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为何能以少胜多?如何评价淝水之战_前秦_东晋_苻坚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淝水之战 前秦 东晋 苻坚

本文目录

  • 淝水之战为何能以少胜多
  • 如何评价淝水之战
  • 淝水之战前秦为什么输了
  • 淝水之战东晋胜利是侥幸的吗
  • 只是输了一场淝水之战,为何前秦就灭国了

淝水之战为何能以少胜多

导语:

东晋十六国的历史,其实大家比较生僻,原因两个。首先因为当时太乱了,你方唱罢我登场,比三国混乱得多。再则是因为晋王朝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大一统时间就更短了,只有50年左右。

所以我们常常搞不清楚这一段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不过有一场战役,应该是每个人都听说过的,那就是淝水之战。

01淝水之战是一场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淝水之战的双方代表是前秦的天王苻坚,以及东晋的实际领袖谢安。在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以后,北方胡人便进入到了中原地区。

在这危难之际,琅琊王司马睿在长江以南地区建立了东晋王朝。不过此刻只剩下了半壁江山,长江以北的地区,成了胡人们的势力范围。

这可真的是一场民族浩劫,汉民族在北方的百姓,基本上死伤殆尽。五胡乱华的悲剧就此发生,当然了现在叫做促进大融合。

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于玄,是日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晋书》

一直到北方前秦天王苻坚一统大北方以后,这才出现了少有的稳定局面。而苻坚的志向不仅仅是一统北方,他更想要一统江山。

所以苻坚开始了南下的准备,此前已经占领了汉中和益州地区,东晋王朝只有东南半壁江山可以依靠,基本上就是东吴帝国当时的地盘大小。

剩下三分之二的领地,都在苻坚手里。这么来看,东晋王朝的灭亡似乎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了。可是没有人想要灭亡,这不是阻止统一的事情,而是需要活下来的事情。

所以当前秦天王苻坚带着号称112万大军南下的时候,东晋王朝这边也开始整军备战。他们的人马虽然没有那么多,但是要知道,这是一场防御战,东吴地区的防御战有几次是打输了的呢?

只要君主贤名,将士用命,以长江为天堑,东吴地区的防御战就没有输过。这次也不例外,苻坚百万大军毁于一旦,他本人也因此在两年后被杀。北方再次处于混乱不堪的局面,而东晋趁此机会夺取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部分地区,一时间居然有中兴之望。

02淝水之战的战败,内部矛盾其实起到了主要作用。

在我看来,前秦虽然是一统北方的政权,可是内部的矛盾并不少,并不是每个将领都愿意听从苻坚的调遣,这是比较致命的地方。

当时苻坚号称拥兵112万之多,其实这里面一多半的人都不会听从苻坚的统一号令,他们都是各族人的领袖,只是暂时屈服于苻坚的强大武力,一旦有机会他们自然会自立为王。

既而苻坚尽国内侵,冲深以根本为虑,乃遣精锐三千来赴京都。谢安谓三千人不足以为损益,而欲外示闲暇,闻军在近,固不听。报云:“朝廷处分已定,兵革无阙,西籓宜以为防。”时安已遣兄子玄及桓伊等诸军,冲谓不足以为废兴,召佐吏,对之叹曰:“谢安乃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虽遣诸不经事少年,众又寡弱,天下事可知,吾其左衽矣!”---《晋书》

  • 比如说鲜卑族的慕容垂,他所带领的大军,其实就有自己的小心思。以至于淝水之战打完了,他手里的人马一个都不少,完好无损地给带回来了。

要知道当初苻坚可是让慕容垂的人马作为前锋作战的,前锋如此害怕自己的力量受到损伤,这仗还怎么打呢?慕容垂是前燕皇室后裔,他当然不会服气苻坚的统治,所以他催促苻坚发动讨伐东晋的战争,其实也是为了复国做打算而已。

  • 还有一个羌族首领姚苌,他是羌族首领姚弋仲的儿子,魏武王姚襄的弟弟。魏武王被前秦击毙以后,姚苌只好选择投降前秦。可问题是苻坚也多次重用姚苌,这前秦真的没有人才了吗?半路上随便捡一个人回来,就敢重用?

