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姜子牙,把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改为姜、吕、邱三姓,姜子牙后人有彪炳千秋的后人吗?三国志中姜维的军事才能如何已经超过了诸葛亮_魏国_蜀汉_诸葛

本文目录

  • 古代姜子牙,把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改为姜、吕、邱三姓,姜子牙后人有彪炳千秋的后人吗
  • 三国志中姜维的军事才能如何已经超过了诸葛亮
  • 数万曹军赵云面无惧色,为何面对少年姜维年却大惊
  • 三国六大奇才:龙、凤、马、鬼、虎、麒麟是指哪些人
  • 你认为三国人物里面谁的名字起得好为什么
  • 为什么姜维自杀殉国后,仍然被人剖腹取胆

古代姜子牙,把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改为姜、吕、邱三姓,姜子牙后人有彪炳千秋的后人吗

简单来说,姜子牙的儿子全都姓姜。

姜子牙的名称非常多,他是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别号飞熊。按照先秦时期的规矩,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的称号应该是吕尚或吕子牙,姜子牙这个名字是后世小说中出现的,当时姓跟氏已经合一为姓氏,作者直接称其为姜尚或者姜子牙,由此广为流传。

姜子牙在投奔周文王时,周文王非常高兴,说我爷爷太公(周太王)说会有贤人到来,助我大周兴盛,难道是你吗?太公“望”(期盼)你来很久了,于是姜子牙有了太公望的称呼,结合称姜太公。周文王去世后,周武王尊姜子牙为师尚父,师是官职,尚是名字,父是尊号,姜子牙再得一个称呼。

不管姜子牙有多少称呼,他一直都是姓姜的,他的子女也是姓姜,其子吕伋继承了他齐国国君的位子;其女邑姜(先秦时期,女子称姓不称氏)是周武王的王后,周成王的生母。

随着齐国的发展,公室人员越来越多,经过代代层层分封,姜姓分化出许多氏,国君仍然是吕氏,除此之外还有高氏、国氏、卢氏、崔氏等等。到战国时期田氏代齐后,这些氏不再是公室支属,没有了政治特权,但数百年繁衍下来的人口不可能被尽灭,姓与氏合一时,许多人以氏代姓氏,这些从姜姓衍生出来的氏也就变成了姓氏。

姜姓衍生出的姓氏非常多,仅次于姬姓,但这里面并不都是姜姓吕氏衍生出来的,当时还有其他姜姓国家,而且不同姓可以有相同的氏,姓氏合一后就变成了相同的姓氏,可他们的祖先并不是同一人。

综上所述,姜姓、吕姓这些都是姜姓在发展庞大后分化出来的姓氏,而不是姜子牙自己分的。而这么庞大的人口,出几个彪炳千秋的人物是肯定的,比如齐桓公吕小白,他是姜子牙的直系后代,春秋第一位霸主。

三国志中姜维的军事才能如何已经超过了诸葛亮

我认为姜维的军事才能没能超过诸葛亮,但在三国也是前列。公元228年诸葛亮收降姜维后在写给张裔、蒋琬的书信中讲:“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朝)、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姜维的才能远胜李朝和马良等人。马良很多人知道,知道李朝的人不多,李朝三兄弟并称蜀之三龙。诸葛亮的信中还讲:“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姜维的军事才能很不错,把精锐的虎步军交给姜维。

姜维投降诸葛亮后,收到其母的书信,让姜维回来。姜维回信:“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也就是说姜维不会回去了,因为现在的他拥有远大志向。当时曹魏这边认为姜维是不得已投降蜀汉,所以对其家人也没有处罚。从此姜维跟随诸葛亮身边,每次北伐都参与。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姜维右升任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并进封平襄侯(县侯)243年升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247年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从公元234年—公元252年这段时间姜维主要是率偏师接应凉州、陇右少数民族叛魏。姜维一直有一个计划: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大将军费祎都不赞成,每次只给姜维不到万人去骚扰魏国。但是大司马蒋琬在世时曾赞成姜维的计划。大司马蒋琬曾上书刘禅: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

