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读佛经(人能把所有的佛经都读过来吗)_玄奘_梵语_唐僧

本文目录

  • 人能把所有的佛经都读过来吗
  • 唐玄奘西游求经,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一路上和到印度后是怎么和别人交流的
  • 《西游记》中,唐僧念的六本经究竟有何魔力,能命令地府送亡魂上中华富地托生
  • 《西游记》原著里,唐僧取经的本质,是否真像如来佛祖所说,用佛经渡东土众生呢
  • 唐玄奘取回的经文大家关注不多,而《西游记》是胡编的取经过程,大家都研究,为什么
  • 唐僧为什么不找个地方躲几年自己写几本经书糊弄皇帝,反正皇帝也不懂,而是真的去了
  • 历史上的唐玄奘是个什么样的人

人能把所有的佛经都读过来吗

我记得,有一位高僧讲过这方面的问题。高僧的大概意思是,佛经浩瀚如海,我们可能穷尽一生也读不过来。但同时高僧又说,泛泛地去读佛经,把佛经当作“理论”去研究,对人实在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莫不如从读一部佛经、一句佛号,一门深入的方法入手。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所谓“一经通、百经通”、“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条条大路归极乐”,来得更有现实意义。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叫“贪多嚼不烂”。意思是“贪大求全”的做事态度,不是我们做事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所谓的“贵精不在多”大概也是这个意思。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人生某一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最忌讳的就是“贪大求全”。不仅读经如此,生活人生中做一切事务,我觉得都应该如此。

因此,我相信高僧的这种说法。除了那些具有大智慧、福缘深厚之人,对于我们这些每日忙于生活的普通人来说,“一门深入”的做法,的确是个非常好的、修学佛法的好办法。另外,我们普通人毕竟不像出家之人,我们不可能脱离生活事务的束缚,把生活重心放到读经上面。可以说,如果能有时间坐下来,静静地读一部佛经。那么,我们也绝对算得上是“与佛有缘”之人了。

唐玄奘西游求经,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一路上和到印度后是怎么和别人交流的

谁说唐玄奘语言不通?恰恰相反,这位猛人可是会梵语的!

前一阵西奇妹写过一篇《没有GPS,唐玄奘是如何去印度取经的?》后,收到许多留言询问玄奘在取经路上经过了138个国家,他是如何操着熟练的外语问路的?好问题。小妹今天就来解答一下——玄奘的外语水平高吗?他是如何问路以及翻译印度佛经的?

一:唐玄奘其人:

在开谈之前,先暂时将我们记忆中的《西游记》擦除,今天讲真实历史。

▲玄奘西行路。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是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玄奘并不是从漂流瓶里捡来的孩子,相反,他有一个好出生。陈家的先祖是东汉名臣陈寔。他的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任北齐国子博士。到了玄奘父亲陈惠这里,仍是家学渊博,曾当过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玄奘则是家中的第四个儿子。

后来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了。唐太宗贞观三年(629)春,27岁的大唐高僧玄奘自长安出发前往印度取经。由于唐朝时对于百姓的出国管理非常严格,当时玄奘提出西行取经的申请,是被驳回的。但627年,意志坚决的他乘着长安闹饥荒,天下大乱时偷偷跑了出去。

后来经过了17年,行走5万余里,途经138个国家,玄奘将520箧,657部佛教经典带回了长安。回来后他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经典75部(1335卷)。并将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编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由于他的杰出成就,玄奘法师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

▲玄奘西行线路图。

现在问题来了,途径138个国家的唐玄奘,是用什么语言问路的?到达印度游历以及返回大唐后翻译佛经,他遇到过语言障碍吗?如果没有,那么唐僧的“外语”是如何自学成才的?

二:佛经是用什么语言写就的?

在讨论玄奘的外语水平之前,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佛经是用什么语言写就的?

我们都知道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如今的主流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据研究,隋唐时期印度的主要语言是梵语,而印度语就是从梵语演变而来的。虽然近代很少有人会使用纯正的梵语,即使是印度,会说纯正梵语的人也只剩下几万人了,但这并不代表梵语在唐代不普及。

参考文献发现当时从印度传出的佛经基本是由梵语编写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想要看懂佛经,首先就得学习梵语,才能将它翻译成本国语言。

三:玄奘会梵语吗?

