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孙子辈一定要回去奔丧吗?“吊丧”和“奔丧”有何区别两者是一回事吗_奔丧_丁忧_去世

本文目录

  • 老人去世,孙子辈一定要回去奔丧吗
  • “吊丧”和“奔丧”有何区别两者是一回事吗
  • 疫情之下,家里老人去世,子女不能回家奔丧该怎么办
  • 服刑人员家里有白事,可以回家奔丧吗,需要什么手续
  • 家中亲人去世,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回家奔丧,为何古代叫丁忧呢
  • 什么叫奔丧呢如何奔丧的
  • 老话说:报喜,奔丧!但是朋友的岳母过世,没通知,是去还是不去
  • 感觉爷爷从来不疼我们,他昨天去世了,我们三姐妹要回去奔丧吗

老人去世,孙子辈一定要回去奔丧吗

当你在提问中强调“几个月的宝宝““十个小时“这些关键字的时候就能看出你不想回去,你是嫌麻烦,而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不谢

“吊丧”和“奔丧”有何区别两者是一回事吗

“吊丧”一般指死者生前的街坊四邻、战友、朋友、同事前去吊唁,俗称“吊丧”。

“奔丧”是指死者生前直系亲属或五服以内的堂亲前去祭奠、守灵俗称“奔丧”。

疫情之下,家里老人去世,子女不能回家奔丧该怎么办

现在正是疫情期间,很多城市都是在封闭状态,如果家里老年人去世,远在外地的女儿们,想回来奔丧,真是不允许的事,因为疫情的关系,都害怕把外地的疫情带到自己的家乡来,到时候会伤及无辜,也会有家乡的人民带来麻烦,但是这个无可奈何,真叫儿女们揪心。

我这里有个真实的故事,就在几天前,我表舅妈去世了,就给我们打电话,招呼我们去送她老人家一程,我表舅妈家在本市农村住,我们去参加也是很方便,因为我们是一个市。

我们开车到农村去的时候,刚到她们的屯子边上,就看到有人看管通行,我们拿出手机出示健康码,在量体温,一切都正常才放行,等到我们到表舅妈后,就看到屯中人都去参加,但是也没有多少人,因为不让人太聚集。

我们到那里后,就听我舅说我两个表弟在外地都没回来,如果回来都得隔离14天,等到他们隔离完后,去世的老人真的等不起,我跟我表舅说,现在正是疫情期间,我们要全民抗疫,无条件的服从规章制度。

在本市的亲朋好友,到场的屯中各位老少爷们,只能仰仗这些人帮助我表舅料理我舅妈的后事。

但是在疫情期间,办白事也是简单,不让人员太聚集,只是够用人手就行,也不让办酒席,人们办完事以后都各自回家吃饭,有十多个人就把这些事情办齐了。

现在都是新事新办,也不用人去抬着棺材,用个拖拉机拉着棺材就上山了,等埋上后也没有太多的礼仪,家人们带着悲痛心情就下山了,屯中的老少爷们都抄近道回家了。

现在正是疫情期间,在本市的还算可以,但是不能人员聚集,虽然这次我两个表弟没有回来送他妈妈一程。

但是他们在视频中已经跟我表舅妈做了最后的离别,虽然那一刻很沉重,但是他们终归见了自己妈妈最后一面,也了去了遗憾。

他们没有亲自回来送自己妈妈,他们也会感到很心痛,但是他们也有值得表扬的一面,舍弃小家顾全大家,不给屯中的老少爷们添麻烦,你说值给他们点赞吗?

服刑人员家里有白事,可以回家奔丧吗,需要什么手续

大伯去世的时候,叔叔就提议过看看能不能想办法让监狱里的大堂哥回来奔丧(打幡摔盆),但咨询了一下,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大伯去世当晚,商量后事时叔叔说大堂哥是独子,大伯下葬无论如何都得让大堂哥回来一趟,话虽如此,但事情哪有那么容易?

我们拨通了当初帮大堂哥打官司的律师的电话,问他相关事宜。律师回复说,现在我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服刑人员是否可以回家奔丧,但有罪犯离监探亲和特许离监的相关规定。如果确实有必要让服刑人员回来一趟,那就让服刑人员向监狱管理人员提出书面申请。

随后律师又发来了《罪犯离监探亲和特许离监规定》的内容:

《罪犯离监探亲和特许离监规定》

第十一条 对于同时具有下列情形的罪犯,可以特许其离监回家看望或处理:

(一)剩余刑期10年以下,改造表现较好的;

(二)配偶、直系亲属或监护人病危、死亡,或家中发生重大变故、确需本人回去处理的;

(三)有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病危或死亡证明,及当地村民(居民)委员会和派出所签署的意见;

(四)特许离监的去处在监狱所在的省(区、市)行政区域范围内。

看了这些,大堂哥确实是符合要求的,大堂哥当初被 判了6年,去年有过一次减刑,监狱也在辖区内。

尽管如此,让大堂哥回来奔丧还是不现实:

1.手续繁杂

首先我们要去县里开死亡证明,然后是村委会证明,派出所证明。有了这些证明大堂哥还要写申请,再等批复。

2.时间等不及

我们老家有人去世,一般是3天内下葬。想让大堂哥回来就得跑各种证明,到医院开死亡证明要时间,到村委会、派出所开证明要时间,把证明送过去要时间,写了申请等批复要时间。所以,即使是跑这些手续都顺利,时间上也等不及。

3.即使回来也无能为力,只会让家属更伤心。

根据相关说法,特许离监狱时间仅有一天,晚上就得回到监狱。就算能让大堂哥回来,他也什么都做不了,打不了幡、摔不了盆,只能在远处看上一眼。结果只能是大堂哥伤心,家属更伤心。

写在最后:

考虑到种种原因,我们最后还是打消了让大堂哥回来奔丧的念头。其实,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当初的选择是对的,让大堂哥回来又能怎么样呢?不过是徒增烦恼罢了!