在蒋琬看来魏国占据九州,实力强大,不是一下子能灭掉。如果东西(蜀汉东吴)两家联合北伐,也未必能一下灭魏。如果吴蜀东西合力,首尾成犄角之势,虽说不见得就能迅速实现成功的志愿,尚且可以对魏国进行分割蚕食,先翦除它的枝叶羽翼。然而吴国约定出兵时间一再拖迟,几次不能实现,确实左右为难,令人寝食不安。每与费祎等人商议,认为凉州胡人地区乃边塞要地,进退有据,敌人很重视这块地盘,况且羌、胡民族都十分思念汉朝,又过去偏军入羌,郭淮失败逃走,考虑事情长短得失,认为凉州是最重要的事情,应当以姜维为凉州刺史。如果姜维出征,与敌人对峙河右之地,为臣则统领大军为姜维后援。如今涪地水陆四通,可以应急,如果东北一线有战事,奔赴救援不难。”

蒋琬这个计划应该是姜维提出来,费祎也没有反对。但可惜的是蒋琬突然生病,没几年就去世了。蒋琬去世后,费祎又更不支持了。公元253年费祎遇刺,终于没有能再制止姜维了。于是从公元253年—公元262年,姜维发动了六次北伐,人马数万人。

第一次:公元253年三月诸葛恪集结二十万人攻打新城。四月姜维率数万人北伐,包围南安。魏国派郭淮陈泰率军救援。五月姜维粮尽退还。这次北伐不克而返,前后不过两个月。

第二次:公元254年陇西郡狄道长李简写密书向姜维请降,六月姜维率数万人出陇西围,张嶷所部跟魏军徐质交战。虽然张嶷战死,所部全军覆没。但所斩杀的魏军是蜀军亡者两倍。姜维率军围襄武,击败并斩杀徐质。姜维趁机攻下河间、临洮。姜维把狄道、河间、临洮三县百姓迁回到蜀地。

第三次:公元255年正月魏国镇东将军都督杨州毋丘俭和前将军杨州刺史文钦举七万将士起事。姜维在洮西大破雍州刺史王经。王经率残部万人退守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魏国那边是讲王经死了千人而已,那只不过是安慰人的说法。 魏将陈泰进军至天水郡上邽,征西将军邓艾、司马段灼、徐州刺史胡奋、将军王秘率军援救陇西,太尉司马孚率军为后援。所以姜维不能继续进军。当时邓艾建议等到太尉司马孚的大军到达再援救王经,陈泰坚持立马援救。陈泰认为现在不救王经,一旦狄道失陷就危险了。姜维的弱点是粮道,只要我们假意去断粮道,蜀军肯定会退。此次北伐是蜀汉自襄樊战争以来所取得的大胜。 姜维因此升为大将军。十九年春,就迁(姜)维为大将军

第四次:公元256年姜维计划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汇师于上邽聚歼邓芝。姜维先攻祁山,然后转攻南安。接着渡过渭水去上邽,跟邓艾于段谷激战。据魏国的统计段谷之战斩杀蜀军万人。姜维失败在于镇西将军胡济没有按时赶到上邽跟他汇合。姜维自贬为后将军。史书并没有记载胡济不到的原因,也没有记载胡济当时在干嘛。但我认为必有内幕,因为胡济不仅没有受处罚后来还升官。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胡)济失誓不至,故(姜)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于段谷。姜维自贬为后将军。

第五次:公元257年魏国诸葛诞举十余万人反叛,东吴前后派了十万人响应。姜维也趁机北伐,邓艾等坚守不出。姜维得知诸葛诞败了,于是退军。这次北伐后姜维复大将军,说明打了胜仗。复拜大将军。

第六次:公元262年姜维北伐,让邓艾击败。

姜维的军事才能是不差的,不能因为北伐得失而否定。就像拿破仑打败了两次,谁能否定其军事才能?为何国人以成败论英雄?打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又有谁知道?魏将邓艾曾对陈泰讲:将军您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姜维的军队是精锐。而将军以乌合之卒......姜维之兵,是所辟之锋。邓艾还在跟众将的军事会议上评价姜维的军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可见姜维的军事才能远在魏诸将之上。不然郭淮、陈泰、邓艾等魏之名将,怎么没有打造出一支所辟之锋的军队。我认为姜维多年北伐无成,主要原因有以下。

敌将皆人杰:魏国防守西线的将军主要有郭淮、陈泰、邓艾等。这些人都是魏之名将。

寡不敌众:姜维很清楚魏国跟蜀汉的实力对比。姜维北伐的目的并不是打到中原去,而是夺取陇右。正是因为知道双方实力差距。魏国驻守西线的军队就远多于姜维北伐的人马,而且后面还原源源不断的援军。

