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历史里有没有开国后杀功臣的例子?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关系太复杂了,我们能逃避不来往吗_苏联_斯大林_德国

本文目录

  • 外国历史里有没有开国后杀功臣的例子
  • 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关系太复杂了,我们能逃避不来往吗
  • 你听过或者经历过什么故事,可以称得上人间惨剧吗想听真故事
  • 苏德战争时,使了七分力的德国为何能把苏联捶的半死
  • 二战如果没有斯大林,苏联战胜德意志帝国么
  • 现在的俄罗斯人,会怀念曾经斯大林时期强大的苏联吗
  •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 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唯独南斯拉夫敢不听苏联的话
  • 苏联那么强大,苏联为什么挡不住德国的进攻
  • 为什么说二战爆发前苏联已经四面楚歌

外国历史里有没有开国后杀功臣的例子

任何国家的历史都有开国卸磨杀驴杀戮功臣的例子,只是我们对外国历史了解的太少而已。

东罗马帝国时代的贝利萨留

 查士丁尼上位,当了东罗马帝国的皇帝之后,此时的帝国版图已经支离破碎了,然而屁股还没坐热,国内爆发赛车场起义结果是贝利萨留,镇压起义,稳住了查士丁尼的宝座。

之后查士丁尼派贝利萨留去指挥对波斯战争,当时东罗马已经和波斯对峙了30多年了,结果贝利萨留一去没多久,又是决定性胜利,结果是波斯跟东罗马签了50年合约。

再往后,查士丁尼又盯上了北非汪达尔,还是贝利萨留几个月就摧毁汪达尔王国,俘虏其国王,收复北非打完外面,查士丁尼又看上了意大利,又发动哥特战争依然是贝利萨留,先拿下那不勒斯,东哥特被吓了一跳。东哥特人打不过贝利萨留,所以跟贝利萨留说,你当我们国王,我们就投降贝利萨留假装同意,但受降之后,不肯当国王。

于是,查士丁尼就慌了,把贝利萨留召回去。然而贝利撒留带着财富满载凯旋之后,面对的是……解职。贝利萨留晚年还被查士丁尼弄瞎双眼,被迫乞讨,但此事不知真假。

罗马帝国的华伦斯坦

比较典型的有神圣罗马帝国的华伦斯坦,他是一名德国容克化的捷克贵族,在三十年战争中担任神圣罗马帝国的军事统帅。

战争初期,斐迪南二世战事不利,于是招来华伦斯坦,在华伦斯坦的指挥下,扭转了战局,并且把丹麦军队赶出了德国北部。

因为战功卓著,他被称为皇帝皇冠上的第三颗宝石,并且获得了西里西亚公国作为他提供军队的补偿,并且获得梅克伦堡作为世袭封地,位及公爵,但自那以后,皇帝开始对他猜忌。1629年的归还教产赦令成为华伦斯坦和皇帝矛盾的第一爆发,最终华伦斯坦被解除职务并且驱逐回捷克。

1630年瑞典进攻德国,迫于形势,斐迪南二世不得不再次启用华伦斯坦,后来在吕岑会战中,瑞典的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死去。斐迪南二世大胜。

1634年1月24日,斐迪南二世颁布命令,解除华伦斯坦的职务,2月18日又公布了一个“公开的人权剥夺令”,2月25日,华伦斯坦在卧室被几个士兵刺死。

古中今外,功高盖主,卸磨杀驴比比皆是。

在卡莱战役杀死克拉苏的安息统帅苏雷纳因功高震主被杀;

在沙隆战役击败匈奴王阿提拉的罗马统帅埃提乌斯同样是因为功高震主被杀;

另外还有一个更大名鼎鼎的人物:圣女贞德——查理七世在她被俘后,出于私心而并没有全力营救她,以至于她被以异端女巫的名义活活烧死。

前苏联肃反运动,也称大清洗运动等等。

为什么开国会发生卸磨杀驴的事呢?

  • 首先,屠杀功臣是封建专政政权的产物。
  • 再就是开国功臣影响力太大,最高统治者担心无法掣肘他们。

因此,君臣相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非分民族,地域。在特殊年代成长起来的政权,必须会形成很多专制性和排他性,因此争权夺利事件无法避免。

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关系太复杂了,我们能逃避不来往吗

无知怨言多

无知无识还自大,

事处恶言把人压;

有情无义不包容,

别人身上不找岔。

提问: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关系太复杂!我们能逃避不来往吗?

农村俗话:你我只有生的亲,却买不来的亲;是亲非是亲,非亲不算亲,亲不亲,兄弟姐妹亲;生亲难得,假亲不亲!

