部杀入敌境,杀敌数千,俘获牛羊十万只,取得大胜。

被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劫持的东宫二王后来怎样了

大明天启六年(1626年),当朝皇弟、十六岁的信王朱由检在皇兄熹宗皇帝朱由校和皇嫂张皇后的亲自主持下,和精挑细选而来的王妃:落籍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原籍南直隶苏州府)生员周奎之女举行了盛大的大婚典礼,周氏从此成为了信王正妃。

熹宗皇帝曾经有过三个儿子,但是都先后夭折,此时没有子嗣,而且因为身体的原因,以后也不会再有后嗣了。而在他的亲兄弟中,目前也只有信王朱由检尚存,所以,为了大明国本的稳固,熹宗在给弟弟信王举办了大婚典仪后,没有立即让他前往藩地就封,而是继续留在京师,当做大明潜在的皇储对待。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因在西苑游玩时不慎落水而染病,之后病情迅速恶化。八月十二,自知命不久矣的熹宗召弟弟朱由检入宫,在乾清宫的病榻前拉着他的手诚恳地嘱咐说:“来,吾弟当为尧舜。”朱由检顿时大哭着叩首不止,哽咽而不能成辞。

八月二十二,明熹宗朱由校于皇宫中驾崩,年二十三。皇弟信王朱由检奉遗诏于八月二十四登基称帝,承袭大统,并以明年为崇祯元年,朱由检就是大明第十六代皇帝——明思宗崇祯帝。

继位时的崇祯帝不过才十七岁,而他接手的大明江山已经是一个风雨飘摇、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文官们结党营私、合谋夺权,大明朝政恶化之势不可抑制,中枢政令也紊乱不堪。再加上崇祯帝本人性格偏激拗执、又刚愎严苛,对文武诸臣极度不信任,致使朝政废弛、法令败坏,国家陷入积重难返的地步。

同时,崇祯帝执政举措也有失当的地方,导致底层平民生活困苦,只能铤而走险、聚众造反,天下烽烟四起、农民起义层出不穷。而崛起于辽东的后金政权也多次入寇,崇祯帝继位后就处于左支右绌、焦头烂额的境地,不断地因为举措失当而接连受挫,朝政糜烂不堪,大明社稷在崇祯帝的反复折腾中逐渐走向灭顶之灾。在这些内外因素之下,大明王朝在十七年后倾彻底覆,不过这些不是本文的重点,略过不提。

登基后的崇祯帝自奉很是简朴,对于女色兴趣不大,除了信王妃周氏升为皇后、信王次妃袁氏、田氏升为贵妃之外,后宫嫔妃只有寥寥几人而已,明代皇帝的后宫嫔妃数量,崇祯帝是最少的一个。

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初四,京师(北京)紫禁城有喜讯传出:周皇后为崇祯帝诞育了他的嫡长子,大明国本稳固有望!十八岁的崇祯帝因此欣喜不已,依照“皇明祖训”的规定,为嫡长子赐名为“慈烺”,并下诏晓谕天下,向万千臣民宣告自己获得嫡子的喜悦心情:

“朕为帝王应天历而奉宗祧,首重元储。尤隆世嫡,朕以渺躬,嗣位丕基,祗念我皇祖皇考,集庆发祥,源深绪远。伫昌嗣续,仰慰治谋。兹荷上帝居歆,宗祊垂佑。二月初四日第一子生,系皇后周氏出,中闱开冢嫡之先,万国惬元良之祝。”

崇祯三年(1630年)春,崇祯帝在皇宫南熏殿举行隆重仪式,给刚满一岁的皇长子朱慈烺授予了金册、金宝,并遣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正式册立为朱慈烺皇太子。朱慈烺也是大明第二个由在位中宫皇后所诞育的皇太子。

在皇长子诞生后,崇祯帝随后又获得了六个皇子,分别是:

皇次子朱慈烜:生于崇祯二年十二月(阳历是1630年1月),生母周皇后。

皇三子朱慈炯: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三月,生母周皇后。

皇四子朱慈炤: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生母田贵妃。

皇五子朱慈焕:生于崇祯九年(1636年),生母田贵妃。

皇六子朱慈灿:生于崇祯十年(1637年),生母田贵妃。

皇七子:生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生母田贵妃。

崇祯帝全部七个皇子中,皇长子、皇次子、皇三子同为周皇后所出;皇四子、皇五子、皇六子、皇七子同为田贵妃所出,这表明崇祯帝确实是不喜好女色,他后宫嫔妃的规模的确是非常非常小了。

在崇祯帝所有皇子中,皇长子、同时也是嫡长子的朱慈烺在崇祯三年(1630年)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成为嗣君。

皇次子朱慈烜在崇祯三年(1630年)夭折,年一岁(实际才半岁),追封为怀隐王;

皇三子朱慈炯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册封为定王;

皇四子朱慈炤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册封为永王;

皇五子朱慈焕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夭折,年五岁(实际四岁),追封为悼灵王;

皇六子朱慈灿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夭折,年三岁(实际两岁),追封为悼怀王;

皇七子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夭折,年三岁(实际两岁),追封为悼良王,其名没有流传下来。

所以,崇祯帝的七个皇子中,最终只有皇太子朱慈烺、皇三子定王朱慈炯、皇四子永王朱慈炤三人得以存活,平安长大。

前面叙述过:崇祯帝从即位伊始就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急局面,他本人又有着偏激拗执、刚愎严苛的性格,再加上对于文武诸臣的不信任、猜忌,致使大明朝政在他的手中逐渐废弛败坏,国家积重难返。同时,崇祯帝执政举措失误失当、使得底层农民不堪忍受残酷的压榨、铤而走险发起农民起义,对抗官府,使得天下烽烟四起、社会经济遭受惨重损失。而辽东后金政权也趁机多次入寇,内外夹击之下,大明国势雪上加霜,一步步走向了灭顶之灾。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称帝,建立大顺政权,随后于当年二月出兵,向京师进发。三月十八,大顺军攻破京师外城,三月十九,绝望中的崇祯帝召集三个皇子,让他们改穿平民衣物,然后由亲信太监分别送到外戚周家、田家,以躲避农民军的搜捕(皇太子、定王外家是周奎,永王外家是田弘遇)。

之后,崇祯帝让周皇后、袁贵妃自尽,并劝皇嫂懿安皇后(熹宗张皇后)自尽,又将两个女儿长平公主、昭仁公主砍杀(长平公主未死),自己则在三月十九由亲信太监王承恩陪同,自缢于皇宫外的煤山上,以身殉国,大明中枢至此覆灭。

逃离皇宫后的皇太子和定、永二王,并没有如崇祯帝所期望的那样,能平安地逃到各自的母家躲避,而是一出宫就被别有用心的人挟持献给了刚刚入城的大顺皇帝李自成。面对三位前朝皇子,李自成没有做出侮辱或者加害举动,而是厚道地将他们荣养起来,还封皇太子朱慈烺为“宋王”,定王朱慈炯为“定安公”,永王朱慈炤为“永平公”,妥为安置。朱慈烺顺势向李自成提出“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以礼葬我父皇母后、不可杀戮我百姓”等请求,李自成都尽力照办。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原明朝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山海关总兵高第等人拒不归降大顺政权,因此李自成亲率大军前往山海关,征讨吴三桂、高第等人。为防止生变及压服吴三桂等,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兄弟三人也被大顺军带着一同前往山海关。

在山海关前,大顺军和吴三桂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而吴三桂早就暗中向驻扎在关外松山、杏山的清军(崇祯九年(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请求援手,并以剃发、称臣为条件,引清军入关助战。清军于是在吴三桂的引领下偷偷入关,于一片石预先埋伏、突然袭击和吴军处于激战中、毫无防备的大顺军。大顺军在猝不及防之下大败而归,退回京师。随后,清军在吴三桂的前领下大举入关,追击大顺军至京师。李自成因为战败于山海关,导致军心涣散、不能抵挡,只得匆匆自京师退兵,返回了陕西老家。