由此可见,前秦表面上是一个统一的政权,其实里面全都是一些心怀鬼胎的家伙。这帮人压根就没打算长期给苻坚打工,他们每个人有自立为王的心思。

后来的确也是这么一回事,苻坚在淝水之战中战败以后,各大族的领袖们都开始保存实力,有些公然开始叛乱。苻坚更是被姚苌给绞杀,实在是令人唏嘘。

03东晋指挥得当,北府兵战斗力强大。

东晋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好的状况,从司马睿建立东晋开始,其实皇权就已经旁落了,这是比较尴尬的一件事,开国皇帝没有实权,很少见了。

  1. 当时的东晋政权一直在王导、桓温和谢安等人的掌控之中,旧时王谢堂前燕所指的就是王导、谢安这两家人。

  2. 谢安比王导要晚两代,王导辅佐司马睿称帝,而谢安则直接指挥了淝水之战。至于桓温,那就是个有野心没贼胆的野心家。

  3. 这么多出色的政治人物都集中在东晋王朝,唯独司马家的皇帝是没有权力的。这么一来东晋内部其实一直都不够安定。尤其是当时谢安和桓家之间的斗争,几乎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谢安是个老成持重之人,他为了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苻坚的前秦大军,稳定住了桓家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如果谢安当时还忙着跟桓家斗的话,可能结局就是东晋亡国。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小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资治通鉴》

东晋一旦亡国,谁都没好果子吃,谢家、王家包括桓家都会败落,所以他们必须要拧成一股绳才行。这一点恰好跟前秦完全相反,前秦的将领们是希望前秦快点完蛋,他们好拥兵自立,而东晋的将领们则是希望保住东晋王朝,他们这些贵族家庭才能保全荣华富贵。

如果东晋的皇帝有实权的话,可能东晋也是前秦的后果。那个时候的人跟现在很类似,没有什么信仰,有的只有保住荣华富贵的心思。

在谢安的指挥下,侄子谢玄带领战斗力强悍的北府兵对前秦施以猛烈打击,最终保住了东晋的一亩三分地。

总结:士族不希望称帝,但却是最可怕的力量。

千古以来,王朝不断更迭,皇帝是轮流上台,可是士族的力量始终都在传承,很少有消亡的那一天。

比如说司马家族,其实早在西汉时期司马家族就已经是世代为官,一直到东汉末年司马懿依旧还是朝中重臣。后来曹丕改朝换代,司马家族依旧繁盛,甚至取代曹魏建立了晋王朝。

王家、谢家和桓家其实也是这么个情况,他想要长久地把持朝政,但是也不想篡位做皇帝。因为做皇帝一般都没有好处,后来桓温的儿子桓玄篡位,不久就被灭了。

他们都明白,做个士族大家才能保证世代繁荣。谢安谢玄的选择其实是比较明智的,所以说淝水之战,其实就是团结的士族集团和面和心不和的各族力量之间的斗争,胜负早就已经注定了。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晋书》

如何评价淝水之战

在中国历史上,由司马氏建立的晋朝,基本上可以说不能算是一个强大的王朝,但却应该说是一个比任何朝代都腐化堕落的多的王朝。

这是一个比较幸运的王朝,华夏民族最强劲的对手——匈奴,早在它的前朝期间被彻底降服,一半归顺中原、一半西迁欧洲,再也难以兴起大的风浪。

在华夏民族内部,历经三国时期短暂的分裂,它的前身——三国中最强大的魏国,于公元前263年至280年灭掉其他两个国家,最终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大一统。

但是这个通过政变获得政权而建立的王朝,并未给华夏民族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利益,它既未像赵宋王朝那样成为一个经济帝国,也没有像强大的隋朝那样生产了直到唐朝建立以后都没有吃完的粮食。

并不算超强的国力并没有使这个王朝的贵族停止它那拼命的搜刮,堂堂数千多万人口的帝国养活一批像石崇和王凯那样斗富的贵族还是可以承受得起的。

但这无疑会激起民众的愤怒,乃至由八王之乱引起的社会巨变,导致了王朝政权的迅速垮台。

而由其它王室子弟新成立的政权在健康得以成立,后人称之为东晋。

晋王朝造成的巨大混乱,为生活在这个帝国北部的夷族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这些生活在中原地区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部分是融入了让华夏民族的匈奴人的后裔,以及其它融入了华夏民族的其他民族。