这类提问,我还是今天发现,提问者,问得好!可以置亲戚亲人全部逃避,父母兄弟多,兄弟姐妹多,都可以逃避,因为亲人多,更加可以逃避。冷血的人啊,生来的兄弟姐妹不是亲人吗?闲兄弟姐妹多的家庭,难道你是孤家寡人吗。真是人类的悲哀,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关系,虽然复杂,为何逃避呢,显明了你的心肠冷漠的人。

无任是过去还是现在,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可以尽自己的力量行事,俗话:尽自己的力量为人处世,人们不会说你。人总要知道亲情多么重要啊!

亲人亲戚多,实在不行,可以减少朋友关系。俗话:亲不亲,故乡人。在某种情况下,如:远水难救近火。总之就是,亲人和故乡人最可靠的。

你听过或者经历过什么故事,可以称得上人间惨剧吗想听真故事

感谢邀请:

老铁,这个问题问得绝!

人生的绝句!!!!!!

人生绝句有:

生离死别,其中包括,孩子从小失去双亲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

(附加题,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惊天动地)

这算不算人间惨剧,是不是真实的故事???

苏德战争时,使了七分力的德国为何能把苏联捶的半死

说真的,标题出的不够明朗,战争其实就跟拳击比赛或者街斗一样,一旦进入状态就得使出全力进攻,一定要置对手于死地。

使七分力?对手苏联是足够的强大,不使出十分的力把对手打趴在地,还预留三分干么?

话是如此的说,不过在整个的二战当中,德国用于进攻苏联的军队,大概只占其总兵力的七成,这倒是真的,而苏联呢,则是倾尽全国之力在战!

二战之中的德国,在和苏联开战的同时,还在欧洲的西部保留着大量的部队,用以对付英国佬的反扑。

同时在北非的苏伊士运河地区、阿拉曼地区、班加西地区驻扎着大量的部队。

南欧的巴尔干地区、北欧的挪威地区、波兰、捷克、法国等等,都住有大量的德军部队。

因此说,德国用了七成的力量把苏联捶得半死倒也符合事实。

但是,如果说到用于东线的苏德战场的德军部队只用了七成的力量便把苏联捶得半死,这就不符合事实了。

这是因为,在苏德战场上的德军,一开始就是在把苏军部队往死里整,一点后手都没有留。

就算是如此,也最终没有攻下莫斯科,也最终没有拿下斯大林格勒,也没有赢得库尔斯克大会战。

诚然,苏联的伤亡比德军更为严重,根据以前我所看到过的二战伤亡记录,苏联的损失是惊人的,除了数不清的工厂和民生基础设施都基本是被夷为平地之外,人员的损失也是非常的严重。

在苏德战场,战争直接造成苏联人口死亡是2200多万,其中平均每个家庭都有一名人员在战争中牺牲,就连最高统帅斯大林的大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里也在战争中被俘、惨死于德国集中营。

仅参战的军人损失就有950万人直接死在战场上,另外还有大约560多万苏联红军战士被俘,其中大部惨死在德国集中营。

而德军部队的损失也是十分的惊人,在其它战场打得顺风顺水的德国军队,一旦到了苏联战场那就是犹如到了绞肉机工厂。

有资料说明,德国在二战之中共造成人口死亡是730多万,二军人的损失是370多万,一种说法是造成人口的直接死亡是800多万。

这其中有280万至300万名的德国军人死于苏联战场,占战场死亡总数的三分之二还要多。

战争进行到这个份上,有谁还能说德国只用了七成的力气就打的苏联半死不活了呢?

这种说法是明显的靠不住的,其实不仅仅是德国和苏联在拼尽全力的打,从一九四三年开始的英美两国对德国的大轰炸来说,英美两国的空军也是在不遗余力的作战,在遭受巨大伤亡惨重的情况之下,仍然没有丝毫的停顿,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战争一旦的进入有利状态,就不能给对手丝毫的喘息机会,不置对手于死地就绝不能停下。

这是因为战争打的就是你死我活、没有什么客气讲,一方如果有半刻的心慈手软,就很有可能让对方喘息过来进行反扑。

所以,在战争中一旦得势,就要更加的拼尽全力将对手置于死地,那种德军只使用了七份力就将苏联捶得半死的说法是不存在的,纯属子乌虚有!

