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谁取经更困难,受苦更多?法显是哪里人_玄奘_取经_佛教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法显 玄奘 取经 佛教

本文目录

  • 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谁取经更困难,受苦更多
  • 法显是哪里人
  • 张骞,法显,玄奘等古代旅行家也徒步穿越过无人区,和最近不幸在无人区遇难的女生区别在哪里
  • 同样是西天取经,唐玄奘闻名于世,为何法显却没有几个人知道

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谁取经更困难,受苦更多

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西行取经,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都很困难,都吃了很多苦。相比起来,法显显然更困难,更苦。法显取经在前,玄奘取经在后。

后秦时期,法显等五人矢志寻求天竺戒律,于弘始三年(399年)自长安西行,涉流沙,逾葱岭,备经艰险,终于到达北天竺,中天竺等地。法显在天竺得到了不少经典,并学会了梵书梵语。他又到狮子国(今锡兰)搜求典籍,然后从海道归国。东晋义熙八年(412年),法显返抵青州,第二年到达建康。法显译出所获经典百余万言,还把亲身经历三十余国的见闻写成《佛国记》(又称《法显传》)。《佛国记》是一部研究古代中外交通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法显所历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兰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唐朝初年,玄奘(596,一说602年一664年)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僧人,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人,为了解决“纷纭争论,凡数百年”的佛性问题,毅然西行求法。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往印度取经。回国后,译成经论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和弟子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所亲历一百一十一国及得之传闻的二十八国的山川,风俗,宗教传说,是关于西南亚及中亚等地的历史,地理重要文献。

总之,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西行取经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一方面,他们除了翻译佛教经文,传播教义。另一方面,还带来了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中亚等地的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关于医学,音韵学,逻辑学的知识,还留下了哲学著作和大量的艺术遗产,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宝库。

法显是哪里人

法显(约337年〜约422年),东晋高僧,著名的旅行家、 翻译家。临汾人。他是中国僧人中最早去印度取经的人,比唐僧 (玄奘)西域取经早200多年。他感到“经律舛缺”,便于东晋 隆安三年(399年)偕同学慧景、道整等从长安(今西安)西 行,到天竺(今印度)等地留学,学佛教,学梵书梵语。

后赴 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于义熙八年 (412年)经海道抵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市崂山)。前 后14年,共游历30多个国家,行程2万余公里,带回很多梵本 佛经。法显此行历时之久,行程之远,经涉之险,在我国历史上 是前所未闻的。

回国后,在东晋首都建康(今南京市)道场寺与佛驮跋陀 罗合译经律论6部、24卷(即《大般泥洹经》及《摩诃僧祇 律》、《方等般泥洹经》、《杂藏经》、《杂阿毗昙心论》等)。又 记旅行见闻,撰成《佛国记》(即《高僧法显传》),为研究古 代中亚南亚诸国历史和中外交通提供了重要资料。

张骞,法显,玄奘等古代旅行家也徒步穿越过无人区,和最近不幸在无人区遇难的女生区别在哪里

最大的区别。目的不一样。信念不一致。追求完全不同。张骞、法显、玄奘都是带着坚定的信念走向无人区的。

公元前138年即汉建元三年。陕西汉中城固县人张骞率数百人的使团从长安出发,取道陇西,踏上了通往遥远西域的征程。此行的目的是为汉朝联络大月氏王,以发动对匈奴两面夹击的战争。

当时汉朝的西部边界只到现在的甘肃兰州。张骞刚刚进入匈奴的势力范围就被扣留。一扣就是十余年。期间匈奴一直对其笼络有加,不仅好酒好饭,而且赠以美丽的胡女为妻。但是,张骞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使命,一直暗中保存着代表汉使身份的符节。并且终于在汉武帝元光六年即公元前129年,寻机逃脱,历尽艰辛找到了已经西迁的大月氏人。

张骞在大月氏整整住了一年。使出浑身解数,磨破了嘴皮,也没有能说服安居乐业的大月氏。无奈之下,只能带着深深的遗憾。踏上返回长安的路途。为避开匈奴,张骞选择南路经青海羌人部落返回长安。但是悲惨的事情绝对不会只发生一次,路途中再次被匈奴俘虏。一年以后,方才趁乱逃回长安。张骞使团出发时的数百人,经过13年磨难,返回时仅剩他和副手堂邑父两人。张骞出使西域直线距离有三千余公里,大部分都是在无边无际的荒漠中奔波,没有为国效力,忠君报国的思想信念支撑他,那是不可能完成这一壮举的。

玄奘法师(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玄奘法师为清正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西行,冒险前往天竺求法。历经艰辛。

玄奘大师在沙漠中失手打翻了水袋,又找不到水源。一边念菩萨的名号,一边朝着沙漠深处前进,五天四夜不曾喝到一滴水,口腹干焦,头晕目眩,早就突破了身体的极限。甚至出现多次幻觉。就这样,他依然带着“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的信念朝着印度而去。历时19年取经路,行经110个国家,跋涉5万余里。终于取得真经,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法显大师则是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以近60岁的高龄(今日已是法定退休年龄),从长安出发西行,经六年才到达印度中部,于此地留学六年,归程经狮子国(斯里兰卡)等地,又历三年方回到中土。

法显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在这本书中,法显记载了自己在外15年,历经30多个国家,行程约4万里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获取、抄写经律典籍的过程。佛教史上每一部经典的获得与传译,都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西域的沙漠无边无际,沙尘一起,万物都会荡然无存。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走一两个月,都看不到人烟,也没有道路,行者只有沿着前人死在途中的枯骨,摸索前进。行走在这样一个陌生而恐怖的地区。需要的不仅仅是胆量和智慧,更需要的是无与伦比的信念。张骞、玄奘、法显的心中就存在着这种信念。有的是家国情怀,有的是对正教的向往。他们都心存一种正念,心有大爱,这是挽救黎民百姓,救万民于水火的大事。与此相比,自己身体的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人的生存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你的信念,那个女孩子已经失去了生存的信念,作为一个大学生,她是肯定知道走向无人区意味着什么。但她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就去了,也许她也是在找寻她的理想吧。但是给他的父母家庭留下来的是无穷无尽的忧伤!与三位古人相比,可能她考虑自己多些吧!

同样是西天取经,唐玄奘闻名于世,为何法显却没有几个人知道

谢谢邀请。

我简单阐述:

实际上在佛教界法显大师也是非常有名。之所以世俗间极少人知道,是因为:

1)佛教进入末法时代,极少有人了解佛教真义,更不用说中国大量的佛教牛人了。

2)玄奘法师时代离我们要比法显近几百年,况且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发达的时代,文献史料多的多。

3)玄奘法师翻译经典极为庞大,贡献要大很多。例如著名的《心经》,玄奘法师的译本最著名,广为人知。

4)玄奘创立了佛教历史上非常厉害的唯实宗,教义精妙,传承也很牛,出过“三车和尚”这样的大牛人。

5)唐太宗的推崇

6)西游记的影响-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西游记是反佛教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