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期间,英法为什么与沙俄产生了矛盾?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什么都是英法两国联合打德国_英法_法国_英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英法大战 英法 法国 英国

本文目录

  • 一战期间,英法为什么与沙俄产生了矛盾
  •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什么都是英法两国联合打德国
  • 如果抵抗英法联军的是明军会怎么样
  • 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美英法都要联合起来,一起去打德国
  • 英法曾进行百年大战,他们的仇恨因何而来
  • 法国为什么在英法七年战争中战败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为什么站在英法一边
  • 在166年前英法土为何在克里米亚大战沙俄

一战期间,英法为什么与沙俄产生了矛盾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简单,就是列宁试图退出二战,英法不允许俄国随便退出。

当时沙俄参加一战,在同德奥的激战中损失了几百万军队,伤亡极其惨重。

沙皇优柔寡断,不善于用人,最终甚至自己去亲自指挥战争。然而,沙皇对军事并不了解,导致指挥更为混乱。

开战以后,德军执行格里芬计划,首先集中主力,猛攻西线的英法。

1914年俄国趁机在东线攻击,一举杀入东普鲁士境内,逼近柏林。

然而,德军主力赶来以后,迅速击溃俄军。俄军瞬间损失25万人,溃败回俄国境内。

然而,1915年德军由于西线焦灼,转而试图在东线击溃较弱的俄军。

德奥军队出动几十万大军,连续猛攻8个月。

俄军被打的丢盔弃甲,损失170多万人,丢失大量领土,溃退到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欧洲部分沦陷大半。

随着连续的溃败,俄罗斯国内由于负担巨额军费,薄弱的农奴经济几乎破产。

以军工生产来说,俄罗斯连最基本的步枪都无法保证供应。

俄军前线部队很多团缺乏步枪,被迫只能让2个士兵公用一支,没有枪的士兵就用一根木棍上拴着一把刺刀。

必须等到有枪士兵被打死了,这个拿着木棍的士兵才能得到步枪。

以这种模式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德军,沙俄军队几乎等于是送死。

1916年,沙俄发动布鲁西洛夫攻势,参战的七十万军队再次损失了50万,伤亡率极高。

为此,沙俄士兵普遍厌战,认为是沙皇将他们作为炮灰送死,很多士兵带枪逃亡甚至兵变。

在布鲁西洛夫攻势中,至少有6万名沙俄士兵成为逃兵。

国内工人由于拿不到工资,超过百万人罢工、游行。

局面一片混战,沙皇已经无法控制大局,沙俄的贵族都开始试图推翻沙皇。

由此,首先二月革命爆发,随手十月革命爆发。

列宁上台之前就宣传必须退出一战,得到无数俄国人民的支持。

所以,列宁上台以后,立即同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可以说是俄国历史上,最丧权辱国的条约。

这个条约导致俄国损失如下:

  1. 国土:共126万7千平方公里,相当于25%的国土。
  2. 人口:共6200万人,相当于全国44%的人口。
  3. 产业:
    1. 农产损失33%
    2. 工业损失54%
    3. 制糖业损失80%
    4. 铁矿损失73%
    5. 煤矿损失75%
  4. 财政收入:共损失约27%。

其中丢失领土的大部分(包含波罗的海三小国、波兰),俄国要等到30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才由斯大林击败德军而收回。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什么都是英法两国联合打德国

知道当年英国的两个绰号吗?一个是所谓的“日不落帝国”,说明其海外殖民地面积庞大。而另外一个唤作“欧洲搅屎棍”,这个绰号完美解释了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立场问题。坦白说,英国人参与两次大战的小九九,其实与正义无关,也与法国的态度无关,唯考虑自身利益而。

英伦三岛地理位置有特殊的优势,那就是既与欧洲政治生态割舍不开,又孤悬于欧洲大陆之外。所以作为欧洲事务的重大参与者和著名的“搅屎棍”,近代以来,英国一直秉称的战略思想是:欧洲大陆不能出现唯一的霸主,否则英国的国际地位和海上贸易都将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失去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

英国的宿敌曾经一度是法国,因为早在16世纪时代,法国就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而彼时德意志还没有统一,普鲁士王国也还是1701年才有国号的(用进攻法国波旁王朝换来的),中欧地区还是一堆小邦国形式的存在。不提更早的英法“百年战争”了,到1792年,当法国爆发大革命从王国变成“法兰西共和国”时,英国就已经开始牵线搭桥组建“第一次反法联盟”了。

也就是说,为了防止法国在欧洲大陆上一家独大,从18世纪末期开始,英国就研究合纵“抗法”的问题。结果没几年,法兰西出了一个有名的狠人,那就是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拿破仑,他指挥法军几乎横扫欧洲,各国望风披靡。不仅在大陆上纵横捭阖,其实拿破仑也对“搅屎棍”充满了警惕,知道英国是组织反法联盟的主要推手。