一片兵荒马乱的混乱局势中,三位前朝皇子: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竟然奇迹般地摆脱了大顺军的监视和挟持,从山海关战场上逃出生天,并各自逃命。不过三兄弟也因此而走散,此后再也没有见过面。

皇太子朱慈烺和弟弟们在战场上失散后,历尽艰辛才得以脱险,从山海关逃回了京师,但此时的京师已经落入了清军之手。为了自保和避祸,朱慈烺在京师隐居在同情前朝的好心人家长达半年之久,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末,局势逐渐安定以后,朱慈烺才偷偷前往尚在京师居住的外祖父周奎家,想投靠避难于此。可是周奎不念旧情,为了周家的富贵而无耻地将外孙出卖,献给了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得到前朝皇太子这个烫手山芋后,既不想留下朱慈烺,使得明朝旧臣奉其为主,从而对清朝统治中原不利;又不能公开将其处死,那样清军的“为明朝报君父之仇”说法就会贻笑大方、不攻自破。

思考再三后,多尔衮想出了一箭双雕之计:他先是让降清的明朝宗室、晋王朱审烜以及原明朝内阁侍讲谢升出面,和皇太子朱慈烺当面对质以辩真假,然后暗中指使两人诬陷皇太子,说这个皇太子是假的,系歹人冒充。皇太子在和二人的对质中一一辩驳,把朱审烜、谢升斥责得哑口无言、羞愧而退。多尔衮恼羞成怒,又命宫中侍奉过皇太子的太监、锦衣卫等指证,凡是说朱慈烺是真皇太子的都被下狱,几次三番后,再也没有人敢说皇太子是真的了,纷纷上报说这个皇太子是假的。

同时,多尔衮还把上疏痛斥朱审烜、谢升不忠不臣的前明旧臣、以及请立皇太子为新君的京师义民百姓们统统诬陷为“乱民”,追捕下狱。在多尔衮的严厉打击之下,再也没有人敢于说皇太子是真,多尔衮一箭双雕的目的达到,于是他以“假冒皇太子、意图作乱”的罪名将朱慈烺下狱严加看管。

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初十,因指认朱慈烺为真皇太子而下狱的太监、锦衣卫军士,及请立皇太子为新君而下狱的京师义民们都被多尔衮论罪处死。四月初六,暂居京师的凤阳人氏张某联合京师生员杨某,孙某等,准备举事攻入囚禁皇太子的监狱,救皇太子于危难,但因谋事不密而泄露,张某等都被闻讯而动的清军擒杀。为防万一及消除隐患,多尔衮于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初十下达密令,将拘押在狱中的朱慈烺以““假冒皇太子图谋不轨””的罪名秘密绞死。皇太子朱慈烺遇难时,年仅十七岁(实际十六岁)。

崇祯帝在煤山自尽殉国后,明朝在南方的官员为使大明皇统得以延续,拥立崇祯帝堂弟、福王朱由崧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在南京即位,即南明弘光帝。当时南北讯息已经断绝,弘光帝不知道皇太子兄弟在京师失陷后的情况,以为他们都已经遇害,为了表示哀悼、彰显自己即位的正统性、合法性,弘光帝给崇祯帝追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上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给“遇难”的皇太子朱慈烺上谥号“献愍太子”,以示对他们的哀悼。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军大举南下,攻打南明政权。弘光帝仓皇失措,逃离南京投奔芜湖守将黄得功。黄得功的手下总兵田雄、马得功杀害了黄得功后劫持弘光帝,并献给追击而至的清兵,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当年闰六月,在浙东地区坚持抗清的明宗室鲁王朱以海在南明浙东官员的拥戴下出任监国,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性,对抗在福州称帝的另一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键,朱以海声称自己直接承袭崇祯帝的皇统,追尊“献愍太子”朱慈烺为“悼皇帝”。朱慈烺因此在身后得到了皇帝的名号。

