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处厚【原名韦淳,唐文宗朝宰相,诗人】_文宗_侍郎_进谏

韦处厚简介

韦处厚(773~828年),唐文宗朝宰相,诗人。

字德载。

原名韦淳,为避宪宗李纯名字的谐音,改为“处厚”。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

元和初登第,又擢贤良方正异等,授秘书郎,兼史职,改咸阳尉,迁右拾遗,转考功员外,出为开州刺史,入拜户部郎中、知制诰。

穆宗召入翰林为侍讲学士,改中书舍人。

文宗即位,拜兵部侍郎,寻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集七十卷,今存诗十二首。

《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2首。

自幼酷爱读书,博涉经史,一生手不释卷,勤奋著述。

在朝为官二十多年,历仕宪、穆、敬、文四个皇帝,忠厚宽和,耿直无私,颇受爱重。

宪宗元和初(806)进士擢第,三年(808),应贤良方正,以优异成绩登才识兼茂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宰相裴拍监修国史,奏处厚以本官直史馆,迁右拾遗。

后在任左补阙时,曾数次上疏进谏,宪宗称他人忠言切,元和中后期,历任考功员外郎、开州刺史、户部郎中,知制诰。

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宪宗卒,穆宗立。

穆宗看中处厚的学问,召入翰林,充侍讲学士,改任中书舍人。

三月,他和路随【注:《新唐书》为“隋”】在“太液亭”向穆宗讲授《毛诗·关睢》、《尚书·洪范》等篇,受赐绯鱼袋。

穆宗皇帝年轻荒唐,不理朝政,贪图游猎和酒色。

韦处厚忠于皇家,见此心中颇忧。

长庆二年四月(822),他与路随合作,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中的精萃部分择编为《六经法言)20篇,送给穆宗阅读,期望皇帝能自珍自勉。

穆宗赐其金紫。

当年闰十月,加权知兵部侍郎。

当时正在修撰的《宪宗实录》未完成,穆宗诏命处厚和路随兼充史馆修撰,撰写《宪宗实录》。

长庆四年(824)元月,穆宗因病而卒,长子李谌继位,是为敬宗。

宰相李逢吉专断朝政,乘机诬陷政敌户部侍郎李绅曾反对拥立敬宗。

年仅16岁的李谌不明真相,李绅面临死罪,满朝文武官员无人敢言。

韦处厚与李绅为同年进士,上疏为李绅辩冤。

他说,李绅是前朝重臣,即使有过失,也应让他有改过的机会。

况且无过无罪,是受李逢吉朋党的诬陷。

他又说:“《诗》云:‘谗言罔极,交乱四国。

’自古帝王,未有远君子、近小人而致太平者。

”他又举德宗建中年间的旧事说,杨炎为替元载报仇而陷害刘晏,卢□(□=木+巳)上台又诬陷杨炎,使朝政大乱,皇帝应引以为戒。

敬宗听了,有所省悟,将李绅免死,贬为端州司马。

擢韦处厚为兵部侍郎。

敬宗皇帝年轻贪玩,一月之中仅上朝三四次。

韦处厚忧虑国事,因进谏说:“臣在前朝身为谏官,没有冒死劝谏先帝(指穆宗),致使先帝好畋及色早亡,臣当死罪。

然所以不死,是因为陛下你时在春宫,年已15岁。

今皇太子仅一岁,我不能不冒死进谏。

”敬宗明白处厚的苦心好意,赐其锦、银器等,以示纳谏。

又以处厚为翰林承旨。

宝历二年十二月(827),敬宗被神策军官佐刘克明等人杀害。

刘克明等拥立宪宗之子、绛王李悟掌国事。

内枢密使王守澄、禁军中尉梁守谦等又杀绛王,拥立穆宗子、江王李昂继位。

李昂当时犹豫,韦处厚进谏说:“《春秋》之法,大义灭亲,内恶必书,以明逆顺;正名讨罪,于义何嫌?安可依违,有所避讳!”【注:《旧唐书·韦处厚传》】李昂采纳处厚之言。

立即下诏即位,是为文宗,命韦处厚主持登基礼仪,发布诏令,处厚以佐命之功,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加银青光禄大夫,晋爵灵昌郡公。

史书称“处厚在相位,务在济时,不为身计。

中外补授,咸得其宜”。

【注:《旧唐书·韦处厚传》】

文宗皇帝虽然亲理朝政,但容易轻信,朝令夕改。

韦处厚进谏,劝文宗慎重行事,勿轻信辄改,并推荐裴度、窦易直等大臣。

他在朝立身正直,官员不敢私谒。

他急于用才,往往弃瑕录用。

大和二年(828)十二月,因急病而卒,时年56岁,赠司空。

生前撰就《德宗实录》,又撰关于理财治国著作《大和国计》20卷。

所撰之《宪宗实录》未及成书而卒。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