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节是曹操的曾祖父,为什么曹操的女儿也叫曹节呢不避讳先祖吗?中国的历史上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喜欢他的个性吗_刘备_建安_演义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曹超 女儿 刘备 建安 演义

本文目录

  • 曹节是曹操的曾祖父,为什么曹操的女儿也叫曹节呢不避讳先祖吗
  • 中国的历史上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喜欢他的个性吗
  • 如何看待曹操临死前说:“世人一直都看错我了,但是我还是我”
  • 曹操为何生性多疑
  • 曹操,刘备,曹丕,孙权谁不算三国历史人物
  • 曹操败走华容道三笑孙刘是为了提升士气还是面子使然
  •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为什么没有统一天下
  • 三国时期的刘备和曹操,谁更胜一筹
  • 为什么曹操被称为魏王而不是秦王或者楚王
  • 曹操有没有屠城

曹节是曹操的曾祖父,为什么曹操的女儿也叫曹节呢不避讳先祖吗

谢谢邀请!曹操的曾祖父和曹操的女儿都叫曹节,确实重名了。古今对家人重名是相当忌讳的,为什么曹操不忌讳?乍一看,不好理解!细想,这也不算什么不正常,我认为,这可能因为是曹操的女儿,若是曹操的儿子恐怕就不会重名了。古代有句谬误说:窗户再大不是门,女的再大不是人。旧时代“人”的本义就指男人,不把女人看做人,这是极为荒谬的。小时候就经常遇到,一个人到邻居家,问:“家里有人没?”一个妇人回答说:“家里没有人。”“你不是人吗?”“啊!是的,俺家劳力没在家。”从这个例子看,可见流毒深远。古时候也有家谱,注册登记的时候,只有男的名,女的名字是不入册的,这样家谱上曹节就不重名了,古时候,除富贵人家,一般人家的女孩,有几个有名字的?大都称呼丫头,或者称呼大丫、二丫、三丫……,女孩长大后出嫁到婆家,都是姓什么,就叫什么氏,若姓李就叫李氏,姓张就叫张氏,这样一直延续到解放前,解放后,提倡男女平等,不少人才给女孩取名。两个曹节五代人了,不同时代,又是女孩,曹操认为,这也无妨。这种现象现在也有,五服之外重名的多得是,自家人也有重名字的,如有一个人叫张丽,而他的儿子叫张小丽,时间长了,叫习惯了,也没什么!感觉很正常!

中国的历史上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喜欢他的个性吗

1.乱世之能臣

治世之奸臣

社会公德之巨人

个人私德之矮子

2.法家喜欢曹操, 如:鲁迅

儒家讨厌曹操, 如:胡适 罗贯中

3.我对曹操爱、恨、又爱又恨:

爱:统一北方,不拘一格用才等

恨:杀吕伯奢一家等

又爱又恨:杨修不讲政治,太子之争选边站,不但嘴贱还故意泄露军事机密

如何看待曹操临死前说:“世人一直都看错我了,但是我还是我”

曹操是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鲁迅曾说过曹操起码算个英雄。新中国成立后,伟人毛泽东主张为曹操翻案,肯定了曹操历史功绩。封建社会时期,曹操名声不怎么好,尤其明清时期,曹操名声要多坏就有多坏。乾隆皇帝亲自将曹操定为篡逆。京剧是乾隆年间兴起的,以致于舞台上曹操和司马懿、秦桧等划等号,总是以白脸奸臣形象出现。

曹操临死前说的那番话也表明曹操似乎了解世人怎么看待他、评价他。曹操生前也是矛盾心态,年轻奋斗打天下想匡扶正义,兴汉室江山。像鲍照曾对曹操寄以厚望。等消灭袁术、吕布等多股军阀后,曹操又贪恋权力,杀董承、伏皇后及伏皇后所生的两位皇子,有一些非分之想。后来,连荀彧都反对他加九锡,称魏公。周瑜、诸葛亮等都称曹操为汉贼。但是,孙权曾写信劝曹操称帝时候。曹操又拿着信对大家说,这是拿我在火上烤。曹操在《让县自明本自令》一文中一再表明自己没有称帝当皇帝的野心。可是,又说过:若天命在我,我为周文王。不过,曹操到死也没有称帝。

