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短命的皇后是谁她最终的结局如何?明孝宗为什么被明朝人称为千古一帝_皇后_贵妃_皇帝

本文目录

  • 明朝最短命的皇后是谁她最终的结局如何
  • 明孝宗为什么被明朝人称为千古一帝
  • 万贵妃是否真如传说中那样歹毒
  • 历史上有董皇后吗
  • 有人说,明孝宗堂堂一个皇帝,却不敢在大臣面前弹琴画画,为何皇帝要害怕官员
  • 如何评价明孝宗朱佑樘
  • 朱见深最宠的一个妃子,真的让朱见深唯一的儿子生活在冷宫6年吗
  • 为什么明宪宗的吴皇后被废后能得以善终,而唐高宗的王皇后被废后却被武则天杀害

明朝最短命的皇后是谁她最终的结局如何

在明朝时期,除却后来加封和追谥的,在皇后位子上最短的应该是成化皇帝朱见深的第一任皇后,吴皇后。公元1464年7月被册立为皇后,仅仅一个月后就因蒙冤被废除后位。

吴氏是北京市人,出身于名门世家。爹地是羽林前卫指挥使,舅舅是侯爷,哥哥也官至羽林卫指挥使之高位。当初英宗为自己的太子朱见深选好的皇后人选有三人分别是吴氏,王氏,柏氏。英宗还没有正式确定选谁为太子妃,自己就得了重病,撒手人寰,只是他还是比较倾向于吴氏的。

朱见深一直希望立万氏为自己的皇后,性启蒙导师,再加恋母情节,使得朱见深对宫女万氏有异乎寻常的感情。而这个万氏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万贵妃,一个比朱见深大17岁的老宫女。公元1464年7月20日,经过英宗老婆钱皇后的点头许可,吴氏被立为皇后。

朱见深虽有一千个不愿意也无可奈何,在成化初年万氏还只是一个宫女,可是和皇帝朱见深那可是不知道滚了多少年的床单了,可以说是独守恩宠,承恩日久呐。年纪轻轻的吴皇后妒火中烧,心气儿不顺,就想法设法的找万氏的不痛快,万氏虽说是个小小的宫女,可是背后有人呐,就和吴后顶撞了起来,吴后顺势就打了万氏的屁股。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呢,吴后被妒火冲昏了头脑,承受了难以承受的代价。

宪宗知道万氏挨了打,心疼得不得了,怒火满胸,气势汹汹地到皇后寝宫问罪,当着万贞儿的面,下令杖责皇后,替她出气。打完之后,宪宗仍是怒不可遏,一定要废了吴皇后。左思右想之下找了个太监背锅,找借口就废去了吴氏的皇后之位。

吴氏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后,就被废掉了,天大的委屈也无法向人倾诉。十六岁的她不得不在凄冷的西宫打发余生。

明孝宗为什么被明朝人称为千古一帝

“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这就是明朝那些大臣们对明孝宗最直观的评价。甚至到了清朝,那些汉人的官员、文人们都对孝宗也是极为的推崇,如清末名臣曾国藩就曾经这样说过“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可以说在很多人的眼里明朝皇帝成就最高的非太祖朱元璋,非成祖朱棣,也非宣宗朱瞻基,而是孝宗朱佑樘。所以孝宗皇帝不仅仅是在明朝被人称为千古一帝,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明孝宗是整个历史上少有的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那么到底明孝宗做了什么,让他有如此大的好名声呢?

