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的主人公是谁(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前秦天王苻坚真的就如此不堪么?)_苻坚_前秦

风云人物本文相关内容:苻坚 前秦

【题记:本文为作者系列文章《前秦风云》序篇之二。】

■三个成语与“五大帝”说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是典出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天王苻坚的三个成语故事。它们所刻画的,是苻坚在淝水之战前的豪迈、在战斗中的惊慌和失败之后的狼狈,将其定格为一个冒失、胆怯和庸劣的人。有了这三个朗朗上口的成语故事,众口铄金,这位历史上氐族出身的君主,在后人的心目中被视为一个很失败的封建帝王,就在所难免了。

也有人站出来为苻坚鸣不平,其中拔得最高、说得特别动情的,当推台湾作家柏杨先生。他在其编撰的通鉴纪事本末第七部《苻坚大帝悲剧》一书的前言中,写道:

从古至今,从纪元前二十七世纪到纪元后二十世纪,大大小小,男男女女,加在一起,中国总共有五六0个帝王,数目不可谓不多。然而,考察他们的行为(特别声明:不是听他们说的话,而是看他们干的事),够得上称为“大帝”的,不过五人而已。一是前三世纪秦王朝一任帝嬴政,一是前二世纪西汉王朝一任帝刘邦,一是四世纪前秦帝国三任帝苻坚,一是七世纪唐王朝二任帝李世民,一是十七世纪清王朝四任帝玄烨。

对于自己提出的这个“五大帝”说,柏杨先生还特意作出了下面的诠释:

“大帝”的特征是:有超人的胆识,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有用度外之人的智慧,有烜赫的武功,有强大工作效率和比较清廉的文官团队,有以师友相敬的智囊群。而且,他还必须在自己权力中毒,情不自禁的抽风发飙时,有自我反省和克制的能力。

风声鹤唳的主人公是谁(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前秦天王苻坚真的就如此不堪么?)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七部《苻坚大帝悲剧》

这个评价实在是高,高得估计会让很多人难以认同。毕竟在他所列的五位“大帝”中,苻坚并未像其他四位那样,完成对古代中国的大一统;更要命的是,他最终还自废了武功,成了一个失败者。

不过,这位前秦君主是不是真如前面三个成语所描绘的那么不堪,或许还可另当别论。

■苻坚其人

苻坚(338-385),字永固,又名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地带)人,氐族。公元357-385年在位。

苻坚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祖父蒲洪带领部众东迁五年之后出生,幼年主动求学,受到良好教育,耳闻目睹后赵君主暴戾统治的少年时期;跟随父母西回关中,亲历开国草创时期的种种艰难,于数年后夺位成为前秦君主,对内求治、对外拓展的君王时代;不听劝阻执意南征,遭受淝水之败,苦撑数年仍无力回天,死于佛寺的英雄迟暮。

他的少年时期是异常幸福的。落地即为珍宝,深得祖父的特别疼爱,以致将变易姓氏(由“蒲”改为“苻”)的缘由,跟他身上的一处胎记扭结在一起。稍长便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求,天资聪颖、后天勤奋,博览群书。部落首领的家境,中华文化的熏陶,加之目睹了后赵君主残暴的统治,让他成为一个早熟的少年,养成了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想问题的良好习惯。

风声鹤唳的主人公是谁(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前秦天王苻坚真的就如此不堪么?)

前秦天王苻坚雕像

他的君主时代是十分辉煌的。上位即觅得良辅汉人王猛,君臣一体、戮力同心,肃朝纲、明法纪,抚黎元、和夷狄,劝课农桑、兴办学校,富国强兵、统一北方。先后攻取前燕,兼并仇池,夺取东晋梁、益二州,占领前凉,灭亡代国,直至寻求与东晋进行决战,以期重新统一南北。四国的君主,沦为其臣属,前秦解体后,其部下称孤道寡者多达十数人。

他的英雄失路令人扼腕叹息。在胜利面前他开始滋生骄傲情绪,一面派遣大军出征西域,一面不顾王猛临终前的叮嘱和文武大臣的竭力劝阻,执意南征,浩浩荡荡而来,铩羽而归,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手打造的帝国土崩瓦解,追悔莫及,最后被部将缢杀于佛寺,如今躺在陕西彬州市的一座荒冢内,默默地接受着后人的冷嘲热讽。

■超过先生的学生

尽管按照柏杨先生的说法,将苻坚列为“五大帝”之一,意见恐难以达成一致,但如要遴选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作为的君主,苻坚一定会是个热门的人选。根据史籍的记载,这位氐族出身君主的所作所为,在其所处的时代确属独树一帜,给人一种在沙漠中见到一块绿洲的感觉。如果将此前中原王朝的君主比作先生,那么可以说,苻坚这个学生已经超过了先生。

历史上的氐族,主要分布在陇山以西地带,蒲洪所部只是其中的一支。公元333年冬天,他们被后赵石虎东迁至枋头(今河南浚县东南地带),在此生活了18个年头。等到350年西回关中时,不仅人口增加了一倍,而且深受中原文明的影响。说氐族如果没有这次东迁,就不会产生像苻坚这样杰出的人物,也并不过分。

风声鹤唳的主人公是谁(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前秦天王苻坚真的就如此不堪么?)

