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张催人泪下的图片(父母和孩子相处有哪些感人瞬间和照片让你泪崩)_照片_儿子_孩子

本文目录

  • 父母和孩子相处有哪些感人瞬间和照片让你泪崩
  • 你们见过哪些让人心酸的照片
  • 有没有一张图片让你感动
  • 历史中有哪些看了触动人心、印象深刻的照片
  • 2017年最感动朋友圈的24张图,你看到第几张哭了
  • 你有哪些有故事的照片可以分享
  • 你有哪些催人泪下的照片哪里可以找到一些催人泪下的照片

父母和孩子相处有哪些感人瞬间和照片让你泪崩

感谢您的提问。我来分享一下。

我觉得和孩子相处,见证他的慢慢的成长,是一个非常快乐的过程。

当然也一定会有很多感人瞬间和照片。

于是,今天在电脑里翻孩子小时候的照片,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回忆。小孩子萌萌的时候,最让人感动。感谢他给这个家带来的喜悦!

下面就和大家分享几张照片吧:

▲这张是孩子刚出生十几天和他爸爸互动。孩子他爸还沉浸在当爹的喜悦中。

▲这是孩子和外公一次互动,满满的感动。

▲这张是孩子和他爸爸在绍兴一景点碑文前,无意间抓拍的照片。说不上来,看着孩子垫着脚尖,就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以上这就是我和大家分享的和孩子相处的感人瞬间。谢谢大家阅读!

更多信息分享, 请关注我的头条号。

你们见过哪些让人心酸的照片

这些图片是总理最后两年间留下的照片,最让我心酸:

这是在1974年9月30日晚,总理最后一次主持国庆招待会。此时他已经在遭受疾病的折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消瘦苍白。但病容掩盖不了他的神采。

这是四届人大召开时的图片。此时周总理的病情更加恶化了。但是他强忍病痛,做了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把接力棒交给了邓小平。

这是1975年9月7日的照片,事实上他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了。但是他强忍疼痛,不顾医护人员的劝阻,在305医院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当时他已经必须在别人的搀扶下才能走路了。在这次会见中,他坦然告诉客人:马克思的“请帖”,自己已经收到了。

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也不会忘记总理。这是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照片。北京人民自发走上长安街,送总理最后一程。

这些图片,总能让我泪流满面。

有没有一张图片让你感动

一张照片,彻底震撼了我。

这应是抗战时期牺牲的一名国军士兵。身上破烂的军装,以及胸前的军章证明了这一点。

这是一张年轻的面孔,应是二十岁左右,算得上眉清目秀,放在现在应该是读大学的年纪,走在校园里,应是一名英气勃发帅气的大学生。

战士的部队番号籍贯姓名等一无所知,应是千万无名烈士中的一员。牺牲前经历了怎样残烈的战斗以及战斗中如何英勇也没有记录。

遗容还算安详,说明生前没有恐惧,是慷慨赴死。腹部、脸上都有血迹,可能是头部受了致命伤,血液蜿蜒从脸上流下,已经凝固。左手缠着绷带,可能生前手部受伤。

腰带不是皮带,而是一根绳子样的东西,胡乱缠在腰间,裤腿下面的颜色要比上面的颜色深,这是长期行军打仗时打裹腿造成的,现在裹腿已不知去向,可能当作绷带缠到了手上。脚上穿的是草鞋,一只已经不见了。草鞋是烂的,鞋掌破裂,说明已经穿了好久。

那时候的中国很穷,从装束上可以看出,国军也不例外。头戴斗笠,脚着草鞋,都是典型的农业囯军队的装束。

最令人心疼的是这个士兵的双脚,可能因为频繁的行军作战,脚底已经烂了。

这是一双怎样的脚!宽大的脚掌上布满了血痂和血泡,脚趾头特别长而且不整齐,由于长期穿草鞋缺乏必要的保护,惨不忍睹。这应是一双没穿过袜子的脚,也可能在他短暂的生命里,根本不知袜子为何物。

粗陋的双脚和其年轻端庄的脸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看那双手,也是伤痕累累,粗大的关节,变形的手指,诉说着战士生前的辛苦和操劳。