攻守异体:蜀汉作为进攻的一方,负担自然要重。而魏将采取的是高壁深垒防守策略。

时势:原因姜维以自己熟悉羌胡而诱为援。陇右凉州关中羌胡也确实不服魏国统治,多次叛魏。但因蜀汉久不北伐,已经让魏国打击的差不多。

独木难支:历来成就功业的条件,我认为是明主加三杰缺一不可。刘禅不是明主,姜维北伐那段时间并没有一人是三杰。那段时间掌管朝政的是尚书令陈祗、卫将军诸葛瞻、辅国大将军尚书令董厥、侍中尚书令樊建。他们皆平庸之人。根本不可能对姜维北伐有所帮助。光足兵足食这一项就不能对姜维有所相助。而且他们根本不支持姜维北伐。

还有很多人认为就是因为姜维军事才能不行,所以魏国才得已一战灭蜀。这个锅也不能扣姜维头上。当时魏国集结十八万人伐蜀,钟会率十二万人攻汉中,诸葛绪和邓艾各率三万人阻击姜维。早在魏国伐蜀前姜维就上书刘禅:“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这样的大事刘禅没有跟大臣商议,而是跟宦官黄皓商议。而黄皓跑去问巫师,占卜得魏军不会来,刘禅也信了,蜀汉群臣都不知道姜维的上书。(黄)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昝在刘禅、黄皓,非姜维之过。

公元263年八月魏军大举伐蜀,刘禅这才匆忙派右车骑廖化率军去支援姜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率军去支援阳安关。右车骑廖化行军至阴平得知魏将诸葛绪向建威,立马进军救援。姜维一面摆脱邓艾一边向阴平救援汉中,得知雍州刺史诸葛绪已经占据阴平桥头,于是从孔函谷入北道,准备攻击诸葛绪后军。诸葛绪得知立马退军三十余里。姜维率军入北道走了三十多里,得知诸葛绪后退,姜维立马原路返回,急行军从阴平桥头通过,诸葛绪立马拦截,但是已经是迟了一日。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卻还三十里。(姜)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诸葛)绪军卻,寻还,从桥头过,(诸葛)绪趣截(姜)维,较一日不及。

姜维和廖化合军,星夜驰援阳安关。但是已经迟了,因为副将蒋舒投降,主将傅佥战死。钟会留下人马围住汉中诸城,率十余万人马直扑剑阁。(诸葛绪三万被钟会夺)(钟)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大将军姜维和右车骑廖化退往汉寿碰上去支援阳安关的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阳安关已失,才到汉寿,太迟了。姜维得知阳安关已失,抢先一步在剑阁布防。(张)翼、(董)厥甫至汉寿,(姜)维、(廖)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张)翼、(董)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钟)会。

在钟会给堵在剑阁之时,邓艾提出走阴平攻率涪城、绵竹的计划。(邓)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邓)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已经到这个时候刘禅还是不当回事,根本没有做各地城守准备。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邓)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这时刘禅只好派诸葛瞻率军前去迎战,但是诸葛恪根本没有打过仗。诸葛瞻率军到达涪城就停止不前,尚书郎黄崇屡劝诸葛瞻抢占险要,不能让魏军进入平原。诸葛瞻没有采纳,黄崇痛哭流涕。到涪县,(诸葛)瞻盘桓未进,(黄)崇屡劝(诸葛)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诸葛)瞻犹与未纳,(黄)崇至于流涕。

蜀军前锋被邓艾击败,诸葛瞻退守绵竹。诸葛瞻列阵以待魏军,邓艾派司马师纂和儿子邓忠分两路攻打诸葛瞻。魏军败退,邓忠和司马师纂都认为不能再打。邓艾大怒现在是生死存亡之际,有什么不能。如果不去就军前正法。于是邓忠和司马师纂率军死战,一举击败蜀军。(邓)忠、(司马师)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邓)忠、(司马师)纂驰还更战,大破之。蜀将诸葛瞻、黄崇、诸葛尚等被斩杀。当初魏国开始伐蜀,镇守南中的霍弋得知魏国,请求率军入成都勤王。刘禅居然已自己准备好了,你不用来。这是什么逻辑?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如果霍弋来了成都,也许能把邓艾消灭在涪城。宦官黄皓的亲信阎宇从永安率军支援成都,但是史书上没有交待这支援军到那里干了什么。