二战如果没有斯大林,苏联战胜德意志帝国么

二次世界大战,英勇的苏人民杜斯大林的领导下,举全国之力,付出了2500万人的生命代价,终于与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希特勒法西斯德国。

在战争还未开始的时候,苏联政府预先的工业设施,战略性的转移到了西伯利亚的腹深地带,有效地避免了纳粹德国空军的袭击,和毁灭性的打击,保障了
后勤的供给,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战争物资的保证。

既然是这样天独厚的条件,本可以有效的抗击德国的入侵,和不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战胜纳粹德国希特勒。

人们都知道上个世纪30年代的苏联,曲沙皇时期的农业国,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以进入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 国家实力已经达世界高端。

然而,由于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 ,使苏联军队的领导阶层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至使苏德战争一开始并非常的被动,战争打得异常残酷。

斯大林钢铁般的性格,领导苏联军民一举粉碎希特勒的进攻,并以势如破竹之势,与盟军一起彻底地消灭了希特勒的纳粹德国。

历史没有假设也不容假设,斯大林为 结束二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在的俄罗斯人,会怀念曾经斯大林时期强大的苏联吗

斯大林才是国际歌的忠实实践者,是世界无产者的保护神,是一切地主资本家等剥削分子的克星。斯大林永远会收到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热烈崇拜。苏联党内隐藏的走资派通过否定斯大林而实现了复辟倒退,但人民更看清了斯大林的伟大。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二战苏军确实非常喜欢进攻,即使在战争初期那种恶劣的情况下,苏军也会抓住任何机会发起进攻,一般只要德军暂时停止前进,当面的苏军一定会发起反击,直到兵力损耗殆尽以后才作罢。而直到1943年之前,苏军都无法很好的组织进攻行动,几乎每次进攻苏军都要遭受严重的伤亡,一些军、师级指挥官甚至向上级提议放弃任何进攻的尝试,无数次的失败经验告诉他们,进攻除了遭至更大的伤亡外,其他一无所得。

为何苏军的冲锋战术无法取得效果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苏军缺乏为这些冲锋的步兵提供必要的掩护火力,如炮兵和空军。苏军天天防御德军的进攻,就算看也能看明白德军为什么能每次都达成成功,德军的进攻模式一般就是先是斯图卡轰炸机和大口径火炮对苏军阵地上的重火力点予以拔除或者压制,然后在炮兵开始延伸射击后,德军步兵部队随即发起冲锋,由于有炮兵射击弹幕掩护,苏军的重火力根本无法精确的打击德军的步兵群,等到德军炮兵停止射击时,德军步兵已经冲上苏军阵地前沿,双方展开白刃战,整个过程中苏军的重武器都无法对德军步兵造成有效的杀伤。

反观前期苏军的进攻,几乎不可能得到任何的空中支援,炮兵的支援也很少,即使有也无法做到像德军那样步炮协同如此紧密,经常的情况就是,苏军步兵在没有任何掩护火力的情况下发起进攻,他们遭到德军重机枪和火炮精确而又猛烈的射击,直到伤亡过大才被迫放弃,但是一旦得到新的增援后,他们又会重复这样的进攻,并再度遭遇失败。这种近乎自杀的冲锋必然会导致严重的伤亡。与其说苏军擅长“乌拉”冲锋,不如说是他们只会这一种战术。

这种进攻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而且有无数的失败例证,但是苏军仍旧没有放弃,其中原因或许从一个典型的例子来探究。这是来自莫斯科战役期间苏军一个步兵团的作战记录,他们得到了向当面德军进攻的命令,在失败数次后,他们向上级报告,指出他们缺乏必要的火炮掩护,在无法得到炮兵增援前他们不可能拿下德军阵地。上级的回复非常简单也非常严厉,要求该团继续发起进攻,否则军法从事。该团只得继续不断发起进攻,直到损失殆尽后,才得到停止进攻的命令。

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唯独南斯拉夫敢不听苏联的话

铁托是个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二战中靠自己独立地领导南斯拉夫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共和国。而东欧国家几乎靠斯大林的苏联红军,打败了德国法西斯,进入了社会主义行列。他们几乎没有底气地接受斯大林的领导。

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铁托路线,赫鲁晓夫更无力掌控了。

苏联那么强大,苏联为什么挡不住德国的进攻

二战时德国与苏联的战争到最后虽然苏联获胜,但战争初期,由于德军的闪电战令苏军措手不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这首先缘于三十年代的苏联国内的政治大清洗,使得一大批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优秀中高层指挥员被处决,军队指挥层建设跟不上现实要求,出现了一批不懂实际战争的门外汉指挥员接班,导致青黄不接,苏军新兵普遍缺乏训练,武器装备配置匮乏。领导层对军队发展的过度自信和重视不足,国防力量兵力配置不均衡。1941年夏,德军较之苏联红军准备更充分、管理更精良、军种配备比例也更加均衡。导致一旦战争来临,反应慢,致使德军一路高歌猛进,苏军几天后才反应过来投入战斗。