让服刑人员安安心心的在里面好好改造,争取早日获得自由才是最重要的,这也许是家属唯一能为他们做的了吧!

你们觉得呢?

家中亲人去世,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回家奔丧,为何古代叫丁忧呢

最近单位一领导的父亲去世了,他按照风俗,蓄须守孝35天。直到“五七”过后,才剃须理发。

由于领导的父亲属于高龄去世,因此我们也曾跟领导调侃过几句:“您这光蓄须还不够,得结庐而居三年呀,得申请‘丁忧’呀。如此一来,您这位置就空出来罗。”

当然,说归说,今人早没有了“丁忧”这一说了。这都是古代官员们的事了。

“丁忧”一词出自《晋书.袁悦之传》:

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

“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居丧也。”丁忧“就是遭逢居丧的意思。

在古代,子女按礼丁忧,任官者必须离职。期限三年,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汉代时,丁忧制度已经盛行,对于官员父母丧而不“丁忧”者,一经查出,将受惩处。

由于官员丁忧,须去职三年,这对于紧要位置而言,不利于政策的连续性。特殊时期,朝廷会行“夺情”,即强招这些丁忧期间的官员起复为官。

明朝张居正当年甚得万历皇帝倚重,其父去世后,小皇帝对他施行“夺情“,此举遭到了士大夫的强烈反对,当时被小皇帝压下去了。但后头张居正死后,这事又被翻出来。万历皇帝也翻脸不认人,把这作文章清算,使得张居正死后也没个好名声。

所以,在古代,丁忧很严肃,夺情要谨慎。远不像今天可以随意对待父母之丧。

也有把”丁忧”这事儿扩大化的。清朝的姚启圣就耍过这招,他因事与朝廷不谐,竟以家中乳母去世,申请丁忧。这就是利用“丁忧“做挟制文章了。

关于”丁忧”的这些事,都是古代传下来的礼仪制度。过去的人们,对于父母恩情,回报的形式是有规可循的,当然,这在表达了孝义的同时,也成为了政治斗争的手段之一。

什么叫奔丧呢如何奔丧的

奔丧指在外地工作的人,在得知长辈亲属去世后,急忙赶回去处理丧事。

至于如何奔丧,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视地方而定!但是及时处理遗体,这个是不用质疑的!

老话说:报喜,奔丧!但是朋友的岳母过世,没通知,是去还是不去

俗话说:“喜事待请,闻丧吊唁”。不是没有道理!

1,对喜事而言,除了直系亲属(又称直系亲戚),或没出五服(意思是五代人)的同村人以外,一般来说,其他的如:同学,同事,平日好友,生意伙伴等,都是需要主家给发请柬,人家才能来给你贺喜,很少有人不请自来!正所谓“喜事待请”。

2,而丧事则不然,除了离得稍远的亲戚,或不能及时得到“丧事的消息”的邻村亲属,或“三里五庄”的主家亲朋好友,需要“执事”(农村有的地方叫“大执”)派专人去“送信”以外,本村人,是不需要通知的,只要你听说了,就必须前去吊唁或帮忙。正所谓“闻丧吊唁”!

3,有些地区也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喜事请,丧事凑”,也是如此。……家有喜事,你必须通知你的亲朋好友,人家才能前来贺喜!……而丧事则不然,只要你听说了,就必须向前“凑一凑”,而且要尽早前往吊唁,吊唁完毕,还要等待“大执”给你分派任务。……因为葬礼是一个很繁琐的仪式,需要帮忙的人众多,所以,只要你听说了,尽量前往吊唁并帮忙。

4,谁家都有老人,谁家也都有丧事,当自家的老人去世的时候,别人都放下手里的“工作”或“农活”,来给你帮忙,现在,别人家的老人去世了,你必须前往吊唁或帮忙!

5,回到题主的话题,至于题主所说的“朋友的岳母”去世了,且没有给你通知,你大可以不去,除非你和你的朋友特别的“铁”!……但是,如果你朋友给你通知了,你就要随着你朋友一同前往吊唁才是!

感觉爷爷从来不疼我们,他昨天去世了,我们三姐妹要回去奔丧吗

你们姐妹是否去奔丧,和你爷爷已经没一毛钱关系,他躺那儿看不见听不到,你们现在是做给活着的人看,即使你们都不去,对你爷爷来说也没什么损失,反正一把火之后,尘归尘土归土,被人背后议论得是你们的父母亲,挨骂的是你们,人们会问某某人的女儿是否都死光了,不然爷爷去世也没一人来奔丧等云云。

做人啊,无论男女还是应该有点格局,不然难成事,这里先不讨论你爷爷是否重男轻女,在他那年纪即使有也不奇怪,那是社会普遍现象而不是你爷爷单个行为,做孙女的应该尽量理解释怀,而不是记恨终生。

对自己亲爷爷都这么充满敌意,你们会活的很累,这世道不可能每个人都那么友善,如果都去记仇,那你只能永远生活在阴暗里,何况你爷爷仅仅是不疼你们,没有打你骂你。

听老夫一句,姐妹们一起回去见爷爷最后一面,让你父母在世人面前有点脸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