这时剑阁这边,钟会给姜维堵住了。无法攻破,粮草已经供不应不上了。钟会于是开始从剑阁退军。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而邓艾击败诸葛瞻后进军雒城。姜维得知诸葛瞻败了,听说刘禅准备固守成都,或者投奔东吴,逃往南中。于是姜维弃剑阁退往巴群,而钟会已经开始退军,看到战事有变,立马改变布署。派一支军队追击姜维,钟会亲率大军向涪城进军。姜维摆脱追兵,经广汉进军郪以察探虚伪。邓艾到达雒城后,刘禅决定投降。当刘禅投降的命令传达到姜维军营,姜维带着蜀军到涪城向钟会投降,蜀军将士怒而纷纷拔刀砍石。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钟)会于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蜀汉最终以刘禅投降灭亡,魏晋人袁准讲 :今国家一举而灭蜀,自征伐之功,未有如此之速者也。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钟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邓)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也就是说刘禅要是坚守成都,邓艾钟会很可能回不来了。

然如后主之昏愚,亲小人,远贤臣,就使维不伐魏,蜀亦宁能久存乎。况维闻魏人窥蜀,即表请遣将守险,而为一黄皓所误,卒至魏兵三路,长驱直入,是咎在黄皓,于(姜)维无尤也。剑阁守险,钟会屡攻不克,而邓艾从阴平进兵,直趋涪城,诸葛瞻不依黄崇之议,让敌深入,猝至战死,是咎在诸葛瞻,于(姜)维亦无尤也。成都虽危,尚堪背城借一,后主宁从谯周,不从北地王谌,面缚出降,坐丧蜀土,是咎在后主,于维更无尤也。至大势已去,(姜)维尚诈降钟会,意图规复,乃不幸失败,一死谢国,(姜)维之报主,至矣尽矣。天不祚蜀,何维之足尤乎。

数万曹军赵云面无惧色,为何面对少年姜维年却大惊

老将赵云与少年姜维的确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相遇相识的,但恐怕没有出现赵云一见姜维就大吃一惊的情况。

首先看一下诸葛亮北伐的情况,再说赵云与姜维那点事吧。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命赵云、邓芝为疑军,出箕谷迷惑曹军。诸葛亮率领大军屯聚祁山,号令严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闻风而反叛曹魏,响应诸葛亮。

这就是说,曹魏还没有与诸葛亮交战,三郡就投降了。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

诸葛亮北伐时,天水郡参军姜维与功曹梁绪、主薄尹赏、主记梁虔等跟从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由于蜀军到来,各县纷纷响应,马遵就怀疑姜维等人存有异心,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跟随郭淮逃亡上邽,姜维不得已而投降了诸葛亮。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诸葛亮给蒋琬写信,称姜维是凉州上士,有胆略,后迁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从诸葛亮对姜维的封赏及任命,可以看出,对其非常器重。姜维投降后并没有多少功绩,就被封为亭侯,这很特殊。

这难道是赵云大吃一惊的原因吗?

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逝,刘禅继位,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升迁为镇东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

从赵云跟随刘备,到被刘禅封为亭侯,赵云可谓身经百战,两扶幼主、克定祸乱,屡立奇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就算从官渡之战后算起,赵云也已经跟随刘备二十多年了。九死一生才混了个亭侯,还是刘禅封赏的。

姜维刚刚投降了诸葛亮,寸功未立,就被封为亭侯,这的确令人大吃一惊。

如果真如题主所言,或者如《三国演义》所说,赵云一见姜维就大吃一惊,恐怕还是因为诸葛亮的缘故吧。

不管演义说得多么热闹,史料中并没有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与姜维有任何交锋的情况,也就不能以此作为赵云吃惊的原因依据。

除此以外,豹眼也看不出赵云为何吃惊。

从诸葛亮死后,姜维逐步主宰了蜀汉的军事大权,继承诸葛亮的衣钵,坚持北伐。但从姜维北伐的成就来看,的确也很不咋地。特别是与魏将邓艾交战来看,几无胜绩。

难道说赵云看出了姜维并没有过人的军事才能,而诸葛亮却大加赞赏,赵云为此而吃惊吗?