战士静静地躺着,半靠在布满青草野花的山坡上,青春的生命嗄然而止。

而这张记录着战士短暂生命最终影像的照片,幸运地被保留了下来,代表着千千万万为祖国捐躯的英雄们,无言地向后人诉说着这一切。

如今,战士的躯体早已化作泥土和祖国的大地母亲溶为一体,而他的最后的形象,通过这张照片永远地留在世间,存在于纸质的照片上,网络空间里和人们的记忆中。

中国国力羸弱时,任人欺负,任人宰割。从鸦片战争到英法联军、甲午海战、八国联军、日寇入侵,百年的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民族血泪史,更是众多底层民众难以忘怀的苦难历史。多少个这样的年轻人死在了拯救民族危亡的战争中!

生在那样的时代,是一种不幸。可是作为一个生命,何时何地出生,别无选择。幸亏有了无数个这样的年轻人,为国捐躯,慷慨赴死,才赢得了胜利,国家民族不至于灭亡。

这也是那几代人中的很多人值得感谢、尊敬、至今被缅怀的原因。

现在囯家强大了,人民富裕了,暂时不会有外来的侵略和欺侮,年轻人不再需要面对战争和死亡,即使将来不得不拿起武器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也不会如照片中的年轻士兵一样衣衫褴褛、饥寒交迫地生活着。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让这张照片成为那个时代的民族苦难和不屈精神的悲壮的象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更不要让历史重演。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在以美国为首的“新八国联军”磨刀霍霍声中,让我们重新审视这张照片,牢记这个伟大民族百年屈辱的血泪史,随时准备拿起武器,共御外侮!

(图片因故删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一下)

历史中有哪些看了触动人心、印象深刻的照片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仗照片叫做恐惧,时间是1945年。

这名被俘后哭泣的士兵叫做汉斯,年仅16岁。他是在德国法兰克福北部的Huttenberg-Rechtenbach村,被美军俘虏。

汉斯是德国空军防空部队的一员。

由于盟军的大轰炸,防空部队征召了近百万人用于防空作战,汉斯就是其中之一。

但汉斯参加德国空军,准确说是希特勒青年团的防空部队,完全是为混口饭吃。

他的父亲,早在1938年就因病去世。父亲其实是个共产党的同情者,还曾经试图加入过德国共产党。

当时德国妇女大部分不在外面工作,丈夫死后汉斯的母亲只得出来打工,拉扯着儿子。

没想到,1944年母亲因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也病死了。

当时是战争时期,就算是成年男人也难以找到工作,汉斯根本无法养活自己。

无奈之下,他才主动要求参加德军。

本来德军征召士兵最低要求是年满18岁,汉斯当时才15岁,不符合要求。

知道他父母双亡,无法生活以后,德军军官动了恻隐之心,破格让他加入防空部队。

防空部队其实是比较安全的,只需要留在后方对空炮击,一般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还能在军队吃饭穿衣。

汉斯由于年龄小,个子矮,甚至没有资格做炮手,只是作为弹药搬运员。

然而,汉斯加入部队后不久,德军就全线崩溃。苏军美军先后攻入德国境内,汉斯所在部队投降,他也被俘。

根据双方协定,汉斯被俘的地区属于苏联管理,所以汉斯要被遣返给苏军。

而当时汉斯早就听说苏联人对待德国战俘很凶残,集体枪毙或者干苦工到死。

大部分德国兵认为,只要被苏军俘虏就死定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惊恐的汉斯忍不住嚎啕大哭。