于是从1803年开始,拿破仑就酝酿跨海远征英伦,可惜他对海军事务和海战兵法并不精通,又所托非人,因此法兰西舰队在1805年遭遇惨败,也就是著名的“特拉法尔加海战”。法国海军的失败,使拿破仑征服英国的计划受挫,也给自己的“滑铁卢”埋下了祸根,而侥幸没有被灭国的英国,更加积极地拉拢其它国家反法。

于是英国、俄国、普鲁士等联合起来,不停地找拿破仑的麻烦,虽然各国各军也经常被拿破仑按在地上摩擦,但英国可谓是矢志不渝,因为它很清楚,如果法国独霸欧洲,那就绝没有英国的好日子过。直到拿破仑率60万大军征俄失败后,趁着法国国力虚弱,英国终于联合普鲁士、比利时、荷兰等大小国家一拥而上,1815年在滑铁卢彻底放倒了狠人拿破仑。

甚至连放逐和关押拿破仑的小岛,那都是英国提供的,可见英国的心机。不料按倒葫芦浮起了瓢,虽然把法国打趴下了,普鲁士却趁机实现崛起,并且在稍后的普法战争中一战成名,不仅俘虏了法国的拿破仑三世,俾斯麦还挟大胜之威统一了德意志各邦,于是欧洲大陆出现了一个新的刺头:德国。

而德国人的严谨度、纪律性和军事素质,犹在法兰西之上,普鲁士更被称为“一支有国家的军队”,因此统一后的德国迅速成为欧洲强国。随着德国与奥匈帝国结盟,渐有问鼎欧洲大陆之势,英国人的打压对象就发生变化了:法国已经衰弱不再是威胁,德国才是未来的敌人,于是英国又开始与法国修复关系,再拉上俄国,继续搅和欧洲局势。

这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阵营,因为德国崛起较晚,定睛一看,好的地盘和殖民地都被其它列强瓜分完毕,自己发展工业所需的原材料和市场越来越少,怎么办呢?要肯定要不来,那就只能抢,而英国当然不会吐出自己的既得利益,也不希望德国继续强大下去,所以世界大战不可避免。

在一战中打败了德国和奥匈帝国后,英国操纵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和奥匈帝国进行了肢解,还特别要求德奥永远不许合并,目的就一个:彻底消除德国再成为欧洲霸主的可能。而法国在一战中伤亡惨重并且损失巨大,一时半会也难以恢复国力,英国人终于长舒了一口气,结果回头一看又冒出了第三个刺头:成立苏维埃政权的俄国。

这回不仅事关英国的欧洲战略,还牵涉到意识形态不同的大问题,所以为了防止苏联坐大,英法美甚至组织了干涉军协助“白卫军”作战。但是苏联挺抗造,内外敌人楞是都顶住了,所以从20世纪20年代起,英国的战略重心就是围堵苏联,把削弱法国和监视德国都暂时放在了一边,于是一眼没罩住,德国出现了一个大魔头: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

在希特勒上台前后,英国人还真没把他当回事,仍然视苏联为心腹大患,到德国1935年左右重整军备和有明显扩张意图时,英国则拽上法国企图“祸水东引”,也就是诱使德国跟苏联去死磕进而互相削弱。而希特勒则抓住英法的这个心理,迅速完成了扩军备战的系统工程,同时不断提出领土要求,他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我的条件得到满足,我将成为消灭苏维埃的排头兵。

英国人信了,默认德军武装开进莱茵兰、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这也解释了英法当初遂行“绥靖主义”的根源,然而当希特勒又向英法的重要盟国波兰提出领土要求时,英国的面子确实挂不住了。可惜德国已经是实力强劲并且箭在弦上了,完全不顾英法的威胁,最终还是于1939年9月1日闪击了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即便是英法对德宣战以后,在西线也是大半年毫无作为,英国人坐等后面会出现苏德火拼,未料想德国人却选择了先拿英法开刀,于是“搅屎棍”的下场就是溅了自己一身,并且在二战中遭到重创而衰落,再后来也只能仰仗大洋彼岸的那个国家的鼻息了。

所以有人说,若非英国人的自私,本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确有一定道理。

如果抵抗英法联军的是明军会怎么样

首先,明朝如果真的撑到1840年时,极少机率会遭到英法联军入侵。英法对于清國最初指望也是希望可以平等贸易,解除海禁。而明朝自隆庆开海以来,航海业极为蓬勃,江南对外贸易的兴起使到资本主义的萌发,加上东西方密切的交流是不可能使明朝再次海禁。明朝以这个局势发展下去资本主义爆发及工业革命也是可能的。明朝火器的大量发展及不断改进,使到明朝军事力量也不会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逊色,更有可能与海外各国互相比拼。因此,由于实力不足及没啥利益,英法是入侵不了中国本土。

