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话,让《周易》与孔夫子《十翼》一刀两断,你怎么说?范曾称“十翼”有什么讲究_孔子_系辞_易经

本文目录

  • 用一句话,让《周易》与孔夫子《十翼》一刀两断,你怎么说
  • 范曾称“十翼”有什么讲究
  • 你觉得我们现在还能写出像《易经》《十翼》那样的书吗
  • 《十翼》用以解“经”是否各有一定的侧重点或特定的角度

用一句话,让《周易》与孔夫子《十翼》一刀两断,你怎么说

如果你能理解了《易经》,可以割开,任你驰骋,不过不要跑偏了就行。因为《易经》无写天书囊裹了宇宙内的方方面面。小到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家庭,,,,以及宇宙内的生成,演化等等,,,,

范曾称“十翼”有什么讲究

《十翼》即《易传》,是对《周易》作注释的著作,著作内容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故称《十翼》。

而范曾取字十翼,有很大的讲究,取用《易传》,就是顺天命之为,做人写字时,用自己的心去做,用自己的心去理解事物,来达到天人和一的状态,天地万物,生于斯,长于斯,殁于斯,有很多是不可抵抗的,而能改变的是状态和对未来的执着追求罢了

你觉得我们现在还能写出像《易经》《十翼》那样的书吗

不能,文化氛围达不到那时的高度,看一部书能做到韦编三绝的学者没有了。动荡的时代的感悟也没有了,

《十翼》用以解“经”是否各有一定的侧重点或特定的角度

《十翼》,也就是《易传》。

“传以解经”,《易传》恰好整十篇,所以称“十翼”。而且,汉儒相传,孔子作“十翼”。

《十翼》具体是——《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

“翼”,有人解释为“翅膀”。但就这个字的含义来说,是辅助的意思——辅助对《易》的理解。

因此,《十翼》确有所侧重——

1,《彖传》上、下。

“彖”,通“裁”,含有裁断之义。裁断一卦之义的文辞,就是彖辞。彖辞,也叫卦辞。对彖辞的解释,称为“彖传”。《彖传》共六十四条,专门解释《易》之卦辞。

2,《象传》上、下。

分为大象和小象两部分。“大象”,主要是取八卦所象征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解释卦象和卦名的含义。

“小象”,是对各卦爻象和爻辞的解释。

3,《文言》。

是对乾坤两卦卦辞和爻辞的解释。;里面有不少前人的说法以及《彖》、《象》解易的言论。

4,《系辞传》上、下。

分为上、下两篇。是解说《易》之全书义理的通论,被看做是《易传》思想的集中体现。后世易学,大多深受其影响。

5,《说卦》。

说明重卦的由来、八卦的含义、八卦所取物象和所处方位。其核心是“天道为阴阳,地道为柔刚,人道为仁义”,由此提出重卦合“性命之理”。对后世易学中的“象数学”发展有很大影响。

6,《序卦》。

是对《易》之通行本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说明。

7,《杂卦》。

东晋经学家韩康伯称此传“杂糅众卦,错综其义”,不着重于卦义,而是押韵编成的“六十四卦歌诀”。

孔子作“十翼”的说法,最早起于东汉的谶纬之书《易纬》——即以《易》为“经”,解“经”作“纬”。

其曰:“仲尼五十究《易》,作《十翼》。”

此书作者不明,隋代焚毁经纬之书时被毁,清《四库全书》收录残卷。

对于孔子作《十翼》,或曰《易传》,最早系统提出疑问的,是宋代的欧阳修,他写了《易童子问》,提出了许多很有道理的疑辩,指出尤其是《系辞传》和《文言》中自相矛盾处不少。

上个世纪上半叶,又有国内一些学者对于孔子作《十翼》提出质疑,如胡适、顾颉刚、钱穆、李镜池、余永梁、等等。

归纳古往今来学者的看法,大致如下——

《十翼》或称《易传》,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春秋战国相交、战国中后期和秦汉以后三个阶段形成。

孔子作《十翼》的说法,基本不可靠。

孔子的后学,但是在孟子之后的儒家,参与了《传》之编纂。

特别要说到的是,在《十翼》编纂过程中,一定也有其他学派参与其中。例如,其中体现儒家“阴阳“思想的词语频率,竟大大低于反映道家“刚柔“思想的词语频率。

《十翼》或《易传》中的《彖传》和《象传》,最为严谨且成体系,但明显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大约开始于春秋战国之交时期,写成时间,应该不早于战国中期。

《系辞传》和《文言》,同样不出于同人亦不编于同期。这两篇传中,有了“观象制器“的记载。而这一思想,是西汉易学家京房首先提出的,就是说,成书当在京房之后。而且,这两篇中,都讲到了殷商以前更早的帝王,如《系辞传》说到了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观象制器“。这样的记载,更证明其成书于汉代。

《说卦传》,其中大量吸收了《京房易》的思想,应该也在京房之后。

《序卦传》,孔颖达亦认为此传不很符合孔子的思想,此传由后人附会写成的可能性最大。

《杂卦传》,则一定在汉代刘歆班固之后。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