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晚清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说是不为鸦片的鸦片战争)_鸦片战争_英法_清政府

本文目录

  • 晚清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说是不为鸦片的鸦片战争
  •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为何能够轻易攻入北京城清军真的是被全面压制吗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何开战
  •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
  •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什么
  •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封建统治者把谁看成真正的敌人原因有哪些
  •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和影响如何
  • 从学术上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你怎么看
  •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的国力与沙俄相比,真的差一大截吗

晚清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说是不为鸦片的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道光连着跟英国人签了《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除了割地赔款,清政府的司法主权也受到了破坏。但是清朝统治者并不觉得有多大事,不就是割点地,赔点款吗,多大点事,天朝大国不差这点东西。

英国人签了条约,得了利益大摇大摆地走了。美国人和法国人也不甘人后,紧接着就讹上道光了。因为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把美国人的烟也收了,美国人趁机漫天要价,。法国人也不是个善茬。道光分别跟美国人签了《中美望厦条约》、跟法国人签了《中法黄埔条约》。美法之所以这么容易得逞,主要还是因为经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列强都拿捏准了清朝无知自大,欺软怕硬的作风。

美法两国除了没有要割地赔款,但其他想要得到的都得到了,甚至比英国人还多!

比如美国人和道光签的《中美望厦条约》里有一条“十二年期满双方可协商修约”的规定(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中美望厦条约》)就为美国人留了继续敲诈的后路,给其他列强留下了无尽的遐思,也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无尽的后患。

法国人从《中法黄埔条约》中获得了传教自由。法国可以在通商港口建立天主教教堂和坟地,清政府还必须保护教堂的安全。本来清朝是不允许外国人传教的,一旦发现后果很严重。这下直接就合法化了。可别小看了传教这件事,这就相当于思想意识入侵,后面很大大事件的背后都有传教士的影子。

道光的皇帝生涯无疑是失败的,丧权辱国的条约签到手软,一点脾气都没有。但他应该勉强算得上一个好人,一个眼光始终停留在祖宗家法、防范汉人的程度上的,耳根软、懦弱无能的好人,一个不适合当皇帝的好人。1850年,带着一身屈辱,道光如愿到了地下见祖宗去了。咸丰继位。

咸丰继位后日子并不好过,皇帝宝座还没坐热,老天就给你他两个重大考验。其一是太平天国起义;其二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里重点说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据《南京条约》洋人是有权进入广州做生意的。但是广州人民太彪悍,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入城斗争”,阻止英国人入城。两广总督也是踢皮球也是个好手,表面上应承,暗地里就是拖。这一拖就是12年。英国人怎能忍下这口气。

终于机会来了,1854年,英国人援引《中美望厦条约》里的“十二年修约”条文以及虎门条约中的“最惠国待遇”,要求修改《中英南京条约》,取得更多的特权和利益。这本是无理取闹,但凡清朝内部有人懂点国际法,都不至于让英国人牵着鼻子走,无知真的太可怕了。法国人听到英国人要搞事情,也跟上去凑热闹。

结果这边咸丰听了,感觉自尊受到了极大的践踏。终于硬气了一回:不行,不能让洋人这么嚣张。不就是打仗吗,干就是了。

咸丰的回应有点出乎英法的意外,这要反了。但是刚好英法联军此刻正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猛揍俄国人,抽不开身。第二,打仗总得要找个借口吧。所以暂时就没有发作。终于,英法的机会来了。

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英法联军大败俄国人。并且当年还发生了“亚罗号事件”和“西林教案”,英国人和法国人借此大肆炒作,为干仗做足了铺垫。英法还想拉美国人入伙,奈何美国人自家后院起火,自顾不暇,但英法是铁了心要出兵。在1856年年底,英法正式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因为二鸦之后,大清已经“称臣纳贡”,对英国俯首帖耳,不需要打了。

