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遇上中伏,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吗是不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今日入中伏,老人说今年是“秋包伏,母伏头”,有啥预兆_中伏_大暑_立秋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中伏图片 中伏 大暑 立秋

本文目录

  • 大暑遇上中伏,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吗是不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
  • 今日入中伏,老人说今年是“秋包伏,母伏头”,有啥预兆
  •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为什么呢
  • 最热在中伏”今年中伏有多少天为啥中伏这么热
  • 末伏到,农村俗语“秋后一伏热死人”是啥意思末伏比中伏还热吗
  • 今日夏至,俗语“夏至三庚入伏”,啥意思今年啥时入伏呢
  • 明天入中伏,俗语“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2021年景好吗
  • 马上小暑了,农村俗语“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今年大暑热吗
  • “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啥意思今年大暑在中伏前还是后

大暑遇上中伏,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吗是不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

谢邀!自带表情包的题,值得认真答一下~

首先,大暑必须遇上中伏!

我不是说大暑和中伏一定会同一天来,但必须大部分重叠。稍微想一想就知道了嘛,都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这是说一年中中伏最热吧;而大暑的本意就是比小暑更热,而大暑之后就立秋了,气温由盛转衰,所以大暑就是一年当中最热的节气。一个节气15天,中伏10天或者20天,都是最热的时候,自然是要交叉重叠的。

从近五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大暑和中伏重合度是非常高的。其中2015年7月23日、2016年和2017年7月22日,都是在同一天迎来大暑和中伏;2018年差距大一些,大暑是7月23日,中伏头一天是7月27日;2019年是相差一天,7月22日中伏头一天,23日迎大暑。

其次,当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刚才已经说了,“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另外,“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大暑本意就是指比小暑更热,而且是热到极点的意思。

东汉的刘熙在《释名》中是这样解释“暑”的: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

可以发现东汉时代就已经用蒸笼来形容这种闷热的桑拿天儿了。不过这“气极脏”,大家不要理解为空气,而是描述那种因高湿度而粘糊糊的暑气腾腾的感受,所以才叫“龌龊热“呢。

最后,大暑节气也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候哦!附赠大暑节气期间的高影响天气~

今日入中伏,老人说今年是“秋包伏,母伏头”,有啥预兆

今日入中伏,老人说今年是“秋包伏,母伏头”,有啥预兆?

今天入中伏,中国传统的三伏天,到了今天就正式进入了“上蒸下煮”的日子。此时,江淮地区进入伏旱期,干旱少雨,全年大部分雨水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倾泻在河南、河北等华北地区。

每年的立秋一般都是在三伏天的中伏里,从气温上看,立秋的温度和小暑、大暑的温度差不多,而不是到了立秋温度就降下来了。所以,立秋的天气还是非常炎热的,如果,这个时候突然感觉天气凉快了,就要担心台风可能要来了。

有人说大暑节气里热点好,有人说凉快点好,那么到底是热好还是凉爽好呢?我们看看古人留下的农谚是咋说的!

农谚说“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按古人的总结,如果大暑节气的炎热程度不够,那么到了立秋之后还要热上一段时间。这是从感受上来说,按古人的经验,如果大暑不炎热对庄稼的生长也是有影响的,有“大暑不暑,五谷不谷”的说法。从这两句农谚来看,大暑节气里温度高还是有利于丰收的。

其实,到了立秋温度并没有下降,那么为什么古人把温度和小暑大暑差不多的这段时间叫立秋呢?主要是因为古人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古人认为,到了立秋,温度虽然仍然炎热,但是不再向上了,而是有了向下的趋势。提醒人们再坚持一下,天气就凉爽了。

那么什么时候凉爽呢?

到了“入秋”天气就凉爽了,但我们要明白“入秋”和“立秋”并不是同一天。“立秋”是节气的名称,到了这天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是“立秋”,而入秋就不一样了。“立秋”之后连续5日日平均气温小于22℃便视为“入秋”。

因为,在气候学上,常以“立秋”之后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下的始日划分为秋季开始。而且平均气温选取的是一天中2点、8点、14点、20点,四个时点的气温,综合平均而得。

所以,判断当地是否“入秋”,只要看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就可以。

如果说,“立秋”天气温度还很高,那么到了“入秋”天气就变得凉爽了,因为这个时候温度已经降下来了,大多数地区都是在处暑之后了。明白这一点,我们就知道每个地方的“入秋”时间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地方,每年的入秋时间也不一样。

农村老人说,今年是“秋包伏,母伏头”,是什么意思呢?有啥预兆?

