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_吴昌硕_石鼓文_安吉县

吴昌硕简介

吴昌硕

吴昌硕(1844年08月01日-1927年11月29日),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初名俊、俊卿,字香补、昌硕、仓石,号缶庐、苦铁、破荷亭长、石尊者、酸寒尉、五湖印匄等。

民国元年(1912)起以字行,浙江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

是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吴昌硕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民国16年,病逝于沪寓。

墓在今余杭超山。

安吉县鄣吴村有他的衣冠冢。

西泠印社辟有吴昌硕纪念室。

80年代,安吉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复他在鄣吴村的故居,并在递铺镇建吴昌硕纪念馆。

清同治四年(1855),随父自鄣吴迁至安吉城,中秀才。

从同里施浴升学诗,兼学各家书法、篆刻。

七年父逝后,四出游学,寻师访友。

向俞樾学文字辞章;与蒲作英、陆心源、施补华、吴平斋、杨藐翁、任伯年、沈石友、吴大徵等名人结识为师友。

光绪八年(1882),携眷迁居苏州。

后得潘瘦弟所赠石鼓精本,从此研习石鼓文无—日中断。

光绪十三年,迁居上海。

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吴大徵北上。

得悉北洋舰队倾覆,赋诗痛悼阵亡将士。

二十五年,出任安东(今江苏涟水)知县,只—月即挂冠南归。

宣统元年(1909),与蒲作英等发起创设卜海书画会,规定入会者合作之书画,所售金额之半数用于慈善赈灾事宜。

民国2年,被推为西泠印社社长。

6年,北方水灾,写《流民图》呼吁世人救济,以书画义卖赈灾。

昌硕不仅学而不厌,且又诲人不倦,先后投其门下执弟子礼的有:诸闻韵、诸乐三、刘五庵、王一亭、杨植之、荀慧生、沙孟海、潘天寿、王个籍等,以后大多成为书画名家。

著有《削弧庐印存》、《吴昌硕印谱》、《缶庐诗》、《缶庐别存》、《缶庐集》等。

许多日本人为其刊专集、办展览、制铜像,珍惜爱重,俨如国宝。

昌硕在艺术上力上既要“习古”,又要“古人为宾我为主”,注重“神似”和“气势”,追求“浑与穆”、“拙和巧”的结合。

其篆刻雄浑苍劲,自创一派;书法朴茂雄健,尤擅石鼓文;绘画以篆书、狂草等笔法入画,喜作大写意花卉蔬果,偶也作山水、人物;诗作清亲纯朴,旷逸纵横。

其艺术成就,达到熔诗、书、画、印“四绝”于—炉,成为近代书画篆刻大师,名扬神州,延誉海外,在日本负有盛名。

吴昌硕的楷书,开始学习唐代颜鲁公,隶书学习汉代石刻,篆书学习石鼓文,吴昌硕的行书,学习黄庭坚、王铎风格。

吴昌硕的篆刻,今天学习的人很多。

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庐从1898年开始就向吴昌硕请教,并向日本篆刻界介绍,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吴昌硕的书法创作中,无疑以篆书、行草为主,但吴昌硕学习隶书的时间并不短,在青年时期便曾临习汉碑,如“张迁碑”、“嵩山石刻”、“张公方碑”、等,同时又受到邓石如、吴让之、杨见山等人的影响,笔法近似杨见山,他在三十五岁时书的一幅隶书还是“张迁”的风格,结体方正,用笔尚拘谨、小心。

吴昌硕晚年所书隶书,结体已变长,取纵势,如这幅“奉爵称寿,雅歌吹笙”,用笔雄浑、饱满,从一些线条看,具有篆书的痕迹,可以说这时吴昌硕早已将篆、隶溶为一体了,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目。

吴昌硕的楷书遍临《汉祀三公山碑》《张迁碑》《嵩山石刻》《石门颂》等汉碑。

中年以后,博览众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选择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

数十年间,反复钻研,并不以刻意模仿徒求形似为满足,参以秦权铭款、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文字的体势笔意,故所作石鼓文凝练遒劲,自出新意,风格独特。

60岁后所书尤精,圆熟精悍,刚柔并济。

喜将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

晚年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