会。

▲玄奘归来后,写了《大唐西域记》。

玄奘的梵语不仅达到了流利水平,还使用梵语写过几本著作,虽然已经失传。

其实大多数人只注意到玄奘的“唐代著名高僧”头衔,而他语言上的天赋则完全被他的佛学光环掩盖了。

其实玄奘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四:玄奘是怎么学习梵语的?

玄奘会梵语并且达到精通水平,有如下6个理由:

(1)古代早就有“翻译”这个职业了:

小妹要再次重申,古人远比你想象中的聪明。

中国最早出现关于“翻译”的记载是在周朝。古籍《册府元龟》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周公居摄三年,越裳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这一段话是说周公摄政三年的时候,越裳国向周公进献白雉鸟的故事。因为路途遥远,山川阻隔,所以语言不通,只能派了三个翻译官ABC进行三重翻译。即A给B翻译,B给C翻译,C再翻译给周公听,这才完成了使命。这也就是儒家经典《尚书》里“重译献雉”的典故。

而到了秦代时,已经有了“九译令”、“译令官”等专职翻译官,后来历朝历代官方也都会招募培养专职的翻译人员。所以翻译在古代中国也并不是一个特别稀罕的职业。

(2)唐代的语言环境很好:

再讲到唐代。

▲玄奘西行路。

玄奘生活的的年代是唐朝,而唐朝是古代中国除了元朝之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朝代,更何况是唐代国都长安。

说几个有历史记载的事例来证明外国人在唐代不稀奇:

比如武则天的贴身侍卫中有外国人。又比如《妖猫传》中空海和尚的原型人物。再比如我们现在去博物馆,能看到许多昆仑奴陶俑,这些都属于“外国人”。

(3)玄奘年少时师从多位高僧,接触多部梵语经典:

早年玄奘就接触过许多佛教经典,有些梵语基础。

玄奘家学渊源深厚,父亲是位大儒,所以从小就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幼年时,玄奘跟随父亲学习《孝经》等儒家典籍,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十岁时,玄奘也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了。此后他师从多位高僧,学习了《涅槃经》、《摄大乘论》、《法华经》、《维摩经》、《阿毗昙论》、《发智论》、《杂心论》、《成实论》、《俱舍论》等多部经典。

我们从这个小妹粗略整理的学习列表中可以发现玄奘自10岁开始接触佛经,并学习了非常多的经典,且师从多位不同地区的高僧,他的语言沟通水平应当是不赖,属于比较有天赋的。

后来因为学习内容较杂,笼括了中国北方的佛学与南方的佛学。由于当时南北两派对于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无法融合,执着的玄奘在百思不得其解之下,决心前往印度求弥勒论师,探究终极奥义。

(4)在西行前,向印度高僧学习过一段时间:

当然不能打无准备的仗,玄奘在西行之前也曾集训学习过一段时间梵语。

▲玄奘西行求取真经。

武德九年(626年),有一位叫“波颇”的印度僧人来到长安,在善兴寺译《大庄严经论》,传播印度高僧“戒贤”的学说。玄奘欣然前往,向波颇学习梵语,咨询佛法。在这个期间,他从波颇处得知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叫“那烂陀寺”,而佛学大师“戒贤”就在那寺讲授《瑜伽师地论》。

在这个机缘下,玄奘决心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融合中国佛学思想在南北两派上的分歧。

(5)到达印度游历时,有非常好的学习环境:

玄奘西行时,先到了今天克什米尔地区的迦湿弥罗国进修梵文,在他真正到达印度时,梵语水平应该已经很高了,起码在交流上不成问题。

后来玄奘又在印度停留游历了多年,在这期间接触的主要就是僧人。虽然印度语言体系较为庞杂,但梵语对于印度僧人来说就好比“普通话”,每个僧人都会说,玄奘能听懂,还能很流利地使用梵语对话,水平足以支撑他在印度参加过的那4场大辩论。除了听和说,玄奘写的也不错,在印度期间他用梵语写了几本著作《会宗论》、《破恶声论》、《三身论》(均失传)。怎么样?服了吗?

