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季氏旅于泰山,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的翻译_纣王_祭祀_王室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呜呼 纣王 祭祀 王室

本文目录

  • 如何理解季氏旅于泰山,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的翻译
  • 为什么现在没有“之乎者也、呜呼哀哉”之类的话了
  • 呜呼哀哉,是什么意思
  • 袁世凯是怎样呜呼哀哉的
  • 《尚书》载:西伯乘黎,纣王说:我生不有命在天是历史狂语吗
  • 美国总统年纪都这么大,如果呜呼了是重新大选还是指定谁接任

如何理解季氏旅于泰山,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这句话出自《论语》,原文是,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大概的意思是,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他们对祭祀泰山的礼节还不如林放吗?”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规范人们行为的礼法,任何人都不能为所欲为。《礼记》相当于现代的法典,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明文规定,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祭天下名山大川。季康子身为卿大夫,身为法的守护者,不仅不主动维护礼法的权威性,反而肆意践踏。对此等践踏法律的事情,孔子希望身为季康子家臣的弟子冉有出面制止。然冉有表示自己无能为力。因此孔子讥讽他们的素质太低了。

用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不仅是一个讲求礼节的谦谦君子,而且也是一个非常正直的、敢于坚持原则的人。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的翻译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的翻译

译文: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出自唐代韩愈《祭十二郎文》,原文选段: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其中:

1.信:诚实,不欺骗 。

2.然:表示一种语气(a.表决定,犹焉,如“寡人愿有言~”;b.表比拟,犹言一般,如“如见其肺肝~”)。

3.邪:古同“耶”,疑问词。

4.传:在本句中代表“传来的消息”,缩略的表达。

为什么现在没有“之乎者也、呜呼哀哉”之类的话了

谢邀!问:为什么现在没有“之乎者也、呜呼哀哉”之类的话了?读者认为:象古人常用的这类词语,均为语气助词,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变化,因繁就简,统一文字及用语的合理规范,便于交流。就让这类词语留给人类,作为记忆吧!祝老师双休愉快,致敬!

呜呼哀哉,是什么意思

谢邀,呜,咽呜,呼,呼嚎,哀,哀怨,哉,这样。。。。意思就是呼天嚎地,极尽哀伤绝望的样子。。。泛指完蛋,死亡。。。

袁世凯是怎样呜呼哀哉的

“呜呼哀哉”这4个字,呵呵。我们很多人对于袁公已经失去了最起码的尊重。

很多人轻视或者鄙视嘲笑袁公,无非是因为说他做了83天的皇帝梦这个事。说这是历史的倒退。袁公做的贡献却一概视而不见。下面引用的是百度百科里对袁公的介绍。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1),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2)。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3)。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5),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6)。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解释(1)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

朝鲜发生政变,向宗主国清求救,袁公随清政府军抢先于日本兵在朝鲜登陆,迅速平定了朝鲜境内的叛乱,又扶持李熙掌权,朝鲜王室对中国的向心力大大增强,请求中国帮助善后,而清政府也借机对朝鲜实行了全面控制:

首先,平乱的庆军六营全部留驻朝鲜,帮助朝鲜训练新军,在军事上加强了介入。

其次,与朝鲜签订通商条约,以此重申中国的宗主国地位。

最后,通过代管,全面掌控了朝鲜的海关以及外交事务。

袁公全程参与,并在朝鲜一待就是12年

解释(2)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

小站练兵以德国军制为蓝本,制订了一套近代陆军的组织编制、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招募制度、粮饷制度等为内容的建军方案,基本上摒弃了八旗、绿营和湘淮军的旧制,注重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标准化,强调实施新法训练的严格性,成为中国近代陆军的草创先河

解释(3)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

积极主动地推广新式学堂,

废除旧的科举制度,

规划学堂管理,

兴办留学,培养科技人才

解释(4)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改朝换代,不流血,纵观中国历史,还有谁?