朱慈烺遇害二十八年之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京师人杨起隆以“朱三太子”的名义在京师准备起事,号称“中兴官兵”,并改元“广德”。为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增强自身的号召力和正统性,杨起隆给去世近三十年的大明“献愍太子”、“悼皇帝”朱慈烺进一步追谥,尊为“同天合道承明纯靖康文懿武神仁献孝悼皇帝”、上庙号“顺宗”,以此号召、团结其他反清人士,并获得他们的支持及认可,彰显自己传承大明正统。

虽然这场起义很快就在清军的严厉镇压下失败了,杨起隆本人也在七年后被捕遭杀害,但因为他们的敬奉和追尊,早已被人们淡忘许久的前明皇太子朱慈烺,因为身份的号召力,在遇害近三十年后,终于得到了和祖先同等待遇的“顺宗同天合道承明纯靖康文懿武神仁献孝悼皇帝”的谥号,以及“明顺宗”的庙号,并流传于后世,这也算是对他悲惨人生结局的一种额外补偿和纪念吧。

皇三子定王朱慈炯,在随同大顺军前往山海关、并兵败一片石后,就和兄弟们走散,并神秘地消失在人世间,从此再也没有他的任何消息,史书中也只留下了“十七年、京师陷,不知所踪”这语焉不详的简单记载。也许,朱慈炯没有兄弟们的好命,可能直接就殒命于混乱的战场上,尸骨无存了。

虽然朱慈炯本人不知所终、渺无音讯,但他“朱三太子”的名头,却被后世诸多反清复明义军们一再作为起兵的旗帜公开打出,顺治八年(1651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四十八年(1708年)、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七年(1729年),甚至在乾隆初年,都有各地的反清义军以“朱三太子”的名号举兵,对抗清朝,其中尤其是之前所描写的、康熙十二年(1673年)京师人杨起隆用“朱三太子”旗号举事最为人所知、声势最为浩大。

此外,康熙十二年(1673年),投降清朝三十年的“平西王”吴三桂因为不忿于清朝的‘撤藩令’、恼羞成怒之下在云南起兵反清时,也是用的“朱三太子”名号,他声称自己当年受周、田二皇亲相托,暗中将“朱三太子”抚养在军中,保存了大明皇家血脉,现在就是恢复大明社稷的时候了。虽然吴三桂鬼话连篇,但是连他都要借用“朱三太子”的名号起兵,以此聚集人心,可见“朱三太子”这个名号在当时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直到乾隆中期以后,因为按照年龄来计算,纵使真正的“朱三太子”还活着,也是超过百岁高龄的老者,再奉他的名号起事的话,号召力和影响力都不够用了。所以,此后的反清义军和秘密社党举事反清时,才不再使用他的名号,“朱三太子”这个称呼,也逐渐从人们的耳中消失,不再成为后来举事起义者的旗帜和号召了。

和两个哥哥遭逢了多舛的命运、早早悲惨离世的结局所不同的是,皇四子永王朱慈炤在大顺军兵败一片石时,居然从混乱中顺利逃脱,并被一个姓毛的好心大顺军将领所收留,幸运地躲过了早早丧命于乱世、或者被清军、大顺军擒获杀害的结局。在李自成逃离京师后,毛将领脱离了大顺军行伍,带着时年十二岁的朱慈炤一路南逃来到了河南,并在这里开荒种了一年的地,彼此相依为命。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南下攻打南明,抵达河南,然后在当地清查起义军余部,毛将领不能存身,只得告别了朱慈炤,只身逃往他乡。临别前,他嘱咐朱慈炤不要留在河南,赶紧往南方逃亡,以避开清军搜捕。

之后,朱慈炤孤零零一个人离开了河南,历经艰辛流浪四方,挣扎着在乱世中存身。在逃亡到祖籍地凤阳府的时候,当地一位致仕的王给事中得知了他的身份,顾念圣恩的王给事中将朱慈炤留在家中,并给他改名为“王士元”(即:原是王),当做自己的远亲加以抚育(不敢当做儿子)。

顺治七年(1650年),老王给事中去世,已经改名为王士元的朱慈炤为避免连累王家,于是主动离开了凤阳,再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时的朱慈炤已经十九岁了。

