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真实的身份可怕(历史上的诸葛亮才能究竟如何为什么说诸葛亮被演义神话了)_蜀汉_演义_东吴

本文目录

  • 历史上的诸葛亮才能究竟如何为什么说诸葛亮被演义神话了
  •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人物
  • 真实历史上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人
  • 网上很多人贬低诸葛亮,抬高郭嘉等人,难道诸葛亮真的很差劲吗
  • 真正历史上,诸葛亮真有那么大的能耐吗
  • 三国时期,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 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吗真实的他到底是怎样的罗贯中为什么要神话诸葛亮
  • 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最多不过二流,为什么却被神化
  •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人

历史上的诸葛亮才能究竟如何为什么说诸葛亮被演义神话了

依据陈寿的《三国志》所讲的诸葛亮,几乎就是个完人。

虽然我相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也不例外,但是史书并没记载诸葛亮有什么缺点。

陈寿最后评价诸葛亮:

然亮才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能找出诸葛亮的缺点,大概就是军事方面了。

有人借此证明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但是陈寿可没说过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只是说诸葛亮的将略能力不如治国那么突出,北伐需要韩信一样的军事能力。难道诸葛亮奇谋能力不如韩信,军事能力就是青铜了?王者与青铜之间有多远,心里没数吗?

也有人认为陈寿在黑诸葛亮,我倒觉得陈寿的评价很公允。

毕竟诸葛亮多次北伐,并没取得什么成绩。全文如果不说个把诸葛亮的不足,让诸葛亮成为完人,别人问一句:诸葛亮这么牛,为什么没成功呢?这就很矛盾了。

而且陈寿也说了几个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的原因,也是很客观的,并没有去黑诸葛亮。

诸葛亮为刘琦解危,有谋,与刘备隆中对,有略。刘备兵败危急时刻,诸葛亮受命出使东吴,劝说孙权,完成使命,是个出色的外交家。

赤壁之战后,刘备有了自己的地盘,诸葛亮督三郡,调赋税,充军实,开始搞内政。

刘备攻刘璋,诸葛亮与张飞、赵云带兵入蜀,分定郡县,与刘备共围成都,开始搞军事。

此后汉中之战,夷陵之战,诸葛亮都负责镇守成都 ,足食足兵。

刘备死后,诸葛亮重新与东吴联盟,恢复蜀汉元气,率军平南。

后方搞定后,诸葛亮积极练兵,为北伐做准备。接着就是诸葛亮北伐,直到陨落。

诸葛亮治国是一把好手,训练出的军队也令魏军胆寒,孤军北伐而进退有度,虽有守街亭之败,但在退军之中能斩杀王双,射死张郃。魏国虽然人才辈出,占据地利与人和,面对诸葛亮带领的蜀军,也只能防守耗敌。

如果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大概率会步刘备,孟达的后尘。诸葛亮真的没奇谋?应该是对手太强了。以奇谋著称的司马懿,面对诸葛亮,也只能坚守,可有过什么奇谋?

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是军事家,改良连弩,发明木牛流马,是发明家。除此以外,诸葛亮还写得一首好文章。

有人说诸葛亮文采不行,陈寿为诸葛亮辩护,丞相写的东西是给士兵百姓看的,搞那么华丽的辞藻有锤子用?

陈寿除了赞扬诸葛亮的能力,更高度赞扬诸葛亮的个人节操。身为丞相,公正廉洁,赏罚分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

整篇《诸葛亮传》,无论是能力还是节操,都是在极度赞扬诸葛亮,塑造了一个完美且全能的诸葛亮。陈寿敢写出个完美的诸葛亮,根本原因就是诸葛亮征服了司马炎。正因为如此,从西晋开始,大伙摆龙门阵时就喜欢聊诸葛,诸葛亮的事迹从官方与民间流传了上千年,罗贯中也成了诸葛亮的忠实粉丝,也就有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神化了诸葛亮吗?

