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希宪【大蒙古国至元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布鲁海牙之子】_京兆_关中_忽必烈

廉希宪简介

廉希宪(1231~1280年),字善甫,畏吾儿(亦称回纥,居今新疆天山南部)人,大蒙古国至元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燕南诸路廉访使布鲁海牙之子 。

13世纪初,回纥国依附于成吉思汗的蒙古汗国时,廉希宪之父布鲁海牙随国王东迁,成为成吉思汗的随从。

从此后,其家成为蒙古贵族。

廉希宪青少年时聪明有胆识,爱读经史。

宪宗蒙哥在王位,忽必烈为皇弟,19岁的廉希宪为忽必烈的侍从。

因他颇负才学,被称为“廉孟子”。

忽必烈受封于京兆之地(今陕西关中),第二年(1254),用廉希宪为京兆宣抚司使。

当时,关中为陇(甘肃)蜀(四川)门户,地理位置重要,又是多民族地区,且世族豪强较多,历来难治。

廉希宪到任后,根据关中的特点实行了“抑强扶弱、体察民情”的政策,注重了解社会状况,经常邀名士许衡、姚枢等人研究治理之策。

他向忽必烈建议,任用许衡提举京兆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青年子弟,提高当地文化水平。

他认为这是治理好关中这块根据地的根本大计。

元初,蒙古统治者重视利用汉族文化人士,规定不得掳掠汉人儒生为奴。

但在京兆的蒙古豪帅对此规定不予理睬,压抑了文化人士的地位。

廉希宪到来后,立即命令读书人注册儒籍。

同时,他重视实行法制。

有一民妇与仆人成奸杀夫,被押入监牢。

别的官员认为正值大旱,不宜于重典,要求宽释杀人凶犯,廉希宪决定依法处凶犯死刑。

事后不久,天降大雨,事实证明执法与天文变化无关。

1258年,宪宗蒙哥命忽必烈领兵攻鄂州(即今湖北武昌)。

廉希宪向忽必烈建议,对南进中俘获的文化人士,应官购遣还,以表示尊重文化,笼络人心。

忽必烈采纳了他的意见,遣还了五百余人。

1259年,宪宗在钓鱼山(在今四川合川县)中箭身亡。

廉希宪立即劝告忽必烈停止进攻南宋的战争,从前线北还,去夺取皇位。

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北)登上王位,廉希宪又建议暂时撤退进攻南宋的军队,与南宋议和,借机积蓄力量,巩固地位,然后再准备南征。

当忽必烈得知驻在关右(今关中东部)的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刘太平,密谋联合反对忽必烈的将领叛乱时,又派廉希宪前来关中任京兆四川道宣抚使。

他到京兆后,立即安排逮捕了刘太平、霍鲁海等谋叛首领,并派军队进攻驻在六盘山的浑海都部,避免了关中的战火之灾。

忽必烈认为廉希宪文武材略兼备,命他节制秦陇川陕诸军,提升他为中书平章政事,行秦蜀省事。

从至元元年(1264)到十年(1273)之间,廉希宪一直作为忽必烈的股肱重臣,辅助忽必烈巩固统治地位。

1274年,忽必烈又命他任北京行省平章政事。

1275年,调任荆南行省。

1277年因病北还上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北)。

至元十七年(1280)十一月因病而卒。

时年50岁。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赠“忠清粹德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魏国公”。

后又加赠“推忠佐理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恒阳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