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是什么意思(成语草木皆兵的来历及意义是什么呢你怎么看)_项羽_苻坚_刘邦

本文目录

  • 成语草木皆兵的来历及意义是什么呢你怎么看
  • 破釜成舟,草木皆兵,暗渡陈仓三个成语,出自那三场战役

成语草木皆兵的来历及意义是什么呢你怎么看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个成语,八字连同可以,只用后四字也行。是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便紧张?得要命,常形容失败者的恐惧心理。

要注意成语中的“唳”字,不同于眼泪的“泪”字,粤语两字读音相同,普通话“唳”不读泪,而读“立”了。此字可解作?儿鸣叫之声,“鹤唳”当然本指仙鹤鸣叫,但泛指?儿鸣啼。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只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悲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败,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符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成语。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公园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一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的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破釜成舟,草木皆兵,暗渡陈仓三个成语,出自那三场战役

“破釜沉舟”是指项羽在巨鹿之战时的举措;“草木皆兵”指淝水之战中,苻坚的心理作用;“暗度陈仓”是刘邦军中贤才韩信在陈仓之战中的计谋。

“破釜沉舟”和“草木皆兵”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而“暗度陈仓”,则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一场出奇制胜的战役。

  • 破釜沉舟: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秦始皇病死、秦二世继位后,陈胜、吴广随即在大泽乡起义。项梁和项羽干脆利落地杀掉了当地的郡守,召集了八千兵士,正式起兵反秦。

后来,陈胜被秦将章邯打败了,项梁立刻率领江东八千勇士,渡过长江向西面前线挺进。在此期间,另外一些反秦人士也纷纷投奔到项梁的队伍中来。这一来,项梁、项羽的部队就很快扩展到了六七万人。

经过反秦将士的浴血奋战,秦朝的天下眼看就要结束了。项羽和前来投奔他的刘邦带兵杀死了秦朝的大将李由。秦将章邯见形势危急,赶快请朝廷派援军,乘着项梁得胜后骄傲自满、防范松懈的机会,偷袭定陶,并杀死了项梁。

项梁一死,起义军的损失惨重,项羽、刘邦、吕臣等人只好率领队伍撤退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采取守势。秦将章邯这时认为楚军元气已经大伤,便没有把他们放在心上,直接带领大军北渡黄河去攻打“赵王”赵歇。赵王一战即败、溃不成军,惶然之间只好退到了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固守。

章邯派出大将把巨鹿城围困得水泄不通,赵王很快就撑不住了,急忙四处求救。这时,燕齐两国的援军虽然已经赶到,但一见秦军的气势,谁也不敢去以卵击石,于是都远远地找了个远离秦军的地方驻扎起来。

楚国也接到了赵国的求援信,上将军宋义率领次将项羽、末将范增北上救赵。将士们斗志昂扬、势在必得。但是上将军宋义却是一个自私自利、胆小怕事的小人,他之所以拥有上将军的兵权,其实是他用甜言蜜语骗来的。这时,他根本就不敢去和秦军拼命。

宋义率领大部队走到安阳(今山东省曹县东)的时候,便号令全军将士原地修整。谁都想不到,这一修整就是40多天。宋义自己每天都在大帐中吃喝玩乐,再也不提援赵的事了。项羽实在忍不住要求前去救援赵王。宋义看不起项羽,反倒抢白了他一顿。并下了一道针对项羽的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命令,一概都得砍头。”

项羽咽不下这口气,有一天,他全副武装后,再次要求宋义出兵反秦。遭到宋义的反驳和威逼后,项羽一怒之下就拔剑斩下了他的脑袋。项羽担任了援赵大军的临时主帅,为了坚定士兵的信念,就下令士兵带上三天的口粮,接着又砸碎了全部行军做饭的锅。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将士们轻装上阵杀敌。

大军渡过漳河后,项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了所有的行军帐篷。战士们明白了项羽的苦心:一切退路都没了,如果打不赢这场仗,谁也活不成!

