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临皇帝(清世祖福临:好皇帝有很多,但真正懂得放弃的帝王,只有顺治一个)_顺治_皇帝_大臣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

大清帝国的第二任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驾崩了。

对内,改革后金体制,推进汉化制度,发展国力民生。

对外,拳打松山、脚踢锦州,连破山东八十余城。

很强,是真的很强。

这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他的所作所为,和中国历史上那些传奇皇帝,譬如刘邦、刘秀、朱元璋之流都不遑多让。

这位励精图治的皇帝死于崇德八年,离历代后金先祖的梦想——灭亡明朝,入主中原做主人,只差一步。

带着未竟的梦想,带着即将完成的壮志,皇太极龙驭上宾。

先皇共育十一子,按规矩,当由长子豪格即位。

但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表示不服。

中原政权,例如大明,在继承制度上讲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按这种制度来说,豪格即位是没问题的。

但多尔衮认为,大清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权,何必处处效仿汉制?

既然不必效仿汉制,那么皇位就应该是能者居之。

纵观大清皇室,谁最有能力?

首屈一指的当然是常年跟随皇太极指挥作战的多尔衮。

这么一来,豪格和多尔衮之间就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俩人都想当皇帝,并且俩人都寸步不让。

但俩人僵持日久,谁都没能让谁当上这个皇帝。

本着我当不了皇帝也不能让你好受的心态,僵持不下的豪格和多尔衮最终各自让步,咱俩谁也别当皇帝了,咱们在先皇的子嗣里选一个合适的当皇帝,咱俩当辅政大臣,一起辅佐他不就完事儿了。

俩人选来选去,最后选到了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爱新觉罗·福临的身上。

但多尔衮和豪格却毫无例外地都选择了他。

这背后当然有发人深省的原因。

选岁数大的当皇帝,自己不好控制。

福临年仅六岁,只不过是个小屁孩,主少国疑,俩人当辅政大臣,那还不跟当二皇帝一样吗?

反正当皇帝也是为了过瘾,当辅政大臣一样能过瘾,既然如此,何乐而不为?

于是,福临被选中了。

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福临登基九五,次年,改元顺治。

皇帝六岁登基,正是主少国疑的时候。但福临同志却和那些年幼登基的傀儡皇帝们截然不同。

他是个很有主见的小朋友。

登基大典前夕,福临要到笃恭殿祭拜先祖,宫人们抬出一顶辇来请福临乘坐,他的乳母觉得福临年幼,自己一个人坐车可能不--全,所以提出想要和福临一起乘车,跟着福临一起去,没想到,被福临一口回绝。

福临说了这么一句话:。

此非汝所宜乘。——《清世祖实录》。

福临明白,辇是天子专属的座驾,只有自己才配乘坐这顶轿辇。

我坐可以,你想做,自己打车。

年幼的福临在这一刻展示出了他不可冒犯的帝王尊严。

但随着年龄长大,顺治皇帝突然发现,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是总有两个人有事没事就挑战自己的权威,这两个人就是豪格和多尔衮。

多尔衮常年在外征战,不怎么回盛京,但豪格同志常年在朝堂上把持朝政大权,勾结党羽,沆瀣一气,时不时就给顺治脸色看,这让顺治皇帝非常恼火。

按辈分,你是我哥,我应该尊重你。

可是按礼仪纲常,我是天子,你是臣子,你应该对我俯首帖耳,毕恭毕敬。你是辅佐我登基不假,但你不能蹬鼻子上脸啊,看看这把你狂的,眼看你就要骑到我头顶上来了。

向来要强好胜的顺治当然不能忍,恰在此时,有大臣向皇帝递上一道折子,内容就是告发豪格侍君背主,想要谋逆。

豪格同志当然不可能谋反,因为他早就位极人臣,跟当皇帝没什么两样,就算他要谋反,他率先要对付的人也应该是他的老对手多尔衮。

所以这上折子的大臣,必然是顺治安排的。

这一招直接把豪格给阴了。

顺治佯装暴怒,借着谋反的名头,直接把豪格一撸到底,贬为庶民。

时间转眼来到公元1644年三月。

按清朝纪年,是顺治元年,按明朝纪年,是崇祯十七年。

这一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用实验测定了大气压的阈值。

准噶尔汗国未来的大汗噶尔丹刚刚出生。

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英国国会军队和国王护卫军在马其顿爆发了大规模战役。

这是风云变幻的一年。

而在这一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大明的崇祯皇帝上吊自缢,绵延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京师陷落,顺治在关外也坐不住了。

世代先祖苦心孤诣地跟明朝干仗,好不容易把大明打趴下了,这个洋落儿不能让李自成白捡。

想要策马中原,跟李自成较量较量,就必须从辽东进入中原。

从辽东哪旮沓进入中原?