据说,曹操逃亡途中,杀朋友吕伯奢全家。并说:宁愿我负天下人,不原天下人负我。许邵曾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原来传说曹操有七十二疑冢,也是曹操担心自己死后被别人掘坟,多设墓地。现在曹操墓已经发现了。

曹操临死前说:“世人一直都看错我了,但是我还是我。”还是曹操洗白自己没有野心,不像世人想像的那么坏,所作所为遭世人误解,不被世人理解。同时也认为自己做的对。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是劝世人不要恨他,误解、埋怨他,一定程度也在为自己解脱。

曹操为何生性多疑

“人心隔肚皮,”“不怕意外,就怕万一”,这些俗语都是警告人们,做人做事都要多留个心眼,以求自己不吃大亏,不栽大根头。曹操多疑性格的形成,既与其天性分不开,也与其生活环境戚戚相关。

首先曹操从小就很狡诈。他爱做一些令大人不放心的事,其叔父知道了就爱向他父亲曹嵩告状,自然曹操就要遭到父亲的斥责。一天在街上,曹操看到叔父要过来了,就躺在地上打滾,口喊肚疼,其叔父见了,回家就告诉了曹嵩,等曹嵩见到曹操,问他肚疼的事,曹操说他压根就好好的,啥时肚子痛了?叔父最爱无中生有,乱告状。从此曹操再做什么,其叔父再给曹嵩说,曹嵩也不相信了。这是三国史料上记载的故事,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会装假,因此他自然也会怀疑别人装假。曹操年青时很喜欢当时名士许劭给他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也说明曹操性格狡诈,自己狡诈,就会推及及人,怀疑别人也如此。其次受其祖父曹腾影响。曹腾是东汉末期皇宫宦官,深宫大内长期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不允许相信任何人,早年曹操也一定接受不少曹腾的教育,幼小的心灵里已打上了不能相信任何人的印记。其三生于纷争的乱世。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相互混战,各种诡诈计谋,防不胜防,立身行事,统兵打仗,远交近攻,不谨慎小心怎么行?稍有差迟,就有亡家破国丟命的危险。其四朝廷内部暗流涌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把持朝政,生杀大权在握,但是那些不满其独断专权的朝臣,时刻在谋划颠覆曹操政权,刺杀暗杀动乱不断,不能不让曹操日防夜防,疑窦丛生。

总之曹操的多疑有其天性,更多的还是深受他所处的环境影响,不得不让他性格多疑。多疑的性格保护了曹操的生命,确保了他一手打下的曹氏江山,但也冤死了吕伯奢一家,冤死了不少朝廷大臣及曹操手下,也冤死了好心为其治病的名医华佗。多疑的性格更突出了曹操的狡诈奸滑,也让大多数的后世人,无论如何也很难欣赏喜欢这样的奸雄人物。熟得熟失,泉下有知的曹操可有悔悟?

曹操,刘备,曹丕,孙权谁不算三国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并不难,就是曹操!

看三国演义,曹操绝对是个主要人物,不论是认为他是“治世之能成”还是“乱世之奸雄”。

说起三国就不能不提到曹操,不过曹操只是广义上的三国人物,广义三国是从公元184年黄金起义开始计算的,三国演义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不过正式的三国是从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同年10月曹丕逼汉献帝禅让,然后自己称帝,从这时开始才正式开始了三国的历史。

可见曹操死后中国历史才进去三国时代,也可以说由于曹操生前已经决定自己要当“周文王”,只有曹操去世“大汉”才会正式灭亡,三国时代才会开始。

随着曹操的去世,曹操之子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这样刘备也就有理由称帝了,公元221年刘备打着复兴汉室,为汉献帝报仇的旗号,依旧沿用汉的国号,历史上称为“季汉”或是“蜀汉”,但刘备称帝后最主要做的事是伐吴,报当年东吴偷袭荆州之仇。

公元222年,孙权见其它两方势力都称帝了,自己也想称帝却没有理由,于是只能先称“吴王”,但却使用皇帝才能用的年号,年号“黄武”,后来很多人都学孙权,对外称王,对内称帝或者按照皇帝标准享受。