要弄明白这句话得先了解什么时候入伏,和什么时候出伏。我们按古人“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的方法很容易数出来什么时候入伏和出伏。

按“夏至三庚数头伏”的方法:我们先看一下,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哪天。在日历上能够看到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庚午日,对应的公历7月16日,这天是头伏的第一天。

按“夏至四庚数中伏”的方法:我们来看一下中伏是从哪天开始。因为,两个相邻的庚日相差10天,所以,我们从7月16日往后数10天,就到了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了。很明显的能够看出,第四个庚日是庚辰日,对应的公历是7月26日,也就是今天。

但是,我们往后数10天,发现并没有到“立秋”,也就不符合“秋后一庚数末伏”的说法。所以,只能再往后查一个庚日是庚寅日 ,往后数10天就中伏就结束了。所以,今年中伏有两个庚日组成,分别是庚辰日庚寅日,一个庚日10天,两个庚日就是20天。

按 “秋后一庚数末伏”的方法:我们看一下哪天是末伏的开始,今年立秋是8月7日,往后查一个庚日,是庚子日,对应的公历是8月15日,往后数10天,也就是8月24日就正式出伏了。

明白上面这些,我们再来看“秋包伏,母伏头”,就很容易理解了。

老人说“伏包秋冷飕飕,秋包伏热死狗”,所谓的“伏包秋”指的是末伏开始的第一天刚好和立秋是同一天。刚才我们已经数过了,今年立秋是8月7日,而末伏的第一天是是8月15日,显然能够看出今年不是“伏包秋”。

“秋包伏”指的是“立秋”以后才开始进入到末伏,所以,今年是“秋包伏”。

“伏包秋”和“秋包伏”两者之间的差别是立秋后伏天的天数不同。如果,末伏头一天出现在立秋节气里,说明热天的数量上,立秋以后没多久就出伏了。而末伏头一天出现在立秋节气之后几天,说明热的天数相对多一些。

热的天数多,作物生长获得的积温就多,有利于籽粒饱满和成熟,粮食更容易获得高产。

再来看一下,老人是怎么判断今年是“母伏头”的?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单日为阳为公,双日为阴为母。也就是说,在农历单日入伏称为“公伏”,双日入伏称为“母伏。上面我们已经数过了,今年入伏时间是公历7月16日,农历六月十八,明显能够看出来,今年是“母伏”。

写到最后:

古人留下的农谚俗语都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是古人长期和自然相处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就行了,每个地区气候环境不一样,不能硬套这些农谚。还是要随时留意天气预报,在极端天气来临之前做好相应措施才是关键!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为什么呢

在农村,有句俗语“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每年到了夏天,尤其是进入三伏,闷热难忍,每天都想待在空调房里,拿着西瓜,连着WiFi,在手机上刷着头条,是最惬意的事了。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按照阳历计算,一般是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10天,这三四十天,是整个夏天最难熬的。

最热的还是中伏,高温,闷热,潮湿,让人分分钟钟像是在桑拿房,今年中伏是20天啊!想想都觉得可怕。

伏天这么热是有原因的,夏天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直射时间长,辐射大,温度高。虽然夏至以后,白天变短,夜晚变长,但是入伏的时候,感觉白天还是很长,太阳出来的早,下去的晚,太阳照射时间长,温度就高。

其实大家觉着的热,主要还是地表散发的热量,夏天太阳照射时间长,地表吸收热量多,晚上热量散发慢,再加上湿度大,就会感觉很闷热,到了中伏,地表温度累积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尤其是天上云彩比较低,下雨前的时候,尤其是闷热难受。

夏天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大,这也是伏天感觉闷热的原因之一。

夏天,7-8月份,西太平洋上方的副热带高压,影响到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气压下沉,导致天空晴朗无云,阳光照射时间长,地面辐射增温,在地上就会感觉很热。

