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饥荒灾民没有饭吃,为啥不下河捕鱼吃呢?灾民:我宁愿饿死_捕鱼_百姓_种地

何不食肉糜?

据《晋书》记载: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天下发生了饥荒,百姓没有饭吃都饿死了,晋惠帝司马衷说:“百姓没有粮食吃,为啥不吃肉呢?”

动物也是需要吃粮食才能活的,人都没有粮食吃了,动物会有吗?

通过“何不食肉糜”这五个字就能看出晋惠司马衷的昏庸无能,晋朝交到他的手中,难怪晋朝会灭亡。

古代生产力比较低,粮食产量也很少,并且古代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手中没有自己的土地,都是给地主种地的。

百姓辛辛苦苦劳动一年,缴纳一些赋税,再给地主一些粮食,最后落到百姓手中的粮食是非常的少。

如果是风调雨顺的一年,百姓也能度日,可是万一遇到灾年,百姓就没有粮食吃了。所以,古代一旦爆发灾荒,就会有很多的百姓没有饭吃,成为灾民。

展开全文

古人常说“天灾之后,必有人祸”,其实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一个客观规律。

天灾之后,百姓没有饭吃,再加上朝廷的横征暴敛,自认就会引起民愤。百姓被逼的没有办法,只能起义了,这就是所谓的人祸。

深究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因果关系。

古代发生饥荒之后,灾民没有饭吃,那么他们为什么不下河捕鱼吃呢?

古人的职业有限,从事工作人数最多的两种职业就是农民和渔民。

人们根据从事成产活动时所利用的生产资料不一样,因此划分出不同的工作。农民顾名思义就是种地的百姓,渔民顾名思义就是打鱼捕鱼的百姓。

古人讲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土地的百信自然是种地,临近海边的百姓自然是捕鱼,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捕鱼是一种技术活,不是谁都能捕到鱼的,隔行如隔山。

农民种地可以,但是捕鱼就不行了,渔民捕鱼可以,但是种地就不行了。

灾民通常都是农民,他们不会捕鱼,再者说捕鱼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稍有不慎掉进水里淹死了。因此,没有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捕鱼,他们更愿意去啃树皮,这样还能存活。

还有一种客观事实就是,灾情分为旱灾和水灾,旱灾都没有水了,鱼儿也都旱死了;水灾的水太大了,下河捕鱼会被冲走的,生命太危险了。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这篇文章,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留言、点赞、分享,谢谢!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晋书》、《中国简史》、《通俗文化》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