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的旱灾,灾民连观音土也吃,但不去抓鱼吃?_灾民_饥荒_发生

民以食为天,我国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在这之前的古代中,大部分时间,老百姓的最大愿望就是可以有饭吃。但天灾人祸总是不可避免的,本来就吃不饱的老百姓更是雪上加霜,大部分人都吃不上任何粮食。不过,这其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不论饥荒多么严重,灾民吃了树皮草根,也没有人跑到河里去抓鱼,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

如果饥荒发生,一般都是平原地区的居民会成为灾民,毕竟山区的古人,主要还是以打猎为生,旱灾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他们也很少发生饥荒的情况。

但是平原地区的居民,吃得粮食主要就是依靠土地的耕作,一旦发生饥荒,他们就成为了真正的灾民。那为什么他们不存粮食呢?首先,古代生产力低下,土地的产量本就不高。其次,官府还会对他们进行各种的盘剥。最后能留在他们手里的粮食,也就够平日食用,而且还是吃不饱的食用。

所以当这些人成为灾民之后,如果官府不开仓放粮,积极赈灾。这些灾民为了生存下去,就什么都吃了,树皮草根这些都算是比较好的充饥食物,观音土这种吃了就死人的东西,也照样会有人不得不吃。现在我们经常说自己没钱了,就开始吃土,这么看起来其实也是很有历史依据的。

展开全文

(二)

一般发生干旱饥荒的灾民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平原地区,而南方就算发生干旱,也有大量的江河湖海等水资源,相对来说很难会造成饥荒。而北方地区,水资源不丰富,在古代人口又多集中在此处,一旦有旱灾等自然灾害发生,就会造成大面积的饥荒,这些灾民更是成百上千万的体量。

所以,一旦发生饥荒,那微薄的水资源里的水产,是根本无法满足如此众多的灾民。而且这些灾民早已饿的身体虚弱,哪里还有力气下水捕鱼。水资源不丰富的北方地区,水产养殖在古代也是几乎没有的,就算可以捕捞一些鱼虾,也满足不了多少人。

古代的种植,也几乎全部都是靠天吃饭,北方几乎全部都是依靠土地种植才能有口粮。而且这些地区,有力气去抓鱼,还不如去挖点野菜或者树皮草根,来的快。

电影《1942》中,就反映了建国前河南的一场灾情,可以看到灾民所过之处,黄土漫天,几乎已经没有什么植被存在。在电影中也看不到几条河流,就算有些河流,当灾情发生之时,也是秋收没有收到粮食。随之而来的是漫长的冬季,那些微薄的水资源,也都被冰封了,更别说去下河捕鱼了。所以可以看到,在饥荒发生的时候,这些灾民就没有去捕鱼的情况。

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几乎不会再发生闹饥荒的情况。除了现在粮食的产量提高,物流的发达,还有强大的祖国在做支撑。尤其是便捷的网络发展,可以说,现在你想吃什么,通过外卖就可以足不出户尝遍美食了。古人如果看到我们如今的生活,可能也会羡慕无比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