关于清朝的真实实力,早在乾隆晚年,英国就有所了解。

用马戛尔尼的话说“清朝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

看似强盛富庶,实则极其虚弱。英国想要击败它,并不困难。

不过,由于当时英军在尼泊尔与廓尔喀军的交战中,吃尽了苦头。而清军尽然能轻而易举的击败廓尔喀军。

再加上,东方古国很强这一观念,在西方有很深的影响力。所以尽管马戛尔尼对清朝的评价很低,但不少英国人对清朝的印象仍然是一个人口庞大,中央集权、制度虽不如西方国家成熟,但没有明显弱点、举国军民万众一心、从上到下如臂使指的古典帝国。

这种对清朝两极化评价的争论,在英国一直持续了近五十年。直到一鸦片战争后,英军用事实证明,清政府确实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才一锤定音。

不过,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发起的战役都是点状攻击,并没有深入中国腹地。其对清政府的虚实,仍然不够了解。

再加上1839~1842年,英国第一次入侵阿富汗(英国第一次入侵阿富汗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基本重合)时,吃了大亏,约五千名士兵和一万多家属在阿富汗被当地游击队被团灭。

这导致英国人对深入东方国家腹地作战,心有余悸。所以,英国在威逼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时,要的东西并不多。

除了割地这一条(割让香港岛),让清政府难以接受外。其余条款,都在道光皇帝的可接受范围内。

而也是正因为如此,仅仅过了十几年,英国人就后悔了。感觉当年“拿”的太少,想要重新修订新约。

法国当时也正有此意。英法一拍即合,组成联军陈兵于珠三角,武力威慑清政府。

清政府当然不同意修约了。因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便爆发了。

战争开打后,英法联军起初还很保守。只敢在南方沿海活动,跟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样。

后来英法联军发现,这个大清,貌似跟十几年前没区别,还是一如既往的烂。于是便联合沙俄、美国一起,壮起胆子直扑天津。并攻破大沽口炮台,占领了天津城。

咸丰皇帝听说洋夷陈兵于天津城,并扬言要攻打北京,当即吓尿。慌忙派人去谈判。

最后,谈判的结果便是《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皇帝不满意,想重新修约,去掉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

英法美俄觉得自己要的还不够多,也想借重新修约,再敲诈清政府一笔。于是,英法联军再次攻打天津。

这一战,英法联军先输后胜。

先在大沽口吃了亏,然后暴怒,从欧洲调集了23000人增援(英军15000人),连续在大沽口、天津、通州、八里桥大败清军。

最后,打得清军全军覆没不说,还吓得咸丰皇帝以北狩为名,携后宫佳丽离京,逃往承德避暑山庄避难。

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五天后,火烧圆明园。

在占领北京和劫掠圆明园财宝期间,英国人发现——清政府根本就没有能力不惜一切代价动员民众与外患死战到底。官僚和民众也与皇帝根本不是一条心。

这个大清的实际是情况是:空有四亿人口和中央集权制度。但其实,皇帝对保家卫国没有任何责任感。官僚和士兵亦不愿意为国死战。至于老百姓,就更现实了。既然国不知有民,那百姓也必然是不知有国。四亿中国人里面,没几个人愿为抵御外辱毁家纾难。

什么可怕的古典帝国,扯特么的蛋。大清的虚实,彻底被英国人弄清楚了。

既然弄清楚了底细,那就好办了。

反正,英国也从未想过灭掉大清,只要控制住了清廷,让它给自己当狗,从而间接剥削中国人,一样可以达到吸血的目的。

而既然不妨碍吸血,靠言语恐吓就能解决问题。那干嘛还动刀动枪?费那劲干啥?