进入伏天以后,天气闷热潮湿,要注意防暑降温。

最热在中伏”今年中伏有多少天为啥中伏这么热

三伏天是我们夏季永远发怵的日子,三伏天的热是我们心中迈不过去的一个坎,2021年已经过半,炎热夏季已经悄无声息的到来,这也意味着三伏天也要来了。

三伏天我们知道是天气炎热非常集中的时候,俗语有句话这样说“三伏里酷热,最热在中伏”,这说明中伏才是一年中气温最炎热的时候,今年的中伏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共有多少天呢?为什么中伏会这么热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些。

三伏天是指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伏天的总称,其实,每个单独伏天是独立的,并且每个伏天所要表达的意思也是不同的。

常识中,三伏天中的初伏只有10天,末伏也只有10天,但是中伏的天数就不是固定了,中伏有10天和20天之分,具体什么样的情形是多少天那是有严格规定的。

初伏入伏时间以“夏至三伏数头伏”的方法,即,只要我们知道夏至节气,并且找到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时间,并且是第三个庚日的10天时间,每年的夏至节气时间不一样,庚日具体时间也是不同的,所以每年的入伏时间不一样的。今年的夏至节气在6月21号,第三个庚日在7月11号,所以初伏时间在7月11号至7月20号共10天。

末伏时间是指从的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也是十天时间。今年末伏时间是8月10号至19号共10天。

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每年都都一样,不会改变的。但是中伏不一样,有10天和20天之分。对于中伏多少天也是有规定的:夏至到立秋这期间有五个庚日,中伏有20天,夏至到立秋有4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

今年夏至之后到立秋共有五个庚日,第一个庚日在6月21号,第二个庚日在7月1号,第三个庚日在7月11号,第四个庚日在7月21号,第五个庚日在7月31号,所以今年的中伏有20天,时间从7月21号至8月9号。

为什么说“最热在中伏”呢?

中伏时间从7月21号开始到8月9号,这段时间正是大暑节气(7月22号)到立秋节气(8月7号)之间,一般来说大暑节气比小暑节气要热很多,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说明大暑是真的热天带来的时候,立秋节气则是秋季来临的时候,气温慢慢下降,所以我们说中伏刚好在大暑和立秋节气之间,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所以这个中伏时间天气最热。

末伏到,农村俗语“秋后一伏热死人”是啥意思末伏比中伏还热吗

摘要:末伏到,农谚“秋后一伏热死人”是啥意思?末伏比中伏还热吗?

文/农夫也疯狂

立秋过去已经有几天了,农谚说“夏至三庚数头伏”,在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就进入头伏了,而立秋以后第一个庚日就是末伏,头伏和末伏都是十天,剩下的时间就是中伏了。其中多数年份中伏是20天,少数年份中伏是10天。今年从7月12日进入初伏,现在过去快一个月了。8月11日就要进入三伏中的最后一伏——末伏了。而在民间有农谚“秋后一伏热死人”,说的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末伏比中伏还要热吗?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立秋以后还有一伏,也就是末伏,并且末伏的天气依然还会比较热。古人用“热死人”不过是夸张的说法,就是为了突出立秋后并不会马上凉爽了,依然还会很热,要注防晒避免中暑。那中伏和末伏哪个更热呢?

老辈人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意思是说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是在冬至过后的第19-27天,而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是在三伏天。其中在三伏天又数中伏是最热的,由此可见,中伏是要比末伏更热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夏至的时候,太阳垂直照射地面,在天上的位置是最高的。理论上这一天是最热的,但是却并不是这样的。这个就和一天中在中午十二点钟的时候太阳是最高的,可却并不是最热的,要到下午两点钟左右的时候才是最热的。而三伏天要比夏至更热,也是这个道理的。

在三伏天中,中伏是最热的,这是因为进入伏天以后,地表温度逐渐升高了,并且地表每天从太阳吸收的热量也比较多,可是散发出来的热量却少。所以地表层每天都会有热量积累,并且是一天比一天多,因此也就一天比一天热。而到了中伏的时候,地表积累的热量达到了最大值,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加上在夏季的时候雨水比较多,空气湿度也大,而水的热容量要比空气的要大得多,这样就在夏季的时候,天气不仅很热,而且还很闷,就像一个大蒸笼一样,因此三伏天也被称之为“桑拿”天。