苏联工业区主要集中在乌克兰等欧洲部分地区,导致沦陷领土上集中了苏联71%的生铁、58%的钢、63%的煤、57%的拖拉机产能。这是国家经济战略规划的不合理造成的。

在排兵布阵过程中,苏联军政领导层常将重点放在增加军队数量而非提升质量上,忽略了队伍的武器、装备、燃油配置以及人员的培训。飞行员的飞行时长一个季度只几小时,严重不足。而德国在占领法国、比利时及荷兰等发达工业国家之后,军工产能大增。大力地支持了在苏的德军攻势。

  • 上述错误的代价便是苏联红军在1941年夏季在德军闪电战下的全面溃败,令国家濒临危亡。

为什么说二战爆发前苏联已经四面楚歌

二战爆发前,苏联已经是四面楚歌,举目无亲,有的只是敌视的和冷漠的或是恐惧的“目光”。

这是因为,苏联是当时全世界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历史原因(这包括沙俄时代及一战的结果),和他的“富有”、强大——“富有”、强大,既会引起来自外部对他的贪婪,又会引发来自外部对他的恐惧。而当时的苏联受到的危险,不仅来自西部,更有来自东部的危险,甚至在二战前还是最现实的危险。

苏联是当时的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十月革命”成功后,苏俄的政府就遭到了西方世界的敌视,他们要将其“扼杀在揺篮里”(丘吉尔先生所言),因此进行了武装侵略(干涉苏俄的内战)。而对苏联(苏俄在1924年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的敌视(如果说西方世界对苏联的敌视,有所减轻的话,那也是不信任的)、冷漠的态度,持续到了二战前夕。而德国在希特勒于1933年1月上台后,在欧洲唯一与苏联友好的国家,也采取了冷淡的态度,而希特勒反共产主义的主张,更加重了德苏关系的紧张。苏联在1933年12月2曰提岀了集体安全(也就是组成国家间的联合,抵御侵略国家)。并且在1935年5月2曰和5月16曰,分别与法国和捷克签订了互助条约。后在,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西班牙内战、1937年曰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时,苏联都倡导集体安全,但沒有得到西方国家的响应。在因苏台德地区危机,捷克斯洛伐克受到希特勒危胁时,苏联再次倡导集体安全,而这次英、法两国不仅没有响应,反到将苏联排除在了解决,苏台德危机的参与国之外。这表明英、法对苏联的不信任,也不承认他的欧洲大国的地位。

二战前,苏联的周边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由于历史上,曾受到了沙皇俄国的统治,并且是在一战后刚刚成立的国家,以及政治制度上的差异,与苏联关系上存在着领土、民族问题,关系是非常的微妙,至少是充满了戒心。

苏联的“富”、强。苏联的“富”,体现在他的广阔的土地(当时的苏联就是世界国土面积第一大国),拥有极其巨大的各类资源。苏联的强大表现在,人囗数量欧洲第一,经济实力世界第二,军事力量拥有超过百万大军。而这两点,引起了周边国家的更大的恐惧。但也引发了某些国家对苏联的贪婪的想法。这里不仅有,希特勒德国要从东方,为德国夺取生存空间,就连波兰也想从苏联身上割块“肉”。

来自东部的危险。曰本在1931年开始侵占中国的东北地区,并于1932年成立了伪满洲国。因此,曰本陆军就要实施北进政策。并于1935年开始,在边境地区不断地武装挑衅。终于在1938年7月29曰至8月11曰,发生了张鼓峰事件,持续了十三天,以曰军失败而告终。转年的5月到8月,双方又在诺门罕交战。这次双方先后共投入了二十多万军队。这次战役(史称诺门罕战役或称哈拉哈河战役),曰军再次被打败,并逐渐地使曰本放弃了北进政策,而采取了南进政策。双方在1939年9月16日签订了停火协议。而此时二战已爆发了十余天了。东部的危险,在二战前已经发展到了战争状态了。

在二战前夕,苏联的西部地区的周边国家,与苏联关系至少也是不友好的。而英法两国对苏联的不信任态度,甚至是敌视的态度。因为波兰危机,还有与德国存在着发生战争的可能。而东部地区,与曰本已处于战争状态,所以,在二战前苏联确实是处于四面楚歌的险恶环境之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