受尽迫害,但始终都带着一份宽容之心

熟悉明孝宗的历史爱好者都应该知道孝宗在未登基之前的生活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如履薄冰。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得从他父亲明宪宗朱见深说起,当然这跟宪宗皇帝的本身是没关系的,我们要怪的是他那奇葩的爱好。那这奇葩的爱好是什么呢?就是宪宗皇帝专宠比他大17岁的保姆万贞儿。

按理说皇帝专宠妃子没多大关系,连明孝宗一生不都只是专宠张皇后吗?对的如果万贵妃的品格能像张皇后一样,那倒没关系。但是无奈的是万贵妃乃是一个不安分,又阴险的主。当年的她为了不让其他的妃子留下宪宗的子嗣,一旦妃子被他发现怀孕,她就会派人去为这位妃子堕胎。

而在当年孝宗皇帝的母亲纪氏就因怀上了孝宗就差点被害,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孝宗才能被幸运的生了下来。但是到后来纪氏因偷偷生下孝宗被发现,她就暴卒在皇宫中,据说是被万贵妃所害。而在当时孝宗皇帝不但因万贵妃而失去了母亲,同时还要时刻提防着万贵妃的迫害,若不是最后他被自己的祖母周太后亲自抚养,孝宗恐怕活不到成年。

但就是在这样的深仇大恨,孝宗皇帝登基后并没有去为难死后的万贵妃和她的族人。虽然在那个时候不管孝宗皇帝如何对待她,官员和百姓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毕竟杀母之仇,又有迫害孝宗的嫌疑,怎么对付万贵妃都不为过。但是事实上此时的明孝宗皇帝却什么都没做,他没有剥脱万贵妃死后所得到的封赏尊号,也没有对万贵妃的族人做出什么。就这样孝宗皇帝选择性的忘记之前所遭受到的所有困难,他对万贵妃淡然的选择了宽容。

登基称帝,治理出“弘治中兴”

众所周知明朝第一次衰落始于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后,在当年明朝经过这次大战后,自朱棣时期所留下的全部精锐将士和名臣名将几乎损失殆尽,如张辅、陈怀、李珍、邝埜等,更甚者明朝最最精锐的京师三大营也全部全军覆没,自此一役鼎盛的明朝自此一去不复返,明朝走上了衰落。而虽然在土木堡之变后,经过明代宗的力挽狂澜,明朝慢慢减退了衰落的趋势,但是没过多久随着“夺门之变”的爆发,明朝又经历了一场内乱。

可以说在经过明英宗这位皇帝的反复折腾,再加上继任者宪宗皇帝晚年热衷佛道,导致许多奸诈小人混入朝堂,弄的整个民间是怨声载道,可以说此时明朝的衰落注定已不可避免。而这直到明孝宗时期,明朝中衰才被阻止,并进而走向了中兴。

明孝宗一登基后就将宪宗一朝所有的阿谀奉承之徒全部清理出朝堂,或杀或贬或驱,比如他就将纸糊三阁老全部辞退,又比如他将妖僧继晓处死。可以说正是因为孝宗皇帝登基后的雷厉风行,让当时朝堂的政治环境顿时为之一震,之后他在清除一批无用的大臣后,就又选了一些贤良之臣来治理朝政,包括刘大夏、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等。

就这样在拥有一批贤良之臣来作为孝宗的执政班底后,孝宗开始了对明朝进行了较大的军政改革。孝宗先是重开了被废除已久的午朝制度,借此大臣们和皇帝将能有更多的机会去一起讨论如何治国,而后又严防宦官干政的行为,虽然孝宗并没有将东厂、西厂等宦官机构废除,但此时的宦官机构显然已无法再胡作非为。

之后在完成对朝廷内部的改革后,孝宗开始对全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经济上他轻徭薄赋,兴建水利,并提倡节俭,而在这样的治理下,孝宗朝的税收增至二千七百万石,成为明朝中期的最鼎盛时刻。军事上,孝宗大败吐鲁番军,收复了哈密,并数次击败了鞑靼小王子、火筛的数次入侵。也就是在这样的治理下,明朝正式步入了中兴的时代,史称“弘治中兴”。

善始善终,成为历史少有的从始而终的明君

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很多,汉文帝、唐太宗、隋文帝、宋仁宗等这些都算是明君,所以可以说中国任何的朝代都不缺明君。但是能做到从始而终都是明君的皇帝在历史上却是少有的,而恰恰明孝宗就是其中之一。