他们生活在中原地区并接受了汉文化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算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

他们接受了汉文化,但并不说明和汉人真正地融为一体,而是绝对的离心离德,从两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就已经很好的说明了一切。

西晋政权的腐败和崩溃导致了混乱局面严重失控,在这个帝国之内,汉人以外的夷族乘机做大做强,而其中由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最为强大。

统一了中国北部的氐族政权并不想终止它那征服的步伐,而此时未被征服的便是在长江以南、由王室子弟建立的东晋政权。

刚刚成立的东晋政权是一个在匆匆忙忙之中建立的政权,一个绝对算不上强大的政权。

其国力、人口、以及国土面积远远占不到整个晋王朝的一半,而晋王朝的实力在历朝历代之中,除了赵宋王朝以外远不及由汉人建立的其它朝代强大。

由北方杀至而来的前秦政权,那绝对是一支强大的、令人生畏的军事力量,它是由异族和汉族文化的混合体,“投鞭断流”并不仅仅是说明它的军事力量已经强大到令人感到了巨大的恐惧,继而说明陆地作战中的中坚力量骑兵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优势。

能够在战争中投入80万军队的作战力量在战争史上那绝对不是最多的,而在淝水地区倾尽所有仅能投入8万兵力的东晋政权,在人类史上也绝对不是最少的。

但在一次战役之中由8万对阵80万的悬殊如此之大,这样的战例在人类战争史上绝对没有过。

但凡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单兵作战中一个人可以对阵十个人,并不意味着一万人可以对阵十万人,而八万对阵八十万更远远的不是一对十那样简单。

而拥有80万兵力之巨的前秦政权,那绝对不是一群没有战斗经验的乌合之众,它既不是被少数欧洲人征服的印第安人,也不是一群食草的绵羊,而是一支横扫了北方地区、征尘未洗的雄师劲旅。

没有人能够想象到东晋政权的君臣上下是在怎样的焦虑和恐惧中度过的!

但是人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事实,这个充满恐惧的君臣上下无论如何都要进行坚决的抵抗。

尽最大努力所能投入的8万军队已是东晋政权的全部家底,先不说最后的结果怎样,单说面对着80万军队的重压而敢于言战,就足以说明他已经不是煽动和战前动员那样简单,如果此时的血管里流淌的不是杀气十足的血液,还能赢得战役最后的胜利?

由8万军队对阵80万的军队,无论是谁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即便是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也绝对没有赢的把握,无论是哪一个政权面对如此的大军压境,就算投降归顺也不能说没有民族气节,而如果坚决抵抗就算是战败也会显得合情合理!

在这样的大军压境之下,在世界上有几个民族能够做到坚决抵抗?在坚决抵抗的情况之下又有哪个民族会赢得战争的胜利?

有人说俄罗斯是一个战斗的民族。

其实战斗的民族又何止仅仅是俄罗斯,在赵宋王朝以前的华夏民族也是一个战斗的民族,而且还是一个很会战斗的民族,一个善于把勇气和智慧有效结合的战斗民族、一个杀气十足的战斗民族!

战斗民族,不是你说自己是战斗民族你就是一个战斗民族!

你如果是一个细心的中国人,你如果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外国学者,你可以细心的查阅一下中国的历史资料,在赵宋王朝以前的中国那是相当强势的时代,也是一个有着相当强悍性格的民族。

亚洲就不必说了,如果把西方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亚历山大的军队,以及在马拉松地区击败波斯帝国军队的希腊雅典军队拉过来与其做一比较的话,你可以假设一下他能不能组织一次像淝水之战这样的战役?

历史教科书已经向人们交代了淝水之战的最终结果,而且也大概粗略的说明了晋军取胜的简单过程。

但是其中间过程绝对没有马拉松战役描述的那样精彩!