中伏和末伏相比,在中伏的时候气候的特点是不仅很“热”,而且还是以“湿热”天气为主。可是到了末伏,都是在立秋以后了。每年到了立秋以后,虽然天气还很热,但也仅仅是在白天热,尤其是中午热上一阵子。到了晚上和早上,气温还是比较凉爽的。

今年的末伏就要到了,但是因为台风利奇马得到来,其不仅带来了雨水,而且还带来了降温。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在立秋以后下雨,这样利于降温,因此今年的末伏期间并不会太热的,相信不久就会过去了。但是在出伏以后,还有可能会出现“秋老虎”天气的。

今日夏至,俗语“夏至三庚入伏”,啥意思今年啥时入伏呢

请点击关注【乡村关中】, 分享不一样的“三农”精彩。

现在,天气越来越热,时令进入夏季。按照24节气的说法,到了夏至夏天才真正到来。今年6月21日为夏至,这是一年24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是夏季中的第4个节气。其中,关于夏至节气的俗语在民间流传很多,而这句俗语“夏至三庚入伏”,说得又是啥意思呢?那今年啥时入伏呢?作为“三农”领域民间观察员的【乡村关中】结合农民的生活实际,以及农村老人所说情况,和大家交流一下看法,具体如下:

第一,“夏至三庚入伏”俗语的意思。

这句俗语中的“三庚”,指的是夏至日往后数的第三个庚日起开始入伏。那么,这个庚日是怎么来的呢?过去,我们民间纪年纪时法采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方法,形成了60年花甲子和24节气的纪年纪历法。其中,“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那么,这里面的“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二者相配合来决定的。“庚”在天干中排第七位,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的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今年,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26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6日,第三个庚日就是正式入伏的时间7月16日!

第二,古人传统推算“三伏”的方法

按照过去人们对于节气计算的方法而形成的规定来看,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因此统称为“三伏”,其天数为40天。但现在因为以阳历纪年法为主,民间采用阴历纪年法,由于庚日在阳历中的日期每年都有变化,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就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是在7月中旬入伏的。一般情况下,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数并不是固定的。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那“中伏”就为10天;当出现5个庚日时,那“中伏”就为20天。而今年夏至到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那今年的中伏就是20天。

第三,今年三伏天的天数及注意事项。

上面,我们说明了三伏与夏至交织的关系后,那今年2020年的“三伏”天气具体时间为,7月16日~7月25日的这10天为“初伏”,7月26日~8月14日这20天为“中伏”,8月15日~8月24日这10天为“末伏”。实际上,近年来天气变暖,夏季天干气燥,进入“三伏天”更是最炎热的时节。大家一定要防暑降温,饮食要清淡,多饮水,高温天气尽可能减少繁重的体力活动。

总之,农村俗语都是很现实的反映了农村各方面的变化,俗语“夏至三庚入伏”是给我说明了节气变化带来的气候变化情况。相对来说,这句俗语是具有深奥的知识,有的人一时半会看不懂所描述的真实意义,但还是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进入三伏天,天气炎热,根握天气变化,做出合理的应对,保持身体健康。

我是职业农民【乡村关中】,我们一起关注“三农”动态,解析“三农”热点,剖析“三农”万象,探索“三农”规律,推动“三农”发展。你对此有何看法?欢迎留言分享。

明天入中伏,俗语“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2021年景好吗

“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说的是,如果大暑出现在中伏的前面,就预示着今年的粮食生产可能会出现欠收的现象,严重的话还会是灾荒年?

今天是农历的六月十二日,公历的七月二十一日,是中伏,而明天农历六月十三日是大暑。因此,今年的大暑是排在了中伏后面,成了“中伏包大暑”。

中伏是从7月21日开始共计20天,大暑是7月22日,很明显大暑不在中伏前。所以,2021年不会出现“大暑中伏前”,更不会有“必定是荒年”的现象。

因为,“中伏包大暑”,在民间代表着立秋后还会有较长一段时间,天气还是比较炎热,但这种天气对秋季庄稼的成熟非常有利。

为什么说“大暑中伏前”,就会出现灾荒的情况呢?在过去,农业生产与节气的关系很密切,在不同的节气,气候是不相同的。如果大暑在中伏前,就会导致中伏的时间会缩短,只有10天,而中伏一过就是立秋节气。早立秋冷飕飕,立秋后,气温很快就走低,五谷还没有晒透,就来了秋风,使五谷熟不透,会出现收成减少,欠收的现象,严重的会导致灾荒年。

