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义是什么?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要设置节度使一职呢_节度使_潼关_河西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边令诚 节度使 潼关 河西

本文目录

  •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义是什么
  • 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要设置节度使一职呢
  • 如何看待唐代宦官边令诚
  • 唐朝元稹有诗词云: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什么意思
  • 唐宋明三朝冤死的著名猛将分别都有谁
  • 为什么安史之乱时,哥舒翰带领的陇右、河西镇的军队正面对决打不过安禄山的叛军
  • 赵国奸臣郭开和唐朝奸宦边令诚如何评价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义是什么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义主要是避免过早过多树敌,并且能让自己日后的登基显得名正言顺。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主要指的就是曹操。东汉末年,刀烟四起、群雄逐鹿,客观的讲,谁都没有一统中原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能把皇帝握在自己手里,就给了其他实力不济的小诸侯听命于自己的理由,毕竟皇上的话是一定要听的,至少不会联合其他诸侯来打自己,这一点在群雄乱战的局面下尤其重要,否则“枪打出头鸟”,实力越强就越有可能被群殴。

古人还是讲究君臣之道的,虽然造反篡位的事屡屡发生,但大多都还要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自己名正言顺的登上皇位以获得更多的支持,还能避免被后世辱骂。比如在地下挖出了个碑、鱼肚子里发现个纸条,再或者就是小孩的童谣什么的。曹丕称帝就是让刘协再三让位后才接受的皇位,还给了人家一个“献帝”的谥号,意思就是皇位是人家主动献出来的。

当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在有实力、大志向的诸侯眼里,这反而是征讨的理由,蜀汉伐魏提出的口号就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并指责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因而,在群雄争霸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实力!

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要设置节度使一职呢

“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李隆基中晚年葬送了自己奋斗而来的一手“好牌”,盛唐由盛转衰,开始了苟延残喘的起伏!李隆基作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自然知道要把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不然也不会有他摆平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任用良臣开创的盛世了!那么,并无糊涂的唐玄宗为何把大权交给节度使,并成为导致唐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呢?

有人认为,唐玄宗晚年宠信奸臣,沉溺美色,所以才导致了藩镇偷偷发展壮大,以至于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可事实上,唐玄宗设立藩镇节度使却是在他执政初期,即“开元盛世”阶段所干的一件重大举措,其初衷是为了解决长期困扰大唐帝国的两大难题:边患和财政危机。

唐王朝全盘继承了“西魏—北周—隋”三代关陇帝国的军国体制,持续不断地对外扩张,便是帝国军政机器运转的必然。因此国家刚从战乱中统一还没几年,人口还只有隋朝极盛时的1/4,(隋炀帝大业初年,户口800余万,唐高祖武德年间,户口仅仅剩下200余万),唐太宗李世民却不曾和汉朝建立后一般休养生息几十年,而是依仗着麾下一群猛将良将,将几十万百战精兵,迅速投入到对外开疆拓土中,开国百年时间里,四面八方同时开战。

  哪怕当时整个中原地区还远未得到充分开发,如湖南一带还十分荒凉,(整整五十年间才难得有一人中了进士,被称为“破天荒”,当地大员喜出望外,特意奖励70万贯钱),福建、岭南、贵州这些地区更遍布荒山僻野,原始丛林,

  唐王朝却依然长时间将大量的国力军力,持续投放到的距离中原万里之遥的雪域高原,戈壁荒漠,天山南北,和突厥、薛延陀、吐蕃、吐谷浑、回纥、铁勒、大食、突骑施、契丹、奚、高句丽、百济、日本、南诏等一个个此兴彼伏的对手交锋,进行着远东和整个亚洲的争霸战争。

  风卷战旗陌刀霍霍,烽火连绵葬敌万千,在铁骑蹄声和硝烟弥漫中,大唐帝国终于建立起华夏王朝前所未有的最大版图。唐太宗李世民也赢得了“天可汗”的称号,唐高宗更成为称霸亚洲的“天皇大帝”。

然而大有大的难处,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戍卫边疆需要付出非常昂贵的成本。比如在八世纪初期驻守西部的唐朝守军兵力约为五万,可是这五万人的军费开支却比京畿地区十几万人部队的开支更加巨大。到722年,整个帝国总兵力约为六十万,其中多数为边防守军。