项羽指挥着楚军很快包围了秦国的军队,展开了九场激烈的战斗。无路可退的楚军奋勇杀敌,终于以少胜多。从此,诸侯的军队都归上将军项羽统率了。这时,秦将章邯带领残兵败将后退了几十里,由于赵高正忙于宫中夺位的大事,并没有给他派来援兵。心灰意冷的章邯只得向项羽投降了。

这次参与“巨鹿之战”的秦军队伍共有四十万人, 楚军仅有五万,加上诸侯联军数十万,成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除了他懂得以身作则去激励士气以外,还有他自己反秦的坚定信念。由于他严以律己地贯彻实行,使所有的兵士都对他产生敬仰之情,从而才能发挥各自的潜力全力以赴、超常发挥。这也证明,有时候,没有退路,便是最好的路。

  • 草木皆兵: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东晋时期,前秦统一北方之后,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拥有重兵的苻坚没把微小的晋军放在眼里,只是,他没想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很快就吃了败仗。

谢玄为了抵御前秦的袭扰,他组建并训练一支精锐部队,号为“北府兵“。这次,任前锋都督的谢玄,先遣大将刘牢之率部夜袭洛涧,顺利地取得了胜利。

而苻坚这才慌了手脚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寿春城上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晋军驻扎在八公山上,隐隐约约间,草木丛中也像是有许多士兵。这时,苻坚有些后悔自己轻敌了。苻坚没想到对方竟然有这么多的兵士,心头便蒙上了一些不祥的阴影。为了获得胜利,他命令部队紧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依靠地理环境来扭转局势。

晋军将领谢玄见此情形,他分析了敌情后及时抓住机会,向苻坚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则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之机,给他们来个突然袭击,于是假意同意了谢玄的请求。谁知,他刚下完后退的命令,秦军便被晋军很快击溃了。晋军又趁势追击,把秦军杀得片甲不留。

秦王苻坚受伤、弟弟苻融阵亡。苻坚仓皇逃跑间听到风吹树木的声音,吓得差点破了胆,他又以为是敌人的追兵赶到了——这就是历史上另一个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

在淝水之战中,晋军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是因为首领谢玄是一位善于治理军队的人才,在他的带领下,将士们勇猛无敌、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其中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秦国当时统一北方的时间还很短,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虽然表面看起来秦军数量众多,但将士们经过了长时间的作战,士气已经严重不足了,因此并不是继续作战的好时机。再加上苻坚的作战路线过长,也容易导致将士的疲惫感。此外,苻坚在战术上也存在用人不当的事实……种种原因凑在一起,就造成了秦军败给了晋军的局面。

  • 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这个词的意思是将自己真实的意图隐藏起来,表面的行动是完全不相干的一件事。以此来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从而出奇制胜的战术。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朝被推翻后,实力最强大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他曾经在作战前就与各将领相约,由谁攻下秦国京城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他没想到,首先攻入咸阳的偏偏就是他心中最为忌惮的刘邦。

关中是秦国的本土,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非常强固。当时拥有最强兵力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他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去,就把巴、蜀和汉中这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他为汉王,并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

项羽为了不落人口实,又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以此来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项羽则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大片的鱼米之乡,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然而,项羽的土地分配法,还是遭到了人们的强烈不满。但是碍于他的军力,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地报复。刘邦自然也有独霸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更加不满意项羽对自己的安排,但他却没有立即发难,而是在去领地的途中,将一路西上的栈道都烧毁了。

刘邦这么做的目的,是在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当刘邦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按照杰出的军事家韩信的计谋,故意派大将樊哙带兵去修复栈道,但这明显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还被守卫关中西部的章邯笑话。不料,刘邦的精锐部队从荒山野路迅速翻山越岭攻入关中、占据了陈仓,章邯这才知道中了刘邦的计。陈仓是进入关中的必经之路,这也为刘邦开创汉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陈仓之战中,刘邦之所以能出奇制胜,是因为他当初能审时度势,先忍受项羽对他的不公平待遇,才能“卧薪尝胆”地待机而发。当时机成熟时,便一步步地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实现了他的宏伟目标。

不知朋友们对这三场著名的战役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或补充。

(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