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克武:杨子荣唯一的儿子_土匪_英雄_事实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人声嘈杂,人潮汹涌,可还有谁能够回顾那曾经蠕动的生命,有谁还能够练习那永不能回到海中的旅魂?冰雪褪去,许多人的内心混溷而空虚。杨子荣的儿子,为何会因不满剧中情节便将剧组一纸诉讼告上法庭?

剧情不实,状告剧组

《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家喻户晓,但是鲜有人知的是他在荧屏上的一番所作所为都是根据他的真实事迹改编的。在2004版的《林海雪原》播出后,杨子荣的亲属毫无遗漏从头看到尾,满怀的期待和惊喜仿佛被人迎头泼了一盆凉水,浇了一个透心凉。

虽然标明是改编,但是杨子荣的儿子杨克武认为剧中大部分的剧情仍然和杨子荣亲身的经历有很大不同。而且剧中主人公的台词扮相更像是在歪曲杨子荣的形象,而不是在宣传英雄事迹。

他十分气愤,于是便一纸诉讼将剧组告上法庭,认为他们以真人真名胡乱捏造事实,歪曲英雄形象。但是天不遂人意,法院最终的判定却以杨克武败诉收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私以为是。杨克武身为杨子荣的儿子,看重事实在所难免,心急维护父亲形象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搬上荧屏的作品并不是全部以事实为全部,完全的事实未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美化不过是加了酸甜苦辣的调味剂,更让事实丰满。而众人眼中的美化亦有不同,夸大事实也有反对的声音认为是歪曲形象,拔高人物层次亦有不赞同之声说是妖魔化人物。

展开全文

东北闯荡,铸就一身英雄胆

杨子荣1917年出生在山东省牟平县的一个小山村,家中境况并不是太好。恰逢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作为家中生活来源的顶梁柱,父亲的泥瓦匠工作也受到了打扰。于是扶老携幼,一家人前去了东北谋生。

杨子荣年幼之时,父母省吃俭用供他读了几年私塾。在他14岁的时候他便到姐姐工作的缫丝厂帮忙干活,挣钱以贴补家用。

先后进了工厂、当了船工、成为矿工,再苦再累的活儿,只要是挣钱,他都拼命去做。在东北14年的闯荡,人间百般滋味他尽数尝遍,但也练就了杨子荣超于常人的心力和丰富的社会经验。

1945年他回到了家中,恰逢征兵,于是29岁的杨子荣参加了八路军,几个月后他正式加入了党,决心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为国家效力。

由于他在战斗中的各项优异表现,他多次被评为战斗英雄。他几番深入土匪窝,以少胜多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因此杨子荣还被记上了三等功。但是后来在执行一次任务时,不幸中弹牺牲。

一张照片,念及英雄名

被评为"特技侦察英雄"的杨子荣牺牲后,党组织的调查组着手调查他的家乡故处。但是查阅了多份的失踪成员档案,却遍寻无果。然而"杨宗贵"的出现却给一筹莫展的调查组带去了希望。杨子荣和杨宗贵的年龄、外貌特征都十分相似。但是杨宗贵曾被记作是成为"土匪"的失踪军人。

土匪与特技侦察英雄之间,是天壤之别。

四年之后《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偶然看到1946年的一张集体合影之时,才真正的确认了杨子荣和杨宗贵实际上是同一个人。

他马上托朋友去放大和清晰杨子荣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并寄给了调查组。调查组匆匆前往杨宗贵的家乡,重新冲刷的照片上人物的身份得到了村里人的一致肯定。

但是杨子荣真正亲近的老母亲和妻子已经看不见了。老母亲至死都不相信她的儿子会成为一名土匪,事实也坚定了这份信念。他不仅不是土匪,他还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这个消息也让村里对杨家的风评一边倒。曾经杨子荣被误认为土匪,让村里人对杨家人都避之不及,生怕接触之后会惹祸上身。杨克武和杨子荣的老母亲因此甚至不只遭受过一次两次冷眼。

杨子荣原先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不幸的是,他故去后不久,女儿和妻子相继病重离世,家中只剩下孤寡的母亲。因为杨家后继无人,而逝者又都需要有亲人抓土之后才能进祖坟,死去的妻子按理说是不能进祖坟的。

母亲只能选择将杨子荣的侄子过继到儿子的名下,一方面以延续香火,一方面是给儿媳抓土。"父母"双亡,于是杨克武也成为了杨子荣唯一的儿子。

唯一财产,老屋是精神传承

杨克武曾坦言,父亲牺牲之后给家中留下的唯一财产便是曾经居住的房子。老屋经历了无数风霜的岁月,饱受侵袭,又破又旧,再加上年久失修已经不适合居住。

杨子荣迫切的希望能够将老屋好好翻修一回,既是保全了具有杨子荣曾经生活气息的地方,也是在传承英雄精神。虽然困苦生活已不复,国家也安定平和,发展欣欣向荣,但是曾经为了国家事业添砖加瓦的人不应该被忘记。

但是已经年过七十的杨克武没有什么生活来源,生活也是十分贫困,根本没有多余的闲钱来将老屋好好翻修一下。

曾经有人慕名而来,希望将杨子荣留下的老屋买下来,并向杨克武坦露了自己的开发想法。老屋翻修之后,他希望能将这里改造成一个红色旅游景点,以实现自己捞金的梦想。杨克武闻言后义正言辞的拒绝。

杨克武生活依旧贫困,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初心,不愿意拿老屋作为换来富裕生活的筹码。或许杨克武也同杨子荣一般,无论世事如何冰凉,自己始终都守着一方净土,怀抱着热忱,坚定着最原本的心。

确实如此,有些人汲汲于名利,为了捞金已然什么都不愿意去顾及。想要借着英雄遗迹的噱头满足一己私欲,是何其可悲?

《维摩诘经》云:"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人往来世上走一遭,名利如镜花水月,触之破碎,除了扰乱本心之外毫无用处;守住心中净土方可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