解释(5)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该约法共10章68条,其内容极大地增加了总统权力。

1、外交大权归诸总统,宣战媾和缔约不必经由参政院。

2、总统制定官制,任用国务员及外交大使,不必经由参政院。

3、采用总统制,取代临时约法内阁制。

4、正式宪法应由国会以外国民会议制定,总统公布。宪法起草权归诸总统及参政院。

5、人民公权的褫夺回复,总统应自由行之。

6、总统应有紧急命令权。

7、总统应有紧急处分权。

解释(6)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

洪宪为袁世凯所创中华帝国年号,这是建虏窃国后276年后,汉人重新当家做主.

不评价,不评论。

《尚书》载:西伯乘黎,纣王说:我生不有命在天是历史狂语吗

“西伯勘黎”,是商周之交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西伯”,传统上都认为是周文王;但从《清华简·耆夜》相关记载可知,此时的西伯应该是周武王。所谓“西伯勘黎”,就是说周武王派兵攻克了黎国。

黎国,在《史记》和《清华简》中称之为耆国,位于今山西长治西南一带。长治市位于黄土高原东部,紧临太行山。向东翻越太行山,就可进入广阔的河北平原。商朝晚期之时,商王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无论是考古学家们坚持的安阳,还是文献记载的古代朝歌),恰好位于长治市附近的太行山脚下。抢占了黎国,意味着周人从此就能居高临下,在合适的时机直捣黄龙、杀入商王都!

商、周之间的矛盾,在周文王生前就已经彻底不可调和;但直到周武王执政三年,周人才敢公开打出反商旗号;周武王八年时,周国军队在毕公高的率领下,一举攻占了黎国——也就是“西伯勘黎”事件。“西伯勘黎”之后,周国对商国由守转攻态势已清晰可见。因此才说,“西伯勘黎”是商、周之交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

在得知周人占领了黎国后,商纣王又是什么样的态度?

《尚书·西伯勘黎》一文,就记载了商王室内部对此事件的反应。

大臣祖尹得知黎国被周人占领后,立刻去朝觐商纣王,当面对他大加指责:“天子,上天恐怕要终结殷商的国命了。现在占卜和神龟都看不到吉兆,不是先王不保佑后人,实在是大王你沉缅于酒色,自绝于先王!如今百姓都希望大王灭亡,纷纷祈祷:‘上天为什么还不显灵啊?’现在天命还未显现,大王你现在究竟想怎么办?”

这时,商纣王就答出了那句有名的话:“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意思是,“哎呀,我们不是还有天命吗?”

对商纣王这一回答,后人大多认为他这是无视局势恶化、狂人所说出狂语。

可从商纣王执政生涯而言,他应该还不是一位看不清现实的糊涂蛋。他之所以这么回答,其实是别有隐情——尽管这 背后的隐情并不能改变他执政失败的史实。


首先,商纣王之所以说出“我生不有命在天”,这受商人传统文化的影响。

商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神权独尊、巫祝贞卜至上的宗教社会。商代初期,商汤在桑林祈祷求雨的故事,表明商王具有巫祝之长与政治领袖的双重身份。也就是说,自商汤取夏而代之时起,商王室就掌控了世俗的政治权力与宗教的神权。在殷墟甲骨文中,经常有“王其舞”、“王舞,唯雨”的文字记录,说明商王经常亲自参与祭祀,证实了商王拥有双重身份。

商王室崇拜鬼神,当然也就更加害怕神权外泄。

为防范外族窃取神权,商王室对天下诸侯方国的祭祀权力进行了严格限制,甚至连商代著名贤相伊尹之后也不能擅自祭祀祖先,要祭祀必须得得到商王室许可。

不仅如此,为讨好天神,商王室对天神祭祀的祭品也极为丰厚。

商人普通的祭祀,都得杀几头甚至几十头牲畜;大型祭祀,更是多达数百头牲畜。也许是觉得牲畜不够体现诚心,在祭祀中商人还经常要殉人。殷墟甲骨文中,经常可见“王其侑于小乙羌五人”、“大乙伐十羌”、“大乙伐十羌又五”、“大乙伐三十羌”之类的记载。所谓“伐”,就是以戈斩人头的意思。1976年,在河南安阳商代王陵东区发掘了一系列祭祀遗址,共有191座祭祀葬坑。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330具遗骨,都是商人祭祀时所杀!文字和实物考古,都证实了商人祭祀过程中的血腥!