直到曹丕死后(226年),公元229年4月,曹丕终于找到了称帝的理由“天意已去于汉,汉氏已绝祀于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数在躬,不得不受。权畏天命,不敢不从”,于是改元称帝。

这样三国形式正式形成,因此曹操不是三国时代的人物,曹操死后三国才开始,也就是说一大半的《三国演义》是在讲东汉末年的故事。

曹操败走华容道三笑孙刘是为了提升士气还是面子使然

都不是,而是为了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演义而来的,《三国志》属于记史,要遵守历史规律,志记中虽然它记有曹操嘲笑刘备之语,也记有刘备顺风点火之笔,但曹操在刘备点火欲烧华容道之前已经通过了华容道,奔江陵而去了。

而《三国演义》中曹的三笑孙刘情节安排,实际意图在于贬曹扬刘,因为其作者罗贯中的感情基础是始终把曹操这个人物放在“汉贼”的位置上,称之为乱臣贼子的,所以,他的智计在演义中总是处于拙劣之中。

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客观地看待每一个事物,是今天的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我们全面准确地分析世界的基本能力!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为什么没有统一天下

曹操66岁于公元220年去世,刘备63岁于公元223年去世,孙权71岁于公元252年去世,之所以没有实现天下一统;个人认为一方面确实是时运不济,因为太巧了这三位雄主都是杰出的英雄人物走到一块了,他们都是在东汉末年天下四分五裂、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情况下相继攻伐、脱颖而出的。大家都知道曹操和刘备是乱世雄主,而孙权能够稳住父兄江东六郡并且取得荆南六郡、交州九郡等地不断发展壮大,以及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赏,都足见孙权的能力也非常突出。

另外一方面,统一天下需要时间,很明显上天没有给曹操太多时间,汉末群雄割据也不可能短期内实现一统;曹操从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以兖州为基础,相继灭袁术、陶谦、吕布、袁绍、平定三郡乌桓等割据军阀势力、平定境内黑山军与动乱,这都需要时间,关键是接下来南下荆州赤壁之战和西进汉中之战等关键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严重阻碍其一统天下的步伐。

事实上,即使汉末群雄涿鹿变成了三分天下,各自政治势力与利益团体的联盟与角逐,都决定三国不可能短期内实现统一,蜀汉于公元263年被魏国所灭,公元265年司马炎建晋代魏,东吴于公元280年被晋国所灭,实际上三国之一蜀汉灭亡也是在曹操死后43年,三国一统是在曹操死后60年,正所谓“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历史的长河就在分分合合中不断发展前进。

三国时期的刘备和曹操,谁更胜一筹

三国时期的刘备和曹操,谁更胜一筹?

曹操和刘备谁更胜一筹?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自然是曹操更胜一筹!”无论是从自身的才干,还是从各自所具有的实力,都是曹操要胜刘备一筹,一言以蔽之:刘备与曹操没有可比性!

当你仔细琢磨时,还不完全是这样!

曹操虽然表面看,比刘备厉害得多,这是人们只是把眼光盯住生前。死后,刚好相反,曹操死后的声望就与刘备没法比了!

下面从四个方面举例分析:

1,曹操死后,被斥之为奸臣;而刘备死后被歌颂为仁义之君。

这一臣一君便有了天壤之别,这还不算。历史上称刘备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史书称之为先主。

曹操呢?历史上称曹操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刘备这昭烈皇帝自然要比曹操的武王要超出一个档次!

尽管曹操生前一直称自己没有野心,不想篡夺汉帝皇位,为此还专门写了《述志令》,让身边的人替他宣传,可是人们却说这是假的。曹操就是想篡夺汉帝皇位,就是一个奸臣。

刘备呢,也一直说自己只想匡扶汉室,不想做皇帝,最后还是做了皇帝,历史反而说刘备是仁义之君!

这到哪里能说清楚呢?

2,刘备有桃园三结义的传说响彻千古,这一点曹操与刘备更无可比性。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编纂的故事,史书上是没有记载的。

《三国演义》为何偏偏要为刘备编纂这么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呢?