我认为没有,或者说罗贯中有意要捧诸葛亮,为此不惜篡改历史,神化诸葛亮,但是失败了,以至于鲁迅先生觉得《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三国演义》过度神化诸葛亮是失败的,以至于让我觉得《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反而不如《三国志》中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神化,主要体现在诸葛亮的个人能力上。诸葛亮神机妙算,能借东风,观天象,还会奇门遁甲,撒豆成兵,最后还能点七星灯,为自己添寿。

但是三国博弈,不是需要诸葛亮近乎神仙的能力,而是需要用他的能力达到该有的成绩。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近乎妖的个人能力,比《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强得不是一点点,但是《三国演义》中蜀汉的成绩却与《三国志》中蜀汉的成绩是一样的。

那么对于诸葛亮能力的神化,不就是画蛇添足吗?诸葛亮除了前期草船借箭,借东风成功了,后期基本都是失败的。

诸葛亮算出庞统要死,庞统还是死了。

诸葛亮神机妙算,荆州还是丢了。

诸葛亮算出关羽有危险,关羽还是被杀了。

诸葛亮献计要刘封攻孟达,坐收渔利,结果刘封被打回成都,上庸三郡归魏。

诸葛亮点七星灯延寿,却算不出七星灯会灭。

从各种结果来看,对于诸葛亮的神化,都是非常鸡肋的,所谓超神的能力,在关键时候完全起不了作用。

在诸葛亮格局上,《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显然不如《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更多的是有小聪明,缺乏大智慧。

罗贯中为了表现偶像诸葛亮,篡改历史,编出三气周瑜的故事,表面诸葛亮是斗赢了周瑜,戏耍了老实的鲁肃,实际上是为蜀汉埋下了祸根。

在赤壁之战的故事中,诸葛亮从始至终对东吴就不怀好意,反而是周瑜惜才,最初尝试向诸葛亮抛出橄榄枝。

诸葛亮拒绝周瑜后,周瑜对诸葛亮起杀心,诸葛亮也毫不示弱,也不顾忌孙刘联盟,双方不断擦枪走火。孙刘联盟能够维持下去,全靠鲁肃从中调节。

诸葛亮除了与周瑜对着干,还忽悠一直帮他的鲁肃。明明打下荆州(《三国演义》内容 ,一气周瑜夺荆州,改了历史),不想分给东吴,却偏偏说说借荆州,给了东吴幻想。

诸葛瑾受命去西川讨荆州,诸葛亮又将亲大哥耍得团团转。诸葛亮将东吴集团玩弄于鼓掌,却不做充分防备,又派关羽北伐。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完全不把孙刘联盟放在心上,搞各种摩擦,埋下祸根,后来关羽失荆州,孟达献三郡,诸葛亮都是要负首要责任的。

但是《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就不一样,从始至终贯彻自己《隆中对策》的方针,坚持联吴抗曹,蜀汉盛极而衰,基本上怪不到诸葛亮头上。没道理汉中之战赢了,功让法正领,将他吹上天,失荆州的锅却让诸葛亮扛吧?

刘备虽然信任重用诸葛亮,但远远没到言听计从的地步。诸葛亮也并非出山即巅峰,而是靠自己的积累和成绩,成为蜀汉丞相。

在大智慧方面,历史上的诸葛亮要甩演义中的诸葛亮几条街。而国家之间的博弈,需要的是大智慧,不是玄幻类妖的能力。

所以整体上,《三国演义》是不存在神化诸葛亮的。毕竟罗贯中不是诸葛亮,也改变不了历史。他为了凸显偶像,为诸葛亮虚构了很多计谋故事,达不到大智慧的高度是很正常的,否则罗贯中就是诸葛亮了,也可以去和刘伯温斗斗法了。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人物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比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形象,更为强悍。

从军事上看,诸葛亮在世时,基本上就是压着强悍的北魏打。整个局面就是,蜀汉不断进攻,而北魏补补退却,只敢坚守。

令人称奇的是,当时,蜀汉的人口资源只有天下的十分之一,且名臣武将逐渐凋零。而北魏方面,不但控制着最繁华、最强盛的区域,拥有当时最先进的骑兵部队,其主帅司马懿的才干与诸葛亮不相上下。然而,诸葛亮依然是扮演“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狠角色,让司马懿无可奈何。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连他的老对手司马懿都极为佩服。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唐朝名将李靖,对诸葛亮十分推崇。而同为军事家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与李靖谈话时,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从政治上看,诸葛亮数次率军北伐,他数月不在都城,但国内秩序井然。相反,那几年不管是北魏还是东吴,都频繁发生政变。及至后来,曹操死了没几年,大权就被司马家族夺去了。