之后,朱慈炤流浪到浙江余姚府,并落发为僧,在一所寺庙里安身。若干年后,有一位当年曾经在京师做过官的胡姓乡绅到庙里进香,认出了朱慈炤的真实身份。激动万分又心怀大明的胡乡绅立即偷偷向朱慈炤表明了愿意保护照顾他的心意,得到朱慈炤同意后,胡乡绅把他带了家,并把女儿嫁给他,这让漂泊流浪近十年之久的的朱慈炤终于得以生活安定下来。从这以后,朱慈炤以王士元的名字在余姚定居,并以在私塾中教书为业,在之后漫长的岁月中平静而低调地生活着。

改名为王士元的朱慈炤和胡乡绅的女儿成婚后,又纳一妾,并先后有了六个儿子、三个女儿,还有了一个孙子,可算是子孙满堂。在余姚居住期间,他对自己的身世守口如瓶,从没有向任何人吐露过实情,除了他的岳父和妻子之外,没有人知道他就是前明皇子、崇祯帝第四子朱慈炤。而在岳父胡乡绅去世后,更是只有妻子一人知道这个秘密。这样宁静悠闲的生活,转眼就过去了五十年。

虽然朱慈炤自认为已经够低调的了,但他终究是大明的皇子、曾经的天潢贵胄,即使隐居民间几十年,到底也没能摆脱与生俱来的皇家意识和思想。他在给儿子们起名时,名字都是按照大明皇族字派取名,中间一字为“和”,后一字一律带“土”旁,孙子的名字也是中间一字为“怡”,后一字带“金”旁。这怪异的命名和他平日里掩饰不住的贵族气质,终于泄露了他的身份,在朱慈炤七十岁以后,许多得知他真实身份的反清义士们纷纷来到余姚,或明或暗地寻找他,想要拥戴他为主,作为举兵反清的旗帜和号召力。

朱慈炤十二岁时就遭遇亡国之祸,之后又流浪隐居了几十年,早就没有了恢复祖宗社稷的雄心壮志,而义士们要拥戴他为主、起兵反清的举动使他又害怕又惭愧。为了不让大家难堪,同时也是避祸,他偷偷从余姚迁到宁波镇海、又从镇海迁到湖州长兴,以求安身,同时躲避那些心心念念要拥戴他为主的反清义士们。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在浙江四明山区坚持抗清活动的张念一部(一念和尚)被清军围攻击破,首领一念和尚被俘。而一念和尚恰恰是当年曾经到余姚寻到并见过朱慈炤本人的反清义士之一,同时他也知道朱慈炤迁离余姚之后的行踪。在清廷的严刑拷问之下,一念和尚受刑不过,不得不向清廷透露了化名为王士元的崇祯帝第四子、永王朱慈炤的行踪。

得知此事的清朝官员大惊失色,没想到前朝皇子历经六十年风霜之后还存活于世,于是立即向康熙帝发出急奏,说明江南尚有前朝皇子藏匿于民间,并始终是各地反清势力所拥戴的对象。康熙帝接到奏报后也是大吃一惊,马上严令江南地方官员严查搜捕,要把朱慈炤捉拿到案。

湖州长兴县官吏收到谕旨后不敢怠慢,马上对已经暴露身份的朱慈炤实施抓捕。在大难临头之下,朱慈炤这才向全家人告知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要大家人们赶快分头躲避。

这时,朱慈炤的儿子中已经有一人去世,尚有五子一孙。为保全男丁、不拖累他们,朱慈炤的一妻一妾和大儿媳及三个女儿都自缢而亡,朱慈炤自己则带着两个小儿子逃离长兴,辗转躲到山东汶上县,改名为张用观,以当私人塾师为生。他的其余子孙也纷纷逃亡,分头离开了长兴县。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清朝官吏的严密搜捕下,朱慈炤还是被官府寻迹而至,在汶上县和两个儿子一起被捕。此前,他的三子一孙也已经被官府先后抓获,并关在杭州的监狱中,并且他的孙子已经瘐死于狱。五十多年的躲避和逃亡,最后还是没有能够让朱慈炤躲过搜捕,他被清朝抓住这一年,已经是七十七岁高龄的老人了。