主要原因当然是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非同一般。

曹操也有很多忠臣良将啊,为什么《三国演义》就不为曹操编纂这么一个响彻千古的故事来呢?

这说明曹操生前在某些方面还是不如刘备做得好!

3,刘备还有与孔明的鱼水传说,同样响彻千古,在这一点上,曹操也无法与刘备相比!

刘备和孔明的君臣关系,并不是一如既往地好得如鱼水关系一样。在益州那会儿,刘备身边有法正,刘备就冷落了孔明。只是法正死后,刘备身边没有了杰出的谋士,刘备才重新考虑孔明的军师地位。

曹操与荀彧的关系也很不一般啊,可是人们却说荀彧是曹操害死的,曹操冤不冤呢?

曹操与荀攸的关系也不一般啊!

曹操曾当着儿子曹丕的面说:“荀攸是你做人的表率,你要对荀攸十分尊敬。”

荀攸患病的时候,曹丕跪在荀攸的床前问候荀攸。

后来荀攸跟随曹操出征,途中患病身亡,曹操对此痛哭流泪。

如此忠诚的关系,《三国演义》也没有编一个感人的故事,反而说荀攸是反对曹操称魏公,被曹操害死的,曹操冤不冤呢?

4,刘备白帝城托孤孔明,本来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也被《三国演义》演绎得惊天动地!

曹操安排曹丕接班,保证了北方的相对稳定,《三国演义》也没有为曹操编纂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来!

这一切都说明什么呢?

从外面今天的人看来,曹操对郭嘉的贡献,对历史的影响是远远大于刘备的。可是人们总是称赞刘备,贬斥曹操,这是令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刘备当着庞统的面说过:“今指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称耳。”

刘备生前与曹操比着干,没有胜过曹操,殊不知死后比曹操的待遇好得多!

这就让人大跌眼镜了!

山野老人讲三国,不管您满意与否,都盼望您阅读后写两句想说的话!

为什么曹操被称为魏王而不是秦王或者楚王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被封为魏王。之所以,是魏王,是因为他的封地在以邺城为中心的魏郡。

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并逐步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占领了邺城。邺城北上直抵幽州,南下直达河洛。东西两侧连接太行山交通,再加上漳水,形成了密集的水陆交通网络,而且经济发达、户口繁众,正是霸业之基。当年,袁绍占领冀州后,就也邺城为幕府所在地,经营多年,设施完备。

建安九年,曹操攻破邺城后,“天子以曹公领冀州牧,公让还兖州”,从此曹操再没有返回许都,他在邺城营建宫室,兴修水利,并建立了行政决策机构“霸府”,并将文武百官迁徙到邺城。邺城和魏郡政治、经济地位逐渐取代了许都。此后,曹操以邺城为基地,征战四方,在对吴、对蜀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邺城三台 揽二乔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当然,曹操之所以迁都邺城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要避开汉献帝。当时在许都献帝周围还有一批忠于东汉政权的势力,特别是董承衣带诏事件的发生,更显得曹操离开许都,而把统治中心放在邺城的必要。同时,为了确保对邺城及周围魏郡的绝对掌握,曹操一方面逐步扩充魏郡与冀州的领土、人口,另一方面迫使朝廷给自己加官进爵,从冀州牧、丞相到魏公、魏王,这样加封为魏王后,邺城就名正言顺地成为他私人的封邑和藩国。

曹操有没有屠城

史书记载的曹操大规模的屠杀行为令人发指!《三国演义》中,新野刘备战败,全城的百姓都跟着刘备逃难,就是因为曹操这个杀人恶魔恶名在外,大家怕他再搞一次徐州大屠杀,听说曹操大军又杀到,百姓们争先恐后的逃命。

曹操的大屠杀。绝不亚于“人屠”白起和西楚霸王项羽。比如,根据史书记载,徐州大屠杀,他杀了有几十万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一次性坑杀了八万多人。这真是非常残酷,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

一、全城百姓跟着刘备跑路。

新野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战局不利,形势十分危急,镇守荆州的刘琮,居然又投降了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迫不得已,只得弃城而逃。