诸葛亮担任丞相职务,他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力。他处事之公道,令人叹服。哪怕是自己的仇敌,只要他为国尽忠效力,立下功劳,照样给与赏赐;哪怕是自己的亲信,如果玩忽职守,犯下过错,照样给与惩罚。

当时,整个蜀汉都对诸葛亮“畏而爱之”。又怕他,又爱他。奇怪吗?不奇怪。因为诸葛亮的治政风格,不是滥好人和稀泥,而是严刑峻法,行事狠辣。为什么没有抱怨呢?因为他老人家处事太公平了,没人能抱怨。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政治较为清明,政权结构也比较稳定。诸葛亮由此获得了足以与管仲、萧何等名臣相提并论的功绩和名声。

从经济上看,诸葛亮也显示出卓越的才能。

在汉中,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保障了北伐部队的军需给养。

诸葛亮大兴水利工程,他整修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从个人道德操守上看,诸葛亮毫无挑剔之处。

诸葛亮曾跟蜀后主刘禅说过,他的财产,合计是成都的八百株桑树和十五顷薄田,穿的衣物都是朝廷赐封。他的子女,都是自食其力,绝无“官二代”做派。诸葛亮死前,吩咐他下葬时只需要挖一个洞,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了。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需要其他配葬物。

真实历史上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人

诸葛亮是一位绝顶聪明的智者,素有天地军师之称。刘备三顾茅庐邀其出山之时,就谋划布局“三分天下”。事实上,他也做到了。毋庸置疑,诸葛亮是”三国鼎立”之灵魂人物。

从连吴抗曹、施展了“草船借箭”计策之后,令整个江东将军、谋士刮目相待,足见他的军事谋略远胜周瑜。献计筑坛,为东吴”借来东风”抗击来犯魏军,足见其对天文地理通晓、气候变化拿捏之精准。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出师表》言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达了对康复汉室江山秉持义无反顾的决心,也彰显了他对幼主之忠诚度。

诸葛亮不仅发明了“八卦阵法”。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对当时伐魏战争之粮草补给起了关健性的作用。

在无兵可用劣势下,自导自演之“空城妙计”,吓退了司马懿十万大军。由此可见,其之胆色、智慧,在三国历史中之“超凡卓越”。

配图源自网络。

网上很多人贬低诸葛亮,抬高郭嘉等人,难道诸葛亮真的很差劲吗

诸葛亮当然不差劲。网上贬低诸葛亮抬高郭嘉的其实就是为了吸引人眼球。为了有话题然后才有人关注他们。

诸葛亮家喻户晓,一直是智慧的化身。如果一个作家继续夸诸葛亮,那么可能就没有人会听他的言论,因为是老生常谈了。而如果他贬低诸葛亮,那么肯定会吸引一部分人注意。因为这和大家的普遍认知不一样。就像大家都往一个方向走忽然迎面走来一个人肯定会有很多人注意到他。

现在网上一部分人说郭嘉比诸葛亮厉害很多也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基本上都是说如果郭嘉不英年早逝会怎么怎么样,这个其实就和关公战秦琼一样没有什么意义。诸葛亮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凭益州对抗曹魏好几个州那可不是随便就能唬弄过去的。

说到治国诸葛亮所在的蜀国是最弱小的,连年征战还能保持稳定你要说他治国能力不行那是说不过去的,就是贬低诸葛亮的也都是说诸葛亮治国还行,打仗不行。

说诸葛亮打仗不行的要知道诸葛亮可是以少打多啊,虽然在打仗的时候司马懿对诸葛亮评价不是很高,但是能打的司马懿闭门不出说明诸葛亮打仗还是比司马懿厉害,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也不得不说诸葛亮是一代奇才。

至于说诸葛亮连年征战穷兵黩武导致蜀地疲弊。要知道当时经济中心在北方,如果诸葛亮不打曹魏双方自由发展那蜀国和曹魏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你看最后司马昭灭蜀的时候能派出钟会邓艾两路大军,同时还有贾充领一路大军在后面防备钟会,还有一部分军队防备东吴,那实力已经是碾压了。