明孝宗是少有的能做到从登基到去世都保持着明君的主,当年的孝宗皇帝从始至终都能理性治国,一生从不贪恋美色,也一直都能做到从谏如流,且宽厚待人,及勤于政务。当然孝宗曾有一段短暂的事情因身体原因导致他误信佛教,然后对政务有些松懈,并让奸臣乘机而入,但是孝宗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迅速的改正,之后重新回归勤政的道路上。

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

记得当年明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朱祐樘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这句话恐怕是对孝宗皇帝最好的诠释。同样在中国历史上能被说成好皇帝的绝对有着数十位之多,但是能做到即是好皇帝又是好人的皇帝,我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少之又少,个人认为除了宋仁宗和明孝宗,恐怕几乎很少有皇帝做到。

孝宗皇帝是好皇帝,我想毋庸置疑,创造出“弘治中兴”的皇帝能不好吗?那孝宗是好人又好在哪里呢?对于百姓的治理,孝宗做到了以人为本,百姓遭灾他就免赋税,百姓被官员欺负他就免官,律法对百姓严苛他就改律法,百姓没田地他就给田地,可以说就是在这样的治理下,在明朝已是屡见不鲜的农民起义在孝宗一朝几乎就从未发生过,而这就可以知道百姓对于孝宗的认可。

而对于官员,孝宗也基本保持着待臣宽厚的心态,同样自朱元璋时期就实施的“廷仗”在孝宗朝就从未出现,他对官员的劝诫,不管是对还是错,都能坦然受之,绝对不会给大庭广众之下让官员难堪,而每当官员因上朝,亦或在皇宫处理公务太晚,孝宗皇帝都会派人铺军执灯传送。而当自己因某些事情不能上朝的时候,孝宗皇帝还会派人去向文武百官告假,可以说整个朝廷就在孝宗皇帝的治理下呈现出了“弘治朝中多君子”的太平盛世景象。

可以说孝宗皇帝被誉为千古一帝是绝对有它的理由存在的,他的仁义,他的宽厚,他的善始善终,他的品格等等这些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皇帝都不具备的优点就注定明孝宗会成为名留青史的千古圣君。

万贵妃是否真如传说中那样歹毒

万贵妃,确实歹毒,她为了得到皇帝的专宠不择手段,想让皇帝无后

下面听我一一道来

很多人都知道万贵妃万贞儿比宪宗皇帝朱见深大了足有17岁。土木堡之变以后,朱祁钰登上皇帝位,那个时候明英宗被俘虏,朱见深虽然是太子,但是不久就被朱祁钰给废了。孙太后为了保护朱见深的安全,就派自己的宫女也就是万贞儿去照顾朱见深。后来二人相互产生了感情,可能朱见深也有恋母情结吧。

明英宗复位驾崩以后,朱见深继位,也就是明宪宗。他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要立万贞儿为后,但是所有人都不同意,无奈之下,立她为贵妃。之后二人如胶似漆,慢慢的就不理皇后了。皇后一怒之下杖责了万贞儿,没想到朱见深竟然把皇后都给废了,又立了王氏为后。

后来万氏怀孕,朱见深则更加宠她,生下孩子之后便立为太子,万氏也被立为皇贵妃。好景不长,万氏的孩子不久就夭折,万氏更是年事已高,不能怀孕了。她于是就让所有怀孕的后宫嫔妃打胎,导致朱见深在很长时间之内都没有子嗣。

之后,朱见深逛游到了自己的私库,看到了宫女纪氏,便临幸了她,纪氏怀孕。在很多宫女太监的保护下,这个孩子没有让万氏知道。

很多年以后,纪氏的孩子已经好几岁了,朱见深才得知有这么个儿子,给他取名为朱佑樘,第二天就立为太子了。

太后怕太子被万氏所害就带进宫亲自抚养。一日,万氏请太子去吃饭,但是太子死活不吃,问他,他说怕被毒死。这样一来万贞儿更是气愤了,就鼓动明宪宗多多宠幸嫔妃,繁衍子嗣,借机废了朱佑樘。皇帝果然要废了太子,多亏大臣们极力保举。

后来万贞儿死了之后不久,朱见深就死了,感觉二人是真爱啊!