美国著名的摄影记者约翰·弗洛雷亚目睹这个场面,拍下了经典照片。

这个16岁的孩子,对社会和人生其实基本一无所知,就被拖入了战争。

不过,也就是因为这仗照片,汉斯受到世界关注。

苏联方面鉴于他很有名气,加上并没有杀死过苏联士兵,后来将汉斯直接释放。

汉斯移居到东德的芬斯特瓦尔德,娶妻生子,直到1997年才去世。

汉斯曾经接受过采访,但他对战争不想谈,也不愿意回答。

对于汉斯来说,战争就是一场可怕的恶梦。

2017年最感动朋友圈的24张图,你看到第几张哭了

这个世界上

最打动人心的

让人鼻子一酸止不住流泪的

永远是至深至爱的亲情

01

楼梯间保洁大姐

打扫完卫生坐在楼梯台阶上低声痛哭

她身后是躺在地上熟睡的孩子

不知道她已经背着孩子哭过多少次

晚上的火车买的硬座

邻座的妈妈把孩子哄睡

自己站着护着孩子

这个姿势她保持了11个小时

爸爸接儿子放学回家

爷俩一路说笑聊着学校

脚步轻快的儿子不知道

爸爸已经全身湿透只为把伞全部撑给他

孩子

不要抱怨爸妈给你的不够好

那可能是他们的全部了

他们一直拼命的在能力范围内给你最好的

希望你能体谅

02

听妈妈说

爸爸这大半辈子

只哭过两次

一次是我出生,一次是我嫁人

我嫁人那天

妈妈也哭红了双眼

她说这个冬天一定很冷

她的小棉袄就这样被人穿走啦

爸爸说

过去的20多年

他都不愿意去想我嫁人的这天

这一天他失去了一切

总以为

见爸妈还有的是机会

却不料远嫁后一年也回不了几趟家

这时候才明白爸爸说过的话

“以后就剩我们老两口了,一点也不热闹了”

他们担心我们嫁人后受委屈

但也一直希望我们嫁个好人家有个自己的家

这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遇

只有爸妈对我们的爱

是为了分离

03

从老家接儿子回家

进了车站这爷孙俩还是依依不舍

爷爷伸出手告别

儿子却想奋力抓住爷爷的手留下

20年前

奶奶推着婴儿车里的孙子站在教学楼前

20年后

孙子推着轮椅上89岁的奶奶

“教学楼被繁枝茂叶挡住了,

20年匆匆别过

我们都长大了,您却老了。”

爷爷来看他的双胞胎重孙子

看他哭我眼泪也止不住

生命来来往往

爱的延续是希望

我们有了孩子

在长辈的眼里我们依旧是他们的孩子

他们把对我们的爱

又加倍的倾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

04

女儿九个月大肝移植

爸爸把自己的一部分肝给了她

这是孩子刚从ICU

转到普通病房

爸爸的眼神一直没离开过女儿的脸

儿子患了白血病

所幸和妈妈的骨髓配型成功

妈妈把骨髓捐给他一部分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妈妈说:“别说捐骨髓,要命我也给”

妈妈:儿子,如果妈妈眼睛瞎了怎么办?

儿子:我会送你去这里最好的医院治疗。

妈妈:如果这里最好的医院治不好怎么办?

儿子:我会送你去世界上最好的医院治疗。

妈妈:如果世界上最好的医院也治不好呢?

儿子:我会照顾你一辈子。

妈妈:儿子,你真好!

儿子:妈妈,如果我眼睛瞎了怎么办?

妈妈:我会把我的眼睛换给你。

孩子

我给了你第一次生命

但如果你需要

我的骨髓,我的肝,我的眼角膜

我随时都愿意给你

给你第二次生命

让你好好活着

05

警察执勤时

偶遇1岁2个月大的儿子

儿子跑过去想抱抱多日不见的爸爸

爸爸说我在执勤你快走吧

儿子倔强的不肯离去

用力抱住了爸爸手里的盾牌

话还说不清楚的他咿呀求着爸爸抱抱

爸爸无奈的朝儿子低下头笑笑

北京西站

一对夫妇久久矗立在寒风中

他们目光的落脚点

是正在维护车站秩序的儿子

他们从河南赶到北京

本想悄悄看一眼站岗的儿子就走

没想到被儿子发现,看到儿子红红的眼圈

爸妈的脚步再也无法离开

看见身旁抹泪的妈妈

儿子再也无法控制住眼泪

“妈妈

我在执勤

请原谅我不能给您擦去眼角的泪水”

万家灯火

总有人负重前行

他们也是妈妈的儿子

也是儿子的爸爸

他们的亲人也在翘首盼望他们回家

06

外出打工的爸爸

刚到村口就看到3岁的儿子

早已站在那等他

“爸爸,你知道吗?