所以说诸葛亮历史评价高是名副其实的,很多人贬低他其实就是为了吸引流量。

真正历史上,诸葛亮真有那么大的能耐吗

神是人造出来的。当然各人智慧、知识不同有上下之分,料事也要概括各方面因素才能作出计划。比如草船借箭,他有气侯知识,知道这个季节长江经常雾锁大江;比如借東风,他知道冬至节后有几天地气返阳,偶尔会刮一、两趟東南风;比如峡谷火烧司馬懿父子,计是好计,对方中计了,可是失算了天气,大火熊熊时天降大雨,因此司马父子逃脱,结论是:天不灭司马氏。一部三国把诸葛亮描绘成神机秒算,计谋先人一着,但如此神人为何不能扶持汉室恢复大一统,其实也告诉了读者诸葛亮不是全能的神,料事、办事有成有败。用马谡失街亭,就自贬识人不如先帝刘备也。因此说神是人造的,现代人还在造神!

三国时期,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提起诸葛亮,中国民间老百姓都知道他上懂天文、下知低理,能掐会算、有时还能呼风唤雨。诸葛亮能登上神坛,得力于《三国演义》。不是罗贯中故意造神,而是他反映了那个时代广大民众的心里诉求,这得从复杂的历史大环境说起。

其一,《三国演义》是作者以蜀汉割据政权为正统,将曹魏的领导人曹操说成篡汉的奸贼;无视曹操统一国家的大业,而极力歌颂诸葛亮的《隆中对》,以及造成国家在即将统一时重新分裂的一系列活动。

其二,诸葛亮成为民众呼唤的人物。当时,蒙古大军催枯拉朽般地向南奔袭。腐败的南宋小朝廷已没有德高望重、一呼百应的领袖人物,小皇帝是个傀儡。这就是当时南宋王朝的政治形势。

在节节败退之时,中原广大民众呼唤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英雄人物,希望他能顶天立地站出来改变历史!去哪里寻找这样的人物呢?现实中没有,那就只能从“小说”中寻找。既然已选中蜀汉政权为旗帜,诸葛亮当然成了民众中唯一的人选。

以上是《三国演义》里有点神化的诸葛亮,那么现实中真实的诸葛亮呢?诸葛亮(181—234),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年隐居于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著名的“隆中对”,即占领荆州、益州,争取西南各族的支持,联合孙权,共同抗击曹操。

后来刘备病死,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政期间励精图治,实行屯田,改善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五次大举出兵伐魏,234年病死五丈原,葬定军山。

诸葛亮一生好学,他分析能力非常的强,言之有物。他能把书上看到的东西,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判断归纳总结出来,就是现在所说的理论联系实际。所以他看问题、判断事物非常的准。

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吗真实的他到底是怎样的罗贯中为什么要神话诸葛亮

是的,诸葛亮确实很厉害。罗贯中也没有神化诸葛亮。可能有人又反对了。说三国演义写的不是正史。但是更多的资料证明诸葛亮确实是一个千古奇才。

诸葛亮的功绩自然不用多说,大家也都知道。“隆中对。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也是中国传统,智慧与忠诚的代表人物。

有些人认为是三国演义,罗贯中神话了诸葛亮。可是罗贯中是明朝人。他在明朝的时候写了三国演义。但是在明朝以前。就有大部分史料记载。包括我国著名诗人。杜甫,李白。等等都写过有关于诸葛亮的诗。难道他们也看过三国演义吗?