一切都不得而知,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反正豹眼看不出赵云吃惊的原因。

至于演义所说的原因,无非就是提高姜维的声望,以此来佐证诸葛亮的识人用人之高明。但豹眼一向认为,老罗在画蛇添足,大有弄巧成拙的成分,这里就不多说了。

三国六大奇才:龙、凤、马、鬼、虎、麒麟是指哪些人

龙:即诸葛亮,号卧龙,主东方苍龙;

凤:即庞统,号凤雏,主南方朱雀;

马:当指水镜先生司马徵,主北方玄武;

虎:司马懿,宋元说书人以之与诸葛亮庞统并提,赠号冢虎,主西方白虎;

麟:姜维或周瑜,都有幼骐麟之称,主中玉麟。

以上五人,号三国五瑞。

鬼:即郭嘉,有鬼才鬼谋之称。

毒:即贾翊,有毒士毒舌之称。

另外,三国雅号与虎相关的还有:九原虓虎吕布、抗飏虓虎马超、江东猛虎孙策、古之召虎张辽、嗜战虎痴许褚。

另外,与龙有关的还有荀氏八龙,与马有关的还有马氏五良。

你认为三国人物里面谁的名字起得好为什么

孙坚和孙权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

孙坚四个儿子:

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孙翊,字叔弼;孙匡,字季佐。

四个儿子对应伯仲叔季顺序。符和策同意,权与谋同意,希望这俩孩子一武一文,老三和老四,翊、弼、匡、佐这四个字都有辅佐的意思,希望这两人能辅佐哥哥们。

孙权更会取,七个儿子:

孙登,字子高;孙虑,字子智;孙和,字子孝;孙霸,字子威;孙奋,字子扬;孙休,字子烈;孙亮,字子明。

登而高、虑而智、和而孝、霸而威、奋而扬、亮而明,这都是同意;休和烈则是反义,也符合取字的习俗。

孙家这几个儿子的名字一看就是清清爽爽、简单明了的,赞一个!

孙权还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取字,这个就有点可爱了:孙鲁班,字大虎,孙鲁育,字小虎。为何取这样的字,我就不清楚了,难道是因为孙权喜欢“射虎”?

名字取得好的有很多,难分伯仲,但三国里却有一个名字最萌萌哒的,就是这位:

眭固,字白兔。有大小老虎,也有小白兔。当然眭固的字取得可爱,但自己也因为这个字给他带来了不幸。眭固屯兵在射犬这个地方,有个巫师告诫他,射犬对你的字白兔不利,希望换个地方。但眭固不听,最后小白兔死在了射犬城。

为什么姜维自杀殉国后,仍然被人剖腹取胆

为什么?气愤啊,蜀国都灭亡了,姜维却造成了魏国两员名将和大量士兵的死亡;蜀国其他人,包括后主都高高兴兴当魏国的官了,姜维还要谋反;蜀国灭亡了,魏国士兵都想回家了,姜维却造成了一个大叛乱。这样的人,让人太气愤,叫人太好奇,究竟长了颗什么胆啊。

魏国灭亡,姜维是很不甘心的。

姜维

邓艾由景谷道偷渡,兵至绵竹,击破诸葛瞻,刘禅开城投降,并敕令姜维投降。姜维军士各个都拔起刀剑挥砍石头发泄心头的愤怒,但主子都投降了,还有什么办法,姜维率军向钟会投降。

投降了的姜维,看出了钟会的异心。

钟会十分敬重姜维,出则同车,入则同席,认为征蜀的官属虽然都是天下才俊,但没有能够比得上姜维的。姜维利用钟会的信任,发现他怀有异志,于是决定使用诈降计,来复兴蜀汉政权。

姜维的计划是先利用钟会的异心,挑唆他先消灭兼并邓艾的军队,然后再消灭钟会,把北来的魏兵全部坑杀,重新扶立蜀汉。他给刘禅写密信说,“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但是,这样的做法无异火中取粟,风险极大。姜维为此也深为魏军所痛恨。

一个绝好的机会来临,这是邓艾送上门来的。

邓艾

邓艾拿下成都,自认立下大功,擅自循东汉将军邓禹以前作法,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他拜刘禅行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蜀汉群臣,则根据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们为朝廷官员,或让他们领受自己属下的职务。

邓艾任命师纂兼领益州刺史,任命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兼领蜀中各郡郡守。派人在绵竹把作战中死亡的战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筑高台作为京观,用以宣扬自己的武功。

邓艾建此大功,居功自恃,深感骄傲,并且常常显示夸耀,引以为荣。

在姜维的一番怂恿之下,钟会乘机向司马昭诬告其谋反。于是,朝廷下诏书派监军卫瓘逮捕邓艾父子,用槛车将其送到京都来。正景元五年(264年)月十五, 钟会抵达成都,将邓艾押往洛阳。