如果仅仅是因为苻坚的骄傲轻敌和军队的离心离德导致了前秦军队的失败,显然不能成为前秦军队打败仗的理由。

而东晋政权的侥幸和运气是能够取胜的因素也显得难以自圆其说和滑稽可笑。

一个拥有8万军队的力量向一个拥有80万军队力量的对手提出,让其退出一箭之地以便渡河交战,这样的战例在西方国家的战史上从来就没有过。

精明的东晋统帅不会不明白,渡河交战将会使自己一方陷入怎样的不利之地,不会不明白在渡河时会受到怎样的冲击,而渡河后的背水一战也同样充满了巨大的风险。

淝水之战不是华夏民族内部的一场战争,而是华夏民族与异族之间的一场战争,它的胜利绝不是一场爱国教育和思想动员那样简单。

它已经在向世人展示:华夏民族不仅也是一个战斗的民族,而且还是一个把战争智慧与战斗精神结合有效发挥最好的民族,能够组织这样的一次成功的战例,在世界上不是任何一个民族都可以做到。

国人但凡提到以少胜多的战役、人们第一个便会想到著名的赤壁之战,其次便是它此前不久的官渡之战、以及刘秀与王莽的昆阳之战、商代的牧野之战。

但很少有人会去研判一下我们的淝水之战,,它才是我们民族最大的骄傲和自豪,它是两个民族之间谁优谁劣最有实力说话的裁判。

淝水之战是一场被国人严重忽视的一场重大战役,它是体现华夏民族战斗的一次精品,它的胜利说明了鼎盛时期的华夏民族也是一个强悍的民族,当这种强悍消失之后才轮到了下一批的蒙古、俄罗斯这些战斗民族。

但你去问问呢些战斗民族,他们有没有打过像淝水之战这样的战役?

弘扬华夏民族精神,还原一个真实的华夏民族!

淝水之战前秦为什么输了

淝水之战,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可是,却又因它实在太离奇,令人匪夷所思。

今天,我们不谈大道理,一起分析下苻坚在战役战略和指挥上的问题。

苻坚的计划:兵分三路,决战淮南

力排众议,决心灭晋的符坚,作出了兵分三路的决策:

东路,直接由徐州攻广陵,直接威胁东晋都城建康;

西路,沿长江、汉水顺流而下,进攻荆州;

苻坚自率中路军,攻略淮南,推到长江北岸。

这个大策略,问题不大。历来由北向南的统一战争,基本都是这么多点开花。不过,在这个计划中,符坚选择淮南作为决战地点,准备在淮南歼灭晋军主力。而相比于长江流域,淮南显然是前秦最理想的决战战场!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战中,淮南战场的部队,是以氐族子弟为主要力量。因此,淝水之战在战场上的失败,其内部矛盾并非决定性因素。

恒谢齐心,共赴国难

由恒冲率西路军死守荆州。兵力十几万;

由谢石率东路军重点防守淮南。兵力八万。

淮南是主战场,部署的兵力还少于荆州?

恒冲也是这么想的,他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他派三千精骑前去支援东线。

谢安微笑着说:朝廷不缺兵。退货了。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谢安的淡定,是关键的,也是有底气的。

关键,是因为东晋最需要的,是抵抗的决心。

苻坚给东晋的各皇室、高官都封好了官爵。这对东晋是十分危险的。如果谢安都显得慌张,那大规模投降、不战自溃的风险是不小的。

底气,是因为此时淮南前线的力量对比并非想象的那么悬殊。

苻坚前期夺取了梁、益州、襄阳,并准备水师,本可以顺流而下。但却急于求成,仅仅一年后就发起进攻,显然,前秦水军尚未成势!

此时,前秦大军尚远远在后,抵达前线的只有苻融的二十五万军队。这二十五万军队,又分了几万给慕容垂在襄阳方向,又分兵包围胡彬,分兵五万驻扎洛涧,用于寿阳附近的兵力不过十几万,只是2:1左右的兵力优势。而且,正如苻融在之前劝阻苻坚时所说,征集的富家子,战斗力参差不齐。

误判

话虽如此,苻坚毕竟依然占据巨大优势。

苻坚早期的进军还算顺利。破寿阳、围胡彬,气势如虹。

此时,胡彬粮尽,向谢石求援:“敌人强大,我粮尽,恐怕要来生再见了!”

这封信被苻融截获后,苻融急忙告诉苻坚:“敌人少,容易歼灭,我们应该防止他们逃走,请您快快来!”