▲玄奘西行求取真经。

在印度求学期间,有了语言环境,玄奘的梵语水平自然就突飞猛进了。以我们玄奘法师的高智商,我敢说在17年后回到长安时,梵语水平已经相当于母语了。

(6)佛经知识范围不大,有专属范畴:

最后一个理由,佛经的翻译范围大多属于比较窄的“专属范畴”,也就是说不需要“面面俱到”。比如说计算机有计算机语言,梵语佛经也会有一个窄窄的专属范畴,以玄奘的语言天赋,翻译好这些窄范畴内容,绰绰有余!

五:玄奘如何翻译佛经?

说到佛经翻译,小妹顺带就来讲讲唐代翻译制度。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46岁的玄奘自印度回到长安后,就把此后20年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翻译佛经中。

成果当然喜人:共翻译74部,1335卷。

▲玄奘西行线路图。

不过,玄奘法师完成这些伟大的工作也非其一人之力,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这也就是唐代规模庞大、司职完备的“译场体系”。

玄奘的助手来自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其翻译职司包括译主、证义、证文、度语、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呗等十余种之多。

据《宋高僧传》记载,唐代译场的职司职能如下:

1)译主,为全场主脑,精通梵文,深广佛理。遇有疑难,能判断解决 

2)证义,为译主的助手,凡已译的意义与梵文有和差殊,均由他和译主商讨 

3)证文,或称证梵本,译主诵梵文时,由他注意原文有无讹误 

4)度语,根据梵文文字音改记成汉字,又称书字 

5)笔受,把录下来的梵文字音译成汉文 

6)缀文,整理译文,使之符合汉语习惯 

7)参译,既校勘原文是否有误,又用译文回证原文有无歧异 

8)刊定,因中外文体不同,故每行每节须去其芜冗重复 

9)润文,从修辞上对译文加以润饰 

10)梵呗,译文完成后,用梵文读音的法子来念唱,看音调是否协调,便于僧侣诵读 

11)监护大使,钦命大臣监阅译经。

就在这个完备的体系与助手们的帮助下,玄奘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

玄奘,他终于融会贯通了“南北”!

西奇妹说:

如果你和小妹一样,看完《西游记》再去看《大唐西域记》,会发现唐三藏根本就不是一个“是非不辨常被妖怪迷惑”的文弱僧人!没有大圣的保护,他也照样一步一个脚印,仅凭自己的凡人之躯,一路扛下了所有困苦,去往印度朝圣,穷其一生普度天下众生!

或许,这才是玄奘想要告诉我们的——信仰的力量!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给西奇妹,发表你的想法。

-------------------------------------------------------

答题者:西奇妹

参考材料:

玄奘:《大唐西域记》、

王钦若、杨亿、孙奭等十八人:《册府元龟》、

赞宁:《宋高僧传》、

伏生:《尚书》。

《西游记》中,唐僧念的六本经究竟有何魔力,能命令地府送亡魂上中华富地托生

在西游记中,唐僧给人留下的是孱弱无能、手无缚鸡之力的形象,但大家或许不知道,唐僧拥有一项技能,却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都没有的,这项技能非常实用,一旦施展可让人们对他奉若神明。那么,这到底是什么神通呢?

西游记原著第十三回,唐僧西天取经刚离开长安城,来到了两界山遇上猛虎,幸亏"镇山太保"刘伯钦相救。唐僧于是来到刘家借宿,恰好赶上刘父周忌,刘母吩咐"就浼长老做些好事,念卷经文,到后日送他去罢"。次早,唐僧敲响木鱼,念了五本经,分别是《度亡经》、《金刚经》、《观音经》、《法华经》、《弥陀经》、《孔雀经》。最后献过了种种香火,化了众神纸马,烧了荐亡文疏。

那么,唐僧超度亡灵的效果如何?原文:那伯钦的父亲之灵,超荐得脱沉沦,鬼魂儿早来到东家宅内,托一梦与合宅长幼道:"我在阴司里苦难难脱,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圣僧,念了经卷,消了我的罪业,阎王差人送我上中华富地长者人家托生去了。你们可好生谢送长老,不要怠慢,不要怠慢。"

显然,唐僧的这项技能就是超度亡灵,讲白了,就是他念经就能消了鬼魂的罪业,可以离开地狱超生到好地方。我们知道,地府条规森严,谁该受罪谁该超生那得十殿阎王说了算,可唐僧念一通经文,就让他们立马放人,究竟是唐僧的面子大,还是别的原因呢?