之后朱佑樘继位,他就是明孝宗。

历史上有董皇后吗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戏曲,曹操乱政,欺压皇室,汉献帝求助国丈董承铲除曹贼。当时以为董承是皇后的父亲,后来才知道他的女儿是刘协的贵人。

虽然董承的女儿不是皇后,可他的姑姑可是做过太后、太皇太后的人物。董太后是汉灵帝的生母,他的丈夫是解渎亭侯刘苌。汉灵帝继位后,刘苌被追尊“孝仁皇”,董氏先被封贵人,次年又尊“孝仁皇后”。这个称号相当于荣誉博士,名誉主席等,直到真正的太后窦氏死后,她才成为真正的太后,又在少帝刘辩登基后成为太皇太后。

严格意义上来说,汉灵帝的母亲并没有做过皇后。

但有位姓董的女人是真真正正在皇后位上待过的,此人就是冉闵的妻子董氏。

冉闵被很多人称赞为汉族的英雄,他在上位后推出的“杀胡令”,对胡人展开了血腥的报复,使之闻风丧胆。冉闵公元350年称帝,立国不到两年,他的妻子董氏自然就做了两年的皇后。

当然,冉魏只能算个割据政权,他的妻子严格意义也不能算正统的皇后。如果在统一的王朝里面找,姓董的皇后应该是不存在的。

有人说,明孝宗堂堂一个皇帝,却不敢在大臣面前弹琴画画,为何皇帝要害怕官员

明孝宗这个人的性格,我觉得是相当宽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他在即位掌权后对待万贵妃家族的宽容和大度。

这故事应该从明孝宗朱佑樘不幸的童年说起,朱佑樘的生母纪氏本是宫女,偶然一次被皇帝临幸后便怀了朱佑樘,当时万贵妃在宫中势力很大,得知纪氏怀孕后便让太监张敏前去鸩杀,此时明宪宗已经年近40,却一个子嗣都没有,中宫吴皇后也因为与万贵妃发生一次激烈的冲突而被废去皇后之位。太监张敏看纪氏怀孕,不忍心鸩杀,便回去禀告万贵妃,纪氏只是肚子上长了一个大瘤而已,并非怀孕。万贵妃听罢,把纪氏打发到冷宫了。纪氏在冷宫生下朱佑樘后吴废后也帮助纪氏抚养。后来宪宗皇帝得知纪氏生下皇子,当即将他们母子接出后宫,纪氏封为淑妃,朱佑樘封为太子,万贵妃气的又哭又骂。不就太监张敏因害怕万贵妃报复而自尽,纪淑妃也突然暴毙。太子朱佑樘被孙太后接入宫中抚养。万贵妃去世不久,宪宗皇帝因为悲伤过度,也驾崩了,皇太子朱佑樘即位,是为明孝宗,他首先追封自己的母亲纪氏为皇后,然后他感念当年养育之恩,把已经被废去位号丢弃在冷宫20余年无人问津的吴皇后接出冷宫,吴皇后感动的老泪纵横。最让大家意外的是,明孝宗并未惩罚万贵妃母族。大臣们不让孝宗弹琴画画,是害怕皇帝荒废朝政,前有李煜和宋徽宗的例子……至于明孝宗害怕大臣,我觉得所谓的害怕,也是尊重的意思,皇帝虽然君临天下,一言九鼎,但是对待知识分子出身的臣子,还是要非常尊重的。

如何评价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一生勤政、宽容、遵礼大臣、体恤民生,励精图治,是一位少有的贤明君主,其年号弘治,史称“弘治中兴”。

朱见深最宠的一个妃子,真的让朱见深唯一的儿子生活在冷宫6年吗

前言:朱见深是明朝的第八位皇帝。本来皇帝立储贯穿整个历史都是明争暗斗,十分凶险。但朱见深的皇位,差点让他老爹给玩丢了,怎么回事?