我每天,每天都在等你回家”

看到外出上班的爸妈登上汽车

5岁的儿子哭喊着求汽车不要开走

爸妈看了眼儿子别过头

“孩子,上车我没法抱你,

下车我没法养你

对不起”

“爸妈总趁我午睡的时候走

后来我就很少午睡了

我还以为这样就可以把他们留下”

孩子长大去了城市

在家等的就换成了爸妈

他们总说工作忙就不用回来了

可他们每天,每天都在盼着儿女回家

儿女回家的那几天

是爸妈一年中最开心的节日

等儿女又要回城市

他们说走吧不用挂念可脚步却跟了好远

眼神里透着无限留恋

如若爸妈康健

请带孩子常回家看看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儿女最大的遗憾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也许某天和爸妈不经意间说了再见

这辈子就再也不见

你有哪些有故事的照片可以分享

收集、保存一些快乐童年的照片,分享给朋友,以示回忆美好的童真时光。童年是美好而短暂的,那时大家充满了阳光、希望、梦想:长大了要当英雄、参加解放军、当捉坏人的警察、当科学家、当医生、当作家,理想很远大,目标很明确。长大后,工农兵学商各界均有,有人还真是梦想成真,实现了自己愿望。大多数同学读书、毕业、找工作,成家立业。童年,谁也不曾忘记,故乡,永远在心田......

你有哪些催人泪下的照片哪里可以找到一些催人泪下的照片

谈不上是照片,而是一场追悼会的视频截图,虽然摧人泪下,但只能给照片中的所有人一一打码,因为他们时刻处于危险之中,而他们的家人也有可能被人报复。

他们是战斗四川凉山一线的缉毒警察,死去的英雄叫贾巴伍各,彝族人,是“快乐男声”获得南京赛区第一名与全国总决赛第五名获得者吉杰堂弟。

2017年6月14日凌晨,贾巴伍各追捕前几天使用爆炸物拒捕逃脱的毒贩过程中,被嫌疑人阿约干子开枪伏击,子弹从贾巴伍各左侧锁骨射入,贯穿了胸部,经抢救无效牺牲。贾巴伍各34岁,家中有年迈的老人和一对年幼的孩子,其中女儿刚上幼儿园,儿子还不到两岁。

受伤时,贾巴伍各还跟战友说到,不要管我,你们快追,没多久就光荣牺牲,留下年迈的父亲,年轻的妻子和两个未成的孩子。2017年6月16日,四川凉山州布拖县为英雄举行了庄严肃穆的追悼会。单位同事和当地群众送来的花圈摆满了整个追悼会大厅四周。

追悼会上,这位在枪林弹雨中长年摸打滚的缉毒警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生死边缘的他,嚎啕大哭,像个孩子。

视频中,贾巴伍各年经又坚强的妻子对泪流满面的五岁女儿说,“跟爸爸说好样的,女儿,不要怕,你最后一次给爸爸树个大拇指。”她的坚强,让人动容,更让人不忍多看。

贾巴伍各年迈的父母被人扶着,来到儿子遗体前,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又有多少人能感同身受。

据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禁毒基金会对2010年至2013年11月全国禁毒公安执法人员伤亡情况进行了调研:
923名
2010年至2012年,在禁毒工作中牺牲、负伤、意外和过劳死亡的公安执法人员有923名。其中,办案抓捕过程中牺牲10人、受伤796人,日常工作中因公死亡50人、过劳死34人,另有33名禁毒民警病逝。
225名
2013年1月至11月,因公负伤和死亡的禁毒民警有225名。其中,牺牲、因公死亡和过劳死24人,因公受伤201人,死亡和受伤比例为历年之最。
41岁
死亡禁毒民警平均年龄41岁,比我国人均寿命低32.5岁,比全国公安民警因公死亡平均年龄低1.8岁。其中,最小的18岁,最大的68岁。

你所有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背后负重前行。

愿每一个奋斗在一线的缉毒警察都能平安归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