所以,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也就有近四十年时间没有再以武力入侵中国了。

值得一提的是,二鸦战争后,清政府只是给英国当狗,并没有给法、俄、美当狗。至少在清政府自己看来,自己与法俄美是平等的邦交国关系。

也正因为如此。1874年,当法国逼迫越南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并照会清廷,通告该约内容,督促清政府承认条约时。清政府的复照是不承认该条约。仍然强调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希望法国不要越界。

一方认为越南是自己的藩属。

一方坚持要吞并越南。

双方谈不拢,只能开打了。这便是“中法战争”的起因。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法国面前也跪下唱征服了。除了放弃越南的宗主权外,还因为与法国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导致西南门户洞开,云南、广西、广东的雷州半岛等地,皆沦为法国的势力范围。

当法国人也拿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后。它也没再打中国了。直到十几年之后,随着义和团的兴起。列强驻北京大使馆被攻击,列强均表示要派兵干涉,它才又与俄美等国,以及英国,再度挑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总体而言。列强武装侵略中国,目的都是为了利益。它们有的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来,比如英美法;有的纯粹是为了抢地盘,比如沙俄;有的是为了逐步吞并中国,比如日本。

当它们在某个阶段,拿到想要的利益后,自然会停下侵略脚步,消化既得利益。为下一步的侵略,夯实基础。这便是列强每每与清政府开战后,要隔段时间再来侵略的原因。

至于腐朽的清政府,记吃不记打。每次出卖完主权后,以为这就完了,没事了,就开始做起千秋大梦了。这样的朝廷,用革命党人的话说——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

这样睡不醒的朝廷,怎么能不死呢?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为何能够轻易攻入北京城清军真的是被全面压制吗

清军当然是被全面碾压的,其实在那个时代,清军的处境一点也算不上好,甚至可以说是恶劣至极,在那样的处境下,清军惨败也是预料之中。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西方列强在与清政府的贸易中,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于是乎便打算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从中摄取巨大利益,在武力之前,西方列强先是用鸦片弥补贸易逆差的局势,在鸦片进展缓慢,甚至慢慢被清政府方面遏制的时候,列强干脆直接动手,用枪炮打开了中国国门。但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还远远没有打到北京,只是打到了江苏。但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打下了北京,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帝仓皇出逃,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清政府才真正的怕了列强。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说起来也是稍微有点尴尬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清政府正处于内乱之中。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正是在1860年,这时候南方正好在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内忧外患一起爆发,清政府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尴尬处境,于是乎,被一时间击溃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其实仅仅只是两者中的任意一个,都能够对清政府造成巨大的压力,太平天国本身就占据了清政府的半壁江山,而英法联军,还不是联军的时候就已经能打的清政府节节败退,这让清政府面对这两者的夹击更是左支右绌,无力应对。

除了外部形势不好,还有就是清政府方面确实昏庸乏力,经过了两百年的沉淀,清政府其实已经逐渐的腐朽了,曾经过万即无敌的清八旗兵已经失去了战斗力,更多的是一些游手好闲养尊处优的破落户,清八旗兵已经没有力量对抗英法联军。

之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没有直接打到北京,是英法联军对清政府还没有足够深刻的了解,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想要打一场仗,就需要提前准备后接受战败带来的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方面其实也有试探一下的心理,还没有做好准备一鼓作气将清政府完全覆灭。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法联军已经对清政府的昏庸腐朽有了深刻的了解,知道清政府就是一个软柿子,可以随意揉捏,于是乎,便直接打下了北京。

清政府其实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就不应该有资格抵御英军的,只是当时的英军势单力孤,而且对清军的软弱没有足够的人实,这才导致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在打到江苏以后戛然而止,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可就没有那么仁慈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何开战

根本原因:扩大侵华权益。此时的英国已不满足于在中国取得的权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原料商品

直接原因:修约被拒。1856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于是英国联合法国发动了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

10月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其目的是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

因为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所以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The Arrow War)。又称“英法联军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同时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即鸦片战争,相对于第二次而言)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什么