朱慈炤被捕后,在面对清朝官员的审讯时,很是痛快地承认了自己就是前朝皇子、崇祯帝的第四子永王。而主审官询问他为何勾结反清人士意图谋反时,朱慈炤却反驳说:

“我今年已七十有余,鬓发皆白、血气早衰,当年三藩之乱时我都没有趁机造反,何况如今太平之日。再者造反造反要占据城池,囤积粮草,聚集人马,打造兵器;这些事情,我做没做过一件呢?”

主审官员也觉得朱慈炤的口供合情合理,对于这样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也不必太苛刻,同时康熙帝曾经有“善待前明宗室,妥善安置”的谕旨,也曾经有把归附的前明宗室安置于河南赡养的例子,于是浙江主审官员把审问卷宗上报给朝廷,请康熙帝做最后的定夺,他们认为也许康熙帝会出于收买江南人心的目的而赦免朱慈炤,甚至封给爵位、加以赡养,作为善待前明宗室的样板。

但康熙帝的态度却大出江南官员的预料,他在得到浙江地方的奏报后,直接下诏说:

“尔父子虽无谋反事,但其人不可有。”

同时,康熙帝还使用了多尔衮当年的那一招,把朱慈炤和他的五弟朱慈焕调换排行,故意混淆视听、诬陷朱慈炤是假冒者,并授意三法司会同审讯并加以论断:

“查浙江王士元者,供称系前明庄烈帝第五子,而庄烈帝第五子朱慈焕已亡故于崇祯十四年。又遵旨令前明年老太监多人辨认,皆言不识。王士元确系假冒,依律应凌迟处死。”

就这样,因为康熙帝的有意为之,七十七岁的朱慈炤终究没有逃脱兄长们的悲惨宿命,他和他尚存于世的五个儿子,都被清朝以“假冒前明皇族”的罪名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处死于杭州。这一年,距离朱慈炤的父皇崇祯帝在煤山自缢、大明王朝中枢覆灭已经过去了六十四年,而距离最后一位南明皇帝、永历帝朱由榔被害时也超过了四十六年。在朱慈炤和他的儿子们被杀后,崇祯帝的子孙们在明亡后存活于世间的历史彻底终结,大明帝系的大宗后裔传承至此全部断绝。崇祯帝的三位皇子,走过了或长或短多舛的一生,最后殊途同归,全部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历来俯首称臣的西夏小邦,为何能在三川口全歼大宋官兵

这是一场发生在1000多年前的战争,一个人口不足两百万的小国西夏竟悍然对与它相邻的大宋天朝发动战争。这次惨烈空前的战役以西夏胜利告终。这次战役被后世称为围成打援的经典战役。

战役名称:三川口战役(延州战役)

时间:公元1040年

地点:延州(今陕西延安)

参战国家:北宋、西夏

西夏主要指挥官:李元昊

北宋主要指挥官:范雍、刘平、石元孙、李士彬

战争发起方:西夏

1000多年前,在西夏南部与大宋的相接之处,有一条横山山脉。该山脉自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在东到麟州(今陕西省神木县北)、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境),西至原州(今甘肃镇原县)、渭州(今甘肃平凉)2000余里的边境线上,形成了一条宋夏天然分界线,称为“山界“。时值西夏国主李元昊称帝不久,为了满足其不断膨胀的野心,为了让大宋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积极谋划着一场对大宋的战争。从西夏的地理位圉上来说,如果要南下侵宋,那么横山山脉就是必经之路。经过李元昊的多方探听得知,在这条山界上延州(今陕西延安)是兵力最弱的地方,延州守将范雍也是一个相当懦弱无能的将领。这样的熊将残兵,如果不打,老天也会怪罪的。