苻坚听信,立刻把大军留在项城,自己率领八千轻骑赶往前线。

这是苻坚在淝水之战中一个大错!作为总指挥,离开了项城大本营,企图仅仅依靠前军进行决战。


月盈必亏,是因为得意时还冷静者太少了。

显然,二苻都认为,靠前军歼灭晋军主力已有把握。他们怕的,是晋军撤离淮南,依托长江防守,影响歼灭晋军主力于淮南的企图。因为,对于缺乏水军的前秦军来说,尽管淮南也是河网纵横,但淮南依然是最理想的决战战场。歼敌于长江以北,对北方军队来说,是最有利的选择。

洛涧之战,前秦的命门

前383年十一月的一个晚上,洛涧。
刘牢之和他的五千北府军将士目光如炬。听到号令后,五千汉家男儿冒着如雨的箭矢,踏着冰冷的河水,冲向十倍于己的敌军。尽管秦军早有准备,但依然被晋军的气势所震慑。又因夜晚,只听见杀声震天、一往无前的敌军,并不知道晋军多少,一时心生胆怯。刘牢之趁乱杀到秦军阵后,秦军更是混乱。秦军主将梁成来到阵前,试图稳定局面。晋军奋勇而前,阵斩梁成!秦军一片混乱,纷纷败退,自相踩踏,又有许多将士掉入淮水,不慎淹死。

北府军,五千破五万,一打十,大破前秦军!

比起歼灭的这几万秦军来,这一仗,晋军更大的战果是:看到了前秦军的命门!

北府军再是神勇,一个打十个,也是很难的。


如果在北方,北府军一阵冲杀后,以骑兵为主的前秦军完全可以迅速后撤,在后方重新集结,然后翻身再战!这样,即使打不过北府军,也断然不会有灾难性后果!

可是,在河网纵横的淮南战场,秦军机动调整的空间十分有限,一旦溃败,恐怕就没有机会通过机动来调整了!

因此,淝水之战,有进无退。因为,退者,将无路可退!

离奇的大灾难

洛涧之战后,晋军与前秦军又进行了一些战斗。其中,晋军先头部队与前秦军张蚝军接战不利,退却。可见,仅就战斗力而言,晋军并不具备太强优势。

此时,谢玄激苻坚:您百万大军到这里来,却隔岸看着我,有意思吗?要不你稍微退一下,腾出地方来,我们来场决战,好不好?

苻坚急吼吼发起进攻,就是为了歼灭晋军主力,现在晋军自己要上来送死,能不答应吗?

于是,悲剧开始了。前秦军撤退就混乱,晋军趁势猛攻,晋军的内应朱序在阵后大呼“秦军败啦!”,秦军更加混乱,结果,全军大败!

真的这么简单吗?

苻坚、苻融,久经战阵。后退这种基本的战术动作,是能够组织好的。要说一撤退就混乱,那他们是开了什么外挂统一北方的?

而苻坚原本是希望“半渡而击”。苻坚可不是宋襄公,即使有些部队出现混乱,他完全可以把握部分尚可控制的部队发起进攻,即使不能全歼晋军,至少不至于让秦军崩溃呀!

这涉及到了前秦军的命门,和刚刚发生过的一场战术革新。

苻坚的构想中,秦军后退,晋军渡河。直接后撤的秦军显然会比逐次上岸的晋军更早完成队伍的整顿,列好阵势。到秦军整顿好队形后,直接进攻晋军,绝对碾压!标准的半渡而击。

可是,苻坚显然忘记了另外一位英雄——石勒。

在前后赵的洛阳之战中,石勒采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战术方法。他未经列阵,直接冲击前赵中军,一举擒获刘曜,灭前赵。

这是对经典战术的一次前所未见的革新:未经列阵,从行进间投入战斗!

以骑兵为主的前秦军,他们重新调整队形最大的难处是:缺乏空间。骑兵冲起来速度快,可是,要掉头,总不能原地打转吧!至少需要10平方米的机动空间。这还不算后退中因地形变化(比如后面一座小丘陵)造成的调整时间。

如果晋军上了岸再整顿阵型,堂堂正正来打,那前秦军是来得及调整的。

可是,晋军上岸后,八千最精锐的先头部队就立刻发起进攻。

大家应该还记得,之前的洛涧之战中,五千北府军的冲击,击败了严阵以待五万的前秦军梁成部。梁成也是前秦宿将,他的军队战斗力在秦军中也是上乘的。

因此,八千精锐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前面的秦军尚未完成调整,一触即溃。

在这种突然的混乱中,后面的秦军一时也有混乱(如苻融所说,富家子战斗力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朱序军大呼“秦军败了”,才可能加速秦军的崩溃!