当然,唐僧乃如来佛祖二弟子金禅子转世,阎王或许也会给点面子,不过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别的和尚念经也有超度亡灵的功效,只不过没有唐僧那样立竿见影。因此,谁念经很重要,念什么经更重要。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唐僧念的六本经究竟有何魔力:

一、《度亡经》

顾名思义,乃超度亡人之经典。它由藏传佛教开山祖师莲花生大师在公元8世纪写成,经名为《中阴得度》,译为《西藏度亡经》,简称《度亡经》。核心要义:死亡并不是一件哀伤的事情,而是可能在瞬间得到完全的解脱。死后会立刻进入中阴状态,透过这个经验,即使最不成熟的人,都可以拥有纯洁的生命。

二、《金刚经》

即《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中影响非常大的一部经典,包含了大乘佛法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历史上唐玄奘曾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为最刚硬的金属,是金中之精坚者,百炼不销,能断万物,以此比喻斩断一切烦恼、痛苦,成就佛道的大智慧。

三、《观音经》

由于观音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观音经》被赋予了神奇实用、救苦救的功能,其中《十句观音经》最广为流传:观世音、南无佛,与佛有因,与佛有缘,佛法僧缘,常乐我净,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佛不离心。相传南北朝一位将军名叫王玄谟,打了败仗,很快就要被杀,后来念诵《十句观音经》一千遍,果然免去一死。

四、《法华经》

即《妙法莲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五、《弥陀经》

即《佛说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与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为大乘佛教经典之一,为净土宗所尊崇,被列为净土三经之一。此经于前半段宣说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的庄严以及阿弥陀佛佛号由来与意义;其后阐明劝导众生诵念阿弥陀佛之名号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六、《孔雀经》

又称《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依此经所载,持诵此经有止雨、祈雨、消灾等功效,而且能除恐怖、怨敌、一切厄难。西游记原著中,如来亲口道出来历:孔雀乃凤凰之子,出世之时最恶,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如来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被他吸下肚去。如来剖开孔雀脊背,欲伤他命,诸佛劝解封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

综合来看,唐僧念的这六部经书全部是佛教的经典。有四部的主角都是世尊如来,另两部则是观音菩萨、孔雀大明王菩萨。西游记让唐僧选择念这六部经来超度亡灵,暗示了如来、观音、孔雀大明王三位在佛门中的崇高地位。特别是提到那位孔雀大明王菩萨,为后文中他的兄弟大鹏金翅雕出场做足了铺垫。

《西游记》原著里,唐僧取经的本质,是否真像如来佛祖所说,用佛经渡东土众生呢

佛不度人!取的也不是佛经,傩神,傩教,傩经!啥是傩自己查,为什么阿傩迦叶本身都是婆罗门耆那教,世间也是如此,到了唐时以经更加入了其它宗教如摩尼教,等等,而唐僧真实取经所取的却是唯识的经法,而唯识的祖师爷却是提婆达多,跟悉达多是死对头!而取经本身对国人国家没有任何益处,大大弱化人的自我意志,都成了佛教的奴隶!

唐玄奘取回的经文大家关注不多,而《西游记》是胡编的取经过程,大家都研究,为什么

《西游记》是一部小说,非常精彩所以有影响力,本来的一部小说,一些“多事”的人又不当小说故事看,故弄玄虚,悟“道”去了。

而唐玄奘取回的佛经不是非常专业的人是看不懂的,而就算是很专业的人理解都有不同,何况大众?并且佛经西来客观地说对佛教是重大事件,对佛教信徒是重大事件,对普通大众就平淡平常了,为什么要去研究呢?

喜欢小说,喜欢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很正常呀,而故事容易被人所接受,当然也就容易被一些人想入非非。而佛经被佛教装点得很神圣,一不小心就“妄语”了怎么办?那可是要下地狱的!因此对佛经一般人最多也就是照字念念(还不一定读得准),意思么听大师们讲的,谁又能去过多“关注”呢?