英国那时很强大,

到处称王又称霸。

生意不行怨中国,

两国贸易有逆差。

祸国殃民鸦片撒,

掠夺资源手段耍。

钦差大臣林则徐,

广东禁烟点火把。

英国不满叫喳喳,

不做生意就要打。

清朝政府太无能,

胆小如鼠只害怕。

英国得寸就进尺,

舰艇盛气来开拔。

广东见到林则徐,

掉头北上天津达。

总督琦善把稀拉,

与英谈判说软话。

清朝惩办林则徐,

南京条约耻辱加。

条约不平等签订,

三座大山疯狂压。

割地赔款减关税,

殖民剥削更压榨。

太平天国洪秀全,

反帝旗帜他来打。

积贫积弱的国家,

必须奋进变强大!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封建统治者把谁看成真正的敌人原因有哪些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内忧是指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外患是指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元凶英法、帮凶美俄……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面对内忧外患,清朝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为代表)开展了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这是清朝政府开展的第一次自救运动……

洋务派提出“剿发捻,勤远略”,即对内镇压人民革命,对外抵御外来侵略……根本目的还是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是推翻清王朝,是以反封建的目的承担起反侵略的任务,被清朝政府看作是心腹之患……

而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中国的英法美俄,侵略中国比较隐蔽,要求中国全境开放,扩大侵华权益,被清朝政府看作是肘腋之患……

太平天国运动不仅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直接目标,而且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成为近代中国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清朝政府为了维护巩固自身统治地位和利益,对内镇压人民革命,对外妥协,与外和好……

西方列强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支持清朝政府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为了(自身利益和)共同的利益即镇压中国人民革命,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暂时和好,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运动……

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统治集团把中国人民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看作是自己真正的敌人!这取决于清朝统治集团的经济政治地位即阶级属性、地位和利益……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和影响如何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其目的是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可拆分为“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与“第二次英法联军之役”。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是从1856年战争爆发到1858年联军抵达天津附近海域为止签订《天津条约》,第二次英法联军之役是从1858年爆发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到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为止。

政治上,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俄北京条约还为沙皇俄罗斯更多地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中国沿海各省,并伸向中国内地,方便了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使中国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性冲击。

丧失大片领土。 割让给英国的九龙半岛只是弹丸之地,而割让给沙俄的领土则前后达150万平方公里之巨,奠定了后来中华民国的版图基础。

从学术上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你怎么看

第二次鸦片战争其实可以避免的,就是由于清政府愚蠢的行为和耍小聪明没有满足第一次鸦战争中所兑现的利益,英国的商品还是没有进入清朝市场,最终用战争的方式正式打开中国的市场,可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说白了就是确保英法列强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这场战争本来可以和谈来解决的,只是由于清政府的愚蠢行为,导致火烧圆明园,给我们的文化造成巨大灾难。

第一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了清政府开了五个通商口岸,洋人可以进来做做生意。因此英国驻广州的大使就跟广州地方主官说自己要进入广州城做生意,结果就是广州官员说由于民间反英情绪激烈,为了洋人的安全,还是不要进入城里。而英国大使坚决要求进入城里,毕竟条约规定了有这个权利嘛!于是在进与不进之间,双方是纠结不清。广州的官员以各种理由敷衍英国大使,说可以进但是要上报给皇帝请示,等批复好了就行了。其实清朝政府官员就是死要面子,道光皇帝输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心里就是不服气要给洋人好看,打也打不过,只能糊弄洋人啦,就是不批准洋人进城。地方政府官员也知道皇帝的心思,所以才找各种理由敷衍洋人,以达到落了洋人面子的报复感。这些行为很可笑的,明知都输了裤子都没有了,还要死要面子,既然输了,就要知耻后勇,反思自己输在哪里,然后改正学习敌人的技术和方法这才是正道啊!事情就这样耽搁下来,英国人想进进不来,窝了一肚子的火,搞来搞去,英国人说不谈了,回去得了。广州官员以为自己胜利了,其实英国人就是回去考虑是否再次用战争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期间英法刚好碰上和沙俄打克里米亚战争,没空管清政府的事,因此清政府又过了几年安稳的日子。