但重要一点是明朝极有可能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及藩属国与英法交战。但毕竟是强国之间的对决,明朝不可能有清国对抗英法的那种劣势。如果照着跟着明朝发展局势来看更可能可以超越英法联军。加上葡萄牙及西班牙海上霸权的没落也是会力挺明朝对英法作战以夺回霸业。根据以上这些条件,中英法大战也许会进一步点燃成世界大战也说不定,但是中国在其中绝对是主角。至于战争结果,这是不言而喻了。

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美英法都要联合起来,一起去打德国

英法两国加起来不抵美国的一只手,因此为了本国的利益,联合是必然的。时至今日,军事上英法还是依存于美国的。

英法曾进行百年大战,他们的仇恨因何而来

英国和法国,欧洲历史上极具盛名的两个“曾经伟大“的国家,他们都有着漫长的历史,曾经恢弘和强盛的过去。但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一直不怎么好,1000多年之前,这两个国家的爱恨情仇就开始了。

这一切,要从历史上一次有名的“离婚“开始。

公元1152年,法国当时在位的国王,是卡佩王朝的君主路易七世。路易七世是法国历史上一个颇有作为的国王。

但是,此时此刻,他正在为离婚的事情发愁。

在中国古代,女性在大多数时候是依附于男性的,只有丈夫休掉妻子,君主废掉配偶,而基本不存在夫妻双方和平分手甚至法律意义上离婚的情况。

但在欧洲则不同,男女在婚姻上平等的观念很早就已经存在了,即使强如一国之君,想和妻子分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路易七世却不得不赶快结束这段婚姻了,因为他遇到了古往今来无数伟大的男人遇到的相似的难题—生不出儿子,没有男性继承人。这一点,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致命。

此时,距离路易七世和妻子阿基坦公爵威廉十世之女埃利诺结婚已经有16年了,期间他们生了两个女儿,但就是生不出儿子。在中世纪,人们对于生孩子这件事上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比如路易七世就觉得生不出男孩,就是自己王后的问题,丝毫没有考虑过是不是自己有什么问题。

国家未来大于一切,路易七世和妻子离婚了。离了婚的路易七世十分开心,但他不知道的是,这次离婚的代价会有多高。

埃利诺公主是不缺接盘侠的,接盘的人是法国的死敌,当时英格兰的国王亨利二世。之后的历史证明,路易七世生不出儿子,多半是他自己的问题,因为他前妻埃利诺和亨利二世结婚后陆陆续续生了五个儿子。而让路易七世更加暴怒的是,他不但丢了老婆,还丢了领地。

按照欧洲王室的婚姻制度,路易七世娶了阿基坦的公主埃利诺之后,阿基坦这个地方也成了路易七世或者说法国的领地。

路易七世和埃利诺离婚了,阿基坦这个地方就成了亨利二世的地盘。无论是出于国家的利益,君王的尊严,还是男人的面子,路易七世都有理由暴怒,他选择和英格兰开战,却被亨利二世打的满地找牙。

被暴揍的法国,丢掉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领土,而路易七世,则气的不行,但也无可奈何。对外战争打的稀烂的路易七世,只好窝在皇宫里,先把生儿子的问题解决了。

1165年,努力了十多年的路易七世,终于和自己的第三任妻子(当时是他的情妇)生了一个男孩。而为了生这个儿子,路易七世真的没少努力,在儿子出生后不久,路易七世就病倒了,从此一病不起,成了病秧子。

法国的国王在生病,而英格兰那边,亨利二世和埃利诺的事业却在蒸蒸日上。1179年,路易七世将王位传给了他唯一的儿子,年仅14岁的腓力二世。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法国都要面临一场灭顶之灾了。自己这边,老国王身心备受摧残撂挑子不干了,新国王是一个14岁的小孩子。

现在14岁的孩子还在辅导班刷题,腓力二世能干什么?英格兰那边,亨利二世和埃利诺枝繁叶茂,五个儿子个个都能顶班上。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波谲云诡。无论是当时的法国人、英国人还是欧洲其他国家的君主,都小看了只有14岁的腓力二世。他是只有14岁不假,但他的野心、想法和精神力,比很多40岁的男人都强。在他的统治下,法国的国力开始如日高升。

1187年,腓力二世22岁,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君主。而与他对位的英格兰国王,则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狮心王理查一世—亨利二世和埃利诺的儿子。狮心王有多么强悍,历史上对他有一个公正的评价:中世纪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官之一。