总之《西游记》和玄奘取来的佛经本不是同一个东西,没有可比性,一个是少数人信仰宝塔尖上的“阳春白雪”,另一个是普通俗人大众茶余饭后的“下里巴人”,不可同日而语。

唐僧为什么不找个地方躲几年自己写几本经书糊弄皇帝,反正皇帝也不懂,而是真的去了

事实上,唐僧当时上书皇帝要求去西天取经,却等来唐太宗的回复:不准!此后,玄奘以偷渡的方式西去,一路上被大唐通缉,九死一生才到达天竺。

我们看《西游记》都知道,唐僧西天取经是唐太宗派遣他去的,而且还和他结拜为兄弟,从此玄奘法师西去路上,途经各国时,还有另一个身份——御弟。

但事实绝非如此!

玄奘在唐朝初年时,佛法修为已冠绝天下,但他觉得自己到了一个瓶颈,想要再提升,就必须去佛教发源地天竺学习上乘佛法才行。

于是,他在626年(贞观元年)集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僧人向朝廷上书,请求西去天竺求学。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几天之后却等来唐太宗李世民最简单的回复——不准!

唐太宗为何不准他去呢?

这是由于当时唐朝刚刚建立,虽然完成了大一统,但面临着外敌威胁,尤其是北边突厥的强大武力存在,威胁甚大。

西南边疆面临吐蕃的武力威胁,帝国外患严重。

这跟玄奘西去求学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很大!

因为那时候教育没有普及,文盲率很高。像玄奘之类的高僧,他们掌握着很多普通人接触不到的知识。

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和尚中还不乏通晓建筑冶金等专业知识的牛人(如鉴真),分分钟能把头脑中的信息转化为军事用途!

因此,出于防止这类人才流落他国,被敌国利用反过来对付大唐,李世民决定禁止这些高级人才出境,对玄奘更是不准离开长安。

而玄奘的西行之路,一直到三年以后才以偷渡的方式成行。

玄奘偷渡出国

629年,京师遭受霜冻灾害,引发饥荒,官府不得不让百姓自行离去谋生,玄奘借助这个机会,混在难民里得以离开长安,开始西行。

可没想到,当他到达大唐西部边陲凉州时,发现出不去了!

由于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双方剑拔弩张,边关实施了军事戒严,凉州城封城了!

没办法,他只能滞留在凉州城再看时机。

随着戒严时间越来越长,玄奘只好在凉州城一边开讲座传播佛法,一边观察时机。

玄奘不愧为一代佛法宗师,道场开了之后,每天来听的人越来越多,他能把最高深的佛法用最通俗的语言传达出来,就连文盲都听得津津有味。

很快,玄奘法师大名在凉州城迅速传开,但树大招风,这给他带来不小麻烦。

没过多久,很快凉州大都督李大亮派人给他传了一句话:

不许西行取经,请法师即日回京!

未经许可,偷渡出境很严重,官府不敢懈怠,于是准备将玄奘礼送出境(不是出国境,是送回长安)。

但他们忽视了宗教信仰的力量,关键时刻,一位名叫慧威的和尚伸来援手。

此人是河西一带的佛门领袖,消息灵通,路子很广,在他的帮助下悄悄离开了凉州城。

虽然离开了凉州,但玄奘心里沉重起来,因为这意味着它将成为通缉犯!只能隐姓埋名悄悄西行。

不久后,玄奘终于来到大唐西部边境最后一座军事重镇瓜州城。

但没想到,大唐的通缉令传播如此之快,政府效率如此高,他刚在客栈住下,就有官差拿着通缉令来找他了!

他心想,这下完了,西行计划就要泡汤了,可接下来官差的话却让他惊喜交加!

原来,这位官差也是个信佛之人,早就听说玄奘法师的大名了。

官差李昌当场撕掉通缉令,并提醒法师尽快离开此地,不然被别的官差发现就走不掉了!

虽然躲过一劫,可出城还是很难,一时半会儿也没法子,于是跑到当地一处寺庙拜佛,顺便求佛祖保佑。

就在这里,玄奘遇到了一个关键人物,送他出了城,却差点要了他的命!

他发现有个人一直躲在暗处跟踪他,于是当场说道:施主何人?跟着贫僧所为何事?