1856年英法已经搞定了沙俄,有空调转枪头对付清政府了。英国大使坚决要求进城,而广州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坚决不让进城,英国决定用更强硬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刚好这时发生了“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其实这两件事件都不是很重要,亚罗号是海盗走私船,广东水师扣留是很正常的,英国人就认为这船是挂着英国国旗的,清政府扣留是不对的。而马神甫是传教士,按照法规,马神甫是不能进去内地传教的,他进去了还被人打死了。这两件事件都不重要,英法就是借题发挥,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要求清政府赔礼道歉加赔款。叶名琛不同意蛮横要求,最后就是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几十艘舰船和一万多人士兵进攻广州城,结果两下子就搞定了,问题是进入了广州城,要有人和自己谈判才行啊,没人理洋人,所以弊屈的英法开着船去上海赵两江总督说去,两江总督说不关自己的事,你回去跟广东的官员说去吧!英法彻底愤怒了,你们地方官员糊弄我,我不和你们扯了,直接和咸丰皇帝说去,结果就是英法舰队驶向天津,进攻大沽口炮台,结果英法死了几十人,清朝死了几千人。咸丰皇帝也懵了,地方的官员不是报告说搞定了英法了吗,怎么现在英法一下子打到家门口了,打输了就和谈吧!1858年清政府和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大家也消停了吧,结果在换约过程中,清政府认为都是巴夏礼搞鬼,因此把巴夏礼的谈判使团39人给扣押下来,还整死了一些人,以为用使团作为人质可以逼英法退兵。这种愚蠢的行为最终惹怒了英法联军,英法联军从大沽口进攻,一直推到北京城,最后进攻北京城,火烧皇帝的私人园林圆明园,以其对皇帝的私人报复。咸丰皇帝早就逃跑了,留下自己的亲弟弟应付英法。1860年,清政府和英法签订《北京条约》,英法终于获得了自己需要的利益,其实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割地不是很多,目的就是英法的商品能顺利进入中国市场罢了。清政府由于自己的愚蠢行为,本来可以避免不发生战争的,结果就是自己作死,让国家承受更大的伤害。

落后就要挨打,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挨打了一次,这时的清政府就应该虚心的向敌人学习先进技术和文化,这样才能避免一直落后挨打啊,结果就是因为清政府腐朽的封建思想还没有转变,结果就承受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挨打了嘛!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还没有改正过来,清楚自己哪里落后了,要知耻后勇迎头赶上才是正道啊!清政府后来的洋务运动就是真正认识到了落后,才虚心向西方国家学习嘛,结果都晚了,如果早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圆明园也许不会被烧啦!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的国力与沙俄相比,真的差一大截吗

这么说吧,虽然比和英法之间的差距要小,但是两国之间的差距仍然是不容小觑。

当时的大清,正在爆发着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整个关内世界被搅得一团糟。绿营和八旗的主力部队纷纷出动和太平军和捻军对战,可以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北京的周边防备兵力是相对薄弱的。

而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不同,这时的大清帝国,面临着财政赤字的窘迫局面,国防力量退化到了极点,而政府官员还贪污成风,民众丝毫没有爱国情怀,就包括文人举子,也只是想好好当官,爱国对于他们而言甚至不知为何物。而大清基本上还在安于现状,没有丝毫的进取之心。

反观俄国,虽然在几年前刚刚经历了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但是国力并没有受损,事实上,正是因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在促使了俄国对远东地区侵占的决心。纵然干不过英法联军,但是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在当时的欧洲仍然是前五的水平,其军事近代化成果显著,纪律严明、武器先进、军制合理,如歌和大清干起来,可以说清军占不到什么便宜。

与此同时,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刚刚继位,虽然国内农奴和贵族之间矛盾尖锐,但是他已经在着手改革,而且效果显著,国内矛盾暂时缓解。就生产力而言,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欧洲城市,一座座大工厂已经建立,虽然毛子当时不是工业强国,但是也是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工农混合业大国,其经济实力远超当时的大清。

也是如此,俄罗斯才能停止了腰板的像大清不断索取土地,最后鲸吞了东北加西北合计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列强中罪恶之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