钟会当然也知道邓艾被收拾,自己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这时,钟会麾下有魏、蜀军队二十余万。掌握如此庞大的远征军,钟会在姜维助力下,遂密谋反叛。此事正在筹划之中。司马昭却动起手来了。他遣中护军贾充率一万步骑入蜀进占乐城,随即亲率十万大军进驻长安,使钟会措手不及。

利用钟会拿下邓艾,然后解决钟会,对司马昭威胁最大的两个人物就被铲除了。

钟会谋反,固然有其异心,有姜维的鼎力推动,但也是司马昭逼的。

问题出在谋判一事过于匆忙。司马昭大军压境,事不可缓。

正月十五,钟会到成都把邓艾抓起来。正月十六,钟会借魏明帝郭皇后发丧的名义,召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的将士以及蜀国旧官,假借她的遗命,矫诏起兵废掉司马昭,但是魏将们并不跟从。这一要怪事起仓促,二也要怪平日钟会的思想工作做得太不到位了。

钟会问姜维意见。姜维怂恿钟会诛杀被扣将领,坑杀不顺从的魏兵。钟会没想到的是,姜维还有第三步。捉邓艾是第一步,策动钟会谋反,杀掉那些不听命的魏军将领和士兵是第二步,第三步,他还要趁机杀掉钟会,恢复蜀汉。

但钟会在这时迟疑了一下。消息很快泄露。正月十八日中午,护军胡烈之子胡渊率烈部众擂鼓呐喊而出,各营官兵为营救本部将领也一起响应,蜂拥杀入蜀宫,被拘宫内的将领们冲出与其部众会合。双方在宫城内外展开激战。姜维、钟会及部众数百人被杀,蜀汉太子刘璇和姜维妻儿也全部遭难。

邓艾这时还没死,正在送往洛阳的路上。监军卫瓘觉得钟会死了,邓艾到了京城会对己不利,因为钟会上表诬谄邓艾,他也出了一份力,就派护军田续追杀邓艾父子于绵竹(今四川德阳)西。

成都这边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之中。姜维死后,那些知道是他献计要杀死自己的魏将和魏兵,对姜维自杀而死很不解恨,对姜维遗体还要剖腹发泄。据《三国志·姜维传》注引《世语》记载,姜维死时腹部被剖开,胆跟斗一样大,所以后世有“大胆姜伯约”的说法。斗大的胆是不可能的,这个怕是传说的成分居多。

但姜维不止是被杀,还被分了尸,弃于荒野,不许别人掩葬。

姜维被杀

有一个姜维的部下,也是其老乡,偷了部分衣物(据姜维家乡人说还有两个断臂),回到甘肃甘谷县,在一个山中埋葬,没有碑文。听说当地人说,现在还可看到这座姜维的衣冠冢。

魏军杀了姜维及全家,还不解恨,在成都大开杀戒。这里有乱兵掠杀,也有仇恨相杀。原蜀汉太子刘璿、左车骑将军张翼、汉城护军蒋斌、太子仆蒋显、大尚书卫继等也被乱兵所杀。关羽家被庞德子庞会灭门。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姜维所没料想到的。

姜维一定知道恢复蜀汉失败,魏军绝不会放过自己。不说如何怂恿钟会谋叛,就拿他此前十一次伐魏来说,杀了多少魏兵,早被魏军视为大魔头。别的不说,延熹二十年姜维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使得王经的部众战死数万人。这数万人的子弟、亲属,想必在钟会、邓艾的南征军中不少。这样一个杀害无数魏军的魔头,若不是有钟会护着,估计姜维早就被魏军抹杀了。

姜维一定是有充分思想准备。但是祸及蜀国一众投降的大大小小官员和成都的无辜百姓,这个他估计是没想到。

据说姜维最后大呼:“吾计不成,乃天命也!”令对蜀汉保有同情之心的人不胜痛惜。但放远了看,成了又如何,还不是这样杀来杀去。成已不可能,不成已是现实,成都城无数无辜眨眼化为冤魂。

最后,卫瓘约束诸将,成都之乱方平。

有人说,这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至暗时刻,三位一代名将,钟会、姜维、邓艾,在一日之内全部被杀。是否真是至暗时刻不知道,但绝对是成都人的至暗时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