但刘备在撤退过程中,居然全城的老百姓拖家带口,都跟着刘备逃跑。

这一来,严重影响了刘备军队的撤退速度。

刘备不仅不怕这些百姓跟着自己,甚至还在城中贴出告示:

“无问男女老幼,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

书中如此描述,主要是为了体现刘备的仁义。刘备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百姓被曹操再次的屠杀。

那么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刘备跑?因为曹操大军杀到,大家都知道,他每到一处,很可能就会屠城。因此摆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还留在城中,听天由命。二是自己去逃难。但当时兵荒马乱,大家谁都不知道要往哪跑。第三种选择,只有就是跟在刘备的大军后面,似乎还有了那么一点安全保障。

通过这件事,刘备也收获了不少民心。

二、曹操的大屠杀。

《三国演义》中,虽然突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但对他搞大屠杀的一面 ,却没有过多的描写。

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根本没有所谓的“尊刘贬曹”,而是在替曹操洗白。

所以一般人印象中的曹操非常奸诈,老奸巨猾,攻于心计,但总认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却不知道他的大屠杀行为还有那么多。

曹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徐州大屠杀,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93年,因为曹操的爹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率领大军攻下徐州城之后,采取了报复行为,杀死了数十万人。

根据《三国志》记载:

建安三年,屠彭城……建安九年,屠邺城……。

又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

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曹操攻破彭城后,采取灭绝政策,所到之处杀得鸡犬不留,经过雎陵、夏丘这些地方,也杀的干干净净,杀了有几十万人,徐州城周围,被杀得荒无人烟,其罪行不亚于南京大屠杀。

遇难者太多,泗水河为之断流。

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时,曾经评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大家看看他的战争罪行,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有任何一点“可爱”之处?

由于曹操攻打下一个地方,经常纵容士兵,滥杀无辜平民,尤其在徐州这么一个重要的城池,搞了一次屠城,天下为之震惊。

根据《后汉书》,荀彧对他杀害无辜平民,实在看不下去,劝说他说:

“且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就能破之,尚不可保。彼若惧而相结,共为表里,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

荀彧的意思是讲:像你这么搞大屠杀,政治效果很不好,是会失去民心的,会招来老百姓的痛恨。将来你再攻打城池,人家就会坚壁清野 ,采取焦土策略,那就很难攻打下来了,破不了城就无法抢劫得物资,补充部队的需要,到那时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你这种做法对你夺取天下很不利。

但曹操我行我素,建安九年又犯下了大屠杀的严重罪行。荀彧继续劝告他说:

“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

荀彧讲:你在邺城搞大屠杀,滥杀无辜,已经让天下震惊了!像你这样下去不行啊!

曹操的大屠杀在史书中记载很多,根据《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诸如:

初平四年,屠虑、睢阳及夏丘……

兴平元年,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兴平二年,屠雍丘……

建安五年,坑官渡八万人……

建安十二年 屠柳城……

建安十六年 屠大陵……

建安十九年 屠兴国……

建安十九年 屠袍罕……

建安二十年 屠河池……

建安廿四年 屠宛……。

那么,这么多“屠”字,有没有冤枉曹操?有人会讲:屠在这里意思可能也就是攻克了城池,不一定是指大屠杀。其实,《后汉书》中讲得非常清楚:

克城多有诛杀,故云屠。

三.为什么要杀这么多人?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曹操生性残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很随意的。比如有个侍女服侍他午睡,只不过没有及时喊醒他,就被仗毙了。

所以,像他这种人,屠城这种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心理障碍。

2.立威。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兵荒马乱。曹操认为:通过制造恐怖,可以迅速树立威望,让潜在的反对派心生畏惧。

3.报复心理。曹操的徐州大屠杀,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而迁怒于全城的百姓,疯狂报复无辜平民。

4.补充军需、激励士气。曹操纵容部队在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让手下的军队通过抢掠得到财物,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很常用的激励措施。同时通过抢劫杀人,也能就地补充军需品,以利再战。

5.形势需要。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八万多袁绍的士兵。对这八万多人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全部接收,没有那么多军粮,如果把他们全部释放,将来可能又成为敌方的兵源。所以全部坑杀之。这个和白起坑杀赵国降卒、项羽坑杀秦卒,道理是一样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