但面对腓力二世,狮心王理查所有的骄傲都被打的如玻璃渣一样粉碎。腓力二世和狮心王理查之间的战争,打了十几年。最后,腓力二世把父亲理查七世丢掉的东西,大多数都找了回来,不仅如此,还捞到了许多富余。

那个英格兰历史上著名的狮心王理查,在屡次与法国作战不利之后,心态崩了,跑去找另一个宿敌利摩日的麻烦,结果在战斗中中箭不治身亡了。于是,腓力二世成功折腾死了狮心王,随后,他又开始折腾自己的另一个哥哥—继承理查王位的约翰一世。

和自己的能征善战的兄长不同,约翰一世很不能打,他是英格兰历史上最不得人心最让人鄙视的国王之一,人送外号失地王。而他之所以得到这个外号,和腓力二世有很大的关系。

他失去的地基本上都是送给腓力二世的。腓力二世和约翰一世之间的战争,同样打了十几年,战争的结果是,英格兰惨败,约翰被迫放弃罗亚尔以北所有原属英格兰金雀花王朝的领地,包括诺曼底、阿基坦、安茹和图赖讷。

英格兰丢掉了在欧洲大陆几乎全部的领土,彻底的变成了英伦三岛,而法国的领土则扩大了三倍。

一次代价昂贵的“离婚“,造就了隔海相望的世仇,他们的仇恨在不久后演变成了一场百年战争。

法国为什么在英法七年战争中战败

尽管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在英法七年战争的过程中法国的综合国力要略微强于英国,英国在海军上有着微弱的优势。当时英国的海上殖民地要少于西班牙和法国,在这场殖民地斗争的战争中英国获得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为后来国内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殖民基础。

法国的失败原因

人心不足蛇吞象。

法国政府当时的目标并不明确,态度十分模糊,既想要陆地也想要海洋,标准的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没有足够攻破的态度和决心。一直都在海权与陆权之间左右摇摆,从战争的开始到战争的结束这七年之间,法国政府犹豫不决没有确定好自己的位置。英国种战争的一开始就目标很明确,取得制海权。英法战争期间法国还在于奥地利发生战争,奥地利的目的也很明确,这个国家不在乎制海权目标在于陆权。战争期间最忌讳的就是双线开战,法国犯了忌讳,不仅与海上强国英国开战还一路上强国奥地利开战。战线拉长,国内经济以及物质输送都有巨大的压力,法国政府财政不堪重负,战争打的十分吃力。

路易十四时代法国海军曾称霸欧洲,到了七年战争时期法国的海军已经不如英国和荷兰了。在历史上七年之战也有自己的原因欧洲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利益纠葛导致了结盟与对抗。在路易十四时期英国占领了法国的两个战略要地,完全扼住了出海口。殖民地的战略物资没有办法运输到法国本土。再加上法国对战争的准备并不充分,仓促之下就宣布开战。当时整个朝廷对于殖民地之间的争夺战并不热枕,他们最关心的只是欧洲的霸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为什么站在英法一边

俄国为什么站在英法一边,首先是因为德国跟奥斯曼帝国接触频繁,并且奥斯曼帝国和英国交易了两条无畏舰,这使得俄国非常紧张,自己的黑海舰队就在克里米亚半岛驻扎,现在奥斯曼海军加入了这两条战舰,使得自己的舰队的处境很被动,俄国必须采取反制手段。

其次是因为,德国和奥匈帝国结盟,而俄奥矛盾本就剑拔弩张,早在1768年开始的第五次俄土战争中,奥地利帝国就和法国站在奥斯曼帝国这边,这导致现在俄国对哈布斯堡家族执掌政权的奥匈帝国态度很不好,并且,俄罗斯帝国自认为是斯拉夫民族组成的众多国家中的“领袖”,自然是要帮扶其他斯拉夫伙伴的,所以,在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俄国首先向塞尔维亚提供了上亿发子弹和十多万把步枪,这也加剧了冲突。

最后是因为1905年日俄战争失败,使得俄国将战略重心从远东地区回到了欧陆,沙皇尼古拉二世和英国皇帝乔治五世以及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三人为表兄弟,但是国家战略使得尼古拉二世认为,相对于新兴的德国,反而英国这个老牌强国更值得结盟,站在国家利益方面,尼古拉二世选择了英国,即使英国和日本是盟友。

在166年前英法土为何在克里米亚大战沙俄

战争目的是:沙俄欲南下争取出海口,而英、法、土三国全力要阻止、沙俄夺取出海口;克里米亚正是入海口的结点,结局是沙俄的失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