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有闻仲吗?闻仲的原型是谁_殷商_纣王_比干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闻仲 殷商 纣王 比干

历史上真有闻仲吗

历史上没有闻仲,闻仲是《封神演义》里面虚构的人物,中国历史没有记载此人,历史上商纣时期的太师并不姓闻,也就是说闻太师的历史原形可能并不存在。

闻仲,古典小说《封神演义》重要人物,帝乙托孤大臣,纣王重臣、太师,坐下墨麒麟,手使雌雄鞭。

小说中商纣王之父帝乙在位三十年驾崩,托孤于太师闻仲。此人幼年曾拜师截教碧游宫金灵圣母门下,学成五十载后下山辅佐帝乙,作为法力无边、位极人臣的托孤元老,连纣王都对他敬畏三分。

时与黄飞虎并称为殷商文武双璧,几乎以一己之力拱卫着殷商的江山社稷,他的一生南征北战,百战不殆,却在西征西岐时战死绝龙岭,亡于云中子所炼通天神火柱,其麾下众截教门人亦尽数丧于阐教姜子牙等人之手,也从此敲响了纣灭商亡的丧钟。

扩展资料

闻仲人物能力

闻太师是殷商纣王的首席大臣,本身拥有极强的精神力量,又兼术剑双修,凡间几乎没有人有机会与之敌对。闻太师行踪不定,据说前一阵子在极寒的北地有人见到过闻太师的身影。关于闻太师的能力,没有人知道究竟有多强,因为闻太师从来没有自己出手过。

闻仲闻太师与姜尚姜子牙,是商周两朝中地位相当的两个丞相,闻仲保商,姜尚保周,两人两次交手一胜一负,打成平手。论修行,闻太师强过姜子牙;论法宝,打神鞭远胜雌雄鞭。

殷商太师闻仲为三朝元老,在纣王的祖父商王文丁时期,尊师命下山辅佐商朝天子,为保商朝基业,殚精竭虑,东征西讨,镇朝歌江山、稳殷商气数,为人刚正不阿,甚有威望,对商朝忠心耿耿,有先王赐予的打王金鞭,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纣王亦敬重和害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闻仲

闻仲的原型是谁

在小说《封神演义》中,辅佐商纣王的闻仲可是大名鼎鼎的存在,他早年曾拜入截教金灵圣母门下,苦修五十余年,修为已达地仙之境;后奉师命下山辅佐殷商,深得当时的商王帝乙器重,在临终之前,拜闻仲为托孤大臣,并赐打王金鞭,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商纣王对闻仲是既敬重又害怕。

在当时与黄飞虎并称为殷商文武双璧,几乎以一己之力拱卫着殷商的江山社稷,他的一生南征北战,百战不殆,却在西征西岐时战死绝龙岭,亡于云中子所炼通天神火柱,其麾下众截教门人亦尽数丧于阐教姜子牙等人之手,也从此敲响了纣灭商亡的丧钟。

但闻仲是小说《封神演义》中虚构的人物,不过闻仲也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他在历史上的原型却不是一般的人物;闻仲在历史上的原型名叫比干,没错,就是在小说《封神演义》中被九尾狐狸精妲己陷害而死的那个亚相比干,但他在正史中却不是被害死的,而且在历史上的名气比起姜子牙、周公旦来也是丝毫不弱。

比干是商朝君主太丁之子,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历经两朝,从政40多年,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在比干的辅佐下,殷商一时实力大增。

但商纣王在打了多次大胜仗之后,开始变得刚愎自用起来,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比干作为商纣王的叔叔,而且也是商朝重臣,自然不会让商纣王如此败坏国基,多次劝谏商纣王说要先休养生息,而后再兴征伐。

但此时的商纣王又岂能再听这些话?在西岐反了之后,商纣王大怒,准备带朝歌城内东夷各族俘虏伐西岐。而比干提出说应先固守朝歌,等出征伐东夷的军队回来以后再去伐西岐。但此时怒极的商纣王已经听不下任何建议了,并以比干慢军之罪将其给杀了。

在西岐灭商之后,鉴于比干因谏而死,为国守忠,其气节令人敬佩,故而大力的宣扬比干为国之精神,追封国神,还把比干的儿子坚找到赐姓林并分封领地。周武王封比干留下铜盘铭:封轩辕王子比干垄,上报天神,下报地神。中华民族千秋令:“齐封神雨,雷电照今;供干师忠,慎为瞻遗。”命为宗祀,历朝致祭。并令禁慎瞻遗。

而比干也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多个天下第一,如“天下第一仁”、“天下第一墓”、“天下第一庙”、“天下第一碑”;之后的历朝历代,对比干都是极为尊崇;可惜在小说《封神演义》中,比干死后却仅仅被封为北斗七星中心的天权宫“文曲星君”,虽然看似不错,但对比起比干在历史上的地位,却是有点被“侮辱”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