公元1040年,李元昊出手了,他的第一站是位于延州城外围的金明寨,守将是李士彬,对于李士彬,可能我们好多人并不熟悉,他的父亲就是曾大破西夏军队,获器甲六十余万的名将李继周。作为将门虎子的李士彬在当时也有“铁壁相公”的光荣称号,是不是浪得虚名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由于李士彬为人残暴,所以在士兵中人缘实不怎么样。李元昊决定使用反间计,即在守城宋军中散布消息称李士彬是西夏的人,为了增加消息的可靠性,李元昊派人给金明寨城内送去书信、锦袍、金带,声称是送给“自己人”李士彬的,这样就可以借助城内军中愤怒的爱国青年来干掉李士彬。不料这个计策被李士彬手下一个叫夏随的识破,反间计宣告流产。

失败的李元昊同志一看暗的不行,那就来明的吧。直接找李士彬同志谈心,许以高官厚禄、美女佳人劝李士彬同志投降。李士彬拒绝了,很干脆的拒绝了。

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没有学习过世界史的李元昊同学一咬牙,给李士彬直接上演了一出西夏版的特洛伊木马。他派出一队士兵到金明寨假意投降,守将李士彬收编了这些降兵后打算将他们送到南方去。李元昊同学又要失败了,就在李元昊同学准备唱响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的时候,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了。一般来说,这个时候出场的关键人物要么像虎一样,要么像猪一样。而接下来这位就是属于后者。他叫范雍,没错,就是这一次三川口战役的主将。这个像猪一样的队友建议李士兵同学把这些降兵编入城内的守军队伍中,以增强守城力量。就这样,一个所谓的名将和一个猪一样的队友很快就英雄所见略同了。李元昊在城外蹦着脚要找天使大姐谢恩。后面的剧情就没有悬念了,在西夏兵的内外夹攻下,金明寨失守,李士彬被俘。

失去了金明寨,延州城就摆在了西夏军的眼皮下。李元昊没有悬念的包围了延州城。丝毫也没有给这个帮过他的范雍面子。面对敌人的包围,范雍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果断的派一个叫石元孙的部将出城求援,自己跑到了庙里,求神保佑。而老天也真给面子,竟然下起了雪。雪越下越大,西夏兵越来越冷,李元昊退兵了。如果剧情就此结束,那么这将是宗教界的一个极好的宣传桥段,但李元昊不是一个教徒。

退兵后的李元昊把军队埋伏到离延州城不远的一个叫三川口的地方。如果大宋派兵增援,三川口就是必经之地。

李元昊没有猜错,大宋援军很快就到了,为首的是两个人,一个叫刘平,一个叫石元孙,没错,就是范雍派出去的那个石元孙,他回来了,带着军队回来了。石元孙在历史没有多少名气,他爸也不是李刚,但他爷爷叫石守信,一个在北宋牛得一塌糊涂的人。刘平,文武双全,武能冲锋陷阵,克敌制胜,文能参加科考,高中进士。这两人共带有万余步兵前来救援,而早已等候多时的李元昊有十万军队。所以后面的剧情惨烈但没有悬念。三川口的这次战役以宋军被全歼告终。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刘平、石元孙率兵与埋伏在三川口的十万西夏兵血战时,虽然明知不敌,却依然血战到底,虽然自己全军覆灭,却也让西夏兵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迟滞了李元昊的锋芒。为兄弟部队的行动赢得了时间。在刘平与李元昊激战的同时,宋军许怀德部,大将折继闵、柔远寨主张岊兵分两路袭击李元昊,攻浪黄、党儿二族,斩军主敖保,大将王仲宝,兵入贺兰谷,击败西夏大将罗逋于长鸡岭。

面对惨重的损失和恶劣的天气,李元昊只能罢兵回国,三川口战役至此完全结束。这次战役让大宋天朝对西夏这个不足挂齿的小国家的看法。

左良玉拥兵八十万,为何打不过十万清军

左良玉本就是个野心勃勃,又拥兵自重的人,作战也屡有败绩,麾下将士岂能用命?加上朝廷昏聩,朝野上下四分五裂,人心离散,安有不败之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