日常生活中,商人对鬼神更是无限崇拜,“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神而后礼。”每天大小事件,大至征讨方国、祭祀先祖、修筑城墙,小到出行、牧人放牧、甚至作梦等等,都要进行祭祀,以定凶吉。这意味着,商人杀人祭祀的频率也远超乎现代人想象。

商人之所以如此虔诚地对待鬼神,正是因为他们长久以来就自诩为天选之族;为确保天神不会放弃商人,他们当然也就对天神加倍崇敬了。

所以,商纣王的“我生不有命在天”,实际上是商王室长久以来的信念,而并非是商纣王的狂妄自大。


事实上,对于周人占领黎国,商纣王心里极为清楚这是个致命威胁。

史书记载,都说商纣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可不幸的是,因为他个人能力太强,却逐渐养成了“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下”的高傲性格。稍有不合,恼怒之下的商纣王就能致人于死地!

可这次面对祖尹的指责时,商纣王却意外地没有进行强硬回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商纣王知道丢失黎国是一项重大风险,无法用言语来为自己辩护,更不能滥杀大臣来掩饰自己执政过失。

他回应说“我生不有命在天”,是想安抚大臣——天命依然未变,天下大势仍然可以挽回。史料记载,在被祖尹责骂一番后,商纣王痛定思痛,曾经尝试夺回黎国。他随后下令,集合起商国军队,出征黎国——“商纣为黎之蒐”(《左传·昭公四年》)!

商纣王亲自率兵去攻打黎国,恰好证明此时他确实还有试图挽回局势的信心。

但无奈的是,虽然商纣王与商王室都相信“有命在天”,周人却更信“天命无常”。就在商纣王信誓旦旦地想夺回黎国之时,“天命”就突然发生了改变:商王国的后院突然起火了。山东半岛的东夷人,因为长期与商人矛盾多多,突然发起了大规模叛乱!

商人也出自东夷,早期与东夷人多有合作。但在商代中期左右,商人与东夷关系恶化,从此后双方征战不断。因为商纣王长期的残暴统治,东夷人忍无可忍、适时发起叛乱,真可谓是“天命无常”:东夷势力庞大,又处在商人数百年来活动的中心地带;万一叛乱之火蔓延开来,整个中原都有可能不保!

面这样的突然事件,商纣王权衡再三,不得不暂时放过了周人,转而将兵力投向了山东半岛,前往平息东夷之乱。令商纣王意想不到的是,东夷人战斗力极其强悍,虽然商人取得了最终胜利,可商王室大军却折损大半。后人就此评价这次东夷之战:“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左传·昭公十一年》)在山东半岛一带损失惨重的商王室大军,再也无力攻上太行山,去夺回黎国了!

周人刚攻破黎国之时,商王室还有实力反击,所以商纣王才敢说出“我生不有命在天”的话。但平定东夷之乱后,商王室实力损耗大半,最后的底气已完全丧失。大约一年多之后,周武王就正式发起了第一次东征,并在牧野之战中击溃了商王室残存的抵抗力量,彻底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


因此,商纣王说“我生不有命在天”并不是狂人说狂话,这不过是商人长期以来笃信的坚强信念。在周人攻占黎国后,商纣王提及“我生不有命在天”更是为了安抚人心,在挽回局势前稳定朝政大局。

不过,由于商纣王长期沉湎于酒色而荒废朝政,使得天下早就不是他所深信的“有命在天”,而转向周人的“天命无常”了:“西伯勘黎”与东夷叛乱接连发生看似极其偶然,但这恰恰证明商王室统治早就不得人心,所以叛乱之火才会此起彼伏、连绵不息了。商纣王想用双手来捂住多个冒火的坛子盖,又怎么来得及?

商人的“天命”,早就已经变了!

美国总统年纪都这么大,如果呜呼了是重新大选还是指定谁接任

美国总统如果死了,国不可一日无主,先由副总统代理,后有成法先例可循。当美国总统,是个危险的活,以前好几任,都被剌杀了。美国选总统,年纪轻的不要,总统卸任后,让他少拿几年高昂的退休福利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