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密码》细节控:从原著到电影划个较圆满的句号_原著_但丁_斯特

影片期待的缘由:

《但丁密码》算是我之前唯一一个看过原著小说再看电影改编的电影了,当时看过之后就感觉这部小说特别适合改编成电影,主要体现在主题内容很时髦,人口爆炸带来的生存问题,以及类似冒险一般的旅游线路,不像《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那种仅局限在法国和梵蒂冈的小格局;而且5年前正好到欧洲参观过,对佛罗伦萨和威尼斯有深刻的印象。

关于电影流程:

导演朗霍华德的拍摄还是比较遵从原著的流程的,但也充斥着巨大的遗憾(稍后说),从一开始佐布里斯特的逃跑开始,我看的时候一年前原著里想象过的画面开始一一对未,可能不足之处是影片一开始,佐布里斯特剧透得太严重了,让影片的悬疑感没了,估计也是怕观众被绕得太深了吧。

之后导演对剧情的走向控制得不错,剧情情节合理又和原著基本不差;佛罗伦萨的韦奇奥宫的500大厅因之前去看过,所以感觉特别亲切,身临其境,而且这次展现了500人大厅上方的房屋结构,以及动作场面的安排,乃至很多小场景的出现,也和我当是看小说的感觉很接近,心想原来这个地方藏有暗门,感叹兰登教授好像没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

之后为了找线索到了威尼斯,兰登解出生物炸弹的最终位置之后,西恩娜开始翻脸,露出凶相,对兰登过河拆桥,情节反转;然后布吕特特工为了私利绑架兰登逼问炸弹位置时,却被教务长刺杀,教务长发现佐布里斯特的阴谋后开始对兰登道出一切的真相,整体故事编排还是很到位的,可能不足是节奏有点过快吧,该悬疑的时候该停顿的时候,似乎缺半拍。

最后到圣索菲亚大教堂那似乎拍得有点过快了,原著中体现伊斯坦布尔那里是很详细的,但出乎意料拍得好的是地下宫殿,配合交响乐,轻松的赏乐人群和紧张的特别小组救援行动在同一个场景的对比是影片拍得很成功的地方,也看上去非常真实。

当然整部电影最大的不足就是结局,皆大欢喜的正义战胜邪恶的这种过于俗套的安排,现在真的不该再出现了,当然原著中的所谓邪恶战胜正义,其实包涵更好的意境,佐布里斯特和西恩娜也不像影片中表现得那么简单,而是更深刻也更成熟,电影对于佐布里斯特更“人性化的邪恶手段”体现得不够,也缺乏其观点支持的情节拍摄。

而我也明白为什么电影不能这么拍,原著中最终发现生物武器早在三天前还是一周前就已经泄露了,这如果拍到电影里,结合观众的观影能力和阅读水平,可能对观众的反应和刺激过于负面,当然好莱坞所谓的大片也很少敢拍坏结局的,遗憾导演和核审单位不能防守一试原著中的开放式结局。

另外不足可能是从原著上就有所体现了,就是古典和现代的比例不协调,不像《天使与魔鬼》那样科学与宗教的巨大对比和反差,这次感觉但丁文化内容过于迁就整个人类危机的拯救行动,缺乏对前文明的气氛渲染和文化熏陶,这可能是影片长度所限而不得不放弃的一个遗憾了。

关于人物:

兰登教授

这次和以往不同的是增加了兰登教授自己的谜题,这一点原著和电影描绘得都不错,不用说过多,只需欣赏汤汉的表演就足以,当时看原著的时候也是想象着他的形象在脑中搭建故事的。

展开全文

西恩娜

这个角色和原著变化就比较大了,原著中的西恩娜,是有良知的,而不是电影中这种略小家子气,和其高智商真的是相差略多,而且结局也不是这么悲剧式的自杀,而是更真诚的展现自己的遭遇和大爱;可能原著变成剧本,照顾的更多的是观影人的感受吧,而不是让你看文字长时间沉默去思考,因为两个小时的时间是不够的。

佐布里斯特

原著中我当时看的时候感觉这应该是一个年长点的老学究形象,本福斯特不是演得不好,而是太年轻了,有这种觉悟的人,还要具备如此高端的科技,怎么可能是这么一个年轻人呢?这算影片一个不足,包括对这对鸳鸯的儿女情长描绘得太过于通俗化了,严重缺乏诗意,因而也严重丢失了那份悲剧的人格魅力。

辛斯基

这个角色原著中挺有点我们中学班主任那种感觉的,充满了正义又刻板ZF高官形象,而影片把她改编成了兰登的老情人,还好情节上,演员演技上都处理得不错,算是影片改编比较成功的部分了。

教务长

我没想到是一个三哥演的,演得还真不错,他中间那段给兰登揭示阴谋的其实在原著中是在飞往伊斯坦布尔的飞机上,而不是边走边说,感觉好省事儿。

布吕特

演员形象到位,演得也不错,其中有对其在形象上的蒙太奇式处理,很精彩。

瓦任莎

被弱化的角色,原著中是一个帅气且能力很强的女杀手(丹布朗三部每部里必有一杀手)。

写在最后:

正如影片最后,兰登带着他那经典的下沉式的幽默,把但丁的死亡面具放回原处,也给从《达芬奇》到《天使与魔鬼》再到《但丁密码》的兰登教授的三部曲,画上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