躲在角落的人被发现了,只好出来相见!走近后,玄奘一看,原来是个毛发浓密的胡人,外貌与孙悟空似乎很相似!

他就是玄奘西行路上遇到的第一个人——瓜州胡商石磐陀(孙悟空原型)。

原来此人也信佛,一直想找机会进入佛门,所以一直跟着玄奘,一来二往,玄奘看他态度虔诚,便收了他做首位弟子。

在石磐陀的帮助下,玄奘先是经他介绍与一位老者互换马匹,换来的是一匹适合行走沙漠的枣红马,随后在石磐陀的安排下出了城,进入大漠。

谁知在半路上,一天夜里,玄奘在半睡半醒中突然感觉到脖子上一抹寒意袭来!

睁眼一看,才发现石磐陀竟然把刀架在他脖子上了!

因为接下来是偷渡最后一步,越过大唐边境的几个烽火台,出去便是大唐国境之外。

但是,在烽火台取水的偷渡者一旦被那里的守卫发现便会被不由分说地处死,无一例外。石磐陀动摇了,他虽然好佛,但更爱惜自己的生命。

于是出现了把刀架在玄奘脖子上的一幕!

所幸玄奘十分冷静,当场回应道:我在佛祖面前起誓,如果过关时被卫兵抓到,无论如何也不会牵连到你。

最终石磐陀没下得去手,玄奘只好让他离开,自己独自踏上西行之路。

可能是运气太好,玄奘悄悄在大唐烽火台位置取水时,当场被士兵发现!

可没想到烽火台指挥官王祥也是一个佛教徒!

不仅没被抓,烽火台指挥官还给他补充了物资,并指引他越过剩下的几座烽火台,彻底走出大唐国境!

由此,玄奘开启了西天取经的异国之路,但真正的传奇,也从此开始!

玄奘的天竺求学路

出了大唐国境后,西域各国对于这位大唐高僧还是比较敬重的,倒不是大唐威名,那时候唐朝刚刚建立,没啥威名。

而是因为各国对于僧人一类人才都比较尊敬,毕竟古代嘛,科技不发达,找僧人做个法,求个雨还是常见的。

玄奘到达高昌国之后,还与高昌国王结为兄弟,还答应学成上乘佛法后再回高昌国弘法布教。

此后,一路上虽然没有人为阻碍,但穿越茫茫沙漠,翻越高山峻岭、走出大雪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古代越野装备极差,他经历九死一生才打到天竺。

到了天竺后,玄奘如愿以偿地找到了已年过百岁的戒贤法师。

这位老法师收了玄奘做关门弟子,并将自己的佛学知识倾囊相授。

五年之后,玄奘佛法大成!

他不仅研读天竺佛学,而且系统地学习了天竺国梵语和古印度语言以及逻辑学,最终完美掌握了那烂陀最高深的佛法与究极智慧。

学成后,玄奘又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游学天竺!

此后,玄奘花了三年时间,走遍整个印度半岛,领略各国风土人情。

640年(贞观十四年),玄奘返回那烂陀寺,并决定回国。

他的师父戒贤法师没有拦他,但向他提了一个要求——替师辩论。

当时印度的佛教有很多派别,有不少人总是攻击戒贤法师所在的瑜伽派,于是想开一场辩论会进行回应。

玄奘法师在这场辩论会上大放异彩,俨然已是那烂陀寺新一代学术领军人物!

此后,玄奘由于名声在外,先后与天竺国力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两个国家的国王结识,尤其是中天竺国王——戒日王。

在两个国王的支持下,玄奘又开了一场更大规模的辩论会,一举成名,玄奘法师这个名字已经是整个印度半岛的传奇。

玄奘归国

相比于来天竺时的九死一生,回去之路简直是轻松至极,643年(贞观十七年)玄奘正式归国。

首先是天竺两个国家的国王亲自带着精锐骑兵一路相送,出了天竺国境,沿途各国早已听闻玄奘大名,无不敬仰,故而给予优待。

他是被沿途各国接替派军队护送的方式回国的!

值得一提的是,玄奘本可以选择像乘船回国之类的更轻松的方式,可他执意要原路返回,走上那条艰苦的归路。

因为,他要履行当初对高昌国王的承诺——在高昌国弘法讲学!