首选当然是山海关。

巧的是,此时大明在山海关的守将吴三桂是个老奸巨猾的利己主义者,一看大明要完蛋了,果断倒戈投降了清朝。

吴三桂大开城门,清军顺山海关可就跑进来了。

绝代战将努尔哈赤,智谋无双皇太极,他们穷尽一生的愿望,终于在顺治这一代得以实现。

长驱直入的清军很快击溃了李自成的队伍,李哥一时不敌,匆忙败退,北京城再次易主。

顺治入主北京城,立刻又搞了个登基大典,并且宣布:。

“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

江山代有王朝出,现在轮到我们大清当家做主了。

北京城是拿下来了,但全国各地仍有不少动乱势力。

老朱家虽然丢了江山,放弃北京,但却在南方成立了“南明小朝廷”,和清朝继续对抗。

各地农民起义军,如李自成、张献忠之流虽然对明王朝后期的腐朽统治有着深深的仇恨,但也不愿意大好江山落到满清的手里,所以继续在各地流窜,负隅顽抗。

这么一看的话,顺治初登大宝,临御北京,面临的是一个极度动荡不安的社会。

但幸好,朝堂之内,皇太极的妻子孝庄太后辅佐顺治,把大清政坛治理得井井有条,朝野之外,多尔衮作战勇猛,四处平乱,替皇帝一步一步打下了大好江山。

对清朝来说,这是好事,家里有贤后当家,出门有忠臣保国。

但对皇帝本人来说,日子过得并不好。

朝政大事,事事有孝庄太后做主,自己根本掺和不上。

对外军事,多尔衮位封摄政王,全权处理,自己更是一点发言权也没有。

没有主权,说话不算数的皇帝,那就是傀儡皇帝。

坊间更有谣传,说自己的母亲孝庄太后和叔父多尔衮关系亲密,很可能有一腿。

皇帝很崩溃,但他没办法,年纪尚小,不能亲政,说话也不算数,只能忍着。

忍忍吧,毕竟他还年轻。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

向来乾纲独断的多尔衮病逝塞外,领了便当。

皇帝终于得以亲政,这一年,他十四岁。

皇帝这段时期的作为和政绩咱们暂且不说,我们要说的,是一个叫做董鄂妃的女人。

她是皇帝最宠爱的妃嫔,但却因为天生体弱,和顺治皇帝相处了几年就香消玉殒。

我们的顺治同志是个痴情种,董鄂妃的死对他造成了非常大的打击。

他是饭也吃不下了,睡觉也睡不香了,睁眼闭眼全是董鄂妃的佳人倩影。

但大清刚刚立国,中原百废待兴,皇帝只好压下伤痛,把无尽的悲伤化为工作的动力。

一封一封的奏折被他处理,一件一件的国事被他解决。

他为大清帝国未来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突然有一天,顺治皇帝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决定。

具体是哪一天,年代久远,已经不可考证,但皇帝做出的这个决定却是爆炸性的。

他决定主动放弃皇位,出家为僧。

要知道,上一个主动让出皇位的君王,还是战国时期的燕国君主燕侩,。

而这一让,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

称王称霸很容易,问鼎九五也不太难。

励精图治,改革奋进,一展宏图大志更是诸多优秀帝王的共有品质。

中华历史五千年,一共诞生了将近400多位皇帝,混到中等以上的,能有半数。

当皇帝不稀奇,当好皇帝更不稀奇。

但当一个懂得放弃的皇帝,却是难上加难。

也许是日复一日的操劳让顺治皇帝产生了对皇位的厌烦之心。

也许是红颜佳丽董鄂妃的猝然离世深深的打击了这位痴情的帝王。

也许是他早年间笃信佛教,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这种东方哲学的影响。

也许。。。

也许有很多可能,但皇帝的中心思想很明确,皇帝爱谁干谁干,我是不干了。

顺治要撂挑子,那些看着顺治长大,对大清朝,对皇帝忠心耿耿的大臣们也不干了。

我们来看一段出自电视剧《康熙王朝》的台词。

顺治要辞职出家,大臣们震惊异常。

皇帝勤勉,能干,贤德,妥妥的明君气象,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了呢?

这帮大臣拼死力谏,在顺治皇帝的寝宫外,开国忠臣索尼说了这么一段话:。

福临。福临。

爱新觉罗·福临。

你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啊,大清的开国之君呐。

福临。你六岁登基呐。少年亲政,刀劈御座,千里亲征,剿灭前明叛军,光照列祖列祖啊。

这一段话说得掷地有声,悲凉而又决绝。

扮演索尼大臣的朱艺丹老师可以说是把清朝大臣们当时的心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面对这样一个明君,大臣们死活不同意他禅位。

这一段虽然是电视剧演义,但却是顺治皇帝一生的写照。

他从危机四伏的皇权争夺中脱颖而出,六岁就成了天下至尊。

平定农民起义军叛乱,剿灭南明残余政权。

他将一个动乱不安的新生王朝一步一步带入正轨。

而现在,他却要放弃这一切。

他的举动让我想起一首歌,尽管这首歌和封建王朝的历史似乎毫不相干,但纵观顺治一生的经历,我脑海里第一时间闪现的就是这两句歌词:。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 ——《平凡之路》。

当然,就算不用我来总结顺治的一生,他也曾亲自留下一首千古绝句《赞僧偈》来述说自己的内心。

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 ——《赞僧偈》。

这不是虚构,不是小说美化,而是顺治皇帝的亲笔作。

也许,顺治皇帝在十八年的风风雨雨中,早已看破权力和红尘,什么帝王将相,千秋霸业,对他来说,早已不重要了。

王朝周而复始,时光昼夜轮转,顺治,已经彻底超脱。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入夜。

北京城里喜气洋洋,千家万户灯火通明,鞭炮声此起彼伏,人们都在庆祝新年的到来。

一心皈依佛门的顺治皇帝屡屡受到大臣们的阻拦,闷闷不乐,外出郊游,居然染上了天花,回京后不久就驾崩了。

皇帝的遗诏里除了立皇三子玄烨为太子继承帝位外,还罗列了自己的十四条罪过。

诸如不遵从祖制、过分汉化、重用汉官、纵容臣子等内容,这几乎是把自己一生中最为光彩的作为全盘否定了。

就像他在自己的诗里写的那样:。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

朕今撒手归山去,管你万代与千秋。

是的,古往今来,皇帝有很多,但像顺治这样的皇帝,只有一个。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