虽然唐朝的边防军人数不少,但在保卫国境线上能做的努力却很有限。因为唐朝周边势力都是游牧或半游牧民族,他们的军队机动性高,且目标并非是为了占领土地,而是要以突袭的方式劫掠粮食、人口。大部分边镇只有数百人驻守,如果游牧骑兵大规模入侵,这点兵力显然无法应对。每当这个时候,唐朝中央就必须出动大规模军队,并临时任命有经验的军事统帅前往讨伐。可是这个过程却非常繁琐,效率极低,往往是当大军到达边境时,敌人早就已经撤回自己境内,消失在茫茫草原和戈壁之中了。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从唐睿宗(唐玄宗之父)执政后期开始就任命长期的节度使以指挥各防区。如果某个防区遭到进攻,身处边疆的节度使就能迅速作出军事部署而不需要像过去那样等待朝廷任命战地统帅和动员军队导致的长期延误。

权力下放的效果立竿见影,唐朝边防军在节度使的指挥下战斗效率大大提升。因此在唐玄宗即位后相继在边疆地区设立了九节度使、一经略使,总共十大藩镇,每个藩镇节度使拥有一大批直属军队(通常称“经略军”),其中兵力最多的范阳节度使拥兵达九万余人。此外,为了提高效率,藩镇节度使还被授予行政大权,可以在自己管辖的藩镇内任免官吏。

不过,节度使的设立虽解决了军队效率问题,但另一个问题却仍很突出,那就是长期面临的财政困境。唐朝从立国开始一直执行粗放式的财政政策,坚持不与民争利。因此唐朝百姓比较富庶,但中央财政却很吃紧。

唐朝疆域庞大,兵员众多,所以后勤支援就成了个大难题。把各地的粮食、物资集中到京师,再从京师统一运送至边疆地区是传统的做法,但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如此来回运输,加上沿途损耗,势必会造成惊人的浪费。《孙子兵法》中就提到过“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言下之意就是说,军队只需要吃“一钟”的粮食,但如果由中央从地方收取再输送到前线,需要付出“二十钟”的成本。

虽然唐朝各地的边防军都设有军屯,能部分实现自给自足,但军费的“大头”还是要靠朝廷拨款。可是唐朝国库本来就不宽裕,很难承受这样巨大的支出。为了实现高效率管理和运作,唐玄宗决定进一步下放权力,将藩镇所辖区域的财政大权交给节度使,让其实现自负盈亏。如此一来,节度使在掌握了军权、行政权之后,又进一步掌握了财权,藩镇俨然成为了节度使的独立王国。

当然,最可怕的还是安禄山。唐玄宗天宝时期,全国边境地区共有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安禄山一人担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威权之重,到达顶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玄宗之所以要赐予节度使很大的权力,实在是形势所逼之下的无奈之举。假如唐朝没有面临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外族的威胁,假如边境地区都歌舞升平、一派和睦景象,那就根本不需要在边境地区驻扎常备军队,也就不会设置节度使了。唐玄宗为了解决两大难题而设立了节度使,可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在几十年后,节度使却成了自他以后所有唐朝皇帝的最大难题。由此可见如何应对难题才是每个面临困境的人真正该思考的问题。

如何看待唐代宦官边令诚

我觉得唐玄宗李隆基不应该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话,处决名将封常清和高仙芝(当时是元帅),此举无异于是自毁长城。

要说起边令诚和高仙芝,封常清二人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起经历过生死的战友了,当初高仙芝翻越葱岭不远千里征讨小勃律,两人曾经一起带领将士们冒着风雨去作战,有过接触,高仙芝能得皇帝的欣赏以及看重重用,离不开当初边令诚主持公道帮他说公道话诉苦,之前无论高仙芝和封常清都对边令诚客客气气的,后来就有了不可调解的矛盾,主要是边令诚每事干之,高仙芝大多不听从。简单来说就是边令诚管的太多了,把手伸的太长了。

边令诚和高仙芝早就认识,在早前高仙芝立下大功的小勃律的战役中,边令诚就是高仙芝的监军,打仗的时候,总是会专门照顾边令诚,给他安排了不危险的驻守工作,两人的关系总的不错,但边令诚这个人也有缺点,不仅贪得无厌而且又卑鄙,他利用做高仙芝监军之便,向高仙芝提了许多私人要求,高仙芝不愿意违法作弊,所以大都好言拒绝掉了,因此边令诚就很记恨他,他才不管什么国家命运以及高仙芝对于平叛起的作用有多么重要,一心想弄死高仙芝。另外他嫌弃封,高二人送自己的礼物太少,不愿意巴结自己,就在李隆基面前诬告攻击高和封,说封常清夸大贼军兵势,动摇军心,高仙芝丢陕郡几百里,私自逃走。玄宗听信了边令诚的话,就赐了道亲笔密信,叫边令诚在军中处决封和高二人,杀了他们二人后,以至于朝中没有将领可以派到潼关,只得让哥舒翰去守潼关,当时哥舒翰年纪很大了。