与洛涧之战一样,淝水战场也缺乏调整空间,前秦军无法采取后退调整的方法。因此,苻融只得和洛涧之战中的梁成一样,亲自来到败军中制止败退。结果···命运也和梁成一样了。

由于苻融被杀,苻坚逃走,前秦军失去了指挥,彻底失去了组织,风声鹤唳,一败涂地!

淝水之战,苻坚的组织是十分混乱的。

战略上,他放弃了前期积累的优势,急切地发起灭晋战争。历史上,除了长江流域开发水平低的楚国和组织混乱的南明,没有北方军队可以在没有足够水军实力的情况下灭掉南方。

而他又误判形势,离开中军调度位置,直接来到一线参与战事,直接把绝对兵力优势转换成了不足2:1的微弱优势。假如他能一直坐镇项城,调度全局,那即使淝水大败,前秦也不至于灾难性地就此灭亡。

战术指导上,前秦军显然没有对水网纵横地带作战做好充分准备。不管是洛涧还是淝水决战,都没有调整方案,一败,就是全军大败!

当然,最后还是要赞一下他们的对手——骁勇的北府军。正是他们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一往无前、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才使得敌人的弱点瞬间爆发,一败涂地!

虽千万人我往矣!力挽狂澜,英雄本色!

淝水之战东晋胜利是侥幸的吗

公元383年,前秦通过对外战争统一了中国北方之后,开始把目标转移到了偏居一偶的东晋身上。双方实力对比,表面上看差距明显,前秦兵强马壮,东晋实力不济。然而,这场战争却以前秦的惨败告终。

有人说东晋的胜利属于侥幸,实则不然。在经历了西晋的叛乱之后,南迁的东晋开始奋发图强,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来增强国力。

经济发展迅猛,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

东晋的简文帝和孝武帝在位期间,轻徭薄赋,恢复农业生产,使经济得以恢复。正如《晋书志第十六·食货》中记载:“孝武太元二年(公元378年),除度田收租之制,王公以下口税三斛,唯蠲在身之役。八年,又增税米,口五石。至于末年,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粮食有了社会秩序就稳定了,人口数量也随之增加,就能提供更多的兵源,为淝水之战的胜利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用人唯贤,重用谢安等贤才

苻坚的儿子苻宏曾说过:“吴今得岁,不可伐也。且晋主无罪,人为之用;谢安、桓冲皆一方之俊才,君臣戮力,阻险长江,未可图也。“

从苻宏的表述来看,谢安确实是个让敌人惧怕的人物。无论从天赋、应对危机时的从容镇定,还是对外的指挥作战经验来看,谢安都是对付苻坚的最合适人选。事实证明也是如此,谢安以少胜多大败苻坚。

组建北府兵,加强北部边防

《晋书·刘牢之传》中说:“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琊诸葛侃、平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勇应选。选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

尽管东晋在军队数量上比不上前秦,但是军队的战斗素养相当高。尤其是在淝水之战中刘牢之率五千北府兵杀败五万前秦军,足可见这支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说,东晋能以少胜多战胜前秦,并非偶然。在物质保障为基础,采取正确的战略举措,以贤能的指挥官带领精锐之师,面对前秦军队这样的乌合之众,胜利是必然的。

只是输了一场淝水之战,为何前秦就灭国了

淝水之战,前秦军溃败后,东晋军见好就收,并没有趁势不依不饶地追打。没有了外力的再打击,曾经统一强大的前秦为何却一蹶不起,踉踉跄跄地走向灭亡了呢?