朱见深的老爹,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朱见深两岁时会封为太子,本来等着接他老爹的班就行了。可是朱祁镇却要御驾亲征,和瓦剌打仗,没成想被瓦剌给俘虏了。

但是朝中不能一日无君啊,所以太后和大臣一商量,便让朱见深的叔叔朱启钰做了皇上。孙太后怕自己的皇孙遭遇不测,便派了个自己的贴身宫女去照顾年幼的朱见深。

不久朱启钰原形毕现,废掉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这让朱见深一下从天落到了地,唯独这个照顾她的叫万贞儿的宫女对他不离不弃。虽然万贞儿比朱见深大17岁,但在朝夕相处中,朱见深对她产生了浓浓的依恋之情。

要说朱见深的皇位真是有老天庇佑,这朱祁镇玩了一圈之后,又杀了个回马枪。老皇帝回来了这朱启钰哪敢造次,一切又回到了正轨。朱祁镇继续当他的皇帝,朱见深也恢复了太子之位,而且顺利的接了他老爹的班,成为明宪宗。

这时候万贞儿虽然不再年轻,而且后宫美女无数。但是朱见深不顾一切地的要立万贞儿为皇后。却遭他的生母周太后极力反对,无奈之下,另立吴氏为皇后,万贞儿为贵妃。

有了朱见深的宠幸,万贵妃横行后宫,并不把皇后放在眼里。吾皇后气不过,便杖责了她,这下触了朱见深的逆鳞,皇上大怒,便废了吴皇后。

至此万贵妃更是无人敢惹。万贵妃给宪宗生过一子,但不幸的是这个孩子夭折了。万贵妃怕失宠,暗中监视宫中的女人不许给宪宗生孩子。

宪宗偶尔临幸了宫中女官纪氏,纪氏怀孕后,怕自己的孩子遭到万贵妃的毒害,便主动要求到冷宫去照顾被废的吴皇后,在吴皇后和太监的保护下,纪氏生下了孩子,并秘密抚养到6岁。

直到万贵妃去世,宪宗悲叹自己无后,谁来继承皇位呢?太监偷偷告诉他,你有儿子,在冷宫了。宪宗查明后大喜,立马立这个孩子为太子。

这事儿过程就这么个过程,但我认为这事儿有可疑之处。首先冷宫不是一个万全之地,宫女太监都会去,这里面不可能没有万贵妃的人,所以要藏一个孩子并不容易。其次万贵妃年事已高,又无儿子,又不怕有人来和她儿子争太子之位,那她干嘛赶尽杀绝?非要断宪宗的后呢?第三,太监也不敢隐瞒藏孩子这么大的事儿,这是欺君,要杀头的。

结合以上几点,这事儿虚假成分很大。估计是有人要故意黑万贵妃。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为什么明宪宗的吴皇后被废后能得以善终,而唐高宗的王皇后被废后却被武则天杀害

吴皇后因嫉妒万贵妃独受明宪宗恩宠,故意找茬刺激万贵妃。万贵妃被激怒后顶嘴,吴皇后遂以此为借口杖责她。明宪宗心疼不已,杖责吴皇后替爱妃出气,并找借口废后。吴皇后当时仅16岁,当皇后仅月余便被打入冷宫,史称吴废后,享年六十。她能平安活下来,在于继任的王皇后与万贵妃未视其为敌。

王皇后在李治封晋王时,因“有美色”而被“纳为晋王妃。丈夫进位太子,王氏被“册为皇太子妃。”李治变身唐高宗,王氏被“立为皇后”。

因王皇后无子,帝独宠萧淑妃。王皇后醋坛子翻了,自作聪明劝帝将唐太宗驾崩后入感业寺削发为尼的武则天纳入后宫。帝遂将武则天“复召入宫,立为昭仪。”

王皇后引狼入室,见武昭仪“宠遇日厚,后惧不自安。”于是与母亲同求巫师以“厌胜”巫术诅咒武昭仪。“事发,帝大怒”,将王皇后与萧淑妃废为庶人,“囚之别院。”

武则天岂肯放弃这一箭双雕的天赐良机,为永绝后患,“武昭仪令皆缢杀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