所以我个人认为。诸葛亮是有真才实学的。罗贯中也没有夸大诸葛亮。只是三国演义里离我们太远了。我们感觉那么聪明的人是不应该存在的。

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最多不过二流,为什么却被神化

说诸葛亮当军师只算二流,过分了!武侯是入了武庙之人,题主这么黑他,是无知还是坏?
先说所谓文不及三曹。写诗词歌赋,本就不是谋士和军师的职责,试问一下,三大集团中,又有哪个谋士是因为“诗名”而入职的?又有哪个谋士能及三曹的文学成就?出征或敌军来犯,谋士们各献一首诗词就可获胜或退敌?这种莫名其妙的说法,也只有莫名其妙的人才想得出!所谓文臣,就是写诗弄赋?把历史曲解成如此,题主是所见的第一人,无知至极!
诸葛亮虽没写什么《龟虽寿》、《长歌行》、《洛神赋》,可《隆中对》不失千古名对,前后《出师表》亦是千古名表,天下文章。躹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千古名句。这些才是战略文章,治国名篇,方显军师、谋士、忠臣之责、之能,不是无知之人能明白的,不是无耻小人能体会的。
再说“智不及周瑜”,何来此武断之语?周瑜指挥了东吴军的赤壁之战,以火攻败曹军,以弱胜强不假,可诸葛亮主政蜀汉几十年,那里就比周瑜差了?特别是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病逝,刘禅孱弱,那时把蜀汉政权稳定下来就不易,后来诸葛亮又很好解决了西南少数民族的问题,至今云贵川人民还记着诸葛亮的好,无数传说在民间流传,怎么就不及周瑜、司马懿了?说个“一时瑜亮”,客观得多。
最后说“谋不敌司马懿”。不看历史信口开河!司马懿最后谋的是什么?谋权倾朝野,谋司马家私利,如果从这个角度讲,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确实不及,题主想说的是这个吗?
若说诸葛亮的北伐,不是看演义看到历史与历实分不清楚的话,就该知道,与诸葛亮相抗衡的,是魏之全体,第一次北伐,最终对手是曹叡,第二次是郝昭,曹真在世时,主要是对曹真所掌雍凉军,此后才是司马懿。北伐失败的原因是蜀之国力不济,司马懿战略上防守是对的,仅此而已。
自媒体年代,催生了一批靠胡解历史,胡说八道的人,靠奇葩言论吸眼球、搏出位、骗流量,这些人不仅无知还无耻,人品就有问题,回答这类脑残问题,只为以正视听,顺便鄙视一下这类人,厚颜无耻至极!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人

真实的诸葛亮是一个对四川老百姓很坏的人。

对于四川老百姓来说,刘璋是比诸葛亮要仁慈许多的统治者。

因为刘璋统治四川时期,刘璋至少做到了“轻徭薄赋”。

就连诸葛亮都认为刘璋对四川人实在太好了:

刘璋暗弱,自刘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法规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纵,君臣之道,渐已无序。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蜀书五·诸葛亮传》

诸葛亮这番话,总结下来就一个意思,就是刘璋作为统治者对四川人太好了。

而刘璋比刘备、诸葛亮更得四川人拥戴的例子是刘备打到成都的时候,成都虽然是孤城,但是 周围蜀人“咸欲死战”,再看看邓艾入川后,还没有打到成都,所有四川籍大臣都劝刘禅赶紧投降。

为什么?就是因为刘璋治理四川宽仁。

这一点《三国志·董和传》里也提到了刘璋治下四川有多么富庶: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就连刘备都以“打下成都,子女金帛与诸君共享”为激励手段,鼓励手下将士奋勇作战;如果刘璋把四川治理的天怒人怨,民有菜色,成都能那么富庶吗?

很多人说诸葛亮治理四川是“乱世用重典”,这我同意,但是史书上都说诸葛亮治蜀,四川人是很不满的:

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而刘备死后,诸葛亮理财的手段无非就是重新捡起“盐铁专卖”的办法,诸葛亮任用的人都是以盘剥四川老百姓为己任的,比如负责盐政的王连,史料上说他:

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

而贵州、云南这样的“南中地区”,因为诸葛亮对南中地区老百姓盘剥,使得诸葛亮时代,南中起义不断:

南夷复叛,杀害守将。

(刘胄)扰乱诸郡。

牂柯、兴古獠种复反。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晋书》,看看东西晋时期为什么云南、贵州没有什么大的叛乱,原因很简单,晋朝不在南中征税。

诸葛亮治理下的四川又如何呢?

根据《张翼传》记载,诸葛亮才率大军到汉中,距离成都三十公里的广汉就立刻出现可以劫掠“军民”的大型盗贼团,要张翼去讨伐;

《吕乂传》则记载,在诸葛亮还活着的时候,四川各州能做到“征兵不逃亡”就可以升官的地步。

如果诸葛亮真那么得四川人的心,为什么这些四川人宁愿大规模逃亡,也不给诸葛丞相当兵?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