一、统一、强大是表象,隐患多多藏危机。357年六月,二十岁的苻坚成为前秦第四任君主;原本不大起眼的西北氐人小政权,在他的引领下走向鼎盛。苻坚南征北战二十年,先后攻灭慕容鲜卑前燕、汉人张氏前凉、拓跋鲜卑代国,降服西域三十余国,统一了北中国,结束了北方七十余年四分五裂的混战局面,功莫大焉。

征服土地易,征服人心难,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安抚融合,才能融为一体。前秦短时间内吞掉如此多的大“肉包子”,造成“消化不良”,撑成个“虚胖”的身子骨,当体弱气虚之时,“病毒”便会爆发,击倒肥大而非强大的身体。前秦布局外强中虚、降族人心未附、降将心怀叵测,故前秦内部不稳,隐患多多,其统一是表象,强大是假象。若是一个内部稳定牢固的政权,一次战败根本不至于骤衰以致覆灭。

二、战略布局失误,造成外强中虚,帝国心脏失去强有力的保护。

前秦国土广袤,而氐族自身人口却极少,为了有效治理,苻坚采取“内迁外调”的战略布局。370年冬,前秦灭前燕,翌年正月,苻坚将十五万户关东(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豪强与杂夷强迁至关中;380年七月,苻坚又将关中诸氐十五万户隶属于宗亲,散居四方,戍守诸要镇,以为磐石之宗。结果这一进一出,虽然加强了外镇的军力,却削弱了氐秦对根据地关中的控制,造成帝国心脏“中虚”之弊,导致变乱后基地不稳难守的亡国后果。

三、苻坚待人、用人政策失误,厚待投奔者与降将,养了一群喂不熟的白眼狼。苻坚仁慈厚道,宽宏大度,对待慕容垂、姚苌等投奔者或降将皆待之以殊礼,委以重任,倚为臂膀。这些枭雄皆因走投无路而无奈来投,寄人篱下暂栖身,虽获厚遇却心怀鬼胎,食君之禄却坏君之事,一遇时机便会趁势而起,实为前秦最大心腹之患。

四、隐患总爆发,掀起反秦狂潮。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前秦兵败淝水,“虚胖”的前秦帝国一夜间沦落为众人争食的肥肉,那些蛰伏待时韬光养晦的枭雄纷纷借势而起,瓜分帝国。前秦前将军、陇西鲜卑族首领乞伏国仁率先于陇西举起反秦大旗,割据陇右,建立起西秦政权。紧接着河北丁零族首领翟斌也在中原聚众叛反,谋攻洛阳。鲜卑慕容家族亦迎来了东山再起、重创辉煌的历史机遇,当年年底,慕容垂在河内郡起兵反秦,转年正月自称燕王,建立后燕政权。三月,时任前秦北地郡长史的慕容泓(前燕亡国之君慕容暐之弟)也趁乱起兵反秦,组建了一支鲜卑武装杀回关中。一时间,苻秦立时陷入处处挨打的窘境,北方再一次陷于四分五裂之中。

五、苻坚频频失误,导致关中局面恶化,益发不可收拾。慕容泓屯军于关中华阴,靠近帝国心脏,危害最大。苻坚不敢轻忽,赶忙派遣勇冠三军的儿子巨鹿公苻睿为卫大将军,龙骧将军姚苌为司马,率军五万前去征讨。慕容泓闻报前秦军杀来,吓得打算率部逃向关东以避锋芒。此时苻睿若能审时度势,便应逼而不打,任其东归,以减轻首都长安的压力;然苻睿是猛将而非良将,不顾姚苌劝阻,恃勇轻进,逼得慕容泓只好奋起反击,大破秦军,斩杀苻睿。随即慕容泓与弟弟慕容冲合兵,建立西燕政权。

讨伐军大败,主帅殒命,副帅姚苌赶忙遣使回长安向苻坚谢罪,希望得到天王的谅解宽恕。谁知苻坚见损兵折子,盛怒之下杀了使者,姚苌惧祸,遂率部跑到渭北牧地,在西州羌豪拥戴下起兵反秦,自称万年秦王,建立后秦政权。苻坚的一再失误,加速了自身与政权的灭亡:派遣鲁莽粗猛的儿子挂帅为一失误,使得本欲东归的慕容泓做大做强于关中,直接在帝国心脏捅刀子;怒杀姚使为二失误,客观上逼反姚苌,使之脱离朝廷而自立。凭空失一大将反添一大劲敌,致使鲜卑西燕与羌秦东西呼应、联手夹攻苻秦,致使苻坚殒命、帝国残喘。

凡此种种,应该是前秦骤衰、灭亡的主要因素。

385年七月,苻坚被后秦俘获;八月,姚苌杀苻坚。394年秋,立国四十五年的前秦为姚氏后秦所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