今甘肃秦安县位置图

史载,苻坚有着很高的天赋。八岁时他便主动提出了上学的要求,让他的祖父感到很惊讶,说:“汝戎狄异类,世知饮酒,今乃求学邪!”[1] 毫无疑问,他接受的是中华文化的教育。

青少年时期的苻坚,生活在中原腹地,他不仅在学习中华文化,而且还亲眼目睹了羯族后赵的暴政和石虎父子的倒行逆施。此点对他至关重要。因为在做了前秦的君主后,他始终把后赵作为前车之鉴,时时处处都在避免重蹈后赵的覆辙,做到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早年的童眼看世界,也就没有他后来的巨眼治国家。历史上大凡不同寻常的人,基本上都具备了这种能够学以致用的良好禀赋。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2] 苻坚在用人方面最大的亮点,就是重用了汉族人王猛。这对君臣志趣相投,又都目光远大,志存高远。为了给王猛树威,苻坚将其一岁五迁,不惜对挑战王猛权威的氐族功臣贵族施以极刑。他几乎将全部朝政都打包交付给了王猛。在王猛率兵灭亡前燕后,又让其坐镇关东、统辖六州,郡守和县令的任用都由王猛自行决定、报朝廷备案即可,等于将整个前燕的版图都交付给了这位汉族人。历史上在用人方面有此等恢宏气度的封建君王,实在少有。

在位期间,苻坚高度重视兴办学校,振兴儒学,施行教化。确如柏杨先生所言,他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同时又具备了“用度外之人的智慧”。考察他治理国家的各种政策措施,与其前后所谓的正统王朝并无二致,而他的表现和取得的实绩,则大大超出了同时代的汉族君主。

风声鹤唳的主人公是谁(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前秦天王苻坚真的就如此不堪么?)

今河南浚县位置图

■跨越时代,成于斯败于斯

国家与民族,总是紧密相连的。古代大一统国家容易被瓦解,跟当时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密不可分。

魏晋南北朝正是我国古代民族及其关系大激荡的一个历史时期,期间北方过去内迁的民族和沿边的各族,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有的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有的在边地进行割据。其中由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古代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王朝,都曾强大到在北方居于支配地位,氐族前秦更是统一了整个北方。以汉族为主体的东晋以及后继的宋、齐、梁、陈,则退居长江流域,他们将由以上五个民族建立的北方王朝称为“五胡乱华”。

有意思的是,学者们在考查史籍之后确认,最早提出“五胡次序”的人,竟然是身处其中的氐族君王苻坚。公元385年,苻坚被反叛的羌族将领姚苌俘获,面对前来替姚苌索求传国玺的人,他斥责说:“小羌乃敢干逼天子……五胡次序,无汝羌名!”[3]

苻坚在承认自己胡族身份的同时,又以“中国”自居,而且还继续沿用此前中原王朝长期以来的习惯称谓,将除汉族以外的其他各族称为“夷狄”(当然不包括他所在的氐族)。公元373年,当他的弟弟苻融提出应当将亡国的前燕王室剪除时,他却回以“黎元应抚,夷狄应和”,声言自己要“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4]。这跟此前的羯族后赵统治者忌言“胡”字,将其作为“国忌”、把犯禁者处死的做法,有着天壤之别。

风声鹤唳的主人公是谁(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前秦天王苻坚真的就如此不堪么?)

有十六国第一贤相之称的王猛(雕像)

这一时期,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政权,打出族同伐异的旗号,驱使本族和其他被控制的各族去杀戮异族,是大多数君王的惯用手法,两国交兵屠杀战俘数以万计的案例,屡屡见于历史记载。

苻坚的做法则相反。在前秦灭亡前燕、仇池、前凉、代国的过程中,都没有发生种族仇杀的现象,就连上述国家或地域的君主,被俘之后也都受到了优待。即使是兵败被俘、曾数次当众辱骂苻坚的原东晋梓潼太守周虓,也毫发未损。苻坚在位期间,只是在公元384年底发生过一次带有种族杀戮性质的事件,起因是原前燕皇帝慕容暐密谋刺杀他,事败之后殃及到长安城中的所有鲜卑族人,全都被杀。此时的长安城已经陷入了反叛的鲜卑族的重围,当属于特殊个案。

可以这样说,苻坚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所秉承的理念和采用的方法,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另类,他的胸怀之宽广、态度之坚决、措施之到位,不仅在同一时代无人能够企及,甚至后来的封建王朝也难以超越。

然而,前秦最终还是在民族矛盾的作用下瓦解。对此,著名历史学家田余庆曾作出过这样的分析:“苻坚之兴,兴于他缓和了民族矛盾;苻坚之败,败于他远未消弭民族矛盾。民族矛盾在相当程度上被他的民族政策的成就暂时掩盖起来。”[5]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苻坚个人的思想可以超过当时的其他君王,但毕竟无法跨越整个时代。

风声鹤唳的主人公是谁(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前秦天王苻坚真的就如此不堪么?)

苻坚墓(陕西彬州市)

在经历四百年血与火的搏击之后,人们发现,先秦以来见诸于史籍的许多古代民族,在隋唐及以后的史书里面已不再被提及。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史的学者,往往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断代。隋唐及以后的所谓汉族,较之于先秦时期,对象范围大大地拓展。如同古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民族也是在不断的演变之中。苻坚可谓促进古代民族融合的一位先行者。

黄河和长江,是承载中华古代文明的两条母亲河。它们蜿蜒曲折,但始终奔腾向前,东流入海。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样是一条历史的长河,也从来不是笔直向前的。在这条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氐族君王苻坚溅起的一朵浪花。

:[1][4]《晋书•载记》第十三《苻坚》(上);[2]《贞观政要•崇儒学》;[3]《晋书•载记》第十四《苻坚》(下);[5]《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

上一篇:作为地域和人文历史的继承者,对魏晋南北朝应有一个理性的认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