可没想到十几年过去,高昌国王早已身故,现在的高昌国已经被唐太宗派兵给灭了,已并入大唐版图。

于是只好改道回国,当到达大唐邻国于阗时,他十分清楚自己当年是偷渡出国的,未经许可,擅自出国,在当时属于谋逆大罪,和今天的叛国罪差不多。

所以,他没有进入大唐国境,而是先给李世民写了一封信,先大致写了自己在天竺的经历,再夸一夸李世民。

他在信中表示,虽然自己在天竺取得了很多成绩,但这都是大唐国威和陛下英武,否则自己是绝对没有这些成绩的。

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终于收到了李世民的回信,在信中,李世民并没有怪罪玄奘,还特意请他来长安相见,并派出宰相房玄龄这样重量级的人物迎接他。

见到玄奘后,李世民问了他很多关于天竺各国的情况,玄奘对答如流,李世民深感佩服,在拉拢玄奘还俗做官不成之后,派出官员专门协助他翻译从天竺带回的经书。

至此,玄奘的传奇就此告一段落。

而天竺的那位与玄奘关系很好的戒日王,就是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天竺国王,后来李世民派王玄策出使印度时,恰好戒日王身死。

由于戒日王身后无子,因王位继承引发中天竺军事混战,胜出的那个新国王抢劫了王玄策,后被王玄策从吐蕃借兵一举攻灭中天竺,造就一人灭一国的传奇。

历史上的唐玄奘是个什么样的人

受吴承恩《西游记》及以《西游记》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影响,唐玄奘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就算放到世界范围内,唐僧的故事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因受艺术作品的局限影响,大多数人所知的仅为神话故事中的玄奘。历史上真实的玄奘与神话还是有着很大的分别。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史料记载,对比《西游记》原著小说,对这位旷古绝今的高僧生平进行浅显的了解。

《西游记》讲述唐初玄奘前往印度取经的故事,与史实与着本质的区别。区别首先体现在玄奘的出身上。历史上的玄奘,俗家名陈袆,祖籍陈留(今属河南开封一带)。陈袆高祖陈湛,官至北魏清河太守;曾祖陈钦,曾任北魏上党太守、征东将军,爵位南阳郡开国公;祖父陈康,最风光时任北齐礼部侍郎;父陈慧,做过陈留、江陵县令——祖上门楣可谓风光至极。玄奘幼年失去双亲,随其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十三岁时得到大理寺卿郑善果的器重,被破格录用。小说中的玄奘出身由来,相信大家在荧幕之上已经“复习”过很多次,此处不再赘述。

区别之二,在于取经的目的。

《西游记》描绘的西天取经,一则是如来传经,二则是破灭唐帝心魔,可说唐僧前往西天,一来是为帝王分忧,二来谋求己身“修成正果”,所扮演的角色,实在是一个传经、取经的“使者僧”。妖怪食唐僧肉而长生不老则更像是一个逆向的夺宝冒险故事,齐天大圣等强力打手的加盟,则更丰厚了小说的故事性、趣味性——其实已经完全背离了历史的路子。历史上,玄奘之行,到印度取经,是周游天下,遍寻名僧以求师,是玄奘在大量研究佛学经典上的求索之路,“遗教东流,六百馀祀,……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两道。纷纭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他所以西行,求的是佛理,求的是本性,是为了解决中土佛教存疑、争议而行进。小说中唐僧西行,实是诸方推动的结果,有观音点化,佛祖鼓励,有皇帝需求,而历史上玄奘西行,则完全是个人自觉的行为,两相对比,小说中唐僧虽是善行代表,却不及玄奘普渡、求索的志向。

从返程来看,小说中的唐僧已经走上人生巅峰,肉身成佛,回归东土轻而易举,回国之际甚至有皇帝前来迎接,而玄奘的返程,却要比西行还要困难了许多,至少他带回来的经书,不是没有重量的。

自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八月始往西行,至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起返程,再到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前后共达十九年。奔波劳碌,已经使得玄奘在身体素质上大为下降。

公元664年,玄奘仅因摔了一跤,虽是极轻微的擦伤,却仅六日便与世长辞,与小说实是完全相反的结局。

玄奘在回归长安后至其辞世前夕,前后长达十九年都投身于佛经的翻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