唐朝元稹有诗词云: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什么意思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哀。

这两句是;(遗悲怀)里的,是本文最后两句,诚知;诚实,诚信,対待人要有诚信,诚实要守信用,不要欺骗对方。对夫妻而言论意情怀,岁月蹉跎诚与爱相于连连。此恨人人有,欺骗离别混情意意萧,人人心中都有同感恨情百味。特别是夫妻离别确有悲伤恨意入骨寒的感觉,一日夫妻百日恩,情是情,过是过,过射时候就有恨连指交错。

贫贱夫妻百事哀,人贫困的时夫妻离别就有恨在,百事紧凑怨怼你我。这不是原文解释,这从字面上抛意

唐宋明三朝冤死的著名猛将分别都有谁

大唐天下死的比较冤的猛将有,薛万彻大将军,侯君集大将军,程知节大将军。李光弼大将军。宋王朝死的冤的大将?岳飞,刘琦。大明王朝死的冤的名将大帅多如牛毛,蓝玉,傳友德,卢向升,袁崇焕。熊庭弼。其中以大唐薛万彻最冤说了几句怪话便被斩首示众。

为什么安史之乱时,哥舒翰带领的陇右、河西镇的军队正面对决打不过安禄山的叛军

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哥舒翰身体不好造成潼关守军内部矛盾严重,内部政治斗争因素造成的出兵时机不对,哥舒翰个人指挥失误。

唐玄宗天宝年间,全天下有战斗力的军队都控制在十大节度使手里。十大节度使分别是范阳节度使(兵力91400人)、平卢节度使(兵力37500人)、河东节度使(兵力55000人)、河西节度使(兵力73000人)、陇右节度使(兵力75000人)、剑南节度使(30900人)、朔方节度使(64700)、安西节度使(24000人)、北庭节度使(2万人)、岭南五府经略使(兵力15400人)。

其中平卢节度使与范阳节度使、河西节度使与陇右节度使,两者经常兼镇(一人担任两个军镇的节度使),是全天下最重要兵力最多战斗力最强大的两个重兵集团。平卢、范阳被合称为东统,河西陇右被合称为西统。安禄山长期统领范阳平卢、哥舒翰长期统领河西陇右,当时被视为两个实力相当的军事集团首领。

(电视剧《唐明皇》中的安禄山)

天宝年间,各军镇已经有了自成体系的倾向,门户之见非常严重,不是和本镇关系密切的人当节度使很难完全掌握局面。连曾经兼任四镇节度使的名将王忠嗣,兼任河西、陇右节度使时也遇到了严重问题,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不是本镇出身,威望远不如在其出身的河东和朔方。

安禄山和哥舒翰的地位,不仅来自于其长期担任两镇节度使,同时也因为二人都是从本镇一路升上来的,是本镇根基深厚。安禄山能长期担任范阳节度使和平卢节度使,除了唐玄宗过于崇信外,安禄山是本镇出身的节度使能稳定掌控军镇也有不小关系。安禄山叛乱前,哥舒翰因病在长安修养。

安禄山起兵叛乱时,同时兼任河东节度使,但对河东镇仅能控制一部分兵力,基本盘还是范阳和平卢。安禄山起兵造反前,派人劫持了在太原的北京副留守杨光翙,使河东镇自己不能控制的大部分军力暂时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无力威胁自己。

安禄山造反后,内地长期和平人不习战,更无有战斗力的军队,进军非常快。边镇军队短期内来不及入援,唐朝廷临时仓促招募了十几万新军,由高仙芝、封常清等人统领,自然毫无悬念的被击败,潼关以东包括东都洛阳短时间内被安禄山占领。

战线在潼关一带暂时稳定下来,边军陆续入援。剑南镇因为天宝年间征南诏,损失惨重,实力没有恢复。安西、北庭兵力有限并且太过于遥远,入援的主要是河西、陇右、朔方三镇。朔方军主力从山西入援,先稳定了山西局势,后从山西入河北,给安禄山后路造成很大威胁。

河西、陇右军则集结到关中,然后去防守潼关。当潼关大军汇集了河西、陇右军主力之后,前方统帅的选择就很有限了。从经历、资历、威望各方面因素考虑,最稳妥最合适的人选除河西陇右本地出身长期统军的哥舒翰外很难寻找了。虽然哥舒翰这时候有病在家不能理事,朝廷也不得不启用哥舒翰统领大军。

(电视剧《唐明皇》中的哥舒翰)

唯一可以代替哥舒翰的另一个选择,朝廷更加不可能选择,这个人叫安思顺。安思顺是安禄山的便宜堂兄(安禄山的母亲带着安禄山嫁给了安思顺的叔叔安延偃),在河西陇右系统任职数十年,担任过河西节度使,安禄山起兵时担任朔方节度使,不久被免职,由郭子仪接替朔方节度使。

朝廷为求稳妥不得不让有病在身的哥舒翰统领潼关守军,也可以看出此时军事体制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即使没有安禄山的造反,也已经到了必须进行大的军事改革才能避免严重危机的地步。

事后看,如果大唐朝廷选择其它资历威望不合适的人选,虽然冒险点,会面临指挥不畅可能会遭遇惨重失败,但也不会比选择哥舒翰更糟糕,但历史没有如果。

哥舒翰担任主帅后,身体原因不能正常履行统帅责任,手下分为两派互不服气内斗激烈,严重影响了军队战斗力。潼关守军同时还有封常清、高仙芝招募的新军残余,新军和河西陇右边军同样矛盾重重。河西、陇右军处在对抗强大的吐蕃帝国前线,长期与吐蕃作战,兵力战斗力不弱于范阳平卢,但特殊的形势严重了影响了战斗力。

同时,哥舒翰自己也涉入了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可能个人也有政治野心),引起了后方朝廷与前方军事统帅的相互拆台。哥舒翰有下属劝其留一部分兵力守潼关率大军回长安诛杀杨国忠清君侧,哥舒翰有点心动,还没有发动这个谋划就泄露到杨国忠那里。杨国忠非常惊惧,招募了一只万余人的新军求自保。哥舒翰则上书要求这支调这支新军守潼关,唐玄宗答应后,哥舒翰则很快将杀掉其首领,清洗杨国忠的人。自此哥舒翰与杨国忠矛盾更深,哥舒翰不敢真去清君侧,也对重重得罪了杨国忠很不安,更加速了身体状况的恶化,完全不能履行统帅职责,潼关大军内部更加混乱。

杨国忠惧怕哥舒翰继续谋划清君侧,不断劝说唐玄宗让哥舒翰早日主动出潼关与叛军作战。唐玄宗一方面被杨国忠眩惑,另一方面也对哥舒翰手握朝廷能掌握的大部分军队长期在离长安不远的潼关有疑虑,同时此时叛军的情况看起来也不利,就不断的派人催促哥舒翰快点出兵。

这一系列事件中,哥舒翰表现出了极度低劣的政治手段。主动的清君侧是造反的代名词,哥舒翰看起来又不像真有和安禄山一样野心的样子,况且身体条件也不允许。去控制杨国忠惊惧之下组织的小规模新军,更是无任何好处只有坏处的糊涂做法,哥舒翰真想要清君侧,这只新军无任何威胁,杨国忠想对哥舒翰不利,这只新军也没啥作用。哥舒翰这么做,除了深度得罪杨国忠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更严重破坏了前方大军与后方朝廷的相互信任。

杨国忠同样没有宰相的担当,在国家危难之际却将个人私利置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局至上,为私利而坏国事。

(电视剧《唐明皇》中的杨国忠)

唐玄宗李隆基同样丧失了作为一个优秀君主的能力,判断力出了严重问题,不能处理好臣下关系。主动干涉前方统帅的作战方略,引发了严重后果。

(电视剧《唐明皇》中的李隆基)

哥舒翰出兵前,安禄山处境相当不好。潼关前线双方处于对峙状态,朔方军进入河北和河北占领区的人民起义,叛军控制不了河北很多地方,洛阳与范阳的道路一度断绝,安禄山本人都一度都就是绝望了。如果潼关前线继续对峙,安禄山的处境会相当困难。

但即使潼关大军内部问题严重影响战斗力,大军与后方朝廷相互猜忌,都不至于导致哥舒翰在灵宝之战的惨败。种种不利因素,可能会导致作战不利,连续打几个败仗,损失很大,或者在与叛军主力进行的大决战中大败。而不是历史上哥舒翰的近20万大军被叛军两三万人的少量兵力打的基本全军覆灭。

哥舒翰本人指挥失当才是惨败的最重要直接原因。哥舒翰被安禄山部将崔乾佑指挥的少量兵力诱敌,进入了山间的不利地形,叛军乘机利用有利地形从高处攻击唐军,又纵火焚烧草车制造烟雾,让唐军陷入混乱,最后精锐骑兵从后方夹击,唐军彻底崩溃。战场位于黄河边上,无数官军被赶入黄河丧命。杜甫后来有诗:“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哥舒翰的低劣指挥,同样与恶劣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有关,一个完全履行不了职责的将军掌握着唐帝国最重要的大军,最终造成了悲剧。

灵宝之战后,安禄山叛军很快贡献潼关,紧接着占据长安。唐玄宗逃往成都。

河西、陇右军大部覆灭后,唐朝廷能掌握的最重要的一只军队,就是主力基本完好的朔方军。郭子仪再造唐室的地位,来自于他是此时的朔方军节度使。

赵国奸臣郭开和唐朝奸宦边令诚如何评价

谢谢邀请。

两个奸臣都是奸倿小人,而且是毁掉整个国家长城的无耻之徒。

秦王赢政解决了国内问题后,一身轻松,重拾太阿宝剑,决心统一六国,完成自己心中的理想。他有锐意改革的宰相赵斯和军事家尉缭子,当秦王政问计于二人时,赵斯分析了六个大国的情况,认为应该採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尉缭子此时根本不谈他的强项一一军事,而是令人出乎意料的说:“请秦王拿出库中金银,用财物去贿赂各国权臣,利用他们去扰乱、切断六国赖以扺抗秦国的法宝一一合纵。李斯与尉缭子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但是,尉缭子更加阴险、毒辣。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虽然屡遭败绩,秦军仍然于这年派桓齮部队越过太行山,向赵军攻击前进。

在赵王迁几乎崩溃时,突然想起一个人:老将李牧。于是从边远地区召回李牧,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立即拜为大将军,三朝元老李牧不负重望,两次重创强大的秦军桓齮部队。

对秦军恨之入骨的赵国百姓欢呼雀跃,他们视李牧为“国之干臣”。

秦王政清楚的明白,阻止他前进的,不是赵国军队,而是名震天下的李牧大将军。

李牧手下败将王翦希望秦王政改变策略,执行赵高和尉缭子的计谋,派奸细前往赵国都城邯郸,用金银珠宝收买赵国宠臣郭开。令其在邯郸战区散布李牧勾结秦国的谣言。

这个郭开是赵王迁的近臣,曾经诬陷过赵将廉颇,这次是重操旧业,老马识途,于是邯郸城风声四起,郭开又在赵王迁耳边唠叨,挑唆,昏庸的赵王迁背弃了这个救国于难的

战神,令人痛心的将其称为“背叛国家的奸臣“,诱捕了李牧,将其毫无怜悯的予以斩首!

继亷颇以后,赵国再次犯下低级错误,赵国有如此自毁长城的国君,有如此卑劣、猥琐的小人,纵有满腔热血的老百姓,也挽救不了灭亡的命运,郭开终于打开邯郸城门,赵王迁被王翦处死,不知有何面目见李牧于九泉之下。

郭开避居秦国,拜为上卿,为了转移脏款回到邯郸,为道上豪梁所杀。

唐朝权宦边令诚,既贪婪又无耻。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春,安禄山在一大批唐朝旧臣的拥载下,在洛阳建立大燕朝,自称皇帝。但是战局仍然呈胶着状态,叛军面临各地军民联手阻击的困境,连书法家颜真卿哥俩都甩掉大号抓笔,抓紧了红缨枪,坚决抗击安逆叛军。

潼关,通往关中的唯一关口,唐玄宗派名将高仙芝镇守潼关,大将郭子仪、李光弼上书玄宗,应该釆用固守策略,千万不可轻率出战。然而,在双方僵持阶段,唐玄宗却昏庸的做出了一件自毁长城的蠢事。

唐玄宗派宦官边令诚作为监军一同出发潼关。其实两人早已相识,关系也不错,不知出于什么目的,边令诚毫不客气的向高仙芝索贿。高仙芝只能委婉拒绝,于是边令诚怀恨在心,置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不顾,一心要置高仙芝于死地。

毎日的战场塘报要600里加急送往长安,由边令诚负责,他在塘报中诬告:“......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口粮,临敌退缩潼关固守云云”。

玄宗自然听取边令诚的话,于是大怒,命令边令诚传旨将高仙芝斩首,高仙芝临刑前高呼:“我遇敌而退,死则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谓我盗减粮赐则诬也!”

此后,大唐再也没有有能力和声望的大将镇守潼关了。

边令诚的结局和奸臣郭开相似,当安祿山攻击长安时,边令诚等打开城门迎叛军,逃出长安时,为以后的肃宗所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