正因为节气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所以古人非常重视24节气。古人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不少切合实际的农业俗语,就是要指导农业生产,确保农业丰收。

当然,这些现象主要讲的是在过去,农业科技不发达,靠天吃饭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如今,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靠天吃饭,即使出现“大暑中伏前”,也不会出现“必定是荒年”的现象出现了。

图片来自网络

马上小暑了,农村俗语“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今年大暑热吗

夏至过后,不知不觉小暑已经慢慢的临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也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季节,这几天很多地区气温已经爬升到相当高的温度,夏季的酷热也已经正式开启了大门,夏季除了要多饮水之外,还要注意饮食,以及休息规律,尽量别熬夜过久,夏季本身睡眠质量就不好,没有充足的休息是很难有饱满的状态工作。

农村俗语说的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意思很明显指的是,小暑期间的温度如果很高,已经达到了全年的最高峰值,那么在大暑期间的天气,就会慢慢的变得凉爽,这句俗话老话说的有没有道理呢?

冬季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数九歌,也是指九九八十一天的冷天气,在各个阶段期间的展现,其实夏季也是有数九歌的,只不过夏季的数九歌跟冬季正好相反,说的是关于热的阶段描述,冬季的数九歌是从冬至开始,夏季的数九歌自然要从夏至开启: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如甜蜜;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五九四十五,树梢轻风舞;期间是这段时间最热,在往后就是凉爽的天气,按照数九歌计算,最热的莫过于是四九期间,那么四九是在什么时候呢?

今年的夏季四九是在7月19号至于7月27日,这个时间段是四九天气,而在四九期间也是处在小暑期间,还横跨了大暑节气的头几天,在四九期间天气是最炎热的说法是很靠谱的,这个期间也正值入伏之后的头伏天气,今年7月12号开始头伏,头伏是在7月12号至7月21日,入伏之后的天气也是最热的天气,在此期间也正值四九天,这段时间最热,也是小暑节气期间,所以按照农村的老话来说,等到大暑节气过后,天气就会变得凉快一些,而大暑期间也正值数九歌的五九四十五,树梢轻风舞,天气开始变得不是那么的烦闷,空气也开始了流通。

对于炎热的夏季,跟节气的变换确实存在着关系,像我们熟知的农村老话:三伏不进秋来到,每年的中伏期间,立秋节气就会准时的来到,虽然还是处在三伏期间,但这种热度早已经跟刚开始的火辣,变的温和了许多,炎热的天气,也到了强弓之末,而立秋之后,虽然白天还是那么的炎热,但在早晨和晚上,风儿已经开始吹起,一丝丝凉意开始蔓延,也宣告着酷暑已经慢慢的离我们越来越远。

农村的关于天气的俗语老话,都是多年的经验积累,由于是对于节气的谚语,很多时候还是很靠谱的,今年最热的天气应该也是在小暑和大暑期间,但对于现在的天气,只有更热,而且是一年比一年热,这点是真的让我们对于夏季,要怎么熬过苦夏,才是应该去面对的,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谢谢。

“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啥意思今年大暑在中伏前还是后

种了一辈子的地,天天同庄稼打交道;做为一个地道的农村人,也很喜欢和大家探讨一些有关农业农事方面的问题。

先说一说今年大暑是在中伏前,还是在中伏后呢?今年入伏是在7日11日,那么,7月21进入中伏;大暑交节日则是在7月22日。所以,今年的大暑是在中伏后。

再来细述一下,为啥说: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

大暑是指天气进入最炎热的时段;谚语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同样是说中伏也是在天气最热的时段。如果大暑中伏前,二者前后顺序,就更加延长了一年中最为酷热的天数。假如是在中伏后,二者叠加,酷热的天数就相对减少几天。

大暑中伏前荒年又有啥关系呢?因为炎热天气时间延长,也就相对增加了降雨的次数;而下雨天杂草生长又特别迅速,加之种地人又无法下田劳作及时锄去杂草。至使田间野草丛生,如荒地一般,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荒年

所以,这里说的荒年,并不是因为粮食欠收而造成没饭吃的荒年;是指农田因天气原因,不能及时除去荒草而产生的荒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