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论衡》中说:“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怎么看?王充博览的字词解释和译文_国君_运气_能力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王充 中说 国君 运气 能力

本文目录

  • 王充《论衡》中说:“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怎么看
  • 王充博览的字词解释和译文

王充《论衡》中说:“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怎么看

或许很多人都有过一种感觉,就是我的能力也不差,水平也不低,为什么总是感觉生活不如意呢?

这样的疑问在职场升迁、或者是同行对比的时候,经常会出现。

东汉人王充在《论衡》当中其实早就系统地讲过这个问题,那就是其中的《逢遇篇》。

如果了解了这些内容,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释怀自己的经历。

成功不是只靠能力就可以的,很多时候需要运气

“遇”,就是所谓的“机遇”、“运气”,但你真的知道什么是“遇”吗?

有必要先来划定一个界限。

如果一个人学习刻苦,最后取得了一个理想的成绩,进入了自己梦想中的大学,这是“遇”吗?

这不是,只是自然的结果,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成愿望,这怎么可能是“运气”呢?

如果一个人学习成绩没有那么理想,但是考试的时候发挥超常,进入了自己以前想都没想过的好大学,这才是“运气”,也就是所谓的“遇”。

当然,我们并不提倡这种让人“嫉妒”的运气,毕竟太过虚幻,并不可靠。

我们今天要来讲的是“不遇”这件事情。

对比来说,“不遇”很好理解,就是一个很努力的人,能力出众,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就是运气坏了一点,始终都没有成功,比较让人惋惜。

比如说周朝的时候,有一个老人在路边哭得很伤心,路人就问,你为什么哭啊?

这个老人说了自己非常“倒霉”的经历:

他说自己这一辈子都很努力,但是就是没有得到“王”的赏识。

他小的时候学文,在“文”这一途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但无奈的是,当时的国君喜欢用老人,他太年轻了,所以得不到重用。

后来这位喜欢重用老人的国君去世了,新任国君崇尚武力,他这个学文的人又得不到重用。

于是他就努力地去习武,好不容易在“武”的一途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但不巧的是,尚武的这位国君又去世了,继任的是一位年轻的国君。

这位年轻的国君喜欢用年轻人,可是他已经年老了,还是没有得到重用的机会。

是这位老人能力不足吗?当然不是,他的运气实在糟糕。

就像卞和当年向楚王进献“和氏璧”的时候,两任楚王都不识货,砍下了他的左右脚,是因为“和氏璧”不好的缘故吗?也不是,这就纯粹是运气问题。

这样的现象很常见,就拿今天这个时代来说,总有一些人喜欢去责怪受害者。

“他为什么不找别人偏得找你呢?”、“苍蝇不叮无缝蛋,肯定是你也有问题。”这样的话语屡见不鲜,一时间也没什么可以反驳的。

但其实这就是运气而已,为什么偏偏找我?因为我恰好路过,很多事情其实就这么简单。

这就像职场一样,有的人能力很强,但是上级比较平庸,两者不合拍,自然就“不遇”。

伊尹遇到了商汤,君臣际遇,自然能力得到彰显;但箕子遇到的是纣王,他自然就得不到重用。伊尹贤能,那箕子就不贤能吗?自然不是,遇到的领导有差异。

但是,如果君主用善言,臣子也贤能,这就一定能成功吗?

孔子、孟子也是贤人,当时的国君也是喜欢采纳善言的,不是桀纣这样的暴君,那为什么也不能成功呢?

这就好比,一个能臣本来想要帮助国君开疆拓土,但是国君呢只想着割地赔款苟求平安,这有什么办法呢?

高俅只不过是踢了一脚好球而已,竟然能得到高位,运气而已。

这就是罗隐在他的诗中所写的: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王充在这一篇文章当中不是去抱怨什么,而是开导那些不得志的人,以理性的角度来看待世事。寻找原因,予以改变。

并且,他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前者如高俅,后者如孔孟。奸臣、佞臣可以身居高位,贤者、能者可以沉沦下僚。

所以,他告诉人们,不能以一时的成败贵贱论英雄。

当不能取得成功的时候,不是必须要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因为很可能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缺少了一点外部条件而已。

这样一来,我想很多有着同样感慨的人,应该能释怀了,放下心理的包袱,以更好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遭际。

是否我们只需要关注运气,而不再注重实力培养呢?

要想成功,运气自然是必不可少,但能力显然更为重要。

王充在《逢遇》篇里也并不是一味地推崇运气的作用,而是讲述很多没有成功的缘由,他同样也看重自身的能力。

他在这篇文章中说:

文与言,尚可暴习;行与能,不可卒成。学不宿习,无以明名。名不素著,无以遇主。仓猝之业,须臾之名,日力不足。不预闻,何以准主而纳其说,进身而托其能哉?

是说,说什么样的话和把自己包装成什么样的人,这些都是可以速成的,但是个人的能力是不能速成的。

可问题就在于,如果你没有能引起国君关注的名声,不能投其所好,那么连他的面都见不到,你再有能力又能如何呢?

就好比有些企业招聘,写明了就要985、211高校毕业的人才,而出生双非的人才即使再有能力,但简历通不过筛选,连笔试、面试的资格都没有,这又有什么用呢?

但是,仓促之间建立的人设,只能留存于一时的假名,也只能帮你到这里了,要想让国君听取你的建议,还是要依靠自己的“能力”。

那些即使通过了简历筛选的985、211人才,能力如果不足的话,同样也是不能求职成功的。

这一点商鞅就做的非常好。

商鞅去见秦孝公,一共见了三次,前两次都非常失败,秦孝公听得都快睡着了,但第三次就很成功,秦孝公也最终采纳了“商君之法”。

就是因为前两次商鞅和秦孝公讲的是“天子之道”,帝王之论,商鞅有这样的能力能辅佐秦孝公成为像周天子一样新的天下共主,但是,秦孝公更感兴趣的是商鞅第三次说的“霸者之论”。

商鞅前两次的失败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足,而是运气不好,恰巧就是秦孝公对他的道路不感兴趣而已,如果换一个感兴趣的诸侯王,第三次都不用再见面,直接就开始干活了。

但是,商鞅因为运气不好而没有取得成功,他就去积极地调整。

他第三次向秦孝公讲述的是他感兴趣的内容,所以秦孝公才瞬间就来了精神。

但是,我们要问的是,商鞅的成功是因为对秦孝公投其所好,还是因为他自身就有能匡扶秦国称霸的能力呢?

显然是因为商鞅的能力。

所以说,运气只是一块不稳定的“敲门砖”,能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主要还是靠自身的能力。

王充在文章开篇所说的“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不是倡导偶然凭运气成功,而是在开导那些“操行常贤”者因“不遇”而产生的愤懑而已。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王充博览的字词解释和译文

  原文

  充①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②,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③。好博览而不守章句④。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⑤,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翻译

  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因孝顺在乡里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广泛的阅读书籍而且不摘章守句。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书铺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记住并背诵,时间长了就广泛地通晓了众多流派的各家学说。王充后来回到乡里,隐居从事教学。 出处 :选自《后汉书·列传三十九》第13卷(后汉书·王充传)。

  注释

  ①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学者。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约卒于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青时到都城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后来回乡教书,曾任过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闭门潜心著书,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论衡徙焉:迁居到这里。 ②京师:首都。东汉的首都是洛阳。 ③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 ④章句:逐章逐句的疏通理解。 ⑤市肆:书铺。 ⑥称:称赞、赞扬 ⑦师:拜。。。为